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奇帶頭吃「包包飯」 主動將三餐改兩餐

2020-12-17 澎湃新聞

劉少奇帶頭吃「包包飯」 主動將三餐改兩餐

2019-12-20 16: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來 源 學習強國、閩西紅色故事100篇

● 編 輯 袁有為 吳力斌 吳靜波

正文共:946 字 1 圖

預計閱讀時間:3 分鐘

1933年初,劉少奇從上海來到中央蘇區,擔任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蘇區中央執行局委員長。汀州工人特別多,工會工作比較好。於是,劉少奇經常到汀州檢查指導工作,因而對整個閩西的情況也就比較了解。1934年7月,中央決定調他出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

那時,國民黨正組織百萬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五次反革命「圍剿」,實行殘酷的經濟封鎖,已持續8個多月了。蘇區的物資供應越來越困難,糧食和鹽特別緊缺。為了保證前線紅軍吃飽飯,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緊急動員,向蘇區群眾借24萬擔糧食以供應紅軍,同時號召後方軍事機關和各級政府工作人員每月節約3升米支援前線。

劉少奇到達福建省委機關,經過幾天了解情況後,首先響應每月節約3升米的號召,召開了機關全體工作人員會議,闡明節約糧食支援紅軍的重大意義,建議省委機關食堂由吃大鍋飯改吃包飯。隨後,省委幹部每人都買一個用席草編織的飯包,掛上一個寫上名字的小竹牌,由炊事員統一放在鍋裡蒸,吃飯時,各自找自己的飯包,稱為「包包飯」。在劉少奇和省委機關帶動下,駐長汀的各軍事機關、政府機關及人民團體,都統一吃起了「包包飯」,節約了大量糧食。

一天,劉少奇帶著包包飯到離省委50華裡的古城區檢查借糧工作,路上與一位推雞公車的彭老漢結伴而行,有說有笑,打得火熱。時到中午,便在路邊店裡休息,各自拿出包包飯,邊吃邊拉家常。劉少奇從彭老漢口中了解到:古城區借谷運動開展得很好,但是群眾的糧食也不多了,有些家庭確實沒有糧食了。第三天,劉少奇回到了省委。中午,同志們來到飯廳吃飯。以往,劉少奇總和大家一起吃,有說有笑,可是這天卻不見他來,起先大家還以為他有事先吃了,可一問炊事員才知道:少奇為了多節省糧食,已改一天吃三餐為兩餐。

消息一傳開,同志們個個感動,紛紛改一天吃三餐為兩餐。不僅推動了全省節約糧食、支援前線的工作,而且成了紅軍戰士克服困難、英勇作戰、粉碎敵人「圍剿」的強大動力。

原標題:《劉少奇帶頭吃「包包飯」 主動將三餐改兩餐》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一天吃兩餐還是三餐?哪種方式更健康?
    一日吃三餐,在我們的認知裡,這是一種自然而然,正常不過的行為。隨著近幾年各類養生概念的興起,很多人開始推崇一日兩餐的飲食方式,各種新奇的飲食習慣概念開始進入大眾視線,但不管是將一日三餐集中在8小時內的「8小時飲食法",還是和僧人一樣的「過午不食」。這些論其本質,都是在倡導每天只吃兩頓飯。
  •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先秦時期,普通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
  • 現在農村還有一天吃兩餐的嗎?為何一天只吃兩餐,如何安排呢?
    現在農村還有一天吃兩餐的嗎?為何一天只吃兩餐,如何安排呢?文/農夫也瘋狂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而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我們都知道,一日有三餐,這也是科學合理的飲食安排。在國內大部分地區基本都是一日三餐,尤其是在城市裡,有不少人甚至還會一日四餐,在晚上了還會出去給自己加餐——吃夜宵。但是,在有些農村地區卻並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兩餐的。現在農村還有一天吃兩餐的嗎?為何他們一天只吃兩餐,如何安排的呢?小時候聽大人們說起過,在東北那邊的冬天非常的寒冷,往往農村裡一天就是吃兩頓。但當時也僅僅是聽說過,也沒有當真。
  • 一般人一天兩頓飯或三頓飯,古代「四餐制」又稱帝王餐,怎麼吃?
    一般人一天兩頓飯或三頓飯,古代「四餐制」又稱帝王餐,怎麼吃?我們現代的很多傳統習俗,都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當然,難免在傳承的過程中,因情況而定。今天要說的是吃飯,俗話講,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所以,民以食為天。
  • 一天應該吃兩餐還是吃三餐?注意2大原則,健康從正確吃飯開始
    然而,生活中很多人對飲食沒有太多的把握,不知道每天吃多少頓飯比較合適。在追求長壽的過程中,應該把握正確的飲食方向。如果飲食不規律,重要的時間點沒有營養物質提供,有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這樣就無法保持身體健康。下面就來詳細了解一下,人的一天中吃兩頓飯比較好還是三頓飯比較好?
  • 堅持每天吃兩餐和三餐,有什麼區別?不同年齡人群選擇不同!
    日常生活中,關於我們常見的吃飯也是有一些爭議存在的,比如對於每天吃兩餐和三餐,到底哪個對身體更加健康,也是各自各的說法。對於減肥和迫切養生需求的朋友來說,每天吃兩餐是很正常的情況,甚至有些人已經堅持了很多年,那麼這種飲食到底好不好呢?堅持每天吃兩餐和三餐,兩者有什麼不同?醫生告訴你大實話!
  • 很多中老年人每天只吃兩餐,這樣的生活方式健康嗎?
    聽說限制飲食可以讓人長壽,於是很多人開啟了一天兩餐的模式。這裡的兩餐主要指的就是上午大約9點的時候吃一頓飯,而下午大概是3點到4點的時候吃第二頓飯,每天幾乎都是用這樣的方式吃飯。可中老年人每天只吃兩餐,這樣的生活方式健康嗎?真能長壽嗎?
  • 5000年來為何古人只吃兩餐?而現代人則一日三餐?原來是這樣!
    在5000多年的歷史中,為什麼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漢代有傳言說,加分後,一日兩餐逐漸改為三餐或四餐。並且,三餐開始以早餐,午餐和晚餐命名。對於早餐,漢代稱為冰箱,是指早上起床洗碗後使用的小吃。在唐代,冷飲開始被稱為點心。
  • 據說有專家提議將餐飲制度改為一日兩餐,這樣有益於身心健康?
    因為我不止一天三餐,夜裡十一二點沒睡的話,還要吃頓宵夜呢,你讓我改吃兩餐,這不是要我命嗎?!古人是雞鳴而起,日落而息!現代人呢夜生活相當豐富,有可能工作上加夜班或者出去玩樂比較累都需要補充體力!何況對於吃貨而言:好吃就多吃點,不好吃多少也要吃點!
  • 古代帝王實行一日「四餐」 隋唐時期「午飯」成「三餐」中主餐
    古人一天到底吃幾頓飯?從史料上來看,秦漢及以前民間一天只吃早、晚兩頓飯,流行「兩餐制」;隋唐時期,「午食」的概念才逐漸形成,一天吃三頓飯成為尋常人家的基本用餐風俗……先秦時期,尋常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早飯」和「晚飯」,但古人不這麼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餔食」,稱為「飧」。這也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說的「朝曰饔,夕曰飧。」這兩頓飯一般在什麼開始吃?如同作息制度一樣,古人就餐時間也是根據太陽的出沒而定的。
  • 古時候講究過午不食,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更科學?
    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模式,也有人是三餐再加上兩點。但以前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聽說過一天只吃兩頓飯,尤其是在冬天的時候,因為光照時間比較短,很多人就把飯菜做成了一天兩頓。究竟是一天吃兩頓飯,還是一天吃三頓飯更好了?
  • 一日三餐的由來,據說以前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只有皇室四餐
    一日三餐指一日內的吃三餐,分別為早餐、中餐、晚餐。古代朝食稱饔,晚飯稱飧。在宋朝以前,普通老百姓一天只能吃兩頓,只有皇室才有資格吃四餐,而諸侯吃三餐。在西漢時期,在給因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聖旨上,就專門點出:「減一日三餐為兩餐」就很好的證明了諸侯吃三餐這一點。秦漢以前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雜守》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一頓在太陽行至東南方時就餐。第二頓在下午四點左右進餐。
  • 古代人本來只吃兩頓飯,為什麼後來改成了三頓?
    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一切時間安排都要以農事為中心去考慮,所以只吃兩餐。每天早晨起來七八點鐘吃一頓飯,叫朝食,也就是早點,然後男人就帶著農具牽著牛去幹農活,女人就在家中紡布紡線,搞一點家庭手工業,有孩子就帶帶孩子。
  • 在農村,很多農民一天只吃兩頓飯,專家:習慣不科學,但非常實用
    在我們生活中,通常人們都是吃三頓飯。而且對於一日三餐吃什麼、吃多少很有講究。比如在早上通常要吃的清淡一些,早飯一定要吃好。中午的飯菜呢一定要營養搭配均勻,而且中午要吃飽。到了晚上就要少吃一些,吃的食物要容易消化一些。但是在農村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一日只吃兩餐,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
  • 控血糖,是吃三餐好,還是少吃多餐好?
    它的主要特點是:一天只吃三餐。早餐要吃高碳水化合物餐食,晚餐要相對低碳水化合物,中午介於其間。從早上起床到午餐,在這幾個小時中,要供應一天中的大部分碳水化合物食物。這項臨床研究納入了28例確診為2型糖尿病的受試者,對3M飲食組與6M飲食組進行12周的觀察。
  • 一天只吃兩頓,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們,總結出了一個順口溜,叫「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這說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飲食常態。「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先秦時期,普通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現在的「早飯」與「晚飯」,但是,古人並不這麼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食」,稱為「飧」。這也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說的「朝曰饔,夕曰飧」。
  • 一日吃兩餐有害還是有益呢?看看大廚如何分析
    我是一個70後,小時候家裡就經歷過兩頓飯,那時候只要休息的時候,家裡基本都是兩頓飯。因為那時候糧食比較匱乏,吃糧要靠供應。我上學以後,家裡的生活開始好轉,不過有時周末還是以兩頓飯為主。因為早上起來的晚,所以午餐和早餐並做一頓吃了。
  • 生活在古代的人一天吃幾餐,一日三餐這種說法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這樣一來老百姓們的生活將處於水生火熱之中,生命隨時都受到威脅,更加不用說住的好,吃得飽了。生活在古代的人們在正常情況之下,一天是吃多少餐的呢?現如今人們口中常說一日三餐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就來一起詳細了解一下吧!其實生活在古代的人們一天吃幾餐這個問題,跟他們的生存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果說生存的條件好的話,人們的生活自然也會好,吃的自然也會多。
  • 有網友問:吃兩頓飯和吃三頓飯,哪個更科學?看營養師怎麼說
    作為營養師,我也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如題,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吃三頓飯,哪個更科學?其實這個是屬於膳食習慣的問題。我認為一天吃幾頓飯不應該是按照喜好來決定,而應該看身體健康的運轉規律來決定的。我們不能忽視身體對營養飲食的生理需要而一味按照自我不正確的觀念來進行飲食。
  • 古人一天吃兩頓飯,為什麼演變成如今的「一日三餐」?
    一天吃三頓飯,是現代人相當普遍的生活寫照,有時候睡得晚,還會加一頓宵夜。然而,這種習以為常的事情,對於古人來說卻最為奢侈,因為在古代,人們大多一天只吃兩頓飯。早上吃第一頓飯,然後開始幹活,下午再吃一頓飯,接著幹活到太陽下山,然後回家洗洗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