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英談張辛欣的自傳體小說《我》

2020-12-12 中國網

中國網5月19日訊(記者 張林)5月17日-18日,第四屆中國女性文化研究基地學術研討會暨新銳批評家論壇於北京召開。本次會議由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女性文化研究中心、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心、首都師範大學社會科學處主辦。

此次會議由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女性文化研究中心王紅旗和南開大學文學院喬以鋼教授策劃並主持,首都師範大學社科處處長梁景和、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志忠致辭。劉俊、劉慧英、董麗敏、劉傳霞、曹霞、晏傑雄、梁燕麗、白軍芳、田泥、陳思、戴濰娜、周顯波等新銳批評家濟濟一堂,就新世紀以來的華文女作家創作的文本、近年來的熱門文化和文藝現象、性別批評的創新維度等問題展開討論。

在論壇中,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劉慧英發表了《談張辛欣的自傳體小說<我>》。

她認為,《我》不僅直面真實歷史,更直面真實的自我,真實的靈魂處境,直面自己曾經活成過什麼、供奉過什麼、充當過什麼、製造過什麼,作者的記憶是坦誠的,質感的,鮮活的,個性的,富有生命與精神的原生狀態,是一個成熟作家的文學記憶,並「為記憶文學提供了新一代的精彩版本,是久違的小說家給我們一個新的驚喜」。

相關焦點

  • 南通兩腦癱女孩寫自傳體小說 獲贊"自強雙花"
    她們一個是來自如皋的21歲女孩劉逸,一個是來自啟東的22歲女孩範丹丹,她們不僅年歲相仿,還志同道合,各自寫出了自傳體小說。 劉逸:靠著一根食指敲出了13萬字的自傳體小說 「上蒼沒有恩賜我一雙翅膀,我心卻渴望飛翔,希望有一天能擺脫這沉重的肉體束縛,飛向屬於我的天堂!」
  • 餘秀華把婚姻寫成自傳體小說 自稱比寫詩更辛苦,也更過癮
    雖然出言直率,但餘秀華並不傲慢,她馬上聲明自己作為詩人寫小說,「才華不夠,還沒有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2018年,詩人餘秀華寫出自傳體小說《且在人間》,並被純文學重鎮《收穫》第2期發表。這部小說是以餘秀華自身生活為原型來寫作的,是餘秀華婚姻和情感生活的縮影。2019年新年伊始,《且在人間》與其他幾部中篇小說,被湖南文藝出版社匯集成同名小說集公開出版。
  • 《收穫》發表餘秀華自傳體小說:疾病的歧視和精神的豐饒
    餘秀華3月17日,《收穫》雜誌微信公眾號發表了詩人餘秀華的自傳體小說《且在人間》選讀(原小說刊載於《收穫》第2期),受到文學界及讀者廣泛關注。這篇自傳體小說描述了生活在農村且患有「腦癱」的女性周玉,是一個被幾乎所有人漠視,被整個社會拋棄的人。
  • 自然博物館複製「侏羅紀」、諾獎得主庫切自傳體小說問世
    信報記者張越/攝  諾獎得主庫切自傳體小說問世  信報訊(記者趙明宇)繼《青春》、《等待野蠻人》等5部作品後,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庫切的最新作品《慢人》和自傳體小說《男孩》又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引進中國。  自傳體小說《男孩》創作於1997年,主要描寫了主人公十歲至十三歲時在南非的童年生活。《男孩》主要圍繞著父親的人格屈辱以及由此引起的兒子的心理分裂而展開。
  • 加華人女作家葉庭行再出英文自傳體小說《阿四》
    華聲報多倫多消息:曾經因寫兒童書籍獲獎的加拿大安大略省華人女作家葉庭行最近推出了她的自傳體小說《阿四》(My Name is Number 4)。  據北美世界日報報導,葉庭行1997年第一次出版英文自傳體小說《苦風一孤葉》(A Leaf in the Bitter Wind),這也是她的第一本英文書籍。
  • 張愛玲首部英文自傳體小說《雷峰塔》出版
    這是張愛玲首部英文自傳體小說,寫於一九六三年。  香港《大公報》消息,張愛玲的這部遺作一九六三年寫於美國,但因一直沒有出版商願意出版,至張愛玲逝世十五年後的今日,才有機會面世。  成書早於《小團圓》   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在新書發布會上表示,《The Fall of the Pagoda》是張愛玲早於《小團圓》寫成的英文小說作品,也是她首部英文自傳體小說合集的上部,下部為《Book of Change》(《易經》)。
  • 重癱男子與女大學生網戀結婚 將出版自傳體小說
    重癱男子與女大學生網戀結婚 將出版自傳體小說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2日 04:26 來源: 重慶商報          昨日,江北婚姻登記處,丁勝奇、彭爭冬拿著結婚證,
  • 自傳體三部曲集結出版:俄羅斯文學巨擘的成長與初戀
    在文學大師的自傳體性質作品之中,我們往往可以一窺屬於他們的青春記憶。《阿霞》《初戀》《春潮》,《童年》《少年》《青年》,《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分別是屠格涅夫、託爾斯泰、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其中不僅有著三位俄羅斯文學大師在不同時期的個人成長經歷,更刻畫出了舊時代俄羅斯的時代影像和印記。
  • 9歲女童自學成長寫出自傳體小說
    瀋陽晚報    只有9歲的吉林女孩範姜國一,小學時代是風光無限:她遊歷過10多個省市,至今已在報刊發表作品20多篇,並且用半年的時間寫下了12萬字的自傳體紀實作品《玩過小學》,創下了國內寫自傳作者年齡最小的紀錄 ,還成為了央視《中國周刊》的上榜人物。如今,她的自傳體紀實小說已擺上沈城書店,她將在6月4日來沈籤名售書。
  • 易烊千璽就是一個作者,《易烊千璽》就是他的自傳體小說
    說實話小編我早就過了追星的年紀了,可能就像千璽自己說的「覺得我性格挺不錯的」。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粉絲,從沒找到媽媽粉阿姨粉的感覺,我感覺自己追千璽就像以前在網上追小說一樣,聽說了一本好書,一口氣把之前的全補上了,然後就每天等著更新,新的實在不夠看了,就把以前的再刷一遍,每次看都有新感受。有時也會猜猜,這次更新會是什麼呢?
  • 謝雨欣講述被包養經歷 稱正在寫自傳體小說(圖)
    「戀愛中,他是個真正的男子漢」  2006年初,一則《逃犯20年賺錢上億 腐蝕神五功臣捧紅同居女星》的報導又將謝雨欣推到了風口浪尖,報導說化名為潘順寶的逃犯沈俊林,從1996年開始和當時還只是在酒吧唱歌的謝雨欣同居,並出巨資將她捧成歌星……昨日再談其這些不太愉悅的往事,謝雨欣顯得非常平靜,她坦然承認與潘順寶(沈俊林潛逃時的化名)的戀愛關係
  • 《小團圓》是張愛玲自傳體小說,可是女主角的母親和姑姑讓人生疑
    在民國著名女作家張愛玲病逝多年後,一本《小團圓》橫空出世,都說是張愛玲的遺稿,而且還是自傳體小說,女主角九莉就是張愛玲本人,九莉的母親蕊秋就是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九莉的姑姑楚娣就是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而蕊秋和楚娣還共享一個男友,和小說《紅樓夢》裡的說聚麀有一比。(註:《禮記》:「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別說在民國,就是在當今社會,蕊秋和楚娣也要被人看為不良女人,而張愛玲的母親和姑姑是這種人嗎?當然不是。張愛玲的母親和姑姑都是了不起的女人。
  • 書單|7本自傳體小說,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生活中的磨難各有各的不同,今天推薦的7本自傳體小說,其中有堅守,也有崩塌,有天地眾生,也有小情小欲。曾經以為走不過的坎,通過這些文字也許會有不一樣的認識,慢慢的才懂得,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與自己和解的過程。
  • 餘秀華攜自傳體小說《且在人間》來到鄭州:故鄉是每個人的寄居地
    4月18日下午,在詩人、作家餘秀華攜第一部小說集《且在人間》鄭州新書分享會上,河南省文聯主席邵麗託主持人捎來了她的寄語。生活在農村且患有「腦癱」的女詩人餘秀華的自傳體小說《且在人間》,刊載於《收穫》2018年第2期,受到文學界及讀者的廣泛關注。
  • 患病男子行乞途中寫完自傳體小說父母盼其回報社會
    2008年3月在成都潛心完成第一本自傳體小說《乞討日記》,同年由武漢出版社出版發行。
  • 託比·利希蒂希︱本·勒納的自傳體三部曲
    對於自傳體小說及其附屬題材的創作者來說,這是顯而易見的挑戰:在已經充分發掘了自己的成長經歷之後,如何避免無休止重複製造處於狹隘的社會背景中的相同的敘事?對於某些人來說,答案是沒法避免。自傳體小說及其技巧具有令人愉悅的延展性。但這仍然會是一個貧乏的——而且在政治上令人不安的——文學領域,它只能為我們描繪那些創作者的成長過程以及成為作家後的畫像。本·勒納的頭兩部小說是經典的現代自傳體小說。
  • 鄭爽將主演唐家三少自傳體小說,男主竟是他,這畫風有點怪
    文/煮娛君近日,有消息顯示,鄭爽將主演都市愛情劇《為了你,我願意熱愛整個世界》。這樣的一部電視劇,一看名字,就知道大概說的是什麼事情,只不過具體的細節難以猜測罷了。不過,這片名似乎也太長了點。一般的電視劇,片名還是短點好,好記。
  • 屠格涅夫、託爾斯泰和高爾基自傳體小說:大師青春修煉手冊
    最近,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俄羅斯作家屠格涅夫、列夫·託爾斯泰、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新版圖書。這三位作家的作品在大約一百年前來到中國,並在之後的歲月中經過諸多文學家、翻譯家、評論家、出版人從內容到形式上的打磨,也一度因為名列「必讀書目」建構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的閱讀體系。
  • 一篇自傳體小說在浦江走紅 作者是一位患有先天性腦癱的90後
    浙江在線6月7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蔣欣如)「小編,你好,今天看到你們公眾號發了關於腦癱孩子的新聞,我也是一名腦癱患者。我想發一些我的故事,可以嗎?」  近日,浦江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浦江有趣事」、「浦江晚8點」發布了一篇題為《我的美好成長記》的文章。
  • 川端康成的自傳體小說集,關於養女之情和孤獨少年
    《天授之子》內容簡介《天授之子》為川端康成的自傳體小說集,收錄《故園》、《東海道》、《感傷之塔》、《天授之子》四篇小品。川端康成從兩歲到十四歲期間,父母、姐姐、祖父母相繼去世,他一生中縈繞著「天涯孤兒」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