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笑測試!日本自創的「偽中文」,中國人真的能看懂嗎?】最近日本很流行在SNS上用偽中國語來對話,那麼這種偽中國語在中國能行得通嗎?日本綜藝節目專門來到重慶的超市做了個實驗,用偽中國語寫出商品名,超市小哥究竟能不能準確拿回主持人要的東西呢? #日本流行的偽中文# 來自\全球視頻大魔王
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說到文字:中國的文字發展歷史悠久,在寓意、智慧、教導上來說,世界罕見!因為中國的象形文字
不受時間而改變,而西方一些以音為基礎的文字,會隨著時間和口音上的誤差逐漸失去真實意,從而來說:靠不住!我們中國古聖先賢追求的都是永恆不變的智慧傳承......
中國漢字: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
據考證,這是中國古代甲骨文的某一載體。
據考證,這是中國古代甲骨文的某一載體。
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經有36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6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成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到如今是一個階段。
2013年7月6日,來自全國的古文字研究專家們齊聚平湖,現場對這些符號進行論證。專家們認為莊橋墳遺址出土的確為良渚原始文字,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原始文字。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表示,莊橋墳遺址所有出土文物是真實而有科學依據的。 [4]
這一重大發現,將中國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漢字性質
從漢字跟漢語的個體單位的對應關係看,
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的內部構造來看,可以分成形旁(根據意義構造的有理偏旁)、聲旁(根據聲音構造的有理偏旁)和配旁(沒有根據的無理偏旁)3種偏旁部件。 早期漢字很接近圖畫。只有1個偏旁的字叫做獨體字。多一個偏旁的叫做合體字。合體字可以分成指示字、會意字和形聲字,主要是後面兩種,特別是形聲字佔80%。
(1)形聲字
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隨著表達越來越豐富,形聲字逐漸增多,漢字中甲骨文中形聲字比例為20%,到了《說文解字》就佔到了45%。由於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由於字音的變化,「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2)會意字
射的演變
射的演變
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於「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不過漢字體系裡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漢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漢字進行統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佔10%。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佔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麼形聲字大概只佔通行漢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佔通行漢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準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麼通行漢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還有一些理據模糊的字,看起來是合體字。一種是由於變化,原來的聲旁和形旁已經失去理據價值,例如「給、等、 短」等。一種是原來的獨體字被分解成不同部件,例如「章, 按照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分析,「章」字從「音」從「十」。可是一般人說「立早章」(以區別於「弓長張」)的時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兩部分。其實從古文字看,「章」本來是一個獨體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沒有關係。
在漢字形成的過程中,由於部件的筆畫化甚至訛化,以及古今異義等原因,很多字難解甚至錯解,比如有個奇談:用錯互換的「射」字和「短」字。寸身不是很短嗎?射字其實是短字。豆矢就是飛著的箭,短字其實是射字。實際上射在金文中就是引弓射箭的形象。不過在篆書中,左邊被訛化成了「身」,右邊的「寸」,「寸」作為構字部件同「又」一樣是手的形象,而不是今天人們常用的「長度單位」義。短是個形聲字,「豆」是聲旁即便認為「豆」也可能是形旁,豆,食肉器也,造字部件中多為這個意思,而人們所熟知的「豆」義後起得多,是個假借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