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元豐七年,也就是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是文壇領袖蘇軾的學生。母親王氏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亦善於寫文章。在這樣一個文學氛圍十分濃厚的家庭裡,李清照耳濡目染,加之聰慧穎悟,自小就才華出眾。王灼《碧雞漫志》: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
除了寫詩之外,李清照也開始在詞壇嶄露頭角。還是一個少女的李清照,卻寫下了一首轟動了整個京師的詞作《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據明代《堯山堂外紀》記載: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如今我們來看這首詞,很顯然它成為了被後世廣為傳誦的著名詞作。那麼,李清照這首詞究竟有何魅力呢?
根據陳祖美編的《李清照簡明年表》,我們可以得知這首詞作於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後,也就是李清照17歲左右。這首詞的內容,主要描寫了李清照借宿酒醒後詢問侍女花事的情景,委婉地表達了她憐花、惜花的心情,體現出她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從藝術造詣上看,李清照這首詞對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最為傳神,也最為人所激賞,尤其是最後「綠肥紅瘦」一句。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詞的開篇兩句「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意思是說,昨天夜裡雨下得稀疏,風卻很急猛,我沉沉地睡了一夜,還是有未消散的醉意。若是單獨看這兩句,你很有可能會認為李清照是因為「雨疏風驟」而醉飲。但結合整首詞,我們便可以得知,她是因為擔心海棠花被風雨所摧殘,不忍心明天看到海棠花謝而醉飲。所流露出來的是李清照的惜花之情。
緊接著的兩句「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便更能說明李清照是因為惜花而醉飲了。你看李清照一醒來,就急忙詢問正在捲簾的侍女,我院子裡的海棠花現在怎麼樣了?有沒有被昨夜的風雨所摧殘而凋落?值得推敲的是,這裡侍女回答海棠花還是同昨夜一樣的前面,有一個「卻」字。這就說明侍女的回答是讓李清照意外的。
所以便自然而然地有了結尾「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即你知道嗎?你知道嗎?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啊。詞到了這裡,李清照惜花、愛花的心理情緒便被傳神地表達了出來。從她與侍女的對話,到最後既像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我們可以知道李清照一方面不忍心海棠花被風雨摧殘,另一方面她又十分清楚到了海棠花凋謝的時節。所以這裡的口吻和神情是複雜和矛盾的。
另外,「綠肥紅瘦」,是這首詞的絕妙之筆。我們說「綠」代替葉,「紅」代替花,自然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而「肥」是形容雨後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是形容雨後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這是兩種狀態的對比。同時綠葉繁茂象徵著夏天的來臨,紅花凋謝象徵著春天的流逝,可見這短短4字,極具概括性,難怪歷來為世人所稱道。
綜觀李清照的這首詞,篇幅其實不長,僅有6句33字,但是它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從開始因為惜花而醉飲,到醒來的試問,從得到了回答後的不相信,到再次反問或自言自語,就這樣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一個少女的惜花之情描繪的搖曳多姿。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但我想李清照這首詞的魅力,只一遍就足矣。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