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報-秦聞訊(白凌燕 記者 越奮剛)脫貧攻堅以來,靖邊縣用「五大模式」全面開展產業脫貧工作,已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23億元,其中產業扶貧到戶資金3342萬元、山地蘋果2630萬元、村集體經濟項目5868萬元、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項目99.74萬元、馬鈴薯優種繁育項目260.9萬元、產業扶貧培訓項目100萬元,使全縣2578戶產業戶,通過發展特色種養業、入股合作社、村集體經濟帶動、山地蘋果、小加工業、服務業等,實現中長期產業全覆蓋。
村集體經濟帶動模式
靖邊縣東坑鎮黃家峁村集體經濟聯合社採取「集體經濟+農戶(貧困戶優先)」的模式,不斷開發、整合、利用,黃家峁村集體經濟聯合社的標準化蔬菜示範基地初具規模。2019年,黃家峁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分紅按照「利益共享、公開核算、公平分配」的原則和「2-2-6」標準完成分紅,共計20.4萬元。2020年,該村開發管理村集體土地1300畝和溫室棚11座。聯合社自育蔬菜種苗3棚(用於貧困戶和集體經濟種植),種植蔬菜大棚30座(圓椒、牛椒、貝貝南瓜各10座),大田蔬菜40餘畝。其中土地收益20萬元,溫室收益為1.6萬元,蔬菜大棚預計收益18萬,大田蔬菜預計收益12萬。該社堅持「黨支部+合作組織+貧困戶」運營模式,優先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在合作社打工,並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對土地的日常耕種和生產進行管理,村集體經濟聯合社帶貧益貧效益顯著。
黃家峁村集體經濟只是靖邊縣發展村集體經濟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靖邊縣以增強集體經濟造血功能為重點,不斷強化薄弱村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累計投入資金5868萬元,扶持村集體經濟組織167個,實施村集體經濟項目200個,基本做到了集體經濟薄弱村有經營收益、有成員分紅。全縣村集體經濟預計2020年底可實現收入600萬元,其中60%用於貧困戶分紅,帶動建檔立卡戶1300餘戶。
「菜單式」獎補推動模式
黃蒿界鎮形成千畝標準化稻田,高家溝便民服務中心養殖百畝小龍蝦,青陽岔鎮集中連片種植中草藥,畔溝便民服務中心辦起了羊肉加工廠……近年來,靖邊縣不斷轉變思路、大膽創新,從「到戶直補」式扶貧到目前「菜單式」獎補扶貧,採用「政府備菜、部門配菜、貧困戶點菜、鄉鎮上菜」的方式先建後補、以獎代補。具體為:政府制定種植、養殖、農機、水產、加工、服務等獎補標準,貧困戶結合自身產業發展計劃,對照獎補「菜單」進行「選菜」,縣農業農村局根據「菜單」將扶貧資金切塊下達到鄉鎮,由鄉鎮負責「上菜」。該模式由「大水漫灌」轉為「精準滴灌」,一方面提高了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解決了貧困戶產業發展「小、散、弱」的瓶頸。脫貧攻堅開展以來,通過項目扶持,已經累計脫貧2617戶、9526人。
特色產業引動模式
靖邊縣以農業產業發展為核心,不斷調整產業布局、調優種養結構,參照全省「3+X」工程總體布局,用靖邊版的「3+X」(「菜、畜、薯」3個年產值10億級的主導產業和種植面積達22萬畝的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發展羊子、馬鈴薯、山地蘋果等產業,讓貧困戶搭上脫貧致富「順風車」。
靖邊縣羊子年飼養量穩定在200萬隻,其中貧困戶飼養量達7.35萬隻,覆蓋貧困戶1012戶,戶均50隻左右,年增收1萬-1.5萬元左右;蔬菜面積發展達到13萬畝,年產值10億元以上,北部鄉鎮的貧困戶基本全覆蓋,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以及13個國家和地區;蘋果種植面積11萬畝,其中山地蘋果項目累計投入930萬元,實施面積0.903萬畝,扶持帶動貧困戶44戶;馬鈴薯年種植面積穩定在30萬畝,近20萬畝推行水肥一體化管理,年產值9億元以上,中北部鄉鎮貧困戶基本全覆蓋。這些特色產業的穩定發展為我縣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和貧困戶穩定脫貧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型經營主體拉動模式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與傳統小農戶相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帶動貧困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銜接,面向農村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幫扶貧困農戶就業增收。今年以來,靖邊縣積極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託優勢資源做強特色農業,助力脫貧攻堅。
年生產小雜糧3500噸的靖邊縣喬溝灣紅盛小雜糧合作社便是其中之一,該合作社以三種方式幫助貧困戶增收致富:一是利益聯結。貧困戶將產業扶持資金入股合作社,年底定利保底分紅。通過貧困戶的資金投入,合作社獲得更大發展動力;貧困戶每年從合作社獲取一定比例的分紅,也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雙方實現相互扶助、共同發展。二是代種回購。合作社委託貧困戶種植蕎麥新品種,合作社給貧困戶提供合格的蕎麥新品種種子,種子費用由貧困戶待蕎麥收穫後付清給合作社。合作社比市場價格每公斤高0.5至1.0元的價格全部收購貧困戶種植的蕎麥原糧。三是原糧代加工。在代種回購的基礎上,合作社不負責全部收購貧困戶種植的蕎麥原糧,而是將蕎麥產品加工和包裝,產品由貧困戶用合作社的品牌自己銷售或合作社幫助銷售。貧困戶也可用原糧直接按比例兌換合作社生產的系列蕎麥產品自己銷售。
類似靖邊縣喬溝灣紅盛小雜糧合作社這種帶貧益貧的經營模式在靖邊還有很多。通過將貧困戶嵌入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產業、加快脫貧。截至目前,靖邊縣有14家新型經營主體以設施投資、合作入股、產品助銷等形式直接帶動206戶貧困戶。
扶智鞏固模式
民風建設是篇大文章,能否做到讓廣大幹部群眾入耳、入腦、入心,是決定這項工作成敗的關鍵,靖邊縣結合民風建設「十個一」建設工作,在全縣14個社區199個村推行鄉風文明一條街、善行義舉榜、道德講堂的「一街、一堂、一榜」的宣傳陣地。
通過堅持「四個優先」戰略,藉助產業技術脫貧「110」指揮中心平臺,採取「理論知識做基礎,外出學習強鞏固」的培育模式,不斷提高產業貧困戶實踐生產能力、後期管理能力、市場分析能力和產品銷售能力。目前已舉辦培訓50餘場,培訓集體經濟指導管理人員500人次、產業脫貧戶2600餘戶。此外,還同70名農技人員頒發了貧困戶產業指導員聘書,每人包抓一個村,一手抓農業技術指導,一手抓產業技術服務,開啟「扶智」新模式。
脫貧攻堅以來,靖邊縣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將產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按照大產業、大扶貧、大帶動的基本思路,培育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聚焦貧困戶發展長線產業,使產業扶貧在全縣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