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營養師,我也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如題,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吃三頓飯,哪個更科學?其實這個是屬於膳食習慣的問題。我認為一天吃幾頓飯不應該是按照喜好來決定,而應該看身體健康的運轉規律來決定的。我們不能忽視身體對營養飲食的生理需要而一味按照自我不正確的觀念來進行飲食。一天到底吃幾餐合適?其實應該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以及身體狀況來決定的。但是相對於一日吃兩餐,個人覺得一日吃三餐更為合理。
在營養膳食不發達的時候我們靠自我覺知進餐
如果說在我們中國古代人們對於飲食的看法是樸素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多時候什麼時候吃飯會根據是否飢餓來判斷,餓了就吃,飽就不吃。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如果吃飯時間不固定,饑飽無常,腸胃容易出問題,身體也會不舒服。因此提倡飲食有規律,稱之為「飲食有節」,節就是節制而有規律。漸漸地就會形成一日吃三餐吃飯時間相對穩定,這樣我們的身體也會相對穩定,大部分情況還是一日三餐為主的膳食方式。類似「過午不食」等等的一些特殊膳食方式,可能只是對於自我的約束性膳食行為。
人體的膳食營養消化吸收的規律決定餐次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我們對人體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對於各個器官,系統的了解也越來越明確,針對飲食的研究也越來越明確。不同年齡的人體,不同的疾病狀態,每天需要吃多少的營養食物,需要多長時間在身體當中消化吸收,如何在身體當中轉化,都會讓我們更明白我們應該如何去設定自己的飲食餐次更為合理。這對於我們知道每天到底吃多少食物,吃多少餐都有指導意義。
具體說明如下:
1、嬰幼兒時期,消化系統還不完善,我們現在對於嬰兒餵養有嚴謹的認知,隨著胃腸功能的發育完善,針對不同月齡的嬰兒每天餵養的次數時間間隔都有嚴格的規定。既要滿足嬰兒的生長發育的營養需要,又要符合胃腸功能的發育規律。如下圖:
說明:通過以上的簡單說明可以看出,隨著胃容量以及腸胃消化吸收功能的發育,孩子能接納的食物量以及種類,以及餐次都會在發生變化,餐次在減少,時間間隔在拉長,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有所了解。
2、學齡前兒童以及學齡時期,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胃腸發育慢慢完善,但是還是比較弱,因此我們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餐次安排會以三餐兩點為主的餐次,也就是一天三餐是主餐,在上午和下午的時候分別加餐點心,這樣符合孩子的胃腸生理特點,同時又能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同時對於在生長發育重要時期的青少年,以及營養需求比較大的孕婦,同樣可以用三餐兩點的方法進行膳食方式。
3、對於大部分成年人而言,我們的胃腸功能發育完全,食物在我們胃當中的停留時間大概是4-6個小時,而晚上的時間我們有大概8個小時的時間是休息的。因此扣除晚間的時間,我們白天可以大概間隔4-6個小時左右吃一餐,從早餐如果設定為7:00吃早飯,那麼中午可以大概12:00左右吃午餐,晚餐可以大概18:00左右吃晚飯,而晚上經過四五個小時消化差不多了,胃腸負擔不重的時候再休息睡眠。這樣就比較符合我們人體的身體規律。當然對於三餐的食用量以及食用品種可以進行調節。
如果說這三餐有任何一餐不吃,變成兩餐的話,肯定會有一段時間胃腸是處於飢餓狀態的,有時候雖然沒感覺飢餓,但是身體當中能量已經不足了,同時胃液分泌太多會損傷胃腸。因此不吃早餐,不吃晚餐,不吃午餐都不是一個很好的飲食習慣,時間長了對胃腸以及身體健康是有損傷的。短暫的缺了餐次可能人體可以適應,但是長時間的紊亂傷害就比較大了。
3、對一些特殊的生理或者疾病人群我們提倡少吃多餐,以緩解腸胃的壓力,並且保障營養供給。比如老人胃腸功能減弱了,為了保證飲食營養需要可以跟孩子一樣少吃多餐,比如糖尿病人為了控制血糖,而進行少吃多餐。這些都是根據身體的具體情況而定的餐次的。
綜上所述,其實我們每天吃幾餐並不是由我們喜好感覺來決定的,而是應該根據身體的具體需要以及生理規律來決定具體到底一天吃幾餐,吃多少等等。但是從分析來看,一天吃三餐肯定比一天吃兩餐合理一些。
就分享到這裡,希望我的分享能對大家有所幫助,也可以在互動區一起討論關於膳食問題。
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