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隱記憶的實驗

2021-02-19 分享百寶箱

啟動效應是內隱記憶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正如我們用回憶和再認的方法來檢驗外顯記憶的結果一樣,我們用啟動效應來檢驗和研究內隱記憶。同樣,我們也可以用測驗形式作為操作定義來定義記憶的兩種類型,即:外顯記憶是通過回憶和再認等傳統測驗方法測得的記憶效果,其特點是要求被試有意識地努力去提取信息;同樣,用知覺辨認、補筆,這些啟動效應測驗的記憶叫做內隱記憶,其特點是不要求被試有意識地努力去提取信息,而只是專注於完成眼前的作業就行。
啟動效應:執行某一任務對後來執行同樣的或類似的任務的促進作用,類似於正遷移。啟動效應又分為直接啟動與間接啟動:①知覺辨認:讓被試者先學習一系列單字,然後將學過的單字與一些新的字隨機混合,再用極快的速度(50ms以下)逐一單個呈現給被試者,要求被試者讀出呈現的字。典型的結果是學習過的字讀出來的概率高於未學習過的字,兩者的概率之差就是對啟動效應的測量結果。②詞幹補筆:讓被試者學習一系列單詞,然後主試者給被試者提供一個單詞表,表裡的單詞只有前三個字母,要求被試者填寫後面的字母。學過的單詞填對的概率與未學過的單詞填對的概率之差為啟動效應。③殘詞補筆:殘詞補筆測驗的方法和詞幹補筆的方法類似,只是測驗中使用的單詞是隨機去掉一些字母,要求被試者填上這些字母。一般來說,學過的字填對的概率要高於未學過字的概率,兩者之差為啟動效應。

理論說完了,以下就是歷史上心理學家曾經做過的關於內隱記憶研究的經典實驗——

實驗1 遺忘症病人的實驗性分離實驗      Warrington & Weiskrantz,1970

採用組件設計,實驗組為4位遺忘症病人,控制組為16位無腦損傷的其他病人。對被試進行四種記憶測驗,即自由回憶、再認、模糊自辨認、詞幹補筆。

結果:遺忘症病人在前兩種外顯記憶的測驗中成績明顯比控制組差,而後兩項內隱記憶的測驗成績卻和控制組病人一樣好。

結論: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是完全不同的記憶過程,有各自獨立的記憶機制。

   

    實驗2 遺忘症病人的學習能力實驗      Graf & Schacter,1985

被試全部為遺忘症病人。給被試呈現一系列詞對(如window-reason),呈現後要求一組被試用詞對造句(如她有充足的理由打開窗子。)另一組被試判斷詞對中兩個詞是否有一樣多的元音字母。測驗時再將兩組被試隨機分為兩組進行補筆,一組呈現window rea___;另一組呈現mother rea___。

結果:在加工造句學習的被試中,如後來有與學習是相同的上下文,即window,則他們的成績遠好於其他情況,而其他情況的被試則測驗結果都接近未學習過的平均水平。

結論:遺忘症病人保留了部分內隱記憶方面的學習能力。

實驗3   正常人的實驗性分離實驗      Tulving,1982

讓正常人被試學習96個低頻英語單詞,學習後一小時進行再認和補筆測驗,七天後重複這兩種測驗。觀察兩次測驗的結果差異。

結果:再認的成績在七天後下降很多,而補筆的成績沒有變化。

結論:啟動效應對應的內隱記憶與再認對應的外顯記憶分別屬於不同的記憶系統。

實驗4   外顯內隱記憶分離實驗      Jacoby,1983

2*3組間設計,被試分別在三種情況下學習單詞。第一種直接呈現;第二組先呈現其反義詞再呈現其本身;第三組呈現其反義詞而讓被試思考出單詞本身而不呈現該單詞。測驗時採用再認和知覺辨認兩種方式。

結果:再認成績在三組被試中呈增長趨勢,而直覺辨認表現出截然相反的結果,即,直接呈現學習後的成績最好,有反義詞後呈現的成績其次,而通過反義詞想出而不看詞本身的成績最差。

結論:外線記憶與內隱記憶在功能和機制上是分離的。外顯記憶隨加工深度增加而效果上升,內隱記憶則在有更單純感知覺的加工時效果才最好。

記憶理論

相關焦點

  • 讀文獻——認知疲勞效應對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的影響
    實驗採用被試內設計,使用詞彙判斷任務與詞彙再認任務測量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實驗結果發現,相對於控制組,疲勞組的被試在完成疲勞任務後內隱記憶成績顯著下降,而外顯記憶沒有受到影響。結果說明相對於外顯記憶,內隱記憶更容易受到認知疲勞影響。內隱記憶雖然是無意識的認知加工,但是與其他自動化加工具有不同的特徵。
  • 【心理學知識碎片】之「內隱記憶」
    這說明,儘管患者對先前經歷過的事件沒有任何有意識的記憶,但這一經歷確實影響了他的行為。關於「內隱記憶」的研究,就來自於對這些遺忘症患者。塔爾文說過:「記憶的關鍵過程是提取。」曾經記憶過但不能提取的信息,實際上就等於被遺忘的信息。
  • 解析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
    解析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關於記憶的分類中包括了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這兩種記憶的分類相對來說比較好區分,但是有問題的就是對內隱記憶的理解有時候會出現問題,或者會和前邊學過的一直知識點混淆。外顯記憶指的是在長時記憶中能夠在意識水平上加以回想和思考的知識。
  • 「內隱記憶」與語言學習的誤區
    為了解釋原因,我需要先介紹兩個心理學概念: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 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是我們沒有意識到,過去的經驗卻對當前的活動產生了影響,又叫自動的、無意識的記憶。
  • 2017考研實驗心理學衝刺筆記:啟動效應和內隱學習
    2017心理學考研衝刺階段的複習應放在查缺補漏,強化弱勢知識點,鞏固優勢知識點,下面為大家分享一份實驗心理學倒計時40天衝刺複習筆記,希望可以幫助到同學們。   第十章 記憶   第三節 啟動效應和內隱學習   一、啟動效應   1、啟動效應的概念和測量方法   啟動效應執行某一任務對後來執行同樣的或類似的任務的促進作用。
  • 什麼是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關於記憶類型的描述
    假如這個反差立刻凸顯出來,這是因為你的記憶過程完成了一個背景分析,從中提取出這兩個異常的元素。記憶可以使你回憶過去,比如看過的電影,你的身份證號。但記憶的功能遠不僅限於此,它還能使你每天的經驗具有連貫性,例如:當你駕駛一輛汽車的時候,是記憶的這種功能使得路邊的商店看起來很熟悉。記憶還使你知道車的大小距離,不會和別的車相撞。停車時不會撞到欄杆。
  • 筆記|C6 記憶 之四、長時記憶 & 五、遺忘 & 六、內隱記憶和外顯...
    (三)長時記憶的信息存儲1.信息存儲的動態變化(消退、概括化、完整化、具體化-巴特利特記憶實驗)(1)在量的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持量逐步減少。艾賓浩斯的記憶遺忘曲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以自己為被試,用無意義音節做記憶材料,用節省法(重學法)計算保持和遺忘的數量。根據他的實驗結果繪成描述遺忘進程的曲線,即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實驗結果表明,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
  • 如何區分內隱記憶、外顯記憶與無意識記、意義識記
    一、把握考點第一步之辨概念:1.根據記憶過程中意識的參與程度,可以分為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外顯記憶是指在意識的控制下,過去經驗對當前作業產生的有意識的影響。它對行為的影響是個體能夠意識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識控制的記憶。內隱記憶是指在個體無法意識的情況下,過去經驗對當前作業產生的無意識的影響,有時又叫自動的無意識記憶。
  • 2021實驗心理學複習筆記:啟動效應和內隱學習
    第十章 記憶   第三節 啟動效應和內隱學習   一、啟動效應   1、啟動效應的概念和測量方法   啟動效應執行某一任務對後來執行同樣的或類似的任務的促進作用。它與正遷移類似,但後者總是在總體效果上進行測量的,而啟動效應的測量單位卻十分具體。
  • 2020教招備考:區分內隱、外顯記憶與無意、有意識記?
    01把握考點第一步之辨概念1.根據記憶過程中意識的參與程度,可以分為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外顯記憶是指在意識的控制下,過去經驗對當前作業產生的有意識的影響。它對行為的影響是個體能夠意識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識控制的記憶。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如何區分內隱記憶、外顯記憶與無...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如何區分內隱記憶、外顯記憶與無意識記、意義識記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正處於緊張的備考狀態,按照往年信息來看,甘肅省教師招聘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
  • 大腦研究專家:把內隱記憶外顯化
    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是這些機器的轟轟聲觸發了墨仔的「內隱記憶」。: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說到記憶,我們腦海中能立刻浮現出各種畫面,比如昨天公園遊玩的場景,前天吃了一頓很美味的午餐,我們能夠回憶起許多細節的人和事,這種記憶就是我們所說的普通意義上「外顯記憶」。
  • 大腦研究專家:把內隱記憶外顯化
    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是這些機器的轟轟聲觸發了墨仔的「內隱記憶」。內隱記憶指的是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使我們建立起某種特定的心理模式。舉個例子,新手父母剛開始抱嬰兒的時候都是笨手笨腳的,但是經過無數次的練習,終於熟練了,當寶寶哭鬧的時候,讓爸爸媽媽們不假思索抱起寶寶的記憶叫做內隱記憶,讓爸爸媽媽們回憶起第一次抱寶寶那手忙腳亂,小心翼翼的狀態的記憶叫做外顯記憶。
  • 心理學:內隱情緒記憶告訴你,為什麼越來越不相信別人了
    內隱情緒記憶,總是讓你想起厭惡情緒1、內應情緒記憶(一種過去的情緒記憶)你走在馬路上被一條狗咬傷了,等到你在往後的某一天,發現同一個品種的狗,你會下意識地遠離它。儘管它們並不是同一條狗,而且這條狗也並沒有咬傷過你,你仍然會產生害怕的情緒,這是因為你內隱情緒記憶發揮了作用。
  • 大腦研究專家:顯化"內隱記憶"是關鍵
    與&34;、不知不覺的狀態之下對事物完成記憶的&34;站在對立面的,就是那些在&34;的狀態下,完成對某一件事物記憶的&34;,例如孩子們對於知識、技能等的一些學習其實就是&34;。我們經常會說&34;,內隱記憶也是如此。例如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父母拿出繪本來帶孩子去進行指讀的過程,往往所用到的其實就是孩子的&34;。
  • 08_ 內隱的自我與身份
    自我和所屬群體的內隱關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自我概念作為一種信息結構被描述成一種具有經驗性可處理的認知和情感特徵,從而得到了有益的研究。從這樣一個理論的角度來看,自我概念和其它心理表徵(如記憶)一樣,可以被視為潛在地在自動模式下運作,自我的某些方面可以隱藏在內省的意識之外。
  • 休眠時的內隱記憶,《睡眠英語》的高效記憶法
    瑞士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在睡眠時,生物系統依然有持續進行的記憶跡象,可以對接收到的信息材料進行高效編碼存儲,在清醒時可以讀取。研究人員已將成果刊登在了《當代生物學》上。這打破了只有睜眼學習苦作舟的傳統認知,帶來了一種輕鬆學習的可能性。
  • 兒童體適能課程的背後:內隱學習的理論支撐
    付出—學習者需要付出努力,去理解加工所學的知識,有時候甚至需要強制記憶。那麼與外顯學習對應的,是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內隱學習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為,學習者是不知道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內隱學習是潛意識或無意識地純粹接觸反應。由於內隱知識是學習者完全默會的,同時它又是學習者偶爾習得的,是隱性儲存、自動使用的知識。
  • 《實驗心理學實驗指導手冊》
    第一部分主要介紹心理學實驗研究中最基本的實驗技術,包括心理物理法和反應時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紹人類的基本認知過程,包括感覺、知覺、注意和記憶等領域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或經典實驗;第三個部分主要介紹了最近十年發表在頂級科學刊物上最為經典的一些心理學實驗研究。本書三個部分內容豐富全面,循序漸進,對於了解心理學實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內容有較好的指導作用。
  • 「我來讀文獻」第69期 | 《二語的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活動第二階段線上答疑乾貨
    從本質上來說外顯和內隱學習是兩種不同的學習機制,有著各自的特點和功能,各自的優勢和發生條件。教師在決定採取外顯教學或是內隱教學方式時,應該考慮外顯和內隱教學效應與各種可能的調節因素之間的關係,如目標語言形式、教學幹預模式、教育環境和教學實驗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