一鍋噴噴香的上海菜飯,是上海人家的心頭好。又是飯來又是菜,這是一種老少皆宜的家常美食。上了點歲數的爺叔阿姨們更是離不開這一碗心心念念的菜飯,一個禮拜不吃,估計就要有點饞了。如今,在很多餐廳裡都能見到這道上海菜飯,只是餐廳做得和家裡的味道總歸時不同的。
聽母親講,以前上海人家吃大米基本上可以分四種花樣:白米飯、泡飯、粥和菜飯。其中泡飯是用隔夜剩飯加開水所成,而菜飯是大家都喜聞樂見,卻並不能經常吃到的美食。就算是吃剩下的菜飯,隔夜早上加開水煮成菜泡飯,也是一頓美味。在那個需要憑票供應的年代,糧食定量每人每月27-31斤,在這定量中還規定了供應大米和秈米的比例。沒有多少葷腥油脂,副食品也很少,所以人們的飯量極大,家裡人口又多,基本上不到一個月,一袋米一家人就吃得精光。所以大米要控制著吃才行,哪裡還有額外的大米給你做菜飯呢?

還有,外婆會在菜飯裡會拌入豬油,沒肉吃的時候見到那麼香的菜飯,那還不是搶著吃啊!在她小時候,外婆每次做菜飯都是控制著分配,每人僅限一碗,如果有剩下的需要藏到第二天給他們燒成菜泡飯,也算改善夥食。這種情況一直到她參加工作以後,才好轉。上世紀70年代,上海的工人收入按學徒三年制,第一年:17.84元/月,第二年:19.84元/月,第三年:21.84元/月,滿師後:36元/月,獎金5元。當然,生活雖然辛苦,大家還是比較樂觀,經常是苦中作樂,這方面很值得我們學習。

我喜歡吃母親做的菜飯,她的手藝是從外婆那學來的。無論是用青菜還是香萵筍葉子做的,都很好吃。如果再加入鹹肉丁或廣式香腸丁,那就更好了。現在都是用電飯煲來做菜飯,不易焦鍋,很方便。
以前用鐵鍋燒菜飯時,燜的時間長一點就會有一層鍋巴,也就是「飯餈」。這東西又香又脆,可以幹吃,也可以加開水泡著吃。我小時候,母親每次燒菜飯都會特意給我留下一點,她自己也愛吃。我的父親對菜飯感覺一般,母親會在攪拌時特意留出一大塊米飯不拌入菜,那就是給他留著的。


菜飯的基本步驟為以下五步:
第一步,青菜或萵筍葉洗淨,大米浸泡30分鐘;
第二步,鹹肉或香腸蒸熟切丁,煸炒一下;
第三步,青菜切丁加少許鹽炒熟;
第四步,米飯煮成半熟時,將菜、肉丁倒入米飯中,加少許鹽繼續一起煮熟;
第五步,菜飯燜透後,澆一小勺豬油拌勻後出鍋。

做菜飯時,切記要比做米飯時加的水量要少,因為在拌入青菜時會有菜汁滲入米飯,做得太溼口感就不行了。
上海人家燒菜飯時就不再另外燒菜了,再煮一鍋湯來搭配,我們家喜歡配黃豆豬蹄黃豆湯或蘿蔔小排湯。辛苦了一天,來上一碗噴香的菜飯,再來一碗熱騰騰的豬蹄黃豆湯,身心舒展,滿足感大。做菜飯時,母親習慣用鹹肉,這是延續了外婆的做法,而我喜歡用廣式香腸,這種味道偏甜,油潤飽滿的口感,正好彌補了青菜的寡淡。至於到底是加入鹹肉好吃還是香腸好吃?這個各人有各好,只要自己喜歡就好。
上海菜飯,又是飯來又是菜,將飯和菜合二為一,青菜葉子的清香與鹹香的鹹肉或甜香的廣式香腸,一起混合於米飯之中,這一口吃下去真是滿口的飯菜香。菜飯是上海人家飯桌上常見之物,只是極少用來招待客人,更多的是自家的那一份獨家記憶。下回做菜飯,記得要拌些豬油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