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穫》發表餘秀華自傳體小說:疾病的歧視和精神的豐饒

2020-12-13 澎湃新聞

餘秀華

3月17日,《收穫》雜誌微信公眾號發表了詩人餘秀華的自傳體小說《且在人間》選讀(原小說刊載於《收穫》第2期),受到文學界及讀者廣泛關注。

這篇自傳體小說描述了生活在農村且患有「腦癱」的女性周玉,是一個被幾乎所有人漠視,被整個社會拋棄的人。但身體的禁閉,不妨礙她精神的自我完善,她希望別人把她當成一個普通人來看,而不是帶著憐憫或不屑。某電視臺的男主持阿卡是她崇拜和渴望的對象,但阿卡對她的憐憫,給周玉帶來強烈的不平等感;而她的「倒插門」丈夫吳興東,則對這個「殘疾人」竟然還要求平等、尊嚴感到「震驚」。他覺得,對方應該感激自己才對。這種種的不平等,都造成了周玉內心的強烈震撼。一種只有詩才能表達的世界,終於在那些田野深處飄出,擴散到整個天空。周玉用自己的詩,創造了一個平行世界,而為自己掙得了一定的平等和尊嚴。

腦癱的農村女性,入贅的丈夫,有名無實的婚姻,通過詩歌發現自我……這些情節上與餘秀華的人生軌跡若合符節,甚至連地名都沒改,自傳體可謂恰如其名。而在細節刻畫和情緒渲染上,則顯示出一個詩人對語言的良好操控能力。

在這篇自傳體小說裡,餘秀華以情感和婚姻作為推動情節發展的引擎,試圖呈現促使周玉人生困頓與超越的根本因素——疾病帶來的歧視和精神上的豐饒這二者間的張力。

餘秀華高三輟學後,在父母的安排下,一個四川青年來做了上門女婿。介紹人說他比餘秀華大8歲,後來才知道,實際上大了13歲。在餘秀華的口中,這段婚姻從沒帶給她快樂,甚至被她形容成「青春給了一段罪惡」。

結婚兩年後,他們有了一個男孩,但這並沒有給他們的婚姻帶來轉折,餘秀華依舊厭惡丈夫。他們吵架,鬧離婚,離不成就分居,直到2015年12月——餘秀華拿出15萬給丈夫才算離了婚。

「2015年的時候,我有錢了,也不是很有錢,我的錢可以給他買個房子,我就給他買了個房子,這婚就離了,就是這麼簡單。」在央視《朗讀者》節目上,餘秀華這樣說。離婚也成了她口中「這輩子做過的最正確的選擇」,而2015年初餘秀華剛剛走紅時,她曾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結婚是她這輩子最後悔也是最傷痛的事。

近兩年,餘秀華持續活躍在公眾視野中,並沒有成為人們起初擔心的曇花一現式的「網紅」。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三本詩集,頻頻出席各種活動和節目,其個人經歷還被排成了紀錄片,並摘下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長片競賽評委會特別獎,前不久更是入選了《紐約時報》「2017強大的女性」11人榜單。此外,她與老詩人食指的爭論也引起了不小的關注。

現在,她又以小說給讀者驚喜。對於這次發表的自傳體小說,餘秀華表示不願意多說。而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餘秀華表示,她正在寫一本長篇小說,之前一直寫不好結尾,寫長篇很慢,很費體力心力。

餘秀華自傳體小說《且在人間》節選

02

臘月二十三,吳東興從荊門回來了,拎著一個蛇皮袋子一拱一拱地走進了家門。他進門的時候,周玉嚇了一跳,仔細一看是吳東興,心裡一咯噔,仿佛後門的陽光剎那矮下去了一截。她已經很久沒有想起這個人了,但是兒子歡歡喜喜地叫著:爸爸。吳東興也歡歡喜喜地答應了一聲,他們就沒有話了,好像完成了一個儀式。

剛剛波動了一下的空氣即刻就沉寂了下來,如同一個魚缸裡突然多了一條魚。小魚沒有地盤之爭,固然就沒有什麼惡意。周玉的父母忙碌著過年的事情,她想幫忙,卻插不上手。而許多事情她又做不了,她就愧疚地清閒著。她的房門朝南,中午的陽光明晃晃地照到了她的房間裡,她就坐在這樣的陽光裡看書。她看書比吃飯仔細,吃飯她是狼吞虎咽的,而看書她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摳的。

但是吳東興回家,讓她一下子煩躁了起來,仿佛自己的領域被一個人入侵了。結婚十年了,她怎麼努力也沒有排除這樣的感覺。後來她覺得自己是做不到了,索性放棄了這樣的努力。她用了十年時間終於弄清楚和她結婚的這個人將是她永遠的陌生人。這個發現讓她感到悽涼,但是更多的是放鬆,當然她說不清楚為什麼會放鬆。

他們沒有說話,吳東興也沒有看她一眼。她爸爸高興地說:你回來了就好,我們到前面堰塘裡挖幾節藕起來。兩個男人一起出了門。她媽媽問她:吳東興打工回來,沒有給錢你?周玉說:你看他什麼時候給過我錢呢?她媽媽說:這倒是!你找他要啊。

周玉就不說話了,她最害怕的就是這樣的時候。她覺得她應該找他要錢,最起碼給孩子的學費。但是她實在無法開口,她不知道怎麼找一個陌生人要錢。

她的心一下子就煩亂了,書上的字也扭曲了起來。

吃過晚飯,周玉從柜子裡抱了一床被子扔到床上:那是吳東興的。結婚的第二天他們就分被窩了,她實在是彆扭啊:和一個陌生人睡在一個被窩裡,他的氣息侵犯著她。而他,也嫌棄她的顫抖,她的輾轉反側。後來,她知道自己是因為緊張,她不知道為什麼和這個男人在一起她就會緊張。而吳東興從來不知道她是緊張產生的顫抖。

吳東興喝了酒。她嘀咕了一句:少喝一點。吳東興白了她一眼。她媽媽在一邊說:東興也是辛苦了,他喝就讓他喝吧!吳東興把白眼收了回去,又倒滿了一杯。周玉快速地扒完了碗裡的飯,逃到了房間裡。她越來越緊張,幾乎要跳起來。一想到晚上要和這個男人睡在一起,就感到頭髮正一根根豎了起來。

果然,吳東興正在高聲說話,說他一個月工資多少,他怎麼怎麼辛苦。爸爸忍不住問了一句:你的錢呢?吳東興說:老闆沒有結帳撒。每年他都會這樣說,每年的老闆都不會結帳。周玉想他怎麼不換一個理由呢。而她的父母似乎很滿意他這個理由:沒結帳啊,他能有什麼辦法呢?但是周玉不相信這個理由。

周玉把兒子安頓好了,兒子是一個很乖巧的孩子,安安靜靜的沒有多一點的話。周玉覺得一樁婚姻,像她這樣的,基本就是為了孩子維持著。婚姻造就了三個不幸的人,周玉這樣想著。她對兒子說:如果我和你爸爸吵架也沒關係啊,和你沒關係,你還是開開心心玩你的。兒子點點頭:我知道!周玉還胳肢了一下兒子:真知道嗎?兒子就皺起了眉頭說:媽媽你好煩。周玉就喜歡看她兒子皺眉的樣子,還想逗他一下,但是兒子拉被窩蒙住了自己的臉。周玉感覺兒子是開心的,就放心地拉上了他的房門。

相關焦點

  • 餘秀華攜自傳體小說《且在人間》來到鄭州:故鄉是每個人的寄居地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時代造就了餘秀華,餘秀華也無愧於這個時代。4月18日下午,在詩人、作家餘秀華攜第一部小說集《且在人間》鄭州新書分享會上,河南省文聯主席邵麗託主持人捎來了她的寄語。生活在農村且患有「腦癱」的女詩人餘秀華的自傳體小說《且在人間》,刊載於《收穫》2018年第2期,受到文學界及讀者的廣泛關注。
  • 餘秀華把婚姻寫成自傳體小說 自稱比寫詩更辛苦,也更過癮
    雖然出言直率,但餘秀華並不傲慢,她馬上聲明自己作為詩人寫小說,「才華不夠,還沒有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2018年,詩人餘秀華寫出自傳體小說《且在人間》,並被純文學重鎮《收穫》第2期發表。這部小說是以餘秀華自身生活為原型來寫作的,是餘秀華婚姻和情感生活的縮影。2019年新年伊始,《且在人間》與其他幾部中篇小說,被湖南文藝出版社匯集成同名小說集公開出版。
  • 南通兩腦癱女孩寫自傳體小說 獲贊"自強雙花"
    她們一個是來自如皋的21歲女孩劉逸,一個是來自啟東的22歲女孩範丹丹,她們不僅年歲相仿,還志同道合,各自寫出了自傳體小說。 劉逸:靠著一根食指敲出了13萬字的自傳體小說 「上蒼沒有恩賜我一雙翅膀,我心卻渴望飛翔,希望有一天能擺脫這沉重的肉體束縛,飛向屬於我的天堂!」
  • 餘秀華不顧批評繼續寫「黃詩」,可敬還是可恥?背後隱情令人唏噓
    1、寫了一首「黃詩」一夜成名39歲的餘秀華,是湖北省鍾祥市石牌鎮橫店村的農婦,患有腦癱疾病,因為寫了一首詩《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在《詩刊》公眾號發表後最可怕的是,餘秀華在接下來的4年時間裡,寫了5本書,其中三本詩集《月光落在左手上》《搖搖晃晃的人間》《我們愛過又忘記》,一本散文集《無端歡喜》和一本自傳體小說集《且在人間》,其中這部小說是先發表在2018年3月的《收穫》雜誌上,再出版單行本。誰能相信,一個患有腦癱的農婦,手寫字手都會抖的,用電腦打字,一個鍵一個鍵按的,能夠寫這麼多詩歌和文章。
  • 劉慧英談張辛欣的自傳體小說《我》
    此次會議由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女性文化研究中心王紅旗和南開大學文學院喬以鋼教授策劃並主持,首都師範大學社科處處長梁景和、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志忠致辭。劉俊、劉慧英、董麗敏、劉傳霞、曹霞、晏傑雄、梁燕麗、白軍芳、田泥、陳思、戴濰娜、周顯波等新銳批評家濟濟一堂,就新世紀以來的華文女作家創作的文本、近年來的熱門文化和文藝現象、性別批評的創新維度等問題展開討論。
  • 9歲女童自學成長寫出自傳體小說
    瀋陽晚報    只有9歲的吉林女孩範姜國一,小學時代是風光無限:她遊歷過10多個省市,至今已在報刊發表作品20多篇,並且用半年的時間寫下了12萬字的自傳體紀實作品《玩過小學》,創下了國內寫自傳作者年齡最小的紀錄 ,還成為了央視《中國周刊》的上榜人物。如今,她的自傳體紀實小說已擺上沈城書店,她將在6月4日來沈籤名售書。
  • 《小團圓》是張愛玲自傳體小說,可是女主角的母親和姑姑讓人生疑
    在民國著名女作家張愛玲病逝多年後,一本《小團圓》橫空出世,都說是張愛玲的遺稿,而且還是自傳體小說,女主角九莉就是張愛玲本人,九莉的母親蕊秋就是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九莉的姑姑楚娣就是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但是蕊秋和楚娣都是讓人細思極恐的人物,她們的行為實在不是正派女人的行為,可以說是行為不端。先說說蕊秋,蕊秋和丈夫離婚後,就過著狂蜂浪蝶的生活,戀愛無數,什麼樣的男友都有,多次打胎,寧可吻各樣各樣的男友,也不願擁抱女兒。
  • 自然博物館複製「侏羅紀」、諾獎得主庫切自傳體小說問世
    信報記者張越/攝  諾獎得主庫切自傳體小說問世  信報訊(記者趙明宇)繼《青春》、《等待野蠻人》等5部作品後,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庫切的最新作品《慢人》和自傳體小說《男孩》又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引進中國。  自傳體小說《男孩》創作於1997年,主要描寫了主人公十歲至十三歲時在南非的童年生活。《男孩》主要圍繞著父親的人格屈辱以及由此引起的兒子的心理分裂而展開。
  • 加華人女作家葉庭行再出英文自傳體小說《阿四》
    華聲報多倫多消息:曾經因寫兒童書籍獲獎的加拿大安大略省華人女作家葉庭行最近推出了她的自傳體小說《阿四》(My Name is Number 4)。  據北美世界日報報導,葉庭行1997年第一次出版英文自傳體小說《苦風一孤葉》(A Leaf in the Bitter Wind),這也是她的第一本英文書籍。
  • 張愛玲首部英文自傳體小說《雷峰塔》出版
    這是張愛玲首部英文自傳體小說,寫於一九六三年。  香港《大公報》消息,張愛玲的這部遺作一九六三年寫於美國,但因一直沒有出版商願意出版,至張愛玲逝世十五年後的今日,才有機會面世。  成書早於《小團圓》   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在新書發布會上表示,《The Fall of the Pagoda》是張愛玲早於《小團圓》寫成的英文小說作品,也是她首部英文自傳體小說合集的上部,下部為《Book of Change》(《易經》)。
  • 書單|7本自傳體小說,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生活中的磨難各有各的不同,今天推薦的7本自傳體小說,其中有堅守,也有崩塌,有天地眾生,也有小情小欲。曾經以為走不過的坎,通過這些文字也許會有不一樣的認識,慢慢的才懂得,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與自己和解的過程。
  • 重癱男子與女大學生網戀結婚 將出版自傳體小說
    重癱男子與女大學生網戀結婚 將出版自傳體小說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2日 04:26 來源: 重慶商報          昨日,江北婚姻登記處,丁勝奇、彭爭冬拿著結婚證,
  • 餘秀華:不顧輿論繼續寫「黃詩」,可敬還是可恥?她在褻瀆文學?
    對於餘秀華來說,詩文是她的天地和出口,她要麼寫下去,要麼就死掉。丈夫尹世平發現改變不了餘秀華,於是開始外出打工。偶然回來,也是和她分床而居,或者爭吵不停。2010年,在丈夫那得不到溫情和依靠的餘秀華,還曾經爬上了天橋,想要靠乞討生活。因為她此時還沒出名,而且總得要生活。餘秀華出名,選擇和過去再見2015年初,《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一炮而紅。
  • 餘秀華:我也有想法沒有表達出來做真實的人很難
    封面新聞記者張杰實習生甘昕禕葉志虎/人物介紹/餘秀華,詩人。1976年出生於湖北鍾祥,因出生時難產腦缺氧而造成腦癱,致使行動不便。高中畢業後,賦閒在家。2009年,正式開始寫詩。2014年11月,在《詩刊》發表詩作。2015年1月,首部詩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出版。
  • 餘秀華:我也有想法沒有表達出來,做真實的人很難
    封面新聞記者張杰實習生甘昕禕葉志虎  /人物介紹/  餘秀華,詩人。1976年出生於湖北鍾祥,因出生時難產腦缺氧而造成腦癱,致使行動不便。高中畢業後,賦閒在家。2009年,正式開始寫詩。2014年11月,在《詩刊》發表詩作。2015年1月,首部詩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出版。
  • 兩個詩人食指和餘秀華打嘴仗之後,帶給我們的思考
    兩個詩人食指和餘秀華打嘴仗之後,帶給我們的思考文·段宏剛自古以來,文人相輕。一周前,朦朧派詩人代表食指嚴厲批評「網紅」詩人餘秀華,餘秀華第一時間強烈回擊,可以說,兩人把「文人相輕」的陋習發揮得淋漓盡致。
  • 《且在人間》:餘秀華,我要表達憤怒,以及對男性世界的不滿
    《且在人間》:餘秀華,我要表達憤怒,以及對男性世界的不滿餘秀華是詩人,這一點毋庸置疑,甚至可以說,她是如今唯一可以靠出版詩集養活自己的人,這一點已經很厲害了,而這本小說,完全改變了我們的初步印象,她原來也可以寫小說,而且寫得不錯,要知道,尋常的小說
  • 餘秀華新詩《想和你去喝杯咖啡》發布,延續一貫的悲傷,水平如何
    徐志摩是現代詩的代表詩人,他是屬於新月派的,除此之外,現代詩還分為以穆旦為代表的九葉派和以北島為代表的朦朧派。如今現代詩壇中,餘秀華是一位較為活躍的女詩人,餘秀華的詩,有著自己獨特的味道,往往能夠引人深思,這與餘秀華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餘秀華一路走來,經歷了種種坎坷,面對了種種困難,人生的經歷也讓餘秀華有了詩人所該擁有的靈魂。
  • 餘秀華:我感謝自己卑微而鮮活的存在
    餘秀華提及,根據當地規定,只要交兩萬元,老房子就可以留下來,她選擇了保留,將回憶留在那個院子裡。餘秀華沒有迴避一個問題,在精神上她一直是孤獨的。鄰居、家人,甚至丈夫都不理解餘秀華,他們認為,「關心靈魂的事情是閒得太狠了的無事生非」。
  • 餘秀華不是中國最好的詩人,但是最打動我的詩人
    從什麼時候起,餘秀華開始領受她的命運,而不把這個命運當作負擔的? 我不知道。但在詩句裡,從2013年左右開始,你能看到她在命運面前的體察、沉思、掙扎和平靜。即使是弱的,你也可以感受到她的不甘心,不屈服;即使這詩是從殘缺身體發出來,你也能感受到一種精神意義上的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