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幫娃擺脫不愉快的經歷?大腦研究專家:顯化"內隱記憶"是關鍵

2020-07-31 薔薇媽媽育兒記

鄰居家7歲大的樂樂前段時間牙疼,因為從小各種零食、糖果、飲料等一些食品吃的有點多,左側的食牙已經被蟲蛀出了特別大的一個洞,平時吃東西的時候只要稍不注意就會觸動那顆牙的神經引發疼痛。

然而有一天晚上大概十點多鐘,估計那顆蛀牙裡的蛀蟲又開始擴散領地,樂樂牙疼的要命,疼的是從床上滾到地上、從臥室滾到客廳,後來疼的實在沒辦法,家人就商量著帶樂樂去看牙醫。

正在忍受疼痛的樂樂聽到有辦法能讓自己的牙不再疼,立刻是舉雙手贊成,甚至第二天還特別主動的拉著父母去看牙醫。

想幫娃擺脫不愉快的經歷?大腦研究專家:顯化"內隱記憶"是關鍵

為了能夠儘快帶樂樂看好牙疼這個&34;,她的媽媽一大早和公司請的假,結果剛到牙醫診所門口還沒進門的時候,樂樂卻突然嚎啕大哭起來,說什麼也不去看牙醫。

對於樂樂的表現媽媽一頭霧水,實在不知道是因為什麼,於是一個沒忍住剛想要罵他的時候,站在一旁的樂樂爸爸卻一把媽媽拉住說:&34;

聽此樂樂媽媽頓時恍然大悟,這臭小子原來是&34;啊,相信類似這種情況有很多父母都曾遇到過。

其實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是&34;,對孩子的未來可能會有重要影響,家長一定要能夠去進行正確引導。

想幫娃擺脫不愉快的經歷?大腦研究專家:顯化"內隱記憶"是關鍵

&34;是什麼?對孩子而言是好是壞?

所謂&34;其實是有關&34;的其中一種類別。&34;是一種在認知心理學上的概念,其所指的是一個人在不知不覺、&34;且自動的狀態下所記住的東西。

當他置身於某種特定情境中時,便會不自覺回想起曾經在不知不覺中記下的東西。

與&34;、不知不覺的狀態之下對事物完成記憶的&34;站在對立面的,就是那些在&34;的狀態下,完成對某一件事物記憶的&34;,例如孩子們對於知識、技能等的一些學習其實就是&34;。

通過文章開頭的案例我們知道了&34;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之下很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例如那些經歷過地質災害的人只要看到有相關的報導,那麼他的內心很容易就會因此而被牽動。

但&34;真的就只有壞的一面嗎?我們經常會說&34;,內隱記憶也是如此。

例如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父母拿出繪本來帶孩子去進行指讀的過程,往往所用到的其實就是孩子的&34;。

想幫娃擺脫不愉快的經歷?大腦研究專家:顯化"內隱記憶"是關鍵

父母不當的管教很可能會對孩子&34;的形成產生破壞

無論是&34;還是&34;,對於記憶最終的形成、存儲以及運用都要通過我們大腦中的海馬區來完成。

其中海馬區對於&34;的存儲需要通過對內隱記憶中的所有情緒、感受、形象等因素加以整合,最終形成一張完整的圖像加以存儲。

也就是說一個完整的&34;其實是一張完整的拼圖,而這張拼圖最終得以完整所需要的是有前面所提到或沒提到的多種因素的拼湊,而父母對孩子不當的管教則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形成&34;的某種因素缺失。

想幫娃擺脫不愉快的經歷?大腦研究專家:顯化"內隱記憶"是關鍵

例如,當孩子出現磕碰、摔跤等情況時,父母會跑過來告訴孩子說:&34;

甚至有些家長因為聽到孩子的哭聲會感到心煩,於是便對孩子或怒吼或威脅的說一句&34;,直接將&34;這一行為扼殺在搖籃中。

孩子在長期處於在這樣一種管教之下,他們會逐漸形成&34;這樣的心理。

如此之下孩子不但&34;無法完整形成,更是很可能會對孩子的情感認知造成影響。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世界著名積極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曾有說過:&34;

所以說身為父母的我們所出現的某些行為,其實也和我們曾經經歷過的會有一定關聯。對於不好的&34;,父母要能夠用&34;的方式幫助孩子將其&34;化

想幫娃擺脫不愉快的經歷?大腦研究專家:顯化"內隱記憶"是關鍵

將對過去記憶的遙控器交還給孩子,並完成對過去特定事件的回憶

丹尼爾·西格爾說:要想減少痛苦經歷對現在的影響,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內隱記憶外顯化,將內隱記憶中的痛苦經歷以講故事的方式說出來,並完成將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整合。

當我們在看一部電影或其他各種視頻時,如若遇到不喜歡的片段時,我們會拉快視頻的進度條;而如果是想要直接看到我們喜歡的部分時,也會直接拉快進度條。

父母在帶領孩子回憶過去痛苦的經歷時,也需要能夠將過去記憶的遙控器交到孩子手中,讓他們自己去控制&34;走向的快或慢。

因此,想幫孩子擺脫不愉快的經歷?大腦研究專家表示:顯化&34;是關鍵

想幫娃擺脫不愉快的經歷?大腦研究專家:顯化"內隱記憶"是關鍵

例如,當樂樂出現對看牙醫的抗拒時,父母先要幫助樂樂讓自己的情緒平復下來,然後告訴樂樂:&34;

之後每次樂樂看到其他小朋友打針因疼痛而哭時都會面露恐懼,而對於自己最終被打上針的那段記憶更是直接跳過。

在如此反覆回憶了多次後,樂樂總算是能夠將打針的過程進行完整敘述,並且對於打針這件事的恐懼感也呈現出了逐漸減輕的現象。

想幫娃擺脫不愉快的經歷?大腦研究專家:顯化"內隱記憶"是關鍵

我是@薔薇媽媽,兩個寶貝的媽媽,善於記錄和反思生活中的育兒經歷,分享實用的乾貨助力你科學育兒,另外配圖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我刪除喲。

相關焦點

  • 如何讓孩子擺脫不愉快的經歷?大腦研究專家:把內隱記憶外顯化
    老話說,孩子3歲前記不住事,這個「事」其實是指外顯記憶,確實我們想不起來自己2歲時候去過哪些地方,見過什麼人,發生過什麼有趣的事情,因為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到可以編碼外顯記憶的時候,但是,內隱記憶卻是從出生就一直存在的。
  • 如何讓孩子擺脫不愉快的經歷?大腦研究專家:把內隱記憶外顯化
    當一個孩子經歷了一段讓他感到恐懼、害怕的事情,那麼這段經驗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就會深深的印刻在大腦中,當遇到類似的經驗的時候,內隱記憶就會將儲存的那些負面情緒釋放出來。比如墨仔的補牙經歷,對於他來說,這段經歷無疑是非常痛苦和害怕的,那些穿著白大褂戴著口罩的醫生,轟轟作響的補牙工具都被編碼成了他的內隱記憶,所以當聽到類似的聲音的時候,那些負面情緒立刻就包圍了他,進而做出逃避、排斥的舉動。因此,當你的孩子的行為和情緒突然一反常態的時候,或許是觸發了某段不愉快的內隱記憶而已。
  • 【心理學知識碎片】之「內隱記憶」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這位醫生再次見到該患者,對方顯然已經忘記了曾經見過他,但是,卻說什麼也不願意再跟他握手了。這說明,儘管患者對先前經歷過的事件沒有任何有意識的記憶,但這一經歷確實影響了他的行為。關於「內隱記憶」的研究,就來自於對這些遺忘症患者。
  • 心理學:內隱情緒記憶告訴你,為什麼越來越不相信別人了
    內隱情緒記憶,總是讓你想起厭惡情緒1、內應情緒記憶(一種過去的情緒記憶)你走在馬路上被一條狗咬傷了,等到你在往後的某一天,發現同一個品種的狗,你會下意識地遠離它。儘管它們並不是同一條狗,而且這條狗也並沒有咬傷過你,你仍然會產生害怕的情緒,這是因為你內隱情緒記憶發揮了作用。
  • 解析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
    解析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關於記憶的分類中包括了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這兩種記憶的分類相對來說比較好區分,但是有問題的就是對內隱記憶的理解有時候會出現問題,或者會和前邊學過的一直知識點混淆。外顯記憶指的是在長時記憶中能夠在意識水平上加以回想和思考的知識。
  • 內隱記憶的實驗
    啟動效應是內隱記憶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正如我們用回憶和再認的方法來檢驗外顯記憶的結果一樣,我們用啟動效應來檢驗和研究內隱記憶。
  • 孩子受負面經歷影響怎麼辦?忘記並不能解決問題,整合記憶最可靠
    爸爸猜測,大衛害怕雕刻工具,是因為去年弟弟和小刀的事情,但是大衛好像並沒有意識到,是那段經歷對自己產生了影響。像大衛這樣,被恐懼、沮喪等強烈情緒所籠罩,行為變得難以理解時,可能是過去不愉快的體驗對現在造成了影響。幫助孩子處理不愉快經歷的方法,就是了解記憶在頭腦中是怎樣運作的。
  • 「內隱記憶」與語言學習的誤區
    而這正是事情的關鍵,我們學不好語言,可能就是因為——我們太重視意識了! 為了解釋原因,我需要先介紹兩個心理學概念: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 在學習語言的時候我們常常發現自己在使用某個用法,卻不記得自己曾經學過,這就是內隱記憶的作用。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英語老師總是叫我們把英語作為背景音「磨耳朵」了,因為即使沒有注意,你也在「聽」。
  • 讀文獻——認知疲勞效應對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的影響
    傳統觀點認為,內隱記憶是一種自動化的認知過程,其加工過程不需要意識參與。並且在研究中也發現,內隱記憶符合自動化加工的特徵,即不易受幹擾影響。但是,最近的研究發現相反的結果:內隱記憶相對於外顯記憶更容易受到幹擾影響。林無忌、孟迎芳和林靜遠(2017)在研究中發現,提取階段的幹擾對內隱記憶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對外顯記憶影響較小。
  • 什麼是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關於記憶類型的描述
    假如這個反差立刻凸顯出來,這是因為你的記憶過程完成了一個背景分析,從中提取出這兩個異常的元素。記憶可以使你回憶過去,比如看過的電影,你的身份證號。但記憶的功能遠不僅限於此,它還能使你每天的經驗具有連貫性,例如:當你駕駛一輛汽車的時候,是記憶的這種功能使得路邊的商店看起來很熟悉。記憶還使你知道車的大小距離,不會和別的車相撞。停車時不會撞到欄杆。
  • 休眠時的內隱記憶,《睡眠英語》的高效記憶法
    近期,便有科學家在此方面有了新的研究進展。瑞士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在睡眠時,生物系統依然有持續進行的記憶跡象,可以對接收到的信息材料進行高效編碼存儲,在清醒時可以讀取。研究人員已將成果刊登在了《當代生物學》上。這打破了只有睜眼學習苦作舟的傳統認知,帶來了一種輕鬆學習的可能性。
  • 如何區分內隱記憶、外顯記憶與無意識記、意義識記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記憶的分類是心理學部分考察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此部分考察形式主要以事例反選或者概念反選的方式出現,由於部分考生對該知識點理解不到位,以至於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會出現概念混淆的情況。本文在此對其在整個心理學中的知識點做出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 大腦記憶讀取研究揭示記憶突然「卡殼」之謎
    記憶的形成好比把一個人的面孔和名字等信息聯繫在一起,然後儲存起來;而記憶的讀取好比你再次遇到這個人時,能想起來他叫什麼。如果你突然想不起來他是誰,這可能是一種暫時性回憶障礙。    人們的各種精神現象離不開生理基礎的支持,記憶也有其神經生理機制。在大腦中,相互關聯記憶信息是如何被讀取的,仍是現代神經生物學研究中的一個難題。
  • 孩子對壞經歷有心理陰影,再怎麼勸說都不管用,試試改變記憶方式
    內隱記憶:潛意識的經驗娃放學回來,聞到你給他準備的香噴噴的飯菜,扶起筷子就開始吃。不需要回想怎麼抓碗、怎麼握筷,這種不加思考就能喚起的記憶,便是內隱記憶。內隱記憶,又可以叫"潛意識的經驗"。它在潛意識中影響我們大腦,使我們做出相應的判斷和決策。
  • 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記憶?利用大腦運作規律,提升孩子記憶力
    最近幾十年,在記憶研究領域比較新的研究方向就是內隱記憶,這是一種區別於外顯記憶的記憶能力。外顯記憶就是我們之前聊的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這些記憶在工作過程中,需要人有注意力的參與,需要使用特定的方式將信息編碼、複述,這樣以後我們才能對這些信息進行提取和使用。
  • 全腦教養法:給你提供12條方法整合孩子的大腦
    書中分析了大腦的結構,發育的影響,為提供方法創造了理論基礎。還提出了12個全腦教養的方法,方便家長操作。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幾個方法來整合孩子的大腦,讓孩子的大腦得到充分的發展。氣得滿臉通紅,不去做作業,跟我抱怨說:爸爸不重視我,不愛我,又出去胡吃海喝了。這樣的情況在我家經常出現,兒子特別喜歡爸爸,喜歡讓他在家陪他,可是大人總歸有自己的事,換作以前,我肯定會訓斥他:趕緊去寫你的作業。爸爸有自己的事情,不能總是圍繞著你一個人轉,不要這麼自私!這是我曾經也是經常說的話!自己記憶猶新!可是今天我打算改變一下!
  • 2020教招備考:區分內隱、外顯記憶與無意、有意識記?
    01把握考點第一步之辨概念1.根據記憶過程中意識的參與程度,可以分為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外顯記憶是指在意識的控制下,過去經驗對當前作業產生的有意識的影響。它對行為的影響是個體能夠意識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識控制的記憶。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如何區分內隱記憶、外顯記憶與無...
    它對行為的影響是個體能夠意識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識控制的記憶。內隱記憶是指在個體無法意識的情況下,過去經驗對當前作業產生的無意識的影響,有時又叫自動的無意識記憶。2.根據識記有無目的性,可以把它分為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無意識記是指事前沒有明確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由於缺乏目的性,因而識記內容帶有偶然性和片斷性,缺乏系統性。
  • 大腦中不愉快的記憶,能夠永久消失嗎? | 王玉田
    我不知道你們的答案是什麼,但是我的答案是比較明確的,是有可能的。有可能現在還沒達到,但是在不遠的將來就能達到。 因為現在我們對腦科學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逐漸了解大腦的奧秘,然後揭開了大腦的密碼,這樣就有可能產生比較精準的幹預手段來編輯記憶的長度。
  • 你為什麼會丟失六歲以前的記憶?心理專家的回答細思恐極
    另外一項研究顯示,大多數小朋友在3歲時,能回憶起一年前發生的很多事情,並且這些記憶的存在時間還不短,會持續到5歲左右。而大部分8、9歲的孩子,依舊能回憶起3歲以前的小部分經歷,大約35%左右。所以嬰兒其實是有記憶的,但為什麼成年以後就想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