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首次採訪鮑威爾將軍的時候,他對我大聲吼道:『你做的這項研究是毫無意義的!』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很渺小。」
白杏珏
作為一名社會學博士、虔誠的基督教徒,麥可·林賽出人意料地對「領導力」這一議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為此花費了十年光陰,逐個採訪了550位美國頂級CEO、政府官員及各個領域的領導者,並將採訪資料進行轉錄和編碼處理,按照百餘個變量刻畫出受訪者的社會形象,最終形成了《頂層視野——塑造我們世界的領導力》這本論著。
林賽認為,通過考察權勢人物的行動與思考方式,我們能夠深入了解每個人的個性和人生軌跡,從而總結出養成領導力的可靠法則。在書中,他將領導力定義為「運用影響力的能力」——只有在行動中,領導力才存在。而相對應的,權力常常是潛在的,它可能被激活,也可能意味著無為。換言之,有權力的人不一定具備良好的領導力,而擁有領導力的人則可以很好地運用權力去實現目標,這些人就是「白金級領袖」。
在8月4日舉辦的交流會上,林賽講述了不同人面對權力時可能擁有的不同姿態,分別是:展示(flaunt)、應對(fall into)、投資(invest)、戰勝(prevail)、回饋(give back)。鮑威爾將軍顯然屬於「展示型」,這也是一般人擁有權力後最自然的狀態,但這種姿態顯然不能體現良好的領導力。「應對型」的典型例子為哈佛大學現任校長德魯·福斯特,在意外獲得任命之前,她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因此只能臨時應對。林賽由此提出,一個優秀的領袖必須從20歲就開始培養自己的領導力,以免在獲得寶貴機會時陷入被動狀態。事實上,根據他的研究統計,大部分領導者是在20歲至30歲時到達自己的人生拐點,這就意味著年輕人必須做好充分準備。
「成為特定領域的專家,是你獲得認可的基礎。然而,要成為領導者,你必須要是一個『通才』。」林賽發現,白金級領導者往往具備一種「博雅的生活態度」,這使得他們能夠熟悉各類事務、知曉當前事態、建立跨領域的聯繫、擁有「頂層視野」。
面對權力時,人們可能擁有的第三種姿態是「投資」,也就是將權力投資到人際關係中,這也是林賽在《頂層視野》中反覆強調的準則。他在開篇即提出了「權力矩陣」與「師徒鏈」等概念,因為他發現,大部分受訪的領導者都是在學業、事業初期進入到某個大型機構,遇到了自己的首位「導師」,從而逐步走上正軌。「現在的年輕人似乎很排斥機構和組織,一開始就想自己做事業,這是不對的。只有在大型機構中,你才有機會遇到導師。」林賽說。
「戰勝」與「回饋」也是林賽非常推崇的姿態,他發現,大部分「白金級領袖」都具備戰勝困難的能力與決心,並且能夠主動回饋社會。「一些年老的領導者會變得有些犬儒主義,實際上,領導者應當始終具備熱情、精力與勇氣。」林賽本人是高登學院(Gordon College)校長,也是美國最年輕的校長之一,「我也是個精力充沛的人,每周要工作70小時以上。並且,我很喜歡跟年輕人在一起,他們能帶給我很多東西。」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