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稱歐洲太空人正努力學中文:「我想上中國空間站」

2020-12-14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8月1日報導德媒稱,歐洲航天局的三位太空人正在努力學習中文:一名義大利女士、一名法國男士以及德國材料學家馬蒂亞斯·毛雷爾。他們這樣做不是為了樂趣,而是為了書寫歷史。他們中的每一位都希望在2023年作為第一個外國人登上屆時可投入運行的新的中國空間站。中文將會成為遠離地球的通用語言嗎?這表明在宇宙空間各國重要性的變化有多快。中國正在大步趕上來。

據德國《法蘭克福匯報》7月30日報導,中國已躍居領先的空間大國之列。2003年,一位中國航天員首次進入太空;2008年,另一位航天員進行了首次太空漫步;2012年,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對接。北京還希望在五年後,正好在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和加拿大共同運營的、自2024年起前途未卜的國際空間站可能退役之時,建成自己的國際空間站。

今年5月,中國與聯合國共同宣布將邀請其他國家未來到中國空間站進行研究。歐洲人希望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雙方正在就中國空間站投入使用與國際空間站裡相似的科學測試儀器進行討論。歐洲人也想帶來專業知識。

2017年完成太空人基礎培訓的馬蒂亞斯·毛雷爾確信中國人還能學習「非常非常多的東西」,「他們現在還只能進行短期任務。相反,我們歐洲人從十年前就在國際空間站設有艙室,執行長期任務也有近20年時間了」。他說,兩周和6個月的任務之間差別巨大,例如對身體的影響等。在進行長期任務時,運動、飲食和醫療供應極其重要。

毛雷爾經常被問到,與中國在航天領域合作究竟是否符合歐洲的利益。畢竟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旨在將自己定位成技術大國。

然而毛雷爾認為,有足夠的機會在合作中保守技術機密。畢竟俄羅斯與美國在國際空間站的合作就證明了這一點。另外,「中國已經不再依靠我們,他們單獨也能辦得到」。

但歐洲航天局的目標是,「成為一條紐帶並將中國納入航天國家的國際共同體」。因為人們在宇宙空間中向著月球和火星飛得越遠,任務花費就越大,對技術的要求也越高。為此,人們需要儘可能多的夥伴。

毛雷爾說,但這並不意味著今後美國就不是歐洲航天局的主要夥伴。歐洲人正在為美國新的重型火箭製造發動機。

報導稱,與中國合作主要為歐洲航天局提供了一個好處:計劃有保障。

報導還稱,中國計劃在今年年底成為首個執行月球背面任務的國家,並在那裡投放月球車。明年,從月球採集的樣品將自1976年以來首次運回地球。按計劃,大約在2030年,第一名中國人將登上這顆星球。

報導指出,在月球任務中,歐洲航天局也將與中國合作。過去,歐洲航天局為導航和與落地艙之間的通信提供了無線電通信網絡,未來歐洲的設備可能也會一同參與中國的月球任務。

7月18日,在德國科隆,德國太空人馬天(馬蒂亞斯·毛雷爾)在歐洲航天局國際空間站模擬艙內留影。新華社記者 張毅榮 攝

相關焦點

  • 歐洲太空人努力學中文:我想上中國空間站
    「我很希望未來能和中國以及世界各國的太空人一起到中國空間站工作。」馬天說。48歲的馬蒂亞斯·毛雷爾學習中文已經6年了,有個中文名字叫「馬天」。「意思是『天上的馬』,想要飛得很高。」這名德國人想去的地方確實夠高:太空,中國空間站。
  • 為了跟中國合作,他們也是拼了!外媒:歐洲太空人很努力學中文
    德國太空人馬天(馬蒂亞斯·毛雷爾)在歐洲航天局國際空間站模擬艙內留影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 攝:張毅榮最近,中法籤訂了一系列合作探索太空的協議。法國航天局局長親口表示,該國太空人已經學會了中文。不僅如此,他還透露,其他一些歐洲國家的太空人也學了。對此,歐洲航天局局長揚·韋爾納證實了。
  • 從愛理不理到高攀不起:歐洲太空人坦言要學中文渴望上中國空間站
    據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導稱,俄國官員正在考慮2024年撤回國際空間站的俄國太空人,並暗示將和中國合力建造對抗國際空間站的新基地。國際空間站是在20多年前,由美俄日歐等國牽頭,共16個國家聯合打造的。在籌備階段,中國就申請加入,但遭到了美國的堅決拒絕。
  • 歐洲太空人開始學中文,大讚中國飛船設計的很好!
    (中國太空人與歐洲太空人聯訓)近日,英媒採訪了歐洲航天局一位來自德國的名叫馬提亞斯毛瑞爾的航天員,而毛瑞爾去年剛在中國煙臺和他的同伴薩曼莎克裡斯託佛蕾蒂與中國航天員一起訓練了兩周。在提及海上生存訓練時,毛瑞爾興奮地說:「這真的很好很放鬆,我漂浮在救生筏上,仰望著天空,只要再來一些音樂,就會讓我真的感覺在夏威夷度假一樣。」
  • 未來僅中國一家有空間站,歐洲太空人熱衷學中文,提前給自己鋪路
    中國目前是繼美、俄之後的世界第三航天大國,如今各國在太空面臨的一件大事是,美俄以及歐洲聯合開發的「國際空間站」即將完成歷史使命,而中國卻可以在2022年完工啟用自己的「空間站」,而且到時候中國空間站會成為太空中的唯一。歐洲國家看到這種勢頭了,美國也看到了,但是行動起來的只有歐洲國家。
  • 歐洲太空人們為啥拼命學中文?
    原創: 亦平最近,BBC發出了疑問:為什麼歐洲的太空人們最近在埋頭苦學中文?因為他們已經到中國訓練,還期待將來能到中國的空間站工作。德國太空人馬天並且在未來的任務中,他們還想爭取副駕駛的位置。歐洲太空人們非常隱晦地同中國太空人說想要坐在左邊的位置,結果咱們答應得特別輕鬆。
  • 歐洲太空人講述在華訓練:中國人比美國熱情,自己要苦練中文
    德國太空人馬蒂亞斯·毛勒。視覺中國 資料圖「這裡的生活真是太美好愜意了」,來自歐洲航天局的德國太空人馬蒂亞斯·毛勒(Matthias Maurer)這樣描述他在中國進行訓練時的生活,「我在救生筏上漂浮著,仰望蒼穹,這時只要再來一點音樂,就足以讓我有在夏威夷度假的感覺了。」
  • 歐航局局長:歐洲太空人正在學中文
    新華社德國不萊梅10月3日電(記者任珂張毅榮)歐洲航天局(歐航局)局長揚·韋爾納3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歐航局希望與中國在航天領域加強合作,一些歐洲太空人正在學習中文,為以後可能更多的合作做準備。  一年一度的世界航天界最大盛會國際宇航大會正在德國城市不萊梅舉行。
  • 提前6年開始學中文?歐洲太空人早已準備好,只為能參與中國項目
    提前6年開始學中文?歐洲太空人早已準備好,只為能參與中國項目 航天領域從出現的那一刻開始,就一直被認定為是關乎人類未來發展的重要領域,但是想要涉足航天領域,卻需要國家擁有極強的綜合實力與雄厚的經濟基礎,所以雖然航天技術發展了這麼多年,但是能夠在這一領域作出成就的國家依舊寥寥無幾。
  • 18國將要進入中國空間站,德太空人苦學6年中文,一國或將被拒
    早在去年,國際空間站便傳出要關閉的消息,隨後發生的俄羅斯分段被隕石撞擊事故,使得國際空間站的處境愈發艱難。而與當時國際空間站情況相反的,是我國空間站的籌備工作。當時便傳出消息稱,中國天宮空間站預計幾年內便會發射,消息一出,引來了多國關注,一位名叫馬蒂亞斯的德國航天員在採訪中表示,自己已經學習了6年中文,還有許多和他一樣的太空人。
  • 歐洲強國選擇中國聯合探月,挑戰美國霸權,太空人早已開始學中文
    而作為一個預算有限的小型機構,與中國合作探月就成為CNES的不二之選。無獨有偶,法國CNES的這次合作並不是歐洲國家第一次青睞中國的嫦娥計劃,今年1月剛剛在月球背面著陸的嫦娥四號上,就搭載有來自德國、瑞典、荷蘭和沙特四國的探測科學儀器載荷。其中由德國基爾大學研製的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尤其引人注目。
  • 德媒:美太空人本周將從本土飛天 或結束長期依賴俄飛船的尷尬
    參考消息網5月25日報導德媒稱,在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美國人都不得不依賴俄羅斯的太空技術進入國際空間站,這或許是最具諷刺意味的歷史事件。據德新社美國卡納維拉爾角5月23日報導,在此期間,俄羅斯「聯盟」號飛船提供了前往主要由美國資助的國際空間站的唯一途徑。
  • 歐航局局長:歐洲太空人正在學中文,盼能搭「神舟」入太空
    據新華社10月3日報導,歐洲航天局(歐航局)局長揚·韋爾納3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歐航局希望與中國在航天領域加強合作,一些歐洲太空人正在學習中文,為以後可能更多的合作做準備。 一年一度的世界航天界最大盛會國際宇航大會正在德國城市不萊梅舉行。韋爾納在會議期間告訴新華社記者,歐航局非常希望促進航天領域的國際合作,而中國是國際航天合作的一個積極參與者。
  • 首個阿拉伯太空人飛往國際空間站,第40個登上ISS的國家誕生了
    9月25日國際空間站(ISS)上的美國太空人科赫在推特上分享了這張照片,她寫道: 當你最好的朋友正在實現她畢生的太空夢想時,從國際空間站看到的發射升空會是什麼樣子? 現在火箭升空進入第二階段! 我們迫不及待地歡迎你們,聯盟61號的全體成員!
  • 德國太空人苦學6年中文,只因為一個夢想:搭神舟上天宮
    會議召開期間,發生了一個小花絮,歐洲航天局高級官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有些歐洲的太空人正在努力學習中文,這是為了將來可以參與到未來中國的空間站計劃中。歐航局局長揚·韋爾納表示,中國近年來在航天領域取得的進展舉世矚目,而中國和歐洲在航天領域的合作也很多。
  • 美媒探秘詹森航天中心:國際空間站24小時"保姆"
    參考消息網5月24日報導 美媒稱,位於美國德州休斯敦的詹森航天中心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底下專門負責載人航天飛行的研究中心,是NASA選拔、訓練太空人以及執行飛行任務控制的地方。美國之音記者近日進入了詹森航天中心辦公園區內,近距離了解這個人類飛向太空的起點。
  • 太空人空間站生活:愛哭鬼不適合上太空(圖)
    據英國媒體8日報導,加拿大太空人克裡斯·哈德菲爾德近日在太空發布了系列視頻,展示在太空的日常生活。最近的一個視頻展示了在太空哭泣的情景,哈德菲爾德稱,零重力狀態下大顆的淚水會硬生生地掛在臉頰上,不時有刺痛的感覺,簡直就是一種自虐。
  • 美媒稱英國"全球棄民",德媒稱"歐洲病夫"
    儘管如此,這種變異病毒還是到達了美國,美媒見狀開始落井下石。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下屬媒體CNBC於12月21日刊文《疫情失控情況下,被多國切斷航班往來的英國儼然成了"全球棄民"》。不僅美媒,歐洲媒體也發起了吐槽。德媒《每日鏡報》在當天頭版貼了一張詹森的照片,一旁配文"歐洲病夫"。
  • 德國年輕人熱衷留學中國 德媒:學好中文是關鍵
    (圖片來源:德國之聲電臺網站)參考消息網12月8日報導 德媒稱,中國已躋身最受德國學生歡迎的留學目的地前十名。出於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或者是為了給履歷表增添亮點,大批德國年輕人走進中國高校。不過專家提醒,要想在中國就業市場得到機會,掌握中文是必要前提。
  • 俄「聯盟MS—16」飛船將3名太空人送入國際空間站
    中新社莫斯科4月9日電 (記者 王修君)俄羅斯「聯盟MS—16」飛船9日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將2名俄羅斯太空人和1名美國太空人送入空間站。俄航天集團當天發布消息稱,「聯盟—2.1a」型火箭當天搭載著「聯盟MS—16」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飛行6小時後於莫斯科時間9日17時13分與國際空間站的「探索」號實驗艙對接。此後,俄羅斯太空人伊萬尼申、華格納和美國太空人卡西迪從飛船裡進入了空間站。消息說,三名太空人將在空間站停留19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