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家7歲大的樂樂前段時間牙疼,因為從小各種零食、糖果、飲料等一些食品吃的有點多,左側的食牙已經被蟲蛀出了特別大的一個洞,平時吃東西的時候只要稍不注意就會觸動那顆牙的神經引發疼痛。
然而有一天晚上大概十點多鐘,估計那顆蛀牙裡的蛀蟲又開始擴散領地,樂樂牙疼的要命,疼的是從床上滾到地上、從臥室滾到客廳,後來疼的實在沒辦法,家人就商量著帶樂樂去看牙醫。
正在忍受疼痛的樂樂聽到有辦法能讓自己的牙不再疼,立刻是舉雙手贊成,甚至第二天還特別主動的拉著父母去看牙醫。
為了能夠儘快帶樂樂看好牙疼這個&34;,她的媽媽一大早和公司請的假,結果剛到牙醫診所門口還沒進門的時候,樂樂卻突然嚎啕大哭起來,說什麼也不去看牙醫。
對於樂樂的表現媽媽一頭霧水,實在不知道是因為什麼,於是一個沒忍住剛想要罵他的時候,站在一旁的樂樂爸爸卻一把媽媽拉住說:&34;
聽此樂樂媽媽頓時恍然大悟,這臭小子原來是&34;啊,相信類似這種情況有很多父母都曾遇到過。
其實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是&34;,對孩子的未來可能會有重要影響,家長一定要能夠去進行正確引導。
所謂&34;其實是有關&34;的其中一種類別。&34;是一種在認知心理學上的概念,其所指的是一個人在不知不覺、&34;且自動的狀態下所記住的東西。
當他置身於某種特定情境中時,便會不自覺回想起曾經在不知不覺中記下的東西。
與&34;、不知不覺的狀態之下對事物完成記憶的&34;站在對立面的,就是那些在&34;的狀態下,完成對某一件事物記憶的&34;,例如孩子們對於知識、技能等的一些學習其實就是&34;。
通過文章開頭的案例我們知道了&34;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之下很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例如那些經歷過地質災害的人只要看到有相關的報導,那麼他的內心很容易就會因此而被牽動。
但&34;真的就只有壞的一面嗎?我們經常會說&34;,內隱記憶也是如此。
例如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父母拿出繪本來帶孩子去進行指讀的過程,往往所用到的其實就是孩子的&34;。
無論是&34;還是&34;,對於記憶最終的形成、存儲以及運用都要通過我們大腦中的海馬區來完成。
其中海馬區對於&34;的存儲需要通過對內隱記憶中的所有情緒、感受、形象等因素加以整合,最終形成一張完整的圖像加以存儲。
也就是說一個完整的&34;其實是一張完整的拼圖,而這張拼圖最終得以完整所需要的是有前面所提到或沒提到的多種因素的拼湊,而父母對孩子不當的管教則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形成&34;的某種因素缺失。
例如,當孩子出現磕碰、摔跤等情況時,父母會跑過來告訴孩子說:&34;
甚至有些家長因為聽到孩子的哭聲會感到心煩,於是便對孩子或怒吼或威脅的說一句&34;,直接將&34;這一行為扼殺在搖籃中。
孩子在長期處於在這樣一種管教之下,他們會逐漸形成&34;這樣的心理。
如此之下孩子不但&34;無法完整形成,更是很可能會對孩子的情感認知造成影響。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世界著名積極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曾有說過:&34;
所以說身為父母的我們所出現的某些行為,其實也和我們曾經經歷過的會有一定關聯。對於不好的&34;,父母要能夠用&34;的方式幫助孩子將其&34;化
丹尼爾·西格爾說:要想減少痛苦經歷對現在的影響,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內隱記憶外顯化,將內隱記憶中的痛苦經歷以講故事的方式說出來,並完成將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整合。
當我們在看一部電影或其他各種視頻時,如若遇到不喜歡的片段時,我們會拉快視頻的進度條;而如果是想要直接看到我們喜歡的部分時,也會直接拉快進度條。
父母在帶領孩子回憶過去痛苦的經歷時,也需要能夠將過去記憶的遙控器交到孩子手中,讓他們自己去控制&34;走向的快或慢。
因此,想幫孩子擺脫不愉快的經歷?大腦研究專家表示:顯化&34;是關鍵
例如,當樂樂出現對看牙醫的抗拒時,父母先要幫助樂樂讓自己的情緒平復下來,然後告訴樂樂:&34;
之後每次樂樂看到其他小朋友打針因疼痛而哭時都會面露恐懼,而對於自己最終被打上針的那段記憶更是直接跳過。
在如此反覆回憶了多次後,樂樂總算是能夠將打針的過程進行完整敘述,並且對於打針這件事的恐懼感也呈現出了逐漸減輕的現象。
我是@薔薇媽媽,兩個寶貝的媽媽,善於記錄和反思生活中的育兒經歷,分享實用的乾貨助力你科學育兒,另外配圖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我刪除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