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創業資本匯
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平穩落地,這無疑給中國資本市場即將迎來的30周年華誕送上了一份大禮包。而對於長期以來為資本市場源源不斷輸送優質企業的創投行業來說,更是一次鼓舞人心的絕佳契機——退出難「破冰」、「募資難」有望緩解,創投市場有望形成「投資—退出—再投資」的良性循環。
但與此同時,隨著註冊制深入推進,IPO也將呈現常態化發展,一二級市場的流動性溢價將進一步縮窄,發行失敗、上市破發等現象或將頻繁出現。因此,創投機構投資的終極目標不僅僅是企業上市,還是企業上市之後能有好的表現。可以預見的是,註冊制下,創投機構將加速回歸真正的價值投資邏輯。
流動性溢價將縮窄破發倒掛或頻發
科創板推出已滿一年,創業板註冊制首批受理企業名單也已經公布,二級市場的一系列變革,正在給一級市場投資帶來前所未有的局面。門檻降低、包容性增強、確定性更強,對創投機構而言,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退出利好。「創業板註冊制改革,為創投機構的退出提供全新的、更加廣闊的渠道,從而提高創投市場資金的使用效率。」盛世投資管理合伙人陳立志表示。
註冊制的到來,顯然讓資本市場的供給更加豐富,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供給加速對資本市場而言,勢必會使供過於求的矛盾進一步突出。前有科創板為鑑,多家企業上市後股價大漲,後續均出現大幅回調,投資人普遍認為,科創板上市公司的估值泡沫真實存在,而創業板註冊制施行之後,這種現象也會大概率發生,尤其需要警惕。
「供過於求必然引發企業股價下跌,或者長期處於低谷,企業看似上市容易,但發行失敗、股價倒掛、交易稀少的風險也將大大提高。」華睿投資董事長宗佩民指出。事實上,二級市場相對一級市場而言,長期享受較高的流動性溢價,但近兩年一級市場項目價格水漲船高,一定程度上縮窄了一二級之間的價差。陳立志表示,隨著創業板註冊制的深入推進,上市不再是稀缺資源,未來一二級市場的流動性溢價將進一步縮窄。
還需警惕的是,儘管一級市場項目經歷多輪洗牌,但部分頭部項目的價格依然居高不下,這將為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埋下隱患。陳立志認為,隨著創業板註冊制的實行,企業上市後或許會面臨估值回落的問題,對創投機構而言,即便項目上市了,仍然可能沒法獲益退出,因此,更加需要對一級市場估值過高的項目保持警惕。
加速資金回流 利於創投募資
一直以來,IPO都是創投機構項目退出的主要渠道。但過去的上市審核制度使得企業過會率時高時低,企業上市等候時間長,能否上市充滿不確定性,讓創投機構時常陷入「退出難」的困境。由於沒有良好的退出收益,身處資本寒冬的創投機構則更難獲取新的投資資金。因此,在創投機構看來,註冊制的到來將很大程度上破解退出難的局面,從而有利於創投行業的募資。
「由於退出困難,當前創投機構投資新項目,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新募集資金。創業板註冊制推出後,創投機構通過加快退出,及時回籠存量項目資金,能夠增加自我回血能力;另一方面,也有望提升投資者對於一級市場的信心,推動資金向一級市場回流。」陳立志說。松禾資本合伙人袁宏偉也認為,創業板註冊制實施後,許多項目能在投資人接受的時間範圍內退出,無疑增加了投資人投資創投市場的信心,會有更多人配置資產到這個領域。
但是,這並非一蹴而就。上海聯創投資總裁周水文表示,經過此前的市場教育,創投市場的出資人變得更加謹慎和成熟,資金即使進入,也會投向有業績、誠信、穩定的管理團隊中。因此對市場上很多基金來說,募資難依舊是常態。
在宗佩民看來,我國的LP市場已經今非昔比,出資能力過千萬的民間資本已大面積式微,出資能力在100~1000萬之間的小額出資人又被排除在外,不受監管部門、託管銀行與投資機構的歡迎。目前創業投資的資本來源絕大部分是政府引導基金、國有企業資本與保險金等,對大部分投資機構而言,募資難題依然存在。但若有了良好的退出收益證明自己,也的確有利於創投機構的募資。
即使退出效應對促進募資收效甚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創投市場的「正循環」正在被打通。「通過加速退出,創投機構有更多的資金用於投資,項目方也有更多資金用於發展,為創投機構創造更好的回報,這樣市場就有望形成『投資—退出—再投資』的良性循環。」陳立志說。
警惕Pre-IPO項目的投資風險
創業板註冊制實施之後,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一兩年,IPO仍將是創投機構的主要退出渠道。據記者了解,當前創投機構們已在為創業板註冊制積極準備,梳理已經投資過的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我們也有將近20家被投企業符合新的創業板上市標準。」袁宏偉說。
而在上市渠道變得更加通暢,一二級市場的流動性溢價依然存在的情況下,「臨門一腳」的投資行為在當前似乎更加有利可圖。「不可否認,現在仍然存在一二級市場的套利空間,也依然有不少收益,因此依然會有機構採取Pre-IPO策略。」袁宏偉對記者表示,創業板和科創板的註冊制給市場的供應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二級市場的價差不會那麼快就抹平,因此助推了Pre-IPO策略。但這不是一個長久的策略,從制度設計來看,市場供給將逐漸加快,IPO也會進入常態化,利差將逐漸縮小,這個策略自然也會受到打擊。「短期來看,效果不明顯,但長期來看,制度設計還是支持長期價值投資者的。」袁宏偉說。
實際上,Pre-IPO的熱潮一直存在,註冊制對於Pre-IPO策略的機構投資者來說,則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項目退出加速,另一方面,上市供給增加,上市公司的估值或將降低,套利空間也隨之縮窄,甚至存在項目上市卻浮虧的可能。
但就目前來看,儘管當前市場上多次出現破發現象,也阻擋不了套利的投機者。達晨財智總裁肖冰表示,從目前形勢來看,再去投資Pre-IPO項目風險非常大,而且機構現在投資,要等3-5年後才能退出,那時資本市場的紅利已經殆盡了。只有IPO市場逐漸理性和成熟,新股破發情況、發行失敗現象大面積出現,投資人才不會再盲目追捧新股。
退出效應暫未顯現 終將回歸價值投資邏輯
企業上市通道變得更加暢通,只要有足夠的資金投資一家中後期的成熟企業,即可在可控的時間內實現退出變現。有業內人士擔心,這將使越來越多的資金集中在中後期項目,而早期資本則更加短缺。「現在的創業投資市場更多資金已經集中在中後期了,早期投資缺錢的情況早已發生。」宗佩民表示,短期內,這種情況或將依然延續。
但與此同時,一級市場的估值也會隨著市場資金的分化而出現結構性的變動。宗佩民表示,隨著後期資本供給大量增加,早期資本供給不足,早期投資的估值會有所下降,後期投資的估值可能持續上升。這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後期投資的風險。
周水文則認為,一級市場的估值變化,或將呈現一個先升後降的過程。「開始由於對IPO預期偏樂觀,可能會刺激一級市場估值上升。但隨著二級市場趨於成熟理性,會反過來降低一級市場預期。」
在此次創業板改革中,也給未盈利企業的上市預留了空間,只是未盈利企業上市標準一年內暫不實施,一年後再做評估。這也意味著,創業板對上市企業放開了盈利要求。此外,在三套上市標準中,其中一套為「市值不低於10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為正且營收不低於1億元。」這在袁宏偉看來,屬於比較早期的企業,「我們周邊很多這種企業,特別是技術類的科技項目,所以這個制度設計給我們投資這類企業營造了很好的環境。」
IPO常態化短期帶來的套利空間,是否會吸引更多資金聚集後端,而早期投資繼續遇冷?「在一個有效的市場情況下,不應存在長期的套利空間,所以不會吸引資金聚集。」周水文認為,註冊制會讓市場對價值的發現更加有效,即使出現資金聚集,也是短期的。而宗佩民也相信,經過三年左右的市場洗禮,創業投資最終會回到本質,回到投早投新投成長的初心上來,隨著機構的成熟,也必將更加精準。
無論是科創板還是創業板的註冊制,雖然都在很大程度上給創投機構的退出創造利好,但目前退出效應暫時還未能顯現出來。「科創板一年就上了一百多家企業,但一家中小創投機構的項目庫存都比這個數量多很多,更別說大型創投機構了,所以目前來看,創投的退出還是很有限的。」袁宏偉說。但在她看來,註冊制的真正意義在於給創業創投創造一個健康的生態,即好的企業符合標準之後,就應該能夠上市,能從二級市場獲得認可,「我們也不希望泡沫過高,這樣會抹殺投資熱情不可持續,我們需要一個價值能與價格相匹配的健康的市場。」袁宏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