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鼓追隨春社近 衣冠簡樸古風存——臺灣鄉村紀行
新華網臺北2月6日電(記者 陳斌華 陳鍵興)5日風和日麗,是臺灣北部近一個月來難得一見的好天氣。記者與幾位媒體同行乘車離開臺北前往苗慄縣南莊鄉、新竹縣北埔鄉。這是記者自去年12月下旬以來又一次的臺灣「下鄉」之旅。
在近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新華社駐臺記者深入新北、宜蘭、新竹、苗慄、臺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臺灣北、中、南部十多個縣市的農村,深入田間地頭、果園魚塭,與農漁民閒話家常,拜訪各地基層農會、漁會,實地了解臺灣農村的生產、生活與農民的所思所想。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這是宋代詩詞大家陸遊的名篇《遊山西村》裡的詩句,用它來描繪今天的臺灣鄉村面貌未必十分恰當,但至少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記者對「鄉土臺灣」的「再認識」。
生產篇:「等我老了,做不動了,這田大概就要荒廢了。」
屏東位於臺灣島最南端,全年日照充足,是島內重要的水果與瓜果類蔬菜產地,水果主要種植香蕉、蓮霧和芒果。
去年12月22日下午,餘致榮與記者在屏東縣南州鄉溪洲村的一個香蕉園裡品茗交談。1969年出生的餘致榮已經當了5年的南州鄉果樹產銷第30班班長。班裡有成員18個,合計種植面積近18甲(甲是臺灣農民計算田地面積的單位,1甲等於0.9699公頃)。產銷班是臺灣最小的農民生產合作組織,這樣的產銷班臺灣地區約有一兩百個。
餘致榮自己有3甲地,又向別人承租了9甲地,主要種植香蕉、蔬菜和水稻,每年輪作。最多時他種過30多甲地,平均每年約能獲利100萬元(新臺幣,下同)。去年,他種植了4甲地的香蕉,按1甲地種植200株算,約能出產3萬公斤。這麼大的果園,一個人忙不過來,餘致榮僱了8個固定幫工。
對於蕉農來說,颱風、黃葉病、價格不穩定是三大威脅。餘致榮的香蕉園在2009年8月的「莫拉克風災」中受災,但他說天災是「沒辦法的事」,對於黃葉病,當地農民同樣有應對的經驗,價格不穩才是對蕉農最大的威脅。
去年底一個清冷的冬夜,在臺南學甲食品公司辦公室裡,記者與當地幾位養殖戶正在聊天。一位膚色黝黑的農婦快步走進來,開口說:「不好意思,來晚了啊。」風風火火的言行,讓人立即能感受到臺灣南部農民的實在與熱情。
記者一眼認出了她:「你是『泥鰍嫂』!你現在可是名人了,網上都有你的照片呢!」聽記者這麼一說,婦人竟害羞起來。
「泥鰍嫂」本名林麗足,和丈夫、以養泥鰍出名的「泥鰍仔」在學甲已養了快30年的魚。夫妻倆吃苦耐勞,起早貪黑,辛苦勞作,將4個孩子都培養成了大學生。
隔天一早,記者來到「泥鰍嫂」家的魚塭。她家租了16甲的魚塭,除泥鰍、吳郭魚外,主要養殖蝨目魚。「蝨目魚很難養,得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泥鰍嫂」告訴記者,丈夫晚上都要住在魚塭旁的工寮裡,每隔兩小時就得出去巡視一圈,因為擔心打氧的機器斷電。
工寮簡陋逼仄,她指著屋內牆上一人來高的一道線,告訴記者那是「莫拉克風災」淹水留下的痕跡,也銘刻著他們家的辛酸記憶。4年裡2次水災,「泥鰍嫂」家損失1000多萬元不說,還背著800多萬元貸款。有一段時間,天性樂觀的她得吃安眠藥才能入睡。
去年3月,上海水產集團經由學甲食品公司與當地100戶養殖戶籤訂「契作」合約,1臺斤(合600克)蝨目魚收購價定在45元,「泥鰍嫂」家是其中一戶。她高興地說,蝨目魚的價格時好時壞,「靠天吃飯」的養殖戶就像是在押賭注。契作意味著穩定的價格和銷路,讓她看到擺脫困境的希望。
跨過濁水溪,就是中臺灣。「小半天」,一個藏在臺灣中部山區的鄉野聚落,屬於南投縣鹿谷鄉。鹿谷是臺灣著名的產茶區,全鄉居民超過七成以茶葉生產為業。44歲的劉光永就是一位茶農,這兩年,他讓住家附近的茶園休種,跑到北部更高海拔的拉拉山上租種茶園。其收入除了來自自家茶園外,還包括為他人種茶、採茶和制茶。
目前他和妻子分工接掌家業,一個負責茶園管理以及茶葉製作,一個負責組織工人採茶。「靠著茶葉,我們就生活得不錯了,照顧好老人、孩子沒有問題。孩子要繼續深造,我也能支持到底。」劉光永自豪地說。
臺中市潭子區嘉仁裡是另外一個閩南先民後裔聚居的平地村莊。記者見到60歲的當地農民陳順良時,他正和妻子在地裡給馬鈴薯施肥、培土。夫婦倆在住家邊上租了4甲地,每年種兩季稻,秋收後種馬鈴薯,此外還在附近山上種植了茶葉、水蜜桃、綠竹筍等經濟作物。他說:「我們家自己的田只有6分,所以要租大一點,多種一點才能有得賺啦。」
忙完農活,陳順良和幾位同村朋友在家中泡茶。「過去20年來,農產品的價格好起來,種田的生活現在還算不錯的。」陳順良告訴記者,孩子們都有了別的工作,但農活還是會做的。一旁的友人則告訴記者,雖然越來越機械化、科技化,但務農還是很辛苦,現在的年輕人很少能適應。
陳順良也有些無奈地說:「等我老了,做不動了,這田大概就要荒廢了。」
生活篇:「我們這裡過年,一定要拜祖先,還得去附近宮廟裡上香,這是不能變的。」
背倚丘山,面臨清溪,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劉恩寬古宅穿越兩個半世紀的歷史塵煙,「堅守」在苗慄縣西湖鄉靜謐的沃野中。
「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西湖鄉是大陸先民開墾臺灣歷史的一個存證,開發史可上溯至1713年。
古宅是傳統三合院式建築,正廳門外上懸匾額,寫著「彭城堂」。農曆大年初一,記者來到這裡,正好遇見從臺北回鄉的一家劉氏子孫。在祖先牌位前,大人帶著孩子焚香祭拜,這是他們每年春節的「必修課」。
苗慄是客家人聚居縣,處處可見慎終追遠的傳統。「彭城」是古時劉姓郡望和漢家劉氏的發源地,「彭城堂」成為南遷客家劉氏宗族最著名的堂號,而劉氏古宅正是這個大家族的宗祠。
辭舊迎新之際,古宅換上了嶄新的春聯,其中一副寫道:「克儉克勤繩祖武,課耕課讀貽孫謀。」正廳中央的祖先牌位前,香燭燃亮,供品滿桌。回鄉祭祖的劉女士看著在院子裡追逐玩耍的孩子,對記者說:「春節和清明,我們都要回來祭祖。他們雖然還小,但必須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祖先。」
客家人遵奉「耕讀傳家」「晴耕雨讀」之訓,西湖劉家亦十分注重教育。記者在這裡的「宣王宮」看到,人們接踵來禮拜,並特意請點「文昌燈」和「事業燈」,祈求學業進步、工作順利。
宣王宮外庭左側石雕有一座「惜字亭」,已有180多年歷史。在臺灣許多客家莊,都能見到「惜字亭」或「敬字亭」。據說,按照傳統,印寫有文字的紙張不能隨意丟棄,必須要拿到亭爐內敬焚。
「我們這裡過年,一定要拜祖先,還得去附近宮廟裡上香,這是不能變的。」家在西湖鄉金獅村的苗慄縣議員黎旭欽說。傍晚時分,祭祖拜神的鞭炮聲在村裡四處響起,好不熱鬧。
茶鄉人身上同樣有著中國傳統倫理的深刻烙印。劉光永的父親73歲了,但身體硬朗,精神矍鑠。老人小時候沒念過多少書,但敦厚溫良、深諳禮義。談起自己20多年前蓋的宅子,他不忘「加注」:「小時候,長輩就告訴我,房子要搭好地基,這和做人是一樣的。」
劉家是個傳統的大家庭,父親一輩有兄弟姐妹7個,如今雖然生活在臺灣各地,但彼此感情非常好,每年都有幾次聚會。劉光永告訴記者,隔一段時間,父親就要他開車帶著去看望兄弟姐妹。
「厝裡頭(閩南話,意為「房子」),大家感情好最重要。」劉父樸素的話語,飽含著庶民社會傳承不息的道義。言畢,他對著一旁的侄兒提醒道:「聽到了吧!」
政治篇:「在我們農民看來,誰有在做事,我們就給他支持。」
「這次的選舉比較沒有那麼熱啦。」劉光永一邊泡茶一邊對記者說:「你到我們這裡也看到了,選舉旗幟和廣告都比較少。」
談及島內政治和今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臺灣農民朋友大多言談謹慎。劉光永說:「我們這裡的鄉下人對政治的感覺不是那麼激烈,也沒有太特別的政黨傾向,我們最關心的就是生活好不好。至於各種選舉要投給誰,鄉下人主要是看具體的人,還要看當地的人際關係。」
在國民黨、民進黨這兩大政黨中,餘致榮坦承比較認同民進黨。他說,這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因素。歷史原因是國民黨曾經搞「白色恐怖」,現實因素是國民黨執政期間制定的一些政策激化了省籍情結,例如對老榮民(隨國民黨撤退來臺的退役老兵)的照顧就比對老農要好得多,還有對農業、農民重視不夠。
對於藍綠惡鬥,當地多位農民都表示厭煩。餘致榮說:「我們內亂太嚴重了,國民黨定的政策,民進黨不執行,換一個黨換一個政策。這樣臺灣怎麼會進步!?」
記者步入位於嘉義縣布袋鎮復興裡的蔡欽烈家時,他正熱情招待幾個剛認識的臺南市農民吃飯、喝酒,桌上擺滿用自家魚塭養殖的螃蟹、大蝦、蝨目魚做的菜。好客的蔡欽烈在我們到來後,又悄悄出門到魚塭撈了魚蝦,很快做好端上桌來。在餐桌上,記者與這幾位農民朋友邊喝酒邊聊天。談到選舉,他們都毫不避諱地說:「在南部還是民進黨比較有票。」
郭進展是雲林縣麥寮果菜生產合作社的老闆,是日本及臺灣市場結球萵苣(麥當勞漢堡包裡用的生菜葉)的主要供貨商。記者在麥寮鄉華興村的合作社採訪郭進展時,他電話接個不停,因為最近結球萵苣太搶手了。
談到政治立場、會支持哪個候選人,郭進展說:「在我們農民看來,誰有在做事,我們就給誰支持。」
兩岸篇:「平安對老百姓來說是最重要的,希望兩岸平平安安!」
蝨目魚是臺南、高雄一帶的知名特產,養殖從業者數以萬計。隨著原物料價格的上漲,當地養殖戶的煩惱也多了,1臺斤魚的養殖成本最高已漲到38元,供需不平衡往往造成「魚賤傷農」。
對於首度與大陸企業籤訂蝨目魚契作合約,「泥鰍嫂」非常高興。她說:「價格合適啊,可以保證不賠本,還先付訂金,哪有這麼好的事?這是我一輩子碰到的最好機會啦!」
這位快言快語的純樸農婦敢於發表對兩岸關係的見解:「臺商去大陸,也幫到大陸發展;現在臺灣有困難,大陸兄弟來幫忙,很好啊,有什麼不對的?要謝謝啦。希望大陸朋友繼續給我們幫忙,讓我們臺灣漁民有穩定的收入。」
「泥鰍嫂」告訴記者,她之前到大陸旅遊過一次,到上海、南京一些地方,第二次要去北京卻因為遭遇水災而作罷。現在收入穩定了,生活回歸正軌,今年計劃再到大陸旅遊。
劉光永和妻子十多年前就到過大陸,鹿谷鄉和他年紀相仿的人大都因為茶葉生意或是旅遊也到過大陸。作為家中的「頂梁柱」,劉光永希望把事業做得更好。他說,自己不久前去深圳、杭州考察,計劃與當地做茶葉買賣的臺商合作,開拓大陸市場。
談到兩岸關係,劉光永說:「我們就是希望能穩定啦,大家把生意做起來,做下去,做大一點。現在的大方向是對的,不過具體的做法上還是希望能更好。」
去年7月,山東省省長姜大明率團訪臺,了解到當時臺灣香蕉價格低迷,宣布向臺灣採購80個貨櫃、5000噸香蕉,以幫助臺灣農民渡過難關。當時,餘致榮還代表青果社去談採購協議。
餘致榮說,臺灣果品在大陸確有市場,南部從事相關種植業的農民都希望能與大陸做生意。大陸對臺採購農產品體現了善意,但希望能進一步減少中間環節,使基層農民獲得更多實惠。
餘家先祖清朝乾隆年間從下邳(今江蘇省邳州市)遷到臺灣。「我們認同祖先是從大陸來的,與大陸同胞也沒有仇恨。」他說,自己想趁今年七八月農閒時,到大陸去走走看看。
「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臺灣著名客籍作家鍾理和著作《原鄉人》中的這一名句,幾年前曾被溫家寶總理所引用。雖然大多遷臺超過百年,但臺灣客家人從未忘懷「原鄉」。
在黎旭欽家中,幾位客家鄉親熱烈地聊起各自的家族史。他們都回過大陸,尋找族譜記載的「原鄉」,也很關注大陸這些年的發展變化。原籍苗慄的臺灣著名作家藍博洲說:「客家人重傳統,守節義,歷史上就是愛國、愛鄉的。」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對於記者的到來,黎旭欽一家非常熱情,特別留我們在家裡用餐。不覺已是夜闌人靜,記者起身道別。黎先生舉起了酒杯:「來,大家舉杯!祝福大家平安!」身為西湖鄉代表會副主席的黎太太在一旁補充道:「平安對老百姓來說是最重要的,希望兩岸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