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十年,在記憶研究領域比較新的研究方向就是內隱記憶,這是一種區別於外顯記憶的記憶能力。
外顯記憶就是我們之前聊的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這些記憶在工作過程中,需要人有注意力的參與,需要使用特定的方式將信息編碼、複述,這樣以後我們才能對這些信息進行提取和使用。
但是內隱記憶就不一樣了,在記憶的時候不需要我們刻意去記,使用的時候也不需要刻意去提取,但就是會對我們的行為發生影響,就好像是一個自動化的過程。
聽起來內隱記憶是不是很神奇呢?接下來我們具體說說內隱記憶是什麼,以及如何利用內隱記憶幫助孩子提升記憶力。
上個世紀70年代的時候,有研究者在對遺忘症病人進行研究的時候發現,雖然這些病人的記憶功能受損,不能回憶剛剛學過的單詞,但是利用一些特殊的測試任務可以發現,剛剛的學習仍然對病人的測試成績產生了影響。
比如,給這些遺忘症病人看一些日常使用的單詞,如果問他們剛剛看的單詞是哪幾個呀?病人都回答不出來。但是如果讓病人做補充完整單詞的測試,也就是只給出單詞的前面一兩個字母,讓病人把這幾個字母補充完整成為一個單詞,病人往往會把單詞補充為剛剛見過的單詞。這就是內隱記憶發生了作用。
研究者認為,內隱記憶就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這方面記憶,也沒有有意識地去提取這方面的記憶,但是這種記憶卻對我們的行為表現產生了影響。這種影響就是過去的經驗對人當前活動產生的無意識影響。
很多會讓我們「一點就爆」、「莫名憤怒」、「害怕心慌」的情景,往往和我們的內隱記憶有關。
很多時候我們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眼前的景象或者聽到的內容,仿佛之前在什麼地方看到過、聽到過,就是和我們的內隱記憶發生了聯繫。
之後,研究者對內隱記憶做了許多實驗,發現和外顯記憶相比,內隱記憶保持的時間更長,也就是說,內隱記憶更加不容易遺忘;同時,內隱記憶因為不需要經過短時記憶的深度加工,所以一次性記憶的數量比外顯記憶大得多,不再受到短時記憶7±2組塊的限制;另外,內隱記憶也更加不容易受幹擾。
雖然科學界對內隱記憶的研究時間還比較短,還有很多原理和機制不清楚,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利用已有的這些研究結果,來幫助孩子提升記憶。我們可以創造一種環境,對孩子無意識水平的記憶發生影響,讓孩子更容易習得相關知識。
比如每天抽一段時間,在孩子聽得到的範圍內播放英語,孩子不需要用心去聽,甚至在玩耍都可以,可能你播放了一個月,孩子一個英語單詞都沒有學會,但是孩子一旦開始正式學英語,學習的速度就會比較快。因為這段時間的英語背景音樂,讓孩子對英語產生了內隱記憶。
我曾經看到過有孩子在公園裡玩耍,身上掛著一個播放器,播放器裡一直在念一些英語單詞,孩子的心思專注在玩,並沒有在聽,但是我想他的父母一定是用幫助孩子建立內隱記憶的方法,幫助他學習英語。
我孩子的英語老師也鼓勵家長,在吃早餐的時候,可以播放一些英語節目,孩子入睡前也可以在床邊播放英語節目,讓孩子聽著英語入睡,用這種方法,給孩子創立一個英語環境,用英語老師的話說,這叫「磨耳朵」。「磨耳朵」其實也是給孩子不斷植入內隱記憶,讓他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可以提升效率。
其實利用內隱記憶幫助孩子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們常說的「耳濡目染」「書香門第」都是這樣的原理。也有專家建議家長,可以在家裡買很多書,不看都沒關係,但是可以營造愛看書的環境,不知不覺中就可以讓孩子更愛學習。
擺滿書的客廳,不知不覺中就會讓孩子更愛看書。
當然,從內隱記憶的特點看,我們也要注意平時在孩子面前的言行,因為不好的言行也會讓孩子產生內隱記憶,給孩子形成不良行為習慣。
愛抱怨的家長,孩子往往也愛抱怨;積極樂觀的家長,孩子也更積極樂觀。
所以,家長要多一些積極心態,少一些抱怨情緒,多一些關注科學的交流,少一些道聽途說的猜忌,多一些堅持學習的舉動,少一些葛優躺耍遊戲的行為。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思辯和對學習的態度。
各位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家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自己孩子的內隱記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