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現有開發藥物,簡介幹擾素機制,TAF被證明是TDF替代品

2021-01-10 小番健康

一種藥物被研發而出,或許經歷了成千上萬次的早期篩選,那麼,現有哪些治療慢性B肝抗病毒藥物被全球主流認可,它們的作用機制具體針對HBV感染有哪些作用呢?

B肝現有開發藥物,簡介幹擾素機制,TAF被證明是TDF替代品

首先,目前批准的治療慢性B肝藥物中,主要是由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DAA)和幹擾素α(IFNα)或聚乙二醇幹擾素α(PEG-IFNα)。比如,核苷類似物(NUC),包括核苷類似物中的拉米夫定(LAM)、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韋(ETV),或者核苷(酸)類似物中的阿德福韋酯(ADV)和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TDF)。當然,還有富馬酸替諾福韋艾拉酚胺(TAF)。

其次,更多人對核苷類藥物了解更豐富,但對幹擾素知識了解偏少。傳統的幹擾素,主要通過抑制B肝病毒DNA合成和刺激抗病毒酶的產生,進而產生抗病毒作用的一種誘導劑。幹擾素α治療,可以清除B肝病毒感染細胞,使一定比例的慢性B肝患者在治療後,獲得持續的病毒學反應(SVR)。目前,全球已有許多研究描述了幹擾素α治療慢性B肝患者的SVR可高達37%,e抗原平均損失率為33%,B肝表面抗原水平的平均損失率為8%。

當然,幹擾素IFNα治療後影響SVRs的其他因素,還包括慢性B肝患者的年齡、血清HBV-DNA水平低、早期感染(甚至從出生起),這裡就不多做描述。人們更希望PEG-IFNα能產生更持久、更穩定的抗病毒作用,進而改善SVRs。已知PEG-IFNα作為一種免疫調節劑,可增強對感染HBV的肝細胞的細胞免疫應答。涉及到的單聚乙二醇化幹擾素α異構體,有2類:PEG-IFNα-2a和PEG-IFNα-2b。

自PEG-IFNα研發後,總體上,PEG-IFNα表現出並非對所有的慢性B肝患者都有效,而且可能比IFNα耐受性差許多。所以,提倡遵醫囑使用藥物,詳見藥品說明書,應在臨床醫生或藥師指導下選擇。通常涉及幹擾素α和聚乙二醇幹擾素α,與嚴重副作用、晚期肝病的不良反應率以及肝硬化的失代償相關。接下來,小番健康再談談核苷/核苷酸類似物的開發。

藥物學家將其用英文縮寫為NUCs,它基本上都是小分子藥物(分子量<500da)直接抑制HBVDNA聚合酶的逆轉錄酶活性,從而減少B肝病毒離子的產生。比如,以往在長期使用拉米夫定會導致HBVDNA聚合酶突變而產生耐藥性。使用替比夫定同樣也發現這一問題,因此,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目前並不受市場歡迎,部分原因是,它們的抗病毒作用較弱,但產生耐藥性的頻率很高。

第2代NUC,主要指恩替卡韋,它被開發後並在長期治療中,被證明能持久且不斷增強對B肝病毒的抑制。比如,替諾福韋二吡呋酯在對e抗原陽性和陰性患者中,被證明抗病毒作用優於阿德福韋酯。雖然如此,第2代NUC在長期使用後,仍然可能導致高達30%的耐藥率,交叉耐藥風險,正被醫學家、藥學家發現。在一些全球頂級醫學期刊上,已有數據表明,替諾福韋二吡呋酯長期使用後,觀察到腎毒性。

最近這幾年,富馬酸替諾福韋艾拉酚胺(TAF)開發並上市後,被證明是TDF的一個有前途的替代品。TAF也被證明,屬於一種比TDF在低劑量下,更為有效的HBV複製抑制劑,且在將ALT水平恢復到正常範圍內更有效。TAF還在III期臨床試驗中,被證明無論使用在e抗原陽性或陰性慢性B肝患者時,TAF都不太容易降低骨密度。現有許多關於TAF的第4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目的跟蹤TAF這種前藥長期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關焦點

  • 幹擾素還是核苷酸類藥物?B肝抗病毒治療選什麼方式最好?
    B肝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僅我國目前就有約9000萬B肝病毒攜帶者,其中約2800萬慢性B肝患者。全球醫藥界的精英人士致力於新藥研發,以期消除B肝,減少B肝病毒給人們生命健康帶來的威脅。 目前國內外公認的有效的抗B肝病毒藥物主要分為兩大類:長效幹擾素和核苷酸類似物。
  • B肝新藥開發,糾正無法檢測特異反應機制,組合含GS9688
    免疫療法包括幹擾素在內,無論單用或初始選擇與抗病毒藥物聯用,目前B肝在研新藥靶向中包括治療性B肝疫苗、TLR-7和TLR-8激動劑、抗HBV抗體、RIG-I激動劑以及檢查點調節劑。B肝新藥開發,糾正無法檢測特異反應機制,組合含GS9688出版於2020年2月20日的《LIVER INTERNATIONAL》上,研究人員發現,在土撥鼠模型中,阻斷PD-L1和治療性B肝疫苗接種,有助於成功降低HBV-DNA濃度。但是,在人體臨床試驗中,這種藥物有效性卻大打折扣,側面反映出這種免疫調節劑的實現難度。
  • B肝靶向先天途徑藥物,深入了解HBV宿主作用,藥研應運而生
    科學研究B肝病毒感染和先天免疫是開發全球慢性B肝新藥的重要方向之一,通過深入了解B肝病毒和肝細胞固有免疫信號通路的關係,有助於找出更理想靶點應用動物或進入人體臨床藥物開發。
  • B肝新藥開發設計方向和胃腸肝病學期刊點評
    但NAs方案需長期維持抑制性治療,而目前功能性治癒主要指B肝表面抗原消失,按照現有NAs藥物開發設計原理也比較少見到(表面抗原陰轉)。縱觀全球多數B肝開發新藥,主要圍繞如下幾個方向:可幹擾B肝病毒複製特定周期,也能夠作為宿主細胞靶向劑,抑制B肝病毒複製,耗盡或滅活cccDNA,或作為免疫調節劑使用。
  • 世界肝炎日|巧用長效幹擾素,B肝並非不能「治」
    3歲B肝患兒因為B肝「大三陽」(指B肝e抗原陽性的B肝病毒感染者),轉氨酶升高等情況無法按時入學。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感染科團隊用長效幹擾素對患兒進行治療,並取得了良好成效。每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感染科閔筱輝副教授透露:「在臨床治療中,長效幹擾素可能成為治癒B肝患者的希望。」
  • B肝抗病毒藥物有哪些 五種B肝抗病毒藥物
    患上B肝的患者是非常的痛苦的。那麼B肝抗病毒藥物有哪些呢?患者患上B肝的症狀有哪些呢?在平時的飲食方面,B肝病人不可以吃什麼?吃錯東西可能會導致B肝更加嚴重化。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B肝抗病毒藥物有哪些目前被專家公認的B肝抗病毒藥物一共兩大類,共五種,分別是幹擾素類(普通幹擾素、長效幹擾素)和核苷類(拉米夫定、阿德福韋、恩替卡韋)。
  • B肝在研新藥多疫苗進展,表面抗原下降受限,簡介藥物化學學科
    B肝在研新藥多疫苗進展,表面抗原下降受限,簡介藥物化學學科簡單來講,藥化需要對藥物結構以及活性深入研究,利用所學化學知識來確定所需要開發藥物,並從分子層面深入研究其在體內作用機制。從目前國內外負責從事新藥開發項目方向,常見的有藥物化學博士、醫學博士、化學博士等在負責新藥總體開發進度,包括研究藥物的製備方法、生物學或化學方向設計新藥以了解藥物和生物體的作用機理。簡單的講,藥物化學就是把低毒性、高效對老百姓有益的藥物研製出來。
  • B肝理想靶點工具,日本科學家開發,高純度篩選抗HBV藥物系統
    B肝病毒(HBV)聚合酶很難得到充分的表達和純化,這也是長期以來阻礙基於該聚合酶性質的抗HBV藥物產生。目前為止,全球還沒有一個有效的系統被開發出來,用於藥物篩選以應對B肝病毒聚合酶。2020年7月31日,日本大阪大學醫學研究生院微生物和免疫學系病毒學科科學家Eriko Ohsaki和Keiji Ueda開發了高純度HBV轉錄酶活性區的篩選及其應用。B肝理想靶點工具,日本科學家開發,高純度篩選抗HBV藥物系統這項新技術發表在科學雜誌《Viruses》,歸屬抗病毒藥物和疫苗部分。
  • 治療B肝,選打幹擾素好,還是服用抗病毒藥好?醫生來跟您聊聊
    B肝雖然不是非常嚴重的疾病,但與普通的肝炎相比,更需重視,畢竟它是病毒性肝炎,B肝也是肝癌的一個高危因素。對於慢性B肝患者來說,治療方式不是很多,抗病毒是主要的手段,目前主要有兩類藥物,一種是幹擾素,另一種就是像恩替卡韋、拉米夫定這些核苷類藥物。
  • B肝全球創新藥,ALG-ASO反義分子,表面抗原下降是關鍵
    小番健康注意到,Aligos公司的新靶點設計,不同於核苷類藥物(NAs)和幹擾素(IFN),對於一家專注肝病藥物研發的公司,靶向HBV基因表達,屬於最新的前沿創新技術。小番健康總結一下,當前B肝一線治療藥物的藥物原理。簡單地講,例如恩替卡韋或替諾福韋均屬於NAs,能夠有效抑制體內B肝病毒DNA複製,但是卻無法降低B肝表面抗原的水平。
  • B肝治療轉換長效幹擾素,安全停藥指日可待!
    B肝治療目前採用幹擾素和核苷類藥物聯合治療的病例不在少數,那麼何時停藥何時才能轉陰是大家都十分關心的問題,這篇文章就講述了聯合治療的治療現狀,希望大家能做到心中有數,只要堅持治療,停藥也是指日可待!  一、聯合治療,有多少患者能實現表面抗原轉陰?
  • 國內已上市與在研B肝治療藥物
    根據2015年版的《慢性B型肝炎防治指南》,B肝治療藥物主要分為兩類:幹擾素類和核苷類。 由於幹擾素的副作用較大,目前臨床上使用更多的是口服核苷類藥物。在我國,核苷類B肝用藥約佔B肝用藥市場的80%,逐漸成為治療B肝的主流用藥。常用的核苷類藥物主要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恩替卡韋、替諾福韋酯、替比夫定等。
  • B肝全球藥物開發現狀,受耐藥限制,介紹主流最終藥物設計目標
    未來慢性B肝治療藥物研發,可能會朝向精確醫學邁進。從廣義上,精確醫學也被全球主流醫藥學家認為是最理想的方向。這個方向,目前也被細分為個性化藥物和精準療法,接下來,小番健康帶讀者了解一下這些知識。B肝全球藥物開發現狀,受耐藥限制,介紹主流最終藥物設計目標個性化藥物,一般指需要充分地了解患者的遺傳、免疫或代謝特性,目的是把個體患者和最適合治療這部分患者的原料藥相匹配,也就是「一把尺不適合所有人」。精準療法,主要指控制原料藥向目標輸送或選擇具有極端靶向特異性的原料藥。
  • 【新藥進展】深度分析EASL2020B肝新藥治癒B肝的可能性!
    肝霖君對EASL2020新藥進展進行詳細整理和深入分析,發現還真的沒到喊治癒口號的階段,且能有效降低HBsAg的藥物並不多。而在現有抗病毒合理優化治療下慢B肝臨床治癒率已可以超過30%,因此大家對新藥的期待應該不止於此,若不能超越現有的治療結果(包括一般人群和優勢人群),新藥治癒B肝的口號應該是不足以喊起來的,當然我們仍然充滿了期待。
  • 廣生堂(300436.SZ):B肝治療全球創新藥GST-HG141獲得臨床試驗通知書
    廣生堂於2015年在中國眾多著名臨床及藥學專家指導下提出B肝功能性治癒路線圖,聯合戰略合作夥伴上海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藥明康德」),開啟B肝治癒「登峰計劃」研究,其開發構思與2016年9月美國肝病研究學會(AASLD)和歐洲肝臟研究學會(EASL)關於B肝功能性治癒的共識聲明完全吻合,引領全球B肝治癒藥物研究認知。
  • 藥物控制B肝進展,促使肝功能穩定,消除B肝誤區
    關於B肝治療藥物科學研究方向,主要以核苷類似物(NAs)和長效幹擾素(IFN)的抗病毒治療。指南主要提到功能性治癒和臨床治癒,所以,不宜過度誇大徹底治癒,例如「B肝可以在五年內,十年內被徹底治癒」,這樣的說法其實都是不科學的,也不嚴謹。
  • B肝關鍵靶點免疫調節劑Tα1,詳解作用機制,促進缺陷重新建立
    在B肝的免疫調節劑方向,不要忘記了胸腺肽α1(Tα1),熟悉藥物化學的朋友,相信對Tα1並不陌生。因為它是一種肽,由28個胺基酸所組成,最初是從胸腺中分離出來,通過作為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系統的內源性調節器,來促進免疫缺陷的重新建立。
  • B肝抗病毒藥物研究方向,替諾福韋酯耐藥發生率低,靶向性高
    B肝抗病毒藥物研究方向,替諾福韋酯耐藥發生率低,靶向性高 免疫耐受狀態下,B肝病毒依然持續大量複製,B肝病毒複製水平高,也可能產生病毒變異
  • B肝藥物研究進展,GS9688或9620,它們有哪些區別?
    口服TLR7激動劑GS-9620,可長期抑制血清和肝臟的B肝病毒DNA和血清B肝表面抗原或e抗原水平,並且誘導產生IFN-α和其他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上調ISG表達,激活NK、CD8+T和B細胞。B肝藥物研究進展,GS9688或9620,它們有哪些區別?
  • B肝口服藥物替諾福韋酯今年被納入國家醫保報銷目錄
    (原標題:B肝口服藥物替諾福韋酯今年被納入國家醫保報銷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