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說完了,以下就是歷史上心理學家曾經做過的關於內隱記憶研究的經典實驗——
採用組件設計,實驗組為4位遺忘症病人,控制組為16位無腦損傷的其他病人。對被試進行四種記憶測驗,即自由回憶、再認、模糊自辨認、詞幹補筆。
結果:遺忘症病人在前兩種外顯記憶的測驗中成績明顯比控制組差,而後兩項內隱記憶的測驗成績卻和控制組病人一樣好。
結論: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是完全不同的記憶過程,有各自獨立的記憶機制。
實驗2 遺忘症病人的學習能力實驗 Graf & Schacter,1985
被試全部為遺忘症病人。給被試呈現一系列詞對(如window-reason),呈現後要求一組被試用詞對造句(如她有充足的理由打開窗子。)另一組被試判斷詞對中兩個詞是否有一樣多的元音字母。測驗時再將兩組被試隨機分為兩組進行補筆,一組呈現window rea___;另一組呈現mother rea___。
結果:在加工造句學習的被試中,如後來有與學習是相同的上下文,即window,則他們的成績遠好於其他情況,而其他情況的被試則測驗結果都接近未學習過的平均水平。
結論:遺忘症病人保留了部分內隱記憶方面的學習能力。
實驗3 正常人的實驗性分離實驗 Tulving,1982讓正常人被試學習96個低頻英語單詞,學習後一小時進行再認和補筆測驗,七天後重複這兩種測驗。觀察兩次測驗的結果差異。
結果:再認的成績在七天後下降很多,而補筆的成績沒有變化。
結論:啟動效應對應的內隱記憶與再認對應的外顯記憶分別屬於不同的記憶系統。
實驗4 外顯內隱記憶分離實驗 Jacoby,19832*3組間設計,被試分別在三種情況下學習單詞。第一種直接呈現;第二組先呈現其反義詞再呈現其本身;第三組呈現其反義詞而讓被試思考出單詞本身而不呈現該單詞。測驗時採用再認和知覺辨認兩種方式。
結果:再認成績在三組被試中呈增長趨勢,而直覺辨認表現出截然相反的結果,即,直接呈現學習後的成績最好,有反義詞後呈現的成績其次,而通過反義詞想出而不看詞本身的成績最差。
結論:外線記憶與內隱記憶在功能和機制上是分離的。外顯記憶隨加工深度增加而效果上升,內隱記憶則在有更單純感知覺的加工時效果才最好。
記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