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太空人講述在華訓練:中國人比美國熱情,自己要苦練中文

2021-01-07 環球網

德國太空人馬蒂亞斯·毛勒。視覺中國 資料圖

「這裡的生活真是太美好愜意了」,來自歐洲航天局的德國太空人馬蒂亞斯·毛勒(Matthias Maurer)這樣描述他在中國進行訓練時的生活,「我在救生筏上漂浮著,仰望蒼穹,這時只要再來一點音樂,就足以讓我有在夏威夷度假的感覺了。」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7月7日報導,歐洲航天局的太空人們去年來到中國煙臺的航天培訓中心,與中國的航天員進行聯合培訓。在為期兩周時間裡,毛勒和另一名來自歐洲航天局的太空人薩曼莎·克裡斯託佛蕾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與中國的航天員一起生活和工作,並刻苦練習中文,以便將來能夠進入中國空間站工作。

這個故事發生在去年盛夏。據《中國青年報》去年8月28日報導,過去半個多月,包括楊利偉在內的16名中國航天員和兩名歐洲航天員,在山東省煙臺市附近海域開展海上救生訓練。這是我國航天員首次在真實海域開展救生訓練。而在中國載人航天25年的歷史裡,航天員大型訓練中也從未有過外國航天員的身影。

中歐太空合作的接近,與太空科研實力的此消彼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2001年墜毀後,由傳統西方大國和俄羅斯合力建設的國際空間站長期以來成為人類在太空中最大和最主要的空間站。

但是,隨著國際空間站按計劃將於2024年墜毀,中國將於2022年建成的大型空間站屆時將很可能成為全世界唯一的空間站。

儘管手握這一優勢,中國卻展現了足夠的胸襟。今年5月28日,中國常駐維也納代表團與聯合國外空司在維也納共同舉辦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機會公告發布儀式,正式開啟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

中方在會上宣布,中國空間站合作機會對聯合國所有會員國開放,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所有致力於科學研究的公共、私營機構,包括研究院、研究所、大學、私人企業等,都可以通過所屬國家提出申請。

對此,俄羅斯宇航科學院院士亞歷山大·熱列茲尼亞科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評論稱:「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航天大國邀請聯合國所有國家開展航天合作,如此公開,不附加任何前提條件,這的確是第一次。」

這種開放包容的精神也體現在歐洲航天員在中國的訓練中。「我們和中國太空人呆在同一棟大樓裡,一起訓練,吃著同樣的夥食,那真是一次印象深刻的經歷。」毛勒對BBC表示,「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大家庭的一部分,這與我之前生活和訓練完全不同。那時我在(美國)休斯頓,住在租來的公寓裡,只有在兩三個小時的航天訓練中才會看到我的同事們。」

「中國太空人甚至連節假日都呆在一起,他們彼此非常了解,就像兄弟姐妹一樣。」毛勒強調,「當我們在中國時,能感受到他們十分熱心地接納我們加入他們的大家庭。」

據中青報報導,去年在中國接受採訪時,與毛勒同行的克裡斯託佛蕾蒂面對「你是否希望未來能夠飛向中國的空間站?」的提問時,果斷地說:「我特別希望!」中文名字叫做「莎莎」的她還表示,這次訓練是她的「第一個機會」。她還用中文向同一乘組的中國航天員劉旺、陳冬表示感謝,並希望「未來有很多機會一起訓練」。

BBC認為,歐洲航天局在與美國和俄羅斯保持聯繫的同時,與新興的太空大國中國保持夥伴關係,這應該是一個明智之舉。

莫伊雷爾希望能在2020年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他的首次太空飛行。此後,他渴望成為首批在2023年左右與中國太空人一起飛往中國空間站的外國太空人之一。

相比於美國,歐洲航天局在將太空人送入軌道以及其它項目上,採取了對中國較為開放的態度。在 2016年,一名中國太空人還參加了歐洲航天局定期舉辦的洞穴探險活動。

據《科技日報》去年8月24日報導,時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公開表示,「我們不排斥任何一個國家,歡迎各國加入空間站方案設計,從建造到運營都參與進來。」

相關焦點

  • 歐洲太空人們為啥拼命學中文?
    原創: 亦平最近,BBC發出了疑問:為什麼歐洲的太空人們最近在埋頭苦學中文?因為他們已經到中國訓練,還期待將來能到中國的空間站工作。近些年來,中國和歐洲航天局展開過多次合作訓練。去年,歐洲的太空人在中國煙臺訓練了兩周,和中國的太空人們一起訓練,一起生活,德國太空人馬提亞斯還特意給自己起了一個中文名字「馬天」。
  • 未來僅中國一家有空間站,歐洲太空人熱衷學中文,提前給自己鋪路
    中國目前是繼美、俄之後的世界第三航天大國,如今各國在太空面臨的一件大事是,美俄以及歐洲聯合開發的「國際空間站」即將完成歷史使命,而中國卻可以在2022年完工啟用自己的「空間站」,而且到時候中國空間站會成為太空中的唯一。歐洲國家看到這種勢頭了,美國也看到了,但是行動起來的只有歐洲國家。
  • 歐洲太空人開始學中文,大讚中國飛船設計的很好!
    (中國太空人與歐洲太空人聯訓)近日,英媒採訪了歐洲航天局一位來自德國的名叫馬提亞斯毛瑞爾的航天員,而毛瑞爾去年剛在中國煙臺和他的同伴薩曼莎克裡斯託佛蕾蒂與中國航天員一起訓練了兩周。(義大利太空人薩曼莎克裡斯託佛蕾蒂)根據國內媒體報導,中國航天員葉光富曾在2016年6月前往義大利撒丁島參加歐洲航天局的洞穴訓練,而他這次訓練同組組員正是德國航天員馬提亞斯·毛瑞爾。葉光富在接受國內媒體採訪時也表示許多歐洲航天員都有來中國訓練參加航天任務的想法,同時已經開始計劃學習中文了。
  • 歐洲太空人努力學中文:我想上中國空間站
    (新華社記者張毅榮攝)馬天是歐洲航天局的太空人,也是一名航天材料專家。2010年加入歐航局之前,他的經歷已經很「國際」,曾在德國、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多個國家求學工作。2012年,馬天擔任歐洲太空人中心與中國合作項目負責人。從那一年起,他開始努力學說中文,學習漢字。中文不好學,但馬天認為學好它「非常重要」。
  • 歐航局局長:歐洲太空人正在學中文
    新華社德國不萊梅10月3日電(記者任珂張毅榮)歐洲航天局(歐航局)局長揚·韋爾納3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歐航局希望與中國在航天領域加強合作,一些歐洲太空人正在學習中文,為以後可能更多的合作做準備。  一年一度的世界航天界最大盛會國際宇航大會正在德國城市不萊梅舉行。
  • 外媒:歐洲太空人很努力學中文
    據歐洲時報網報導,現如今,歐洲太空人們不僅要學習物理、數學、天文、工程、維修、遊泳、急救等知識,還自覺地擠出時間學習中文。德國太空人馬天(馬蒂亞斯·毛雷爾)在歐洲航天局國際空間站模擬艙內留影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 攝:張毅榮最近,中法籤訂了一系列合作探索太空的協議。法國航天局局長親口表示,該國太空人已經學會了中文。不僅如此,他還透露,其他一些歐洲國家的太空人也學了。對此,歐洲航天局局長揚·韋爾納證實了。
  • 德媒稱歐洲太空人正努力學中文:「我想上中國空間站」
    參考消息網8月1日報導德媒稱,歐洲航天局的三位太空人正在努力學習中文:一名義大利女士、一名法國男士以及德國材料學家馬蒂亞斯·毛雷爾。他們這樣做不是為了樂趣,而是為了書寫歷史。北京還希望在五年後,正好在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和加拿大共同運營的、自2024年起前途未卜的國際空間站可能退役之時,建成自己的國際空間站。今年5月,中國與聯合國共同宣布將邀請其他國家未來到中國空間站進行研究。歐洲人希望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雙方正在就中國空間站投入使用與國際空間站裡相似的科學測試儀器進行討論。歐洲人也想帶來專業知識。
  • 歐航局局長:歐洲太空人正在學中文,盼能搭「神舟」入太空
    據新華社10月3日報導,歐洲航天局(歐航局)局長揚·韋爾納3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歐航局希望與中國在航天領域加強合作,一些歐洲太空人正在學習中文,為以後可能更多的合作做準備。 一年一度的世界航天界最大盛會國際宇航大會正在德國城市不萊梅舉行。韋爾納在會議期間告訴新華社記者,歐航局非常希望促進航天領域的國際合作,而中國是國際航天合作的一個積極參與者。
  • 歐洲強國選擇中國聯合探月,挑戰美國霸權,太空人早已開始學中文
    作為誕生過凡爾納這樣的科幻先驅的國度,同時也是世界第三個發射運載火箭與人造衛星的國家,法國在航天方面一直都是世界老牌強國,著名的歐洲空間局(ESA)就是由法國牽頭組建的。在組建ESA之後,法國也保留了自己的國家空間研究中心(CNES),以執行法國自己的小型航天探索項目。
  • 前有李陽瘋狂英語,後有美國太空人瘋狂學中文,原因很搞笑!
    但是他們遭遇了太空碎片的襲擊,被迫離開了自己的天空船。他們在太空中飄來飄去,最終乘坐中國的天宮一號回到了地球。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位女太空人完全不懂中文,面對全是中文和漢語的操作界面,她當時蒙圈了,後來憑藉她多年考試的蒙題技巧,巧妙的瞎按對了所有的開關,安全回到了地球。2.他們學的主要是什麼?
  • 德國太空人苦學6年中文,只因為一個夢想:搭神舟上天宮
    會議召開期間,發生了一個小花絮,歐洲航天局高級官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有些歐洲的太空人正在努力學習中文,這是為了將來可以參與到未來中國的空間站計劃中。歐航局局長揚·韋爾納表示,中國近年來在航天領域取得的進展舉世矚目,而中國和歐洲在航天領域的合作也很多。
  • 從愛理不理到高攀不起:歐洲太空人坦言要學中文渴望上中國空間站
    據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導稱,俄國官員正在考慮2024年撤回國際空間站的俄國太空人,並暗示將和中國合力建造對抗國際空間站的新基地。國際空間站是在20多年前,由美俄日歐等國牽頭,共16個國家聯合打造的。在籌備階段,中國就申請加入,但遭到了美國的堅決拒絕。
  • 提前6年開始學中文?歐洲太空人早已準備好,只為能參與中國項目
    提前6年開始學中文?歐洲太空人早已準備好,只為能參與中國項目 航天領域從出現的那一刻開始,就一直被認定為是關乎人類未來發展的重要領域,但是想要涉足航天領域,卻需要國家擁有極強的綜合實力與雄厚的經濟基礎,所以雖然航天技術發展了這麼多年,但是能夠在這一領域作出成就的國家依舊寥寥無幾。
  • 英國已成歐洲漢語推廣領頭羊!第19屆「漢語橋」全英大區賽落幕,英學子赴華留學熱情有增無減
    在9月19日舉辦的第19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全英大區賽決賽上,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致辭時對參賽英國學生說,大家學習中文,就能體會到追求和平和諧、崇尚「和而不同」深深根植於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關於「和」與「同」的關係,2500年前的中國思想家晏子做過有趣的比喻。
  • 英國加入「放寬對華籤證」競賽 中國人何時能免籤去歐洲?
    原標題:英國加入「放寬對華籤證」競賽 中國人何時能免籤去歐洲? 在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對英國媒體說出這樣坦率的話語後沒兩天,英國內政部宣布將簡化中國人籤證申請程序,甚至將推出「超級優先24小時籤證服務」。在此之前,英國政府一直對是否放寬對華籤證限制爭議不斷,內政大臣甚至曾以「會讓犯罪增加」為由加以反對。但這樣的反對聲音在歐洲各國比賽似地放寬籤證限制以拉住中國遊客的潮流中,顯得越來越「各色」。
  • 神六飛天成功 中國人何時也能上太空去旅遊?
    中國人何時也能上太空去旅遊?神舟六號飛天成功,再度激起人們對「太空旅遊」的嚮往,並使旅遊業者對開發中國市場的這一產品充滿熱情:「我們總部正在籌劃與美國『太空旅遊公司』接洽,爭取代理權,希望儘早能送中國人去太空遊一遊。」入駐滬上不久的歐洲旅遊集團博馳路上海公司總經理包幼佩近日向記者透露了這一信息。
  • 開始講中文的歐洲
    [摘要]「多少年我們苦練英文發音和文法,這幾年換他們卷著舌頭學平上去入的變化。」後來我發現,在歐洲學者中,對中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人相當多,他們學習中文或出於研究課題的需要,或純粹是興趣。比起學術圈來,更令人驚訝的是民間的氣氛。有一次我與一位中國學生在一間小咖啡館討論一部電影,隔壁桌的一位花白頭髮的老太太一直微笑著看我們。討論結束後,她竟以中文開口說:「你們講得很有意思,我也要看看這部電影。」
  • 這個美國小女孩的中文,好到讓你懷疑自己不是中國人!
    作為美國最成功的投資家之一,羅傑斯早早就看到了中國的巨大潛力和發展機遇,他不止一次在公共場合發表演講,表示自己看好中國的前景,並投資了中國的企業。羅傑斯說過,19世紀屬於英國的,20世紀是屬於美國的,而21世紀是屬於中國的,無論人們接受與否。也正因如此,為了讓兩個寶貝女兒能擁有更好地未來,從孩子出生的那刻起,羅傑斯就決定要讓女兒們學習中文。
  • 我就喜歡看外國人苦練中文還學不會的樣子
    中文,這門被稱作世上最難學的語言,也絕對饒不了妄想輕易闖蕩漢語天地的外國朋友們。學不下去了!中文真的好難老外學中文有多難?法國爵士歌手塞日·甘斯布有一首歌,名字就叫《女人啊,你們就像中文》……從某種意義上講,外國人學中文,是對苦練英文多年的中國同學的一種償還。
  • 日開設中文網站加強對華公關 讓中國人了解日本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董曉賓報導  據日本時事通訊社報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60周年之際,日本外務省宣布將開辦一個中文網站,向中國人介紹日本媒體的觀點和評論,讓中國人了解日本。  網站成為新「陣地」  日本外務省將在明年4月開始的2006財政年度裡開辦一個中文網站,提供日本報章雜誌上的文章和觀點專欄,向中國介紹日本的公眾觀點。網站還將提供討論區,以便日本和中國讀者在上面表達他們的觀點。外務省希望這個網站能夠促進日本公民和中國公民之間的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