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太空人赴空間站「超長待機」一年 準備火星之旅

2020-12-17 人民網

原標題:美俄太空人赴空間站"超長待機"一年 準備火星之旅

  據美聯社報導,俄羅斯和美國的三名太空人3月28日抵達國際空間站,其中兩人將在國際空間站上連續停留342天,時間長度約為普通停留任務的兩倍。這是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首次嘗試讓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上連續停留近一年時間,意在為未來的載人火星之旅做準備。

  俄羅斯太空人米哈伊爾·科爾尼延科和美國太空人斯考特·凱利將在國際空間站上工作342天,另一名俄籍太空人吉納迪·帕達爾卡停留約6個月。

  此次長期停留旨在觀測長期失重環境下人體所受到的影響,以便為將來的載人火星項目做準備。斯考特·凱利的雙胞胎兄弟馬克·凱利是一名退休太空人,他將在地球上參與一些和斯考特一樣的醫學測試,以作比對之用。兄弟二人現年51歲。

  醫學專家認為,在失重狀態下,人的骨骼和肌肉以及免疫系統會變弱,更多體液會流入頭部,增加大腦和眼睛等部位的壓力,部分太空人的視力也會受到影響。這些現象是否會因長期停留在太空而持續惡化,醫學專家希望通過這一年的觀測尋找答案。

  NASA此前從未讓太空人在太空連續停留超過7個月。

  而目前人類在空間站停留時間最長的紀錄由俄羅斯太空人波利亞科夫保持,他在「和平」號空間站上停留了14個半月。 據中國日報

相關焦點

  • NASA秘密準備登陸火星計劃,場面比《火星救援》還震撼!
    NASA秘密準備載人火星計劃,真實版的《火星救援》!場面震撼!美國宇航局正在研究和準備載人火星任務,以幫助了解長期太空旅行對太空人的健康影響,以便為人類進行為期三年的火星之旅做好準備。火星載人計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人類研究計劃在幾個主題領域尋求研究建議。
  • 美億萬富翁宣布2017年載人赴火星
    美億萬富翁宣布2017年載人赴火星 2013-11-22 09:25:59 來源:中國日報網 免費訂閱30天China Daily雙語新聞手機報:移動用戶編輯簡訊CD至106580009009 據《華盛頓郵報》11月20日報導,美國億萬富翁丹尼斯•蒂託當天宣布,他的「靈感火星」計劃最早將在2017年12月實現,屆時兩名太空人將乘坐載人飛船開啟探索火星之旅
  • 誕生二十周年,國際空間站的那些難忘時刻(下)
    但是2012年時,科學家發現一些太空人出現了視力上的變化,眼球變平了,或者視神經出現了腫脹。人類目前尚未完全弄清楚這個問題,更不用說解決了。最近的研究表明,顱骨內的流體壓力並不比零重力環境下高多少,但是在地球上的時候,我們可以在躺下睡覺時讓大腦得到休息。這也許是執行遠距離的火星任務面臨的主要問題。
  • 國際空間站生菜豐收 太空人嘆「味道好極了」
    3名太空人在空間站內吃青菜。 國際空間站通過特殊的植物生長系統,迎來一個豐收的季節。他們首次品嘗太空種植的新鮮生菜。這些菜一半將被吃掉,另一半將被冷凍並送回地球分析。 當天,美國太空人林德格林戴著藍手套,用鑷子從盒子收穫這些生菜,仔細地把菜葉放置在託盤上。隨後,他用食用檸檬酸制的紙巾將這些生菜擦乾淨,並把這些洗淨的生菜放到可重複密封的袋子裡,然後交給凱利和另一名在空間站的日本太空人油井龜美品嘗。 能吃到在空間站長出的生菜,讓美國太空人感到「不一般」。「味道好極了。」凱利說,「這味道有些像芝麻菜。」
  • 普通人,如何在火星上吃住行
    而在2015年,為準備人類登陸火星的計劃(2015年,美國太空專家曾在一場閉門研討會上達成共識,認為NASA可能在2033年把太空人送入火星軌道,2039年派人登上火星), NASA開始了歷史上最長的「隔絕實驗」:6名參與者(3男3女組成的團隊中,除一名法國太空生物學家、一名德國物理學家外,另外4名美國人分別是飛行員、建築師、醫生兼記者、土壤學家)在夏威夷冒納羅亞火山北坡、一個與世隔絕的圓頂屋裡生活了整整一年
  • 火星到月球 科技創新世界潮
    火星到月球 2021太空探索有點兒忙   科技創新世界潮   ◎實習記者 張佳欣   地球上人類又迎來新的一年,就在2021年新年過後約一個月,3個無人探測器將駛入火星軌道附近。
  • 零重力環境下農產品「上新」 國際空間站首次收穫新鮮蘿蔔
    參考消息網12月7日報導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12月4日報導,太空人正在收穫太空中生長的新鮮蘿蔔,這一美妙前景還可能有助於為較長期月球和火星之旅的食物生產工作播下希望的種子。11月3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飛行工程師凱特·魯賓斯拔出了在國際空間站高級植物培養環境中種植的20根蘿蔔,用錫紙包裹好,以便冷藏至明年送回地球。據NASA發布的一份情況說明書顯示,蘿蔔是在零重力環境下成功種植並收穫的最新類型新鮮農產品。此前成功收穫的農產品包括紅色長葉生菜、綠色生菜、大白菜、扁豆和芥菜。
  • 國際空間站首次收穫新鮮蘿蔔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近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飛行工程師最近拔出了在國際空間站高級植物培養環境中種植的20根蘿蔔,用錫紙包裹好,以便冷藏至明年送回地球。研究人員稱,這一成果為較長期月球和火星之旅的食物生產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NASA發布的一份說明書介紹,蘿蔔是首次在零重力環境下成功種植並收穫,此前成功收穫的農產品包括紅色長葉生菜、綠色生菜、大白菜、扁豆和芥菜等。據悉,太空人已在國際空間站上種植了15種植物,包括8種綠葉植物。NASA還在地球上測試了100餘種農作物,以確定下一步將在太空試種的候選農作物。
  • 韓國首位太空人李素妍說太空之旅令人難忘(圖)
    4月8日,在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發射場,韓國首位女太空人李素妍在升空前向記者們豎起大拇指。當天,李素妍與俄羅斯太空人一起乘坐俄「聯盟TMA-12」號載人飛船從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李素妍將在國際空間站停留10天左右,參與18項科學實驗。 新華社/路透新華網莫斯科4月21日電(記者董愛波)實現了韓國人飛天夢想的女太空人李素妍21日在莫斯科郊區的星城對記者說,乘坐「聯盟」飛船和在國際空間站內遨遊太空的體驗給她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
  • 來自火星的紗布:NASA 出品,吹一下傷口就癒合
    想像一下,你正搭載著 Space X 的第一支火箭踏入火星,或者是成為 NASA 火星之旅計劃的第一位太空人,在 2030 年登上了這座神秘的紅色星球。當雖然同行的隊友肯定都經過良好的醫療訓練,但是為了保證這次火星之旅的完美進行,不讓大把的費用打水漂,你肯定希望能有一項先進的技術來幫助傷口快速癒合。NASA 的火星實驗室就正在研發這樣的新型電子紗布,並且早期實驗表明其可行性非常高,已經在一些運動員身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在火星上,一滴汗一滴淚,甚至一滴尿,都不能浪費
    而在2015年,為準備人類登陸火星的計劃(2015年,美國太空專家曾在一場閉門研討會上達成共識,認為NASA可能在2033年把太空人送入火星軌道,2039年派人登上火星), NASA開始了歷史上最長的「隔絕實驗」:6名參與者(3男3女組成的團隊中,除一名法國太空生物學家、一名德國物理學家外,另外4名美國人分別是飛行員、建築師、醫生兼記者、土壤學家)在夏威夷冒納羅亞火山北坡
  • 《火星救援》中真實的NASA科技
    在火星上,沃特尼可沒法跑出門外,呼吸一口新鮮空氣。要想活下來,他無論去哪兒都必須隨身攜帶自己的氧氣補給。但首先,他得製造出自己的補給。在他的居住艙中,他用的是「氧合機」——一種用來自火星升空載具(MAV)的燃料製造機富集的二氧化碳來製造氧氣的工具。在國際空間站,太空人們擁有氧氣生成系統,它對空間站內的空氣進行再處理,高效、可持續地為太空人們不間斷提供可呼吸的空氣。
  • 俄航天局局長曾調侃不如用蹦蹦床送太空人去空間站
    俄羅斯航天局局長德米特裡·羅戈津(Dmitry Rogozin)曾嘲笑美國沒有載人飛行計劃,稱「不如用蹦蹦床將太空人送上國際空間站」。不過在隱忍了6年後,伊隆·馬斯克和美國宇航局終於笑到了最後。議會上院議員阿列克謝-普什科夫(Alexey Pushkov)表示:「這是去國際空間站的飛行,又不是去火星。俄羅斯需要空間來培養自己的年輕太空人。」【來源:cnBeta.COM】
  • 《火星救援》的啟示:中國火星實驗第一人分享火星生活指南
    這部描寫人類登陸火星後遭遇火星風暴後的影片,由於生動地描繪了這種人類在太空探索中的冒險精神和英雄主義,從而深深打動了觀眾。」空氣動力學家、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主人公沃特尼實在太全才了,他是太空人裡最會種土豆的農民,農民裡最會拆解飛船的修理工,修理工裡數理化最好的學霸,學霸裡最懂得求生技能的驢友,驢友中跑得最遠的太空人。」有網友這樣調侃。
  • 歐洲太空人努力學中文:我想上中國空間站
    「我很希望未來能和中國以及世界各國的太空人一起到中國空間站工作。」馬天說。48歲的馬蒂亞斯·毛雷爾學習中文已經6年了,有個中文名字叫「馬天」。「意思是『天上的馬』,想要飛得很高。」這名德國人想去的地方確實夠高:太空,中國空間站。
  • 美媒探秘詹森航天中心:國際空間站24小時"保姆"
    美國太空梭項目於2011年結束,詹森航天中心目前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維持國際空間站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的運作。國際空間站是一個由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和加拿大航天機構的國際合作計劃。2000年以來,總共已有兩百多名太空人在裡頭工作與生活。國際空間站大約和一個美式橄欖球場一樣大,用太陽能發電,在距離地面約400公裡的近地軌道上運行。
  • 美國宇航局2020年起,向公眾開放國際空間站
    美國宇航局財務長傑夫·德維特在紐約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美國宇航局正在向國際空間站開放商業機會,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推銷這些機會。國際空間站副主任羅賓·蓋滕斯說:每年將有多達兩項短期的私人太空人任務。這些任務將停留至多30天。美國宇航局表示,每年有多達12名私人太空人可以訪問國際空間站。
  • 德媒稱歐洲太空人正努力學中文:「我想上中國空間站」
    參考消息網8月1日報導德媒稱,歐洲航天局的三位太空人正在努力學習中文:一名義大利女士、一名法國男士以及德國材料學家馬蒂亞斯·毛雷爾。他們這樣做不是為了樂趣,而是為了書寫歷史。北京還希望在五年後,正好在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和加拿大共同運營的、自2024年起前途未卜的國際空間站可能退役之時,建成自己的國際空間站。今年5月,中國與聯合國共同宣布將邀請其他國家未來到中國空間站進行研究。歐洲人希望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雙方正在就中國空間站投入使用與國際空間站裡相似的科學測試儀器進行討論。歐洲人也想帶來專業知識。
  • 史努比空降維璟廣場 邀您共赴太空之旅
    中新網上海新聞11月22日電(記者  姜煜)11月22日史努比搭乘巨大的宇宙飛船空降魔都小巨蛋——維璟廣場,邀請大家化身太空人一起前往太空漫遊
  • 誕生二十周年,國際空間站的那些難忘時刻(上)
    2天之後,聯盟號停靠在了空間站上。Shepherd 說:「我們第一天的主要工作是安裝電纜,一臺攝像機,各種照明燈以及其他一些組件,以便可以提供電視直播的下行鏈路。」他說,他們三個人飄來飄去,「忙得不可開交,折騰了3個小時想把東西安裝到位,因為沒有一個零件出現在我們期望的地方。」  最終一切都準備就緒,直播如期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