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擺脫不愉快的經歷?大腦研究專家:把內隱記憶外顯化

2020-08-26 墨仔媽媽育兒


前段時間我帶墨仔去菜市場買菜,菜攤收費處有個賣生麵條的小鋪子,我拉著墨仔剛好就站在這個鋪子前面排隊等著付菜錢,突然墨仔拽著我說媽媽快走,我不想呆在這裡。我感到很詫異,仔細檢查周圍的環境,沒發現什麼異常,但當我蹲下看墨仔時,發現他正瞪大眼睛,面露恐懼得盯著那個賣面鋪子的壓面機器,機器發出「轟轟轟」的聲音,我猜想他大概是害怕這個聲音。

後來,我發現當我用攪拌機、吸塵器這類能夠發出「轟轟聲」電器的時候,墨仔都會非常排斥、恐懼、甚至哭著讓我快點關掉機器。

可是這些電器在他小月齡的時候我也用過啊,當時他並沒有異常反應,究竟是什麼契機讓他心生恐懼呢?

我琢磨了半天,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補牙」這件事了,因為補牙的時候用的那些工具發出的正是這種旋轉產生的轟轟聲。

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是這些機器的轟轟聲觸發了墨仔的「內隱記憶」。

記憶的分類: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

說到記憶,我們腦海中能立刻浮現出各種畫面,比如昨天公園遊玩的場景,前天吃了一頓很美味的午餐,我們能夠回憶起許多細節的人和事,這種記憶就是我們所說的普通意義上「外顯記憶」。

外顯記憶指的是在意識層面回想起的過去的經驗。

還有很多記憶是我們意識不到,但卻時刻存在的,比如你喝水時候可以不假思索的拿起杯子放到嘴邊,吃飯時候自然而然的拿起筷子,這些動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重複了成千上萬次,每次做這個動作的時候你不會去回想上次是如何操作的,這種意識不到但卻存在的記憶就是「內隱記憶」。

內隱記憶指的是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使我們建立起某種特定的心理模式。

舉個例子,新手父母剛開始抱嬰兒的時候都是笨手笨腳的,但是經過無數次的練習,終於熟練了,當寶寶哭鬧的時候,讓爸爸媽媽們不假思索抱起寶寶的記憶叫做內隱記憶,讓爸爸媽媽們回憶起第一次抱寶寶那手忙腳亂,小心翼翼的狀態的記憶叫做外顯記憶。

不論是那種記憶,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作用,那就是通過聯想以往的經驗來影響我們當下的行為。

記憶作為一個聯想機器,大腦處理當下的某種信息----一個想法、一種感覺、一股氣味、一個形象時,會將這種體驗與過去類似的體驗聯繫起來,這些過去的體驗會對我們產生強烈的影響,影響我們對現在所看到或感覺到的東西的理解-------《全腦教養法》。


對於孩子來說,內隱記憶比外顯記憶的影響更加深遠

老話說,孩子3歲前記不住事,這個「事」其實是指外顯記憶,確實我們想不起來自己2歲時候去過哪些地方,見過什麼人,發生過什麼有趣的事情,因為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到可以編碼外顯記憶的時候,但是,內隱記憶卻是從出生就一直存在的。

國際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認為:我們終生都在編碼內隱記憶,而且在生命的頭18個月裡我們只能編碼內隱記憶。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嬰兒能夠辨識出媽媽的聲音、氣味,餓了會哇哇大哭呼喚媽媽,吃飽以後臉上浮現出滿足的表情,在之後的成長中,每一次大運動和精細動作的發展,都被編碼成了內隱記憶。

內隱記憶對孩子的影響就在於: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來期待這個世界的運轉方式,並決定用什麼樣的方式與這個世界互動

1、美好的、溫暖的內隱記憶能夠讓孩子積極面對世界

當一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一個充滿愛意的家庭中,父母能夠快速回應自己的需求,母嬰依戀關係是安全的,那麼這個孩子所獲得的內隱記憶經驗就是積極、正面的,在面對父母之外的世界的時候,內心就是安全的,富足的。

一個能夠被關心的孩子,一定也會反過來去關心別人。

所以,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溫暖的人,那你就需要用你自己的善良溫暖來對待孩子,如果你想讓孩子勇敢堅強,那你就需要放手讓孩子獨立探索。

2、恐懼的、負面的內隱記憶會讓孩子消極應對世界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過關愛,甚至還遭遇過暴力或虐待,那麼他對這個世界將會充滿了不信任和敵意,最親的人都是如此對待自己,其他陌生人又將會做出什麼樣的行為呢?

當一個孩子經歷了一段讓他感到恐懼、害怕的事情,那麼這段經驗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就會深深的印刻在大腦中,當遇到類似的經驗的時候,內隱記憶就會將儲存的那些負面情緒釋放出來。

比如墨仔的補牙經歷,對於他來說,這段經歷無疑是非常痛苦和害怕的,那些穿著白大褂戴著口罩的醫生,轟轟作響的補牙工具都被編碼成了他的內隱記憶,所以當聽到類似的聲音的時候,那些負面情緒立刻就包圍了他,進而做出逃避、排斥的舉動。

因此,當你的孩子的行為和情緒突然一反常態的時候,或許是觸發了某段不愉快的內隱記憶而已。

對於孩子不愉快的那些經歷,家長或許覺得時間長了孩子就忘掉了,不要再去反覆問孩子事情的經過,其實,不去想不代表就能忘卻,有些內隱記憶會像碎片一樣散落在腦海裡,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的行為,就像墨仔面對吸塵器、料理機所表現出的狀態一樣。

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正確處理這段內隱記憶,而不是「埋藏記憶」。

把內隱記憶轉換成外顯記憶,是幫助孩子擺脫不愉快經歷的有效辦法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當自己痛苦難受的時候,如果找個人傾訴,把發生過的事情講出來以後,心情就會好了很多,講述就像回放錄像一樣,你會想起很多細節,也會進行思考和反省,其實這個過程就是把內隱記憶轉換成外顯記憶的過程。

內隱記憶對我們的影響是無意識的,但是外顯記憶則是意識層面的理解,是能夠被洞察和感知的,這也是精神療愈的力量。

換句話說,外顯記憶可以讓我們抽離出來,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事情的過程。

內隱記憶讓我們籠罩在害怕、緊張、痛苦的情緒中,頭腦一片混亂,身體呈現逃避狀態,如果將內隱記憶外化以後,我們就能還原當時具體發生了什麼事情,事情進行到哪個環節的時候讓我們產生了某種負面情緒,可以再細化到哪個人、哪個動作、哪個東西、最終讓「元兇」浮現出來,一旦能夠直面這個元兇,我們就能很好的處理負面情緒了。

這種方法同樣適用於孩子,只是孩子還小,沒有「傾訴」這個本領,需要我們大人的引導。

如何幫助孩子完成內隱記憶到外顯記憶的轉化

當我們確定孩子當下反常的行為是因為過往不好的經驗導致的時候,就可以使用這三個步驟來幫助孩子將內隱記憶轉化成外顯記憶:

第一步:用講故事的方式,回憶事實

挑一個孩子情緒相對比較平穩的時候,和孩子坐在一起回憶一下那段不開心的經歷,如果孩子已上學了,那麼可以完整的講述發生了什麼事情,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小,比如像墨仔這樣2歲左右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遠遠不夠完整表述出一大段經歷,那麼我們可以採用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孩子一步步回憶:

回憶的時候要把握的原則是:時間、人物、地點、具體做了什麼事情、孩子的感受來源,問的越詳細越好。

以下是我和墨仔回憶他補牙的對話:

「墨仔,昨天我們坐著爸爸的車去了哪裡啊?」

「去了醫院」

「去醫院幹什麼啊」

「去補牙了」

「是誰給你補得牙齒呢?」

「是牙醫」

「牙醫是怎麼給你補牙的啊」

「有3個阿姨把我綁在床上了,然後嘴張開,補牙,還塗氟了」

「我聽見你哭了,為什麼哭啊」

「我害怕,我害怕補牙」

「那補牙疼不疼?」

「不疼,但是害怕」

「你害怕什麼呢?」

「害怕那個響的,聲音很大」

「你說的是醫生拿著的那個補牙的機器麼,放進你嘴裡的那個?」

「是的」

「那我站在你旁邊的時候拿著小汽車陪著你這樣,還害怕麼?」

「不怕了」

「那你現在是不是有兩顆新牙齒了?可以讓我看看麼?」

墨仔張開嘴讓我看了看,開心得說「我有兩顆新牙齒,又白又亮的牙齒」

這樣的回憶對話,目的是讓墨仔不去迴避補牙這個事情,他說出來的時候大腦也在梳理這段經歷,讓自己明白對於補牙這個事情具體害怕的細節是什麼,因為檢查牙齒這個事情以後還會經常發生,所以,這樣重複回憶可以讓墨仔熟悉這套流程,熟悉了以後就不會太害怕,因為有了可控感。

第二步:允許孩子表達出真實的感受

當不愉快的經歷發生的時候,或者後期回憶的時候,我們要允許並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害怕、生氣、難過,因為這些情緒來源於真實的經歷,屬於內隱記憶的一部分,回憶的時候當然不能忽略或者掩蓋這些情緒。

更重要的是,表達真實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感知自己內在的心理活動過程,當不愉快的事情發生的時候,自己當下的心情是什麼樣的,教會孩子學會「內省」

有時候我們為了安撫孩子可能會說:沒事的,不疼,一點都不害怕,你是男子漢不能哭之類的話術,本質上是想幫助孩子,但方式錯了,這些話術阻礙了孩子對真實感受的體驗,混亂了記憶的編碼。

摔倒了明明會疼啊,為什麼要說不疼?

打針就是很恐怖啊,為什麼要說不怕?

被搶了玩具就是會傷心啊,為什麼不能哭?

如此表達,孩子心理得有多憋屈,多混亂。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允許孩子說:我害怕,疼,我很生氣,然後讓孩子表達出為什麼會害怕、因為什麼事情生氣了,哪裡疼,說出這些情緒以後,我們再去引導孩子怎麼做能夠不再害怕、不再生氣。

第三步:利用情景模擬遊戲,重複演練事實

用孩子的經歷進行情景模擬,不斷重複演練,其意義在於:把分散的內隱記憶梳理成完整的一副圖像,讓孩子充分了解發生了什麼,學會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比如墨仔的這個補牙經歷,我們後來每天都會在家裡進行「補牙」,我、爸爸、墨仔輪流扮演一個需要看牙醫的病人,躺在沙發上張開嘴,然後另一個扮演醫生的人拿著自製的補牙工具,在牙齒上敲敲打打、磨一磨。

病人會問醫生:醫生我的牙齒怎麼了?

醫生回答:你的牙齒壞掉了,需要修理一下。

醫生再問病人:疼不疼?

病人會回答:有點疼

諸如此類的對話,模擬出真實的補牙場景,對話的內容對墨仔來說,也是一種心理建設。

所以後來,墨仔已經顯得「相當專業」,邊給我們修理牙齒,邊說:還要塗個氟。如果我們說有點害怕,墨仔還會說:那我抱抱你就不怕了(學會了排解情緒)。

墨仔媽媽寄語

雖然我敢打包票,下次補牙的時候墨仔還是會害怕,哭也是難免的,但我相信他一定不會像第一次一樣陷入巨大的恐懼中,並且我相信,這樣不斷的幫他梳理內隱記憶,總有一天他可以正視自己的恐懼,泰然自若的自己躺到椅子上配合檢查,而非無可奈何的妥協服從。

這種能夠審視過去經歷、整合記憶的能力,也會變成一種寶貴的精神療愈力量,在未來遇到困苦的時候,能夠把自己拉出負面情緒的深淵,積極面對人生。



我是嬰幼兒睡眠顧問墨仔媽媽育兒,專注分享嬰幼兒睡眠、大運動發展、母乳餵養知識,感謝您的關注、點讚、評論及轉發哦

相關焦點

  • 如何讓孩子擺脫不愉快的經歷?大腦研究專家:把內隱記憶外顯化
    當一個孩子經歷了一段讓他感到恐懼、害怕的事情,那麼這段經驗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就會深深的印刻在大腦中,當遇到類似的經驗的時候,內隱記憶就會將儲存的那些負面情緒釋放出來。比如墨仔的補牙經歷,對於他來說,這段經歷無疑是非常痛苦和害怕的,那些穿著白大褂戴著口罩的醫生,轟轟作響的補牙工具都被編碼成了他的內隱記憶,所以當聽到類似的聲音的時候,那些負面情緒立刻就包圍了他,進而做出逃避、排斥的舉動。因此,當你的孩子的行為和情緒突然一反常態的時候,或許是觸發了某段不愉快的內隱記憶而已。
  • 想幫娃擺脫不愉快的經歷?大腦研究專家:顯化"內隱記憶"是關鍵
    通過文章開頭的案例我們知道了&34;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之下很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例如那些經歷過地質災害的人只要看到有相關的報導,那麼他的內心很容易就會因此而被牽動。但&34;真的就只有壞的一面嗎?我們經常會說&34;,內隱記憶也是如此。例如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父母拿出繪本來帶孩子去進行指讀的過程,往往所用到的其實就是孩子的&34;。
  • 孩子受負面經歷影響怎麼辦?忘記並不能解決問題,整合記憶最可靠
    爸爸猜測,大衛害怕雕刻工具,是因為去年弟弟和小刀的事情,但是大衛好像並沒有意識到,是那段經歷對自己產生了影響。像大衛這樣,被恐懼、沮喪等強烈情緒所籠罩,行為變得難以理解時,可能是過去不愉快的體驗對現在造成了影響。幫助孩子處理不愉快經歷的方法,就是了解記憶在頭腦中是怎樣運作的。
  • 【心理學知識碎片】之「內隱記憶」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這位醫生再次見到該患者,對方顯然已經忘記了曾經見過他,但是,卻說什麼也不願意再跟他握手了。這說明,儘管患者對先前經歷過的事件沒有任何有意識的記憶,但這一經歷確實影響了他的行為。關於「內隱記憶」的研究,就來自於對這些遺忘症患者。
  • 心理學:內隱情緒記憶告訴你,為什麼越來越不相信別人了
    但是事實上,人與人之間都太見外,不願意麻煩別人,所以這種歸屬感會很薄弱。如果你在某個圈子中,連個能幫你忙的人都找不到,你怎麼會有歸屬感呢?所以,漸漸遠離這樣的社交圈,只是時間問題。因為無論你向別人傳達的信息,還是你自己的判斷,都是你不需要幫助,一個人就可以解決。
  • 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記憶?利用大腦運作規律,提升孩子記憶力
    最近幾十年,在記憶研究領域比較新的研究方向就是內隱記憶,這是一種區別於外顯記憶的記憶能力。外顯記憶就是我們之前聊的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這些記憶在工作過程中,需要人有注意力的參與,需要使用特定的方式將信息編碼、複述,這樣以後我們才能對這些信息進行提取和使用。
  • 解析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
    解析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關於記憶的分類中包括了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這兩種記憶的分類相對來說比較好區分,但是有問題的就是對內隱記憶的理解有時候會出現問題,或者會和前邊學過的一直知識點混淆。外顯記憶指的是在長時記憶中能夠在意識水平上加以回想和思考的知識。
  • 內隱記憶的實驗
    啟動效應是內隱記憶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正如我們用回憶和再認的方法來檢驗外顯記憶的結果一樣,我們用啟動效應來檢驗和研究內隱記憶。
  • 全腦教養法:給你提供12條方法整合孩子的大腦
    書中分析了大腦的結構,發育的影響,為提供方法創造了理論基礎。還提出了12個全腦教養的方法,方便家長操作。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幾個方法來整合孩子的大腦,讓孩子的大腦得到充分的發展。氣得滿臉通紅,不去做作業,跟我抱怨說:爸爸不重視我,不愛我,又出去胡吃海喝了。這樣的情況在我家經常出現,兒子特別喜歡爸爸,喜歡讓他在家陪他,可是大人總歸有自己的事,換作以前,我肯定會訓斥他:趕緊去寫你的作業。爸爸有自己的事情,不能總是圍繞著你一個人轉,不要這麼自私!這是我曾經也是經常說的話!自己記憶猶新!可是今天我打算改變一下!
  • 孩子對壞經歷有心理陰影,再怎麼勸說都不管用,試試改變記憶方式
    內隱記憶:潛意識的經驗娃放學回來,聞到你給他準備的香噴噴的飯菜,扶起筷子就開始吃。不需要回想怎麼抓碗、怎麼握筷,這種不加思考就能喚起的記憶,便是內隱記憶。如果孩子有不好的經歷,比如被狗追趕,這段經歷就會被編成內隱記憶進入他的大腦
  • 如何區分內隱記憶、外顯記憶與無意識記、意義識記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記憶的分類是心理學部分考察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此部分考察形式主要以事例反選或者概念反選的方式出現,由於部分考生對該知識點理解不到位,以至於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會出現概念混淆的情況。本文在此對其在整個心理學中的知識點做出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如何區分內隱記憶、外顯記憶與無...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如何區分內隱記憶、外顯記憶與無意識記、意義識記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正處於緊張的備考狀態,按照往年信息來看,甘肅省教師招聘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
  • 讀文獻——認知疲勞效應對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的影響
    傳統觀點認為,內隱記憶是一種自動化的認知過程,其加工過程不需要意識參與。並且在研究中也發現,內隱記憶符合自動化加工的特徵,即不易受幹擾影響。但是,最近的研究發現相反的結果:內隱記憶相對於外顯記憶更容易受到幹擾影響。林無忌、孟迎芳和林靜遠(2017)在研究中發現,提取階段的幹擾對內隱記憶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對外顯記憶影響較小。
  • 「內隱記憶」與語言學習的誤區
    在學習語言的時候我們常常發現自己在使用某個用法,卻不記得自己曾經學過,這就是內隱記憶的作用。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英語老師總是叫我們把英語作為背景音「磨耳朵」了,因為即使沒有注意,你也在「聽」。
  • 如何促使孩子「原力覺醒」?——之「由內而外」的教養
    【過往的經歷,有些已經變成了「內隱記憶」,塑造了我們的大腦,決定了我們的思維,並且影響著我們養育孩子的方式。就是因為這些曾經的問題,沒有及時得到妥善處理,才導致了,自己當了爹、當了媽之後,遇到類似的情境,這些已經成為內隱記憶的不愉快經歷,就會跳出來,影響著我們的情緒,支配著我們的行為。自己都討厭,親子關係能好得了嗎?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以往的經歷,會影響你教育孩子的方式!
  • 什麼是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關於記憶類型的描述
    假如這個反差立刻凸顯出來,這是因為你的記憶過程完成了一個背景分析,從中提取出這兩個異常的元素。記憶可以使你回憶過去,比如看過的電影,你的身份證號。但記憶的功能遠不僅限於此,它還能使你每天的經驗具有連貫性,例如:當你駕駛一輛汽車的時候,是記憶的這種功能使得路邊的商店看起來很熟悉。記憶還使你知道車的大小距離,不會和別的車相撞。停車時不會撞到欄杆。
  • 一份有效拓展孩子的思維、培養孩子的情商的實用指南
    如果大腦沒有整合,就會有困惑、混亂、暴躁不安、不能處理手頭的情況、崩潰甚至攻擊他人的表現。那麼,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整合大腦,讓他們表現良好呢?接下來,讓我們一一來揭曉。,給孩子建立完整的心理拼圖內隱記憶會不知不覺影響人的行為和決定。
  • 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學前教育專家有方法,媽媽擺脫焦慮
    記憶對寫作文的益處美國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提出:記憶對大部分人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但是與大腦很多其他功能一樣,練得越多,記憶也越強大。而加深記憶可以幫助孩子把內隱記憶外顯化,靈活運用。
  • 記憶兩三事,關於記憶和學習的原汁乾貨
    工作記憶(短期記憶)容量有限一段記憶只能有五六七八個信息容量,不管是數字還是文字(專家們對儲量有爭議,反正就是根據智商高低有那麼三五個的差異,但絕不會是幾十個的差異),即使你使出洪荒之力,也只能記三五段兒這種信息集,那些世界冠軍記憶達人也是如此。那麼,如何把工作記憶擴展就成了很有用的能力。
  • 休眠時的內隱記憶,《睡眠英語》的高效記憶法
    近期,便有科學家在此方面有了新的研究進展。瑞士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在睡眠時,生物系統依然有持續進行的記憶跡象,可以對接收到的信息材料進行高效編碼存儲,在清醒時可以讀取。研究人員已將成果刊登在了《當代生物學》上。這打破了只有睜眼學習苦作舟的傳統認知,帶來了一種輕鬆學習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