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1日報導德媒稱,歐洲航天局的三位太空人正在努力學習中文:一名義大利女士、一名法國男士以及德國材料學家馬蒂亞斯·毛雷爾。他們這樣做不是為了樂趣,而是為了書寫歷史。他們中的每一位都希望在2023年作為第一個外國人登上屆時可投入運行的新的中國空間站。中文將會成為遠離地球的通用語言嗎?這表明在宇宙空間各國重要性的變化有多快。中國正在大步趕上來。
據德國《法蘭克福匯報》7月30日報導,中國已躍居領先的空間大國之列。2003年,一位中國航天員首次進入太空;2008年,另一位航天員進行了首次太空漫步;2012年,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對接。北京還希望在五年後,正好在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和加拿大共同運營的、自2024年起前途未卜的國際空間站可能退役之時,建成自己的國際空間站。
今年5月,中國與聯合國共同宣布將邀請其他國家未來到中國空間站進行研究。歐洲人希望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雙方正在就中國空間站投入使用與國際空間站裡相似的科學測試儀器進行討論。歐洲人也想帶來專業知識。
2017年完成太空人基礎培訓的馬蒂亞斯·毛雷爾確信中國人還能學習「非常非常多的東西」,「他們現在還只能進行短期任務。相反,我們歐洲人從十年前就在國際空間站設有艙室,執行長期任務也有近20年時間了」。他說,兩周和6個月的任務之間差別巨大,例如對身體的影響等。在進行長期任務時,運動、飲食和醫療供應極其重要。
毛雷爾經常被問到,與中國在航天領域合作究竟是否符合歐洲的利益。畢竟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旨在將自己定位成技術大國。
然而毛雷爾認為,有足夠的機會在合作中保守技術機密。畢竟俄羅斯與美國在國際空間站的合作就證明了這一點。另外,「中國已經不再依靠我們,他們單獨也能辦得到」。
但歐洲航天局的目標是,「成為一條紐帶並將中國納入航天國家的國際共同體」。因為人們在宇宙空間中向著月球和火星飛得越遠,任務花費就越大,對技術的要求也越高。為此,人們需要儘可能多的夥伴。
毛雷爾說,但這並不意味著今後美國就不是歐洲航天局的主要夥伴。歐洲人正在為美國新的重型火箭製造發動機。
報導稱,與中國合作主要為歐洲航天局提供了一個好處:計劃有保障。
報導還稱,中國計劃在今年年底成為首個執行月球背面任務的國家,並在那裡投放月球車。明年,從月球採集的樣品將自1976年以來首次運回地球。按計劃,大約在2030年,第一名中國人將登上這顆星球。
報導指出,在月球任務中,歐洲航天局也將與中國合作。過去,歐洲航天局為導航和與落地艙之間的通信提供了無線電通信網絡,未來歐洲的設備可能也會一同參與中國的月球任務。
7月18日,在德國科隆,德國太空人馬天(馬蒂亞斯·毛雷爾)在歐洲航天局國際空間站模擬艙內留影。新華社記者 張毅榮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