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搵兩餐」,搵邊兩餐?
說文
林一杕
「搵兩餐」是廣東人常說的口頭禪。有朋友突然問:為什麼是搵兩餐?搵的是哪兩餐?
其實,口語都是約定俗成、在民間長期發展而成的。「搵兩餐」這話,跟古代的飲食習慣有關。
古人的照明遠沒有現在發達,所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加上當時食源並不充足,所以,每天只吃兩餐。
第一餐飯叫朝食,又叫饔(yōng),時間大約在辰時(上午七至九時),稱為「食時」,也有的古籍記載朝食在巳時(上午九至十一時)的,比辰時晚一個時辰。
《漢書·韓信傳》記載,韓信未得志時,寄食於下鄉南昌亭長家裡,亭長的妻子是個勢利眼,很討厭寄食的韓信,常常一大早就做好飯吃了,等「食時」韓信來吃飯,已經什麼都沒有了。《左傳·成公二年》記載齊晉之戰,齊侯麻痺輕敵,下令「餘姑翦滅此而朝食」,就是消滅了晉國軍隊再吃早飯,結果吃了敗仗。
第二頓飯叫哺(bǔ)食,又叫飧(sūn),時間大約在申時(十五時至十七時)。因此古人又稱申時為「哺時」。
古人哺食多半是把朝食剩下的熟食加熱一下就吃,不再做新飯。飧字,《說文》:「飧,哺也」,解釋為「食之餘也」,就是剩飯。
古人沒有睡午覺習慣的,所以,《論語·公冶長》記載,孔子的弟子宰予「晝寢」,就是白天睡覺,被孔子大罵「朽木不可雕也」。確實,白晝時間大概只有五六個時辰,再「晝寢」,還能幹什麼事!
兩餐制的情況一直延續到現代,至今部分農村在農閒季節仍然保持每日兩餐的習慣。
林一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