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臺灣「下鄉」 「鄉土臺灣」「再認識」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簫鼓追隨春社近 衣冠簡樸古風存——臺灣鄉村紀行

新華網臺北2月6日電(記者 陳斌華 陳鍵興)5日風和日麗,是臺灣北部近一個月來難得一見的好天氣。記者與幾位媒體同行乘車離開臺北前往苗慄縣南莊鄉、新竹縣北埔鄉。這是記者自去年12月下旬以來又一次的臺灣「下鄉」之旅。

在近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新華社駐臺記者深入新北、宜蘭、新竹、苗慄、臺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臺灣北、中、南部十多個縣市的農村,深入田間地頭、果園魚塭,與農漁民閒話家常,拜訪各地基層農會、漁會,實地了解臺灣農村的生產、生活與農民的所思所想。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這是宋代詩詞大家陸遊的名篇《遊山西村》裡的詩句,用它來描繪今天的臺灣鄉村面貌未必十分恰當,但至少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記者對「鄉土臺灣」的「再認識」。

生產篇:「等我老了,做不動了,這田大概就要荒廢了。」

屏東位於臺灣島最南端,全年日照充足,是島內重要的水果與瓜果類蔬菜產地,水果主要種植香蕉、蓮霧和芒果。

去年12月22日下午,餘致榮與記者在屏東縣南州鄉溪洲村的一個香蕉園裡品茗交談。1969年出生的餘致榮已經當了5年的南州鄉果樹產銷第30班班長。班裡有成員18個,合計種植面積近18甲(甲是臺灣農民計算田地面積的單位,1甲等於0.9699公頃)。產銷班是臺灣最小的農民生產合作組織,這樣的產銷班臺灣地區約有一兩百個。

餘致榮自己有3甲地,又向別人承租了9甲地,主要種植香蕉、蔬菜和水稻,每年輪作。最多時他種過30多甲地,平均每年約能獲利100萬元(新臺幣,下同)。去年,他種植了4甲地的香蕉,按1甲地種植200株算,約能出產3萬公斤。這麼大的果園,一個人忙不過來,餘致榮僱了8個固定幫工。

對於蕉農來說,颱風、黃葉病、價格不穩定是三大威脅。餘致榮的香蕉園在2009年8月的「莫拉克風災」中受災,但他說天災是「沒辦法的事」,對於黃葉病,當地農民同樣有應對的經驗,價格不穩才是對蕉農最大的威脅。

去年底一個清冷的冬夜,在臺南學甲食品公司辦公室裡,記者與當地幾位養殖戶正在聊天。一位膚色黝黑的農婦快步走進來,開口說:「不好意思,來晚了啊。」風風火火的言行,讓人立即能感受到臺灣南部農民的實在與熱情。

記者一眼認出了她:「你是『泥鰍嫂』!你現在可是名人了,網上都有你的照片呢!」聽記者這麼一說,婦人竟害羞起來。

「泥鰍嫂」本名林麗足,和丈夫、以養泥鰍出名的「泥鰍仔」在學甲已養了快30年的魚。夫妻倆吃苦耐勞,起早貪黑,辛苦勞作,將4個孩子都培養成了大學生。

隔天一早,記者來到「泥鰍嫂」家的魚塭。她家租了16甲的魚塭,除泥鰍、吳郭魚外,主要養殖蝨目魚。「蝨目魚很難養,得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泥鰍嫂」告訴記者,丈夫晚上都要住在魚塭旁的工寮裡,每隔兩小時就得出去巡視一圈,因為擔心打氧的機器斷電。

工寮簡陋逼仄,她指著屋內牆上一人來高的一道線,告訴記者那是「莫拉克風災」淹水留下的痕跡,也銘刻著他們家的辛酸記憶。4年裡2次水災,「泥鰍嫂」家損失1000多萬元不說,還背著800多萬元貸款。有一段時間,天性樂觀的她得吃安眠藥才能入睡。

去年3月,上海水產集團經由學甲食品公司與當地100戶養殖戶籤訂「契作」合約,1臺斤(合600克)蝨目魚收購價定在45元,「泥鰍嫂」家是其中一戶。她高興地說,蝨目魚的價格時好時壞,「靠天吃飯」的養殖戶就像是在押賭注。契作意味著穩定的價格和銷路,讓她看到擺脫困境的希望。

跨過濁水溪,就是中臺灣。「小半天」,一個藏在臺灣中部山區的鄉野聚落,屬於南投縣鹿谷鄉。鹿谷是臺灣著名的產茶區,全鄉居民超過七成以茶葉生產為業。44歲的劉光永就是一位茶農,這兩年,他讓住家附近的茶園休種,跑到北部更高海拔的拉拉山上租種茶園。其收入除了來自自家茶園外,還包括為他人種茶、採茶和制茶。

目前他和妻子分工接掌家業,一個負責茶園管理以及茶葉製作,一個負責組織工人採茶。「靠著茶葉,我們就生活得不錯了,照顧好老人、孩子沒有問題。孩子要繼續深造,我也能支持到底。」劉光永自豪地說。

臺中市潭子區嘉仁裡是另外一個閩南先民後裔聚居的平地村莊。記者見到60歲的當地農民陳順良時,他正和妻子在地裡給馬鈴薯施肥、培土。夫婦倆在住家邊上租了4甲地,每年種兩季稻,秋收後種馬鈴薯,此外還在附近山上種植了茶葉、水蜜桃、綠竹筍等經濟作物。他說:「我們家自己的田只有6分,所以要租大一點,多種一點才能有得賺啦。」

忙完農活,陳順良和幾位同村朋友在家中泡茶。「過去20年來,農產品的價格好起來,種田的生活現在還算不錯的。」陳順良告訴記者,孩子們都有了別的工作,但農活還是會做的。一旁的友人則告訴記者,雖然越來越機械化、科技化,但務農還是很辛苦,現在的年輕人很少能適應。

陳順良也有些無奈地說:「等我老了,做不動了,這田大概就要荒廢了。」

 

生活篇:「我們這裡過年,一定要拜祖先,還得去附近宮廟裡上香,這是不能變的。」

背倚丘山,面臨清溪,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劉恩寬古宅穿越兩個半世紀的歷史塵煙,「堅守」在苗慄縣西湖鄉靜謐的沃野中。

「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西湖鄉是大陸先民開墾臺灣歷史的一個存證,開發史可上溯至1713年。

古宅是傳統三合院式建築,正廳門外上懸匾額,寫著「彭城堂」。農曆大年初一,記者來到這裡,正好遇見從臺北回鄉的一家劉氏子孫。在祖先牌位前,大人帶著孩子焚香祭拜,這是他們每年春節的「必修課」。

苗慄是客家人聚居縣,處處可見慎終追遠的傳統。「彭城」是古時劉姓郡望和漢家劉氏的發源地,「彭城堂」成為南遷客家劉氏宗族最著名的堂號,而劉氏古宅正是這個大家族的宗祠。

辭舊迎新之際,古宅換上了嶄新的春聯,其中一副寫道:「克儉克勤繩祖武,課耕課讀貽孫謀。」正廳中央的祖先牌位前,香燭燃亮,供品滿桌。回鄉祭祖的劉女士看著在院子裡追逐玩耍的孩子,對記者說:「春節和清明,我們都要回來祭祖。他們雖然還小,但必須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祖先。」

客家人遵奉「耕讀傳家」「晴耕雨讀」之訓,西湖劉家亦十分注重教育。記者在這裡的「宣王宮」看到,人們接踵來禮拜,並特意請點「文昌燈」和「事業燈」,祈求學業進步、工作順利。

宣王宮外庭左側石雕有一座「惜字亭」,已有180多年歷史。在臺灣許多客家莊,都能見到「惜字亭」或「敬字亭」。據說,按照傳統,印寫有文字的紙張不能隨意丟棄,必須要拿到亭爐內敬焚。

「我們這裡過年,一定要拜祖先,還得去附近宮廟裡上香,這是不能變的。」家在西湖鄉金獅村的苗慄縣議員黎旭欽說。傍晚時分,祭祖拜神的鞭炮聲在村裡四處響起,好不熱鬧。

茶鄉人身上同樣有著中國傳統倫理的深刻烙印。劉光永的父親73歲了,但身體硬朗,精神矍鑠。老人小時候沒念過多少書,但敦厚溫良、深諳禮義。談起自己20多年前蓋的宅子,他不忘「加注」:「小時候,長輩就告訴我,房子要搭好地基,這和做人是一樣的。」

劉家是個傳統的大家庭,父親一輩有兄弟姐妹7個,如今雖然生活在臺灣各地,但彼此感情非常好,每年都有幾次聚會。劉光永告訴記者,隔一段時間,父親就要他開車帶著去看望兄弟姐妹。

「厝裡頭(閩南話,意為「房子」),大家感情好最重要。」劉父樸素的話語,飽含著庶民社會傳承不息的道義。言畢,他對著一旁的侄兒提醒道:「聽到了吧!」

 

政治篇:「在我們農民看來,誰有在做事,我們就給他支持。」

「這次的選舉比較沒有那麼熱啦。」劉光永一邊泡茶一邊對記者說:「你到我們這裡也看到了,選舉旗幟和廣告都比較少。」

談及島內政治和今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臺灣農民朋友大多言談謹慎。劉光永說:「我們這裡的鄉下人對政治的感覺不是那麼激烈,也沒有太特別的政黨傾向,我們最關心的就是生活好不好。至於各種選舉要投給誰,鄉下人主要是看具體的人,還要看當地的人際關係。」

在國民黨、民進黨這兩大政黨中,餘致榮坦承比較認同民進黨。他說,這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因素。歷史原因是國民黨曾經搞「白色恐怖」,現實因素是國民黨執政期間制定的一些政策激化了省籍情結,例如對老榮民(隨國民黨撤退來臺的退役老兵)的照顧就比對老農要好得多,還有對農業、農民重視不夠。

對於藍綠惡鬥,當地多位農民都表示厭煩。餘致榮說:「我們內亂太嚴重了,國民黨定的政策,民進黨不執行,換一個黨換一個政策。這樣臺灣怎麼會進步!?」

記者步入位於嘉義縣布袋鎮復興裡的蔡欽烈家時,他正熱情招待幾個剛認識的臺南市農民吃飯、喝酒,桌上擺滿用自家魚塭養殖的螃蟹、大蝦、蝨目魚做的菜。好客的蔡欽烈在我們到來後,又悄悄出門到魚塭撈了魚蝦,很快做好端上桌來。在餐桌上,記者與這幾位農民朋友邊喝酒邊聊天。談到選舉,他們都毫不避諱地說:「在南部還是民進黨比較有票。」

郭進展是雲林縣麥寮果菜生產合作社的老闆,是日本及臺灣市場結球萵苣(麥當勞漢堡包裡用的生菜葉)的主要供貨商。記者在麥寮鄉華興村的合作社採訪郭進展時,他電話接個不停,因為最近結球萵苣太搶手了。

談到政治立場、會支持哪個候選人,郭進展說:「在我們農民看來,誰有在做事,我們就給誰支持。」

 

兩岸篇:「平安對老百姓來說是最重要的,希望兩岸平平安安!」

蝨目魚是臺南、高雄一帶的知名特產,養殖從業者數以萬計。隨著原物料價格的上漲,當地養殖戶的煩惱也多了,1臺斤魚的養殖成本最高已漲到38元,供需不平衡往往造成「魚賤傷農」。

對於首度與大陸企業籤訂蝨目魚契作合約,「泥鰍嫂」非常高興。她說:「價格合適啊,可以保證不賠本,還先付訂金,哪有這麼好的事?這是我一輩子碰到的最好機會啦!」

這位快言快語的純樸農婦敢於發表對兩岸關係的見解:「臺商去大陸,也幫到大陸發展;現在臺灣有困難,大陸兄弟來幫忙,很好啊,有什麼不對的?要謝謝啦。希望大陸朋友繼續給我們幫忙,讓我們臺灣漁民有穩定的收入。」

「泥鰍嫂」告訴記者,她之前到大陸旅遊過一次,到上海、南京一些地方,第二次要去北京卻因為遭遇水災而作罷。現在收入穩定了,生活回歸正軌,今年計劃再到大陸旅遊。

劉光永和妻子十多年前就到過大陸,鹿谷鄉和他年紀相仿的人大都因為茶葉生意或是旅遊也到過大陸。作為家中的「頂梁柱」,劉光永希望把事業做得更好。他說,自己不久前去深圳、杭州考察,計劃與當地做茶葉買賣的臺商合作,開拓大陸市場。

談到兩岸關係,劉光永說:「我們就是希望能穩定啦,大家把生意做起來,做下去,做大一點。現在的大方向是對的,不過具體的做法上還是希望能更好。」

去年7月,山東省省長姜大明率團訪臺,了解到當時臺灣香蕉價格低迷,宣布向臺灣採購80個貨櫃、5000噸香蕉,以幫助臺灣農民渡過難關。當時,餘致榮還代表青果社去談採購協議。

餘致榮說,臺灣果品在大陸確有市場,南部從事相關種植業的農民都希望能與大陸做生意。大陸對臺採購農產品體現了善意,但希望能進一步減少中間環節,使基層農民獲得更多實惠。

餘家先祖清朝乾隆年間從下邳(今江蘇省邳州市)遷到臺灣。「我們認同祖先是從大陸來的,與大陸同胞也沒有仇恨。」他說,自己想趁今年七八月農閒時,到大陸去走走看看。

「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臺灣著名客籍作家鍾理和著作《原鄉人》中的這一名句,幾年前曾被溫家寶總理所引用。雖然大多遷臺超過百年,但臺灣客家人從未忘懷「原鄉」。

在黎旭欽家中,幾位客家鄉親熱烈地聊起各自的家族史。他們都回過大陸,尋找族譜記載的「原鄉」,也很關注大陸這些年的發展變化。原籍苗慄的臺灣著名作家藍博洲說:「客家人重傳統,守節義,歷史上就是愛國、愛鄉的。」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對於記者的到來,黎旭欽一家非常熱情,特別留我們在家裡用餐。不覺已是夜闌人靜,記者起身道別。黎先生舉起了酒杯:「來,大家舉杯!祝福大家平安!」身為西湖鄉代表會副主席的黎太太在一旁補充道:「平安對老百姓來說是最重要的,希望兩岸平平安安!」

相關焦點

  • 【人物】新華社駐點記者:我從臺灣報導
    2015,一個對於兩岸同胞而言都有著特殊意義的年份。一年中,新華社派駐臺灣的多批記者近距離感受臺灣社會的脈動,體味寶島的悲喜,見證兩岸關係的發展變化。通過他們的視角,2015不再是一個個新聞標題的集合,而是一段段生動鮮活、感動人心的故事,一份份聯結兩岸、真摯深沉的情感。作者:查文曄
  • 臺灣休閒農場鄉土味濃
    臺灣休閒農場鄉土味濃 2008年06月23日 09:54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休閒農業產銷結合而吃香。花蓮縣立川養殖場的峴池可請遊客先撈獲產品,再加工成美味臨池品嘗,頗受歡迎。
  • 【專訪】藍博洲:我要讓臺灣人認識真正的臺灣歷史 從中看到臺灣的...
    「大陸人要了解臺灣。」見到記者,臺灣作家藍博洲這樣說,兩岸隔絕太久,很多大陸朋友對臺灣非常不熟悉,「臺灣不是只有日月潭、阿里山、臺北故宮,還一直有可歌可泣的反殖民的歷史,只是這段歷史被壓制,你們不了解。」藍博洲以報告文學和歷史調查為寫作的主要形式,講述了那些思慕祖國的進步青年從日據後期抗日救國,追求民主自治,到淪為國民黨槍下的政治犯的故事。
  • 臺灣老照片吸引京城觀眾
    最近臺灣的一百多幅老照片擺進了北京的中國美術館,這些老照片是臺灣著名攝影藝術家謝震隆先生在六十年代初拍攝的。那麼,六十年代的臺灣鄉村有著怎樣的風情?與祖國大陸之間有怎樣的聯繫呢?今天我們的演播室請到了老照片的作者,臺灣著名鄉土文化攝影藝術家謝震隆先生,歡迎您。這位嘉賓是來自新華社攝影部的副主任徐步先生,歡迎二位。
  • 教大家認識臺灣蟋蟀
    臺灣體型最大蟋蟀,頭圓,雄蟲體長約3.2~4.5公分,全身褐色,胸及前翅則為黑褐色,雌蟲產卵管短。然而這些蟲常常出現在郊區或鄉下的住家周邊,尤其在夜深人靜時,少了車子聲、人語等,鳴蟲的聲音似乎也比平常放大了許多,而對於少數音量大、頻率高、節奏單調持續的」大聲公」,其聲音有些時候雖然讓人感到困擾,但在夏秋季的夜裡,他們的存在增添了大自然夜晚的熱鬧,若少了這些鳴蟲相伴,仿佛也少了鄉土的親切感。
  • 重磅 | 央視新聞與新華社等報導我校與臺灣合編語文教材走進臺灣高中
    活動受到新華社、央視新聞頻道、央視中文國際頻道、中新網、福建日報等媒體報導。▲【新聞直播間】兩岸合編語文教材走進臺灣高中以下為新華社報導全文12月6日下午,臺北市達人女子高中體育館內,近200名師生共同觀摩了兩岸教師的中學語文教學交流,師生互動熱烈。
  • 臺灣休閒農場鄉土味濃(圖)
    臺灣休閒農業產銷結合而吃香。花蓮縣立川養殖場的峴池可請遊客先撈獲產品,再加工成美味臨池品嘗,頗受歡迎。中新社發 賈國榮攝  中新網6月23日電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在「六日譚」欄目發表林友順撰寫的文章說,吸取了香港向大陸遊客開放旅遊的經驗,臺灣已把休閒農業當作化解大陸遊客湧入所造成的壓力的解壓器,在大陸遊客淹沒旅遊景點時,休閒農場將是東南亞遊客休閒旅遊的新去處,這將讓臺灣的旅遊業取得較均衡的發展,同時為次級旅遊業創造商機。
  • 記者手記:臺灣防疫,政治第一
    新華社臺北6月28日電題:記者手記:臺灣防疫,政治第一新華社記者吳濟海、傅雙琪自詡為「防疫模範生」的臺灣民進黨當局尷尬了。日前,一位日本籍學生自臺灣返日後經篩檢確診感染新冠肺炎。這名學生今年2月底來臺,在臺學習生活近4個月。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巡迴展」走進苗慄小學
    新華社臺北4月1日電(記者李建華 劉剛)「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巡迴展」第31站1日在苗慄縣銅鑼鄉中興小學開幕,銅鑼中平村民眾以及中興小學師生等逾百人參加。本次展覽展出珍貴圖文史料150幀以上,具體呈現1895-1945年日本殖民統治的50年間,臺灣民眾在各個時期的反抗行動與犧牲,尤其突出展示了苗慄銅鑼地區抗日先輩丘逢甲、吳湯興、邱國霖等人,以及羅福星事件的光榮歷史。辜金良基金會董事長、策展人藍博洲表示,日據時期臺灣民眾的抗日曆程能夠在銅鑼鄉展出別具意義。
  • 【邊疆時空】吳曉芳 | 從臺灣青年語言能力、母語認同看臺灣鄉土語言政策的成效
    研究方向為漢語語法學、臺灣語言社會學、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摘要:本文調查了當代臺灣大學生及其父輩、祖輩的語言能力與母語情況,發現:1.臺灣鄉土語言政策及方言母語的「國家語言」定位並未影響國語的功能與地位,也未提升臺灣當代青年的語言能力和方言母語認同。2.
  • 新華社:臺灣所謂"邦交國"的多米諾骨牌又倒下了一塊,意料之中
    蔡英文資料圖新華社雪梨9月18日電(記者郝亞琳)臺灣所謂「邦交國」的「多米諾骨牌」,又倒下了一塊。據報導,索羅門群島政府日前召開內閣會議,決定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同臺灣當局「斷交」並與中國建交。這一決定在意料之中,因為此事早有徵兆。今年4月,索羅門群島政府換屆後,總理索格瓦雷專門成立特別小組研判這一問題,關於該國可能出現外交轉向的傳聞也不絕於報端。
  • 川北醫學院與臺灣輔英科大聯合開展 「三下鄉」活動
    川北醫學院與臺灣輔英科技大學師生聯合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四川新聞網南充7月16日訊(張倬聞 楊明輝 文/圖)7月14日上午,川北醫學院與臺灣輔英科技大學師生赴廣元市「三下鄉」聯合服務活動啟動儀式在廣元市中心醫院舉行。
  • 苗慄有很親子的鄉土臺灣,適合二刷臺灣
    其實這次玩的還是蠻好的,所以我今天來分享下臺灣苗慄的玩法。如果第一次去臺灣,一般都會走臺北、墾丁,(點擊左邊直接閱讀我們推薦的小眾冷門臺灣遊記)或者去太魯閣、日月潭、清境農場這些更有名的景點。
  • 本報記者近距離觀察臺灣選舉
    法新社《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陳鍵興 發自臺北編者按 2011年11月20日,本報記者陳鍵興和其他4名同事抵達臺北,此行既是例行駐點輪換,同時此行的報導重點就是臺灣地區領導人和「立委」選舉。一行5人中3個有過駐點經驗,帶隊記者則是已經採訪過前兩屆臺灣「大選」的新華社高級記者陳斌華。
  • 新華社評論員文章: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的指導_中共中央臺灣工作...
    新華社評論員文章: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的指導  --重溫江澤民主席關於《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講話  新華社評論員新華社北京1月30日電 在江澤民主席《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講話發表一周年的今天,重溫這一重要講話,有助於我們認清激變中的臺灣局勢,使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國人民更加堅定反對形形色色的
  • 蔡英文喊話民眾:給我多一點時間為臺灣做事 網友:再多一天台灣就完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齊瀟涵】距離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時間越來越近,力爭拼連任的蔡英文近來不斷加緊拉票行程,密集下鄉,與基層民眾「座談」。10日,蔡英文在花蓮宣傳觀光政績時,還不忘向民眾喊話:請鄉親們再給我多一點時間,替臺灣做更多事。
  • 汪舟:臺灣閩南語歌曲的鄉土情懷(組圖)
    解嚴之初的1988年,葉啟田的《愛拼才會贏》震撼臺語歌壇,唱紅臺灣全島。時值臺灣人民以勤勞奮鬥創造了經濟奇蹟,又以不屈抗爭衝破了專制禁錮,這首曲風明快、內容勵志的臺語歌曲,正唱出了臺灣人民勇敢拼搏的精神:「……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好運歹運,總嘛要照起工來行,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
  • 臺灣青少年手機社交軟體好友平均270人 近四成不認識
    調查顯示:臺灣青少年手機社交軟體好友平均270人近四成不認識  新華社臺北5月16日電(記者賈釗、陳鍵興)臺灣金車文教基金會16日公布針對小學五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學生所做調查顯示,臺灣青少年在手機社交軟體上添加的好友數量平均為
  •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
    2009-03-25 10:13:36新華社記者: 有兩個問題。第一,繼安利萬人團旅遊臺灣之後,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逐漸升溫,近期廣東和江蘇都有傳出萬人赴臺旅遊的計劃,請發言人介紹相關的情況。海峽論壇主要是突出它的民間性、廣泛性和社會性,是一個兩岸民間交流的大平臺,所以這次我們廣泛邀請臺灣各界人士,特別是臺灣基層的民眾來積極參與。從剛才我所介紹的論壇的一系列18場的活動中,你也看到,它涵蓋了經貿、文化、教育、民俗、傳統技藝、婦女、青年、閩臺鄉土文化的交流交往,所以涵蓋面很寬。論壇初步考慮,的確像你所說的,將會在福建定期舉辦,大概是這樣的情況。以後如果有進一步的消息,我會加以補充。
  • 臺灣觀察:畢業季到了,臺灣大學生的就業預期如何?
    新華社臺北3月23日電(記者石龍洪、賈釗)又到了每年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的時節,臺灣校園裡「徵才博覽會」「就業博覽會」之類的活動陸續登場。臺灣學子對就業有怎樣的預期?(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在臺灣師範大學舉辦的「就業博覽會」現場,求才企業來自科技製造、金融消費、健康休閒、文教公益等七大領域,其中不乏鴻海科技集團、億光電子、特斯拉汽車等知名企業,吸引了不少學生。「月薪3萬元(新臺幣)的工作就不錯啦。」臺灣師範大學企業管理專業的楊姓學生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