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在古時候是有著至高品德或是大才的人才能被冠以的尊稱。《資治通鑑》中曾記載道「才德全盡謂之聖人。」,聖人就是我國傳統文化裡最為巔峰的存在,隨著諸子百家思想的碰撞,對其的定義也有著一些變化。《洪範》中說「睿作聖。凡一事精通、亦得謂之聖。」在各個學派、教別中,也都開始有了自己追捧的聖人。
在歷史的長河裡,記載了非常多聖人的出現,但是在這些聖人中,最為廣泛流傳的就是「八聖」這一說了。這裡面有文聖孔子、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畫聖吳道子、書聖王羲之、醫聖張仲景和茶聖陸羽七人,是為世間民眾如雷貫耳的,但是這第八聖卻名聲寥寥,籍籍無名。這第八聖就是「劍聖」裴旻。
裴旻是一個生平十分神秘的人,他在歷史上遺留的痕跡非常的少,大部分都存在於仰慕他的詩詞歌賦之中。開元年間,裴旻生於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的一個普通家庭裡,父親早已投身軍旅,家中只有他和母親。
小時候的裴旻就展現了強大的身體素質,並且對兵器十分感興趣,尤其是其中的劍。劍,短兵之祖,至尊至貴,早在軒轅皇帝時期就已經是人們喜愛的兵器之一。根據曹丕《典論·自敘》中記載,漢代時期的人們已經開始鑽研劍術,到了唐代達到鼎盛,被文人墨客們追捧萬分。
裴旻憑藉著自己的喜好來舞弄劍招,在村裡旁人看來還頗有幾分樣子。在長大以後,毅然投身了軍旅,憑藉出色的武藝在軍隊裡聲名鵲起。恰逢唐朝與奚人、契丹、突厥等戰亂頻繁,邊境動蕩不堪,裴旻在這些戰事裡用強大的劍術破敵無數,根據史書記載,官職一路高升,最終被封為「左金吾大將軍」。
裴旻的劍術,在軍隊磨礪之後更顯非凡,《獨異志》記載道,他「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漫引手執鞘承之,劍透空而入,觀者千百人,無不涼驚慄。」劍在手中揮舞氣勢直插雲霄,寒光乍現,並且遊刃有餘無孔不入,讓圍觀的人都驚出一身冷汗。
《歷代名畫記》中說,畫聖吳道子曾經評價他的劍舞為「出沒神怪既畢」,根據《新唐書·李白傳》描述,當年詩仙李白甚至還拜在裴旻門下修行過劍術,當時的民眾把李白、裴旻還有草書書法家張旭並稱為「詩仙」、「劍聖」、「草聖」三絕。顏真卿和王維還都為他寫過《贈裴將軍》的詩歌,流傳於世。
裴旻同時也是一個至孝之人,在他從軍奔波的年月裡,母親終究還是因病去世了。得知此消息的裴旻悲痛欲絕,為了讓母親安息,親自請畫聖吳道子來為之作畫一幅。吳道子當時也是十分傲氣的人,同為地位不俗之輩,那自然不能白幫忙。
於是吳道子要裴旻為他舞劍一場,當時裴旻就答應了下來,脫去孝服拔劍而起。剎那間長劍在他的手中仿佛活過來了一般,包含著深刻地感情,透露出悲傷之意。劍光凌冽,氣勢磅礴,讓吳道子佩服得五體投地,也作下了一幅把裴旻感情體現得淋漓盡致的名畫。
如此一代劍聖,卻在歷史上籍籍無名,實在是讓人萬般疑惑。在《唐國史補》中曾有一段記載,劍術非凡的裴旻在外出滅虎的時候,被真虎嚇得人仰馬翻,「旻馬闢易,弓矢皆墜,殆不得免。」這讓當時的人們大跌眼鏡,裴旻也從此不再去打虎了。
這固然是一段裴旻的「黑歷史」,但終究不是他沒有名聲的真正原因。根據史學家考究,在開元年間,「開元盛世」的存在讓各個史學家都會窮盡筆墨來記載這一盛世,對於裴旻這種劍術聞名的人,比起史官而言,想必文人們才是更為追捧的。
所以裴旻的名字在唐朝史書裡出現的極少,反而在李白等人的詩文中頻繁出現。李白也曾經說,裴旻的劍術大唐第一,他第二,足以體現對裴旻的高度評價,詩仙李白可是文武雙全的存在。
作為在劍術一道中登峰造極的人,裴旻無疑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劍聖」,但是迫於無法抗力的因素,他本應該在歷史上留下的那一筆濃墨重彩,全都給到了文人墨客的心中。但無論如何,不能否認的是,劍聖裴旻是一位實打實的英雄聖人般的存在。
此內容由騰訊新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