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邊縣:「五大模式」穩步推進產業脫貧工作

2020-12-19 騰訊網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白凌燕 記者 越奮剛)脫貧攻堅以來,靖邊縣用「五大模式」全面開展產業脫貧工作,已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23億元,其中產業扶貧到戶資金3342萬元、山地蘋果2630萬元、村集體經濟項目5868萬元、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項目99.74萬元、馬鈴薯優種繁育項目260.9萬元、產業扶貧培訓項目100萬元,使全縣2578戶產業戶,通過發展特色種養業、入股合作社、村集體經濟帶動、山地蘋果、小加工業、服務業等,實現中長期產業全覆蓋。

村集體經濟帶動模式

靖邊縣東坑鎮黃家峁村集體經濟聯合社採取「集體經濟+農戶(貧困戶優先)」的模式,不斷開發、整合、利用,黃家峁村集體經濟聯合社的標準化蔬菜示範基地初具規模。2019年,黃家峁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分紅按照「利益共享、公開核算、公平分配」的原則和「2-2-6」標準完成分紅,共計20.4萬元。2020年,該村開發管理村集體土地1300畝和溫室棚11座。聯合社自育蔬菜種苗3棚(用於貧困戶和集體經濟種植),種植蔬菜大棚30座(圓椒、牛椒、貝貝南瓜各10座),大田蔬菜40餘畝。其中土地收益20萬元,溫室收益為1.6萬元,蔬菜大棚預計收益18萬,大田蔬菜預計收益12萬。該社堅持「黨支部+合作組織+貧困戶」運營模式,優先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在合作社打工,並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對土地的日常耕種和生產進行管理,村集體經濟聯合社帶貧益貧效益顯著。

黃家峁村集體經濟只是靖邊縣發展村集體經濟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靖邊縣以增強集體經濟造血功能為重點,不斷強化薄弱村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累計投入資金5868萬元,扶持村集體經濟組織167個,實施村集體經濟項目200個,基本做到了集體經濟薄弱村有經營收益、有成員分紅。全縣村集體經濟預計2020年底可實現收入600萬元,其中60%用於貧困戶分紅,帶動建檔立卡戶1300餘戶。

「菜單式」獎補推動模式

黃蒿界鎮形成千畝標準化稻田,高家溝便民服務中心養殖百畝小龍蝦,青陽岔鎮集中連片種植中草藥,畔溝便民服務中心辦起了羊肉加工廠……近年來,靖邊縣不斷轉變思路、大膽創新,從「到戶直補」式扶貧到目前「菜單式」獎補扶貧,採用「政府備菜、部門配菜、貧困戶點菜、鄉鎮上菜」的方式先建後補、以獎代補。具體為:政府制定種植、養殖、農機、水產、加工、服務等獎補標準,貧困戶結合自身產業發展計劃,對照獎補「菜單」進行「選菜」,縣農業農村局根據「菜單」將扶貧資金切塊下達到鄉鎮,由鄉鎮負責「上菜」。該模式由「大水漫灌」轉為「精準滴灌」,一方面提高了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解決了貧困戶產業發展「小、散、弱」的瓶頸。脫貧攻堅開展以來,通過項目扶持,已經累計脫貧2617戶、9526人。

特色產業引動模式

靖邊縣以農業產業發展為核心,不斷調整產業布局、調優種養結構,參照全省「3+X」工程總體布局,用靖邊版的「3+X」(「菜、畜、薯」3個年產值10億級的主導產業和種植面積達22萬畝的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發展羊子、馬鈴薯、山地蘋果等產業,讓貧困戶搭上脫貧致富「順風車」。

靖邊縣羊子年飼養量穩定在200萬隻,其中貧困戶飼養量達7.35萬隻,覆蓋貧困戶1012戶,戶均50隻左右,年增收1萬-1.5萬元左右;蔬菜面積發展達到13萬畝,年產值10億元以上,北部鄉鎮的貧困戶基本全覆蓋,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以及13個國家和地區;蘋果種植面積11萬畝,其中山地蘋果項目累計投入930萬元,實施面積0.903萬畝,扶持帶動貧困戶44戶;馬鈴薯年種植面積穩定在30萬畝,近20萬畝推行水肥一體化管理,年產值9億元以上,中北部鄉鎮貧困戶基本全覆蓋。這些特色產業的穩定發展為我縣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和貧困戶穩定脫貧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型經營主體拉動模式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與傳統小農戶相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帶動貧困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銜接,面向農村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幫扶貧困農戶就業增收。今年以來,靖邊縣積極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託優勢資源做強特色農業,助力脫貧攻堅。

年生產小雜糧3500噸的靖邊縣喬溝灣紅盛小雜糧合作社便是其中之一,該合作社以三種方式幫助貧困戶增收致富:一是利益聯結。貧困戶將產業扶持資金入股合作社,年底定利保底分紅。通過貧困戶的資金投入,合作社獲得更大發展動力;貧困戶每年從合作社獲取一定比例的分紅,也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雙方實現相互扶助、共同發展。二是代種回購。合作社委託貧困戶種植蕎麥新品種,合作社給貧困戶提供合格的蕎麥新品種種子,種子費用由貧困戶待蕎麥收穫後付清給合作社。合作社比市場價格每公斤高0.5至1.0元的價格全部收購貧困戶種植的蕎麥原糧。三是原糧代加工。在代種回購的基礎上,合作社不負責全部收購貧困戶種植的蕎麥原糧,而是將蕎麥產品加工和包裝,產品由貧困戶用合作社的品牌自己銷售或合作社幫助銷售。貧困戶也可用原糧直接按比例兌換合作社生產的系列蕎麥產品自己銷售。

類似靖邊縣喬溝灣紅盛小雜糧合作社這種帶貧益貧的經營模式在靖邊還有很多。通過將貧困戶嵌入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產業、加快脫貧。截至目前,靖邊縣有14家新型經營主體以設施投資、合作入股、產品助銷等形式直接帶動206戶貧困戶。

扶智鞏固模式

民風建設是篇大文章,能否做到讓廣大幹部群眾入耳、入腦、入心,是決定這項工作成敗的關鍵,靖邊縣結合民風建設「十個一」建設工作,在全縣14個社區199個村推行鄉風文明一條街、善行義舉榜、道德講堂的「一街、一堂、一榜」的宣傳陣地。

通過堅持「四個優先」戰略,藉助產業技術脫貧「110」指揮中心平臺,採取「理論知識做基礎,外出學習強鞏固」的培育模式,不斷提高產業貧困戶實踐生產能力、後期管理能力、市場分析能力和產品銷售能力。目前已舉辦培訓50餘場,培訓集體經濟指導管理人員500人次、產業脫貧戶2600餘戶。此外,還同70名農技人員頒發了貧困戶產業指導員聘書,每人包抓一個村,一手抓農業技術指導,一手抓產業技術服務,開啟「扶智」新模式。

脫貧攻堅以來,靖邊縣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將產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按照大產業、大扶貧、大帶動的基本思路,培育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聚焦貧困戶發展長線產業,使產業扶貧在全縣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相關焦點

  • 靖邊周河鎮穩步脫貧
    4月23日,靖邊縣周河鎮政府院內人頭攢動,朗朗笑聲不時劃破了山村小鎮原有的寧靜。原來,為了保證周河鎮貧困人口能在年底同步邁進小康社會,今年,周河鎮政府按照短期產業擺脫貧困、長效產業發家致富的思路,引進山西優質核桃苗3000株,購買地膜15.7噸,免費為全鎮依託特色產業脫貧的貧困家庭進行發放並現場指導示範種植,促使「一塊田、兩畝林、三隻羊」扶貧工程順利推進,確保周河鎮貧困人口如期穩步脫貧。
  • 鄂溫克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各項工作穩步推進
    日前我旗召開旗委農村牧區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會議聽取全旗「五大振興」工作開展情況,今天起鄂溫克新聞將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大方面進行一一解讀,今天我們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內容為大家進行解讀。
  • 石寨鋪鎮大金莊村紮實開展「夜商會」穩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駐馬店網訊(本網記者 周濤 通訊員 宋兵)近日,遂平縣石寨鋪鎮大金莊村紮實開展「夜商會」穩步推進脫貧攻堅各項重點工作。史米娜副鎮長主持召開大金莊村夜商會,通過近期走訪排查,匯總問題,提出近期需完成工作事項:一是各幫扶責任人入戶走訪時注意將「回頭看」工作入戶核查表填寫詳細。1.學生目前上學狀況詢問清楚詳情。2.家中有慢性病人員的核實好具體信息。3.歷年危房改造戶將改造年份和補貼錢數備註標明清楚。4、家中務工人員信息再核實。二是工作落實情況的再提醒。1.貧困戶享受到的政策再講解。
  • 慶陽市慶城縣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就是我們的最大快樂」  「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黨建先行、黨建引領。要按照「融入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的思路,不斷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和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推動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雙融合、雙推進』。」慶城縣委書記葛宏說。
  • 靖邊縣周河鎮東坪村貧困戶李務章脫貧記
    剛過不惑之年的靖邊縣周河鎮東坪村貧困戶李務章站在種有70餘畝黃芪的承包地裡,望著破土而出的中藥材黃芪苗,心裡充滿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就在兩年前,李務章還是村裡出了名的貧困戶。女兒和妻子相繼患病,花費很大,對於原本就很貧困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正在他為巨額醫療費一籌莫展之際,國家雪中送炭的好政策——精準扶貧如一縷春風向他吹來,徹底滋潤了一家五口的心田,讓李務章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 推行五大產業發展模式 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貴港市產業扶貧...
    推行五大產業發展模式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貴港市產業扶貧工作掠影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貴港市積極探索、創造性開展農業產業扶貧工作,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謀劃,摸索並創新推廣五大產業扶貧發展模式,實現了扶貧產業持續提升、帶貧成效逐步凸顯、示範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 靖邊縣楊橋畔鎮:「四個緊盯」助力脫貧攻堅戰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靖邊縣楊橋畔鎮:「四個緊盯」助力脫貧攻堅戰今年以來,楊橋畔鎮紀委強化政治監督,深入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緊盯責任落實、問題整改、各階段工作重點和精準扶貧總目標加強監督檢查
  • 一個美麗村莊正大步向我們走來—靖邊縣龍洲鎮甘溝村脫貧紀實
    2018年貧困戶減少到10戶25人,2019年全部脫貧,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縣12%,達到17212元。從2015年至2019年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遞增6.78%,甘溝村達到8.4%。改革開放前,靖邊縣屬於國家級貧困縣,當時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78元,甘溝只能達到全縣的50%。  但嘗盡乾澀、苦瘠的甘溝居民,對未來仍寄託著希望,果斷將「幹」字改為「甘」字,希望苦盡甘來,於是甘溝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便出現在靖邊地圖之上。
  • 陽泉市2017年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對脫貧攻堅和幹部駐村幫扶工作實行一票否優機制和考核後進約談機制,對完不成任務的要「軍法從事」,形成了壓力直達、措施接地的推進機制。  同時,該市還抽調3名有基層領導工作經驗的正縣級幹部帶隊組建3個督導組,對縣區脫貧攻堅工作進行常態化駐點督導,逐季逐月逐旬督查落實任務,抓進度、抓節點、抓過程,紮實推進。
  • 靖邊縣鄉村振興發展,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靖邊縣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推進會召開 9月18日,副縣長謝紅靜主持召開全縣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推進會。縣財政局、環保局、住建局及各鎮(便民服務中心、張家畔街道、新橋農場)負責人參加會議。
  • 齊心破「窮局」 精心發力「五大振興」 ——三亞5年來脫貧攻堅工作...
    指揮部下設16個專項工作組,對各專項扶貧工作擔負主體責任。建立市級領導聯繫貧困村制度,把脫貧成效作為檢驗包幹領導守初心擔使命的直接體現。同時成立市委脫貧攻堅戰督查組,建立督戰機制,形成了四級脫貧攻堅戰鬥體系。
  • 貴港市督查和績效辦:創新產業發展模式 助推幫扶村持續穩定脫貧
    桂平市馬皮鄉加石村是廣西「十三五」貧困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90戶、873人,是馬皮鄉脫貧攻堅市督查和績效辦定點幫扶加石村以來,認真指導加石村開展精準脫貧工作,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有效激發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助推加石村實現持續穩定脫貧。  發展產業是推動脫貧攻堅的關鍵。市督查和績效辦定點幫扶加石村後,指導該村引進全國最新品種的柑橘,建成200畝「關帝柑」種植示範基地。
  • ...產業扶貧多點開花建檔立卡貧困戶自主脫貧能力穩步提高
    12月8日,來自省扶貧開發局的消息:今年以來,我省多渠道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引導群眾靠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增強「造血」功能,九成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務工和產業脫貧,自主脫貧能力穩步提高。
  • 落實「一三六」模式,樂昌長來鎮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落實「一三六」模式,樂昌長來鎮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樂昌長來鎮自吹響全面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總號角以來,始終與黨中央、省、市委的決策要求保持步調一致,鎮黨委統一部署、精準施策,班子成員帶頭壓實責任,堅決執行「每周一調研、每周一匯報」工作機制,堅持問題導向
  • 靖邊縣伊當灣村:大棚經濟促發展
    靖邊縣東坑鎮伊當灣村圍繞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按照「三鏈」黨建模式,形成黨組織帶動產業發展、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的高質量發展格局,助推鄉村振興。走進伊當灣村,白牆灰瓦式的民居,寬闊筆直的道路,田野裡一座座大棚錯落有致。眼下,蔬菜大棚內的芹菜進入了收穫的季節,種植大戶高牛正和妻子在自家的拱棚裡勞作。
  • 靈境鄉召開脫貧工作推進會!
    11月19日上午,靈境鄉召開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會,鄉村兩級幹部,第一書記、工作隊全員參加會議。鄉黨委副書記、鄉長鄭欣主持會議。會議強調,一是各村、工作隊要對今年以來各級各部門反饋的問題再次進行自查自改,一定要高度重視,確保將各類問題整改完畢。
  • 建設銀行甘肅省分行脫貧幫扶工作綜述
    創新模式 真扶實幹 決勝脫貧攻堅戰——建設銀行甘肅省分行脫貧幫扶工作綜述近年來,建設銀行甘肅省分行全面落實總行黨委和省委省政府精準扶貧工作要求,持續強化精準扶貧措施落地,圍繞扶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創新信貸產品和扶貧模式,加大金融扶貧和定點扶貧工作力度,
  • 鑄強黨建引擎 決戰脫貧攻堅——自治區派駐科右前旗脫貧攻堅工作...
    脫貧攻堅進入決戰倒計時,越是最後攻堅,越要保持一鼓作氣的勁頭;越是勝利在望,越要發揚一往無前的精神。自治區派駐科右前旗脫貧攻堅工作總隊堅持「全黨抓扶貧、重點抓產業、關鍵抓項目」工作思路,繃緊弦、拉滿弓,鑄強黨建引擎 決戰脫貧攻堅,為高質量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 靖邊縣小河鎮扶貧幹部哈喜梅:脫貧戰場上的「鐵娘子」
    靖邊縣小河鎮人大主席哈喜梅是位80後鄉鎮幹部,2002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紮根基層。2018年,隨著精準脫貧工作的推進,她又挑起全鎮扶貧工作的重擔,夜以繼日地奔赴在脫貧攻堅一線,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澆灌出一朵朵絢爛的扶貧之花,被群眾稱為脫貧戰場上的「鐵娘子」。
  • 樂山市金口河區採取「環境改善+產業帶動」方式 積極探索生態脫貧...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近年來,樂山市金口河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探索創新脫貧攻堅與生態保護聯動機制,以脫貧攻堅為依託,採取「環境改善+產業帶動」脫貧方式,建設生態家園,築牢生態屏障,走出一條生態脫貧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