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新村臺築起黃河灘區人民的新生活

2020-12-19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菏澤7月27日電(記者 趙瑞雪) 「現在就想著早日搬進新房子,住在新村臺上就不用再擔心黃河發水了。」山東菏澤鄄城縣舊城鎮鞏莊村村民張秋菊說,灘區的老百姓天天盼,怎麼能有個安穩的家,過上好日子。

再過一個多月,今年50歲的張秋菊就可以搬進新房子了。「我和老伴、兩個孩子分到144平米帶院的小樓,我公公婆婆年齡大了和我們一起住。」 張秋菊說。

張秋菊在為村臺社區的新房粉刷牆壁。 (趙瑞雪 攝影)

張秋菊現在每天參與到村臺建設,做粉刷牆壁等工作,每天可以拿到200元工錢。她說,來這裡幹活,就是在給自己的房子幹活。

7月25日,在菏澤鄄城縣舊城鎮,記者看到在三合村、七街、大邢莊、安莊村臺社區建設工地現場,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新房建設已近完工。

即將完工的村臺社區新房。(趙瑞雪 攝影)

「按照工程的計劃安排,今年8月中旬就達到入住條件,我們就啟動搬遷計劃,9月底,老百姓就能完全搬入新居。」鄄城縣舊城鎮黨委書記王健介紹,目前,舊城鎮4個村臺社區安置房已全面完成主體封頂,正在進行室內外裝修,小學、幼兒園、商業、創業車間、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配套工程建設同步推進。

「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建房、三年還帳。」是流傳在舊城鎮黃河灘區的一句話。這句話說出了灘區人民居住和生活條件的困難。為了解決灘區人民的居住條件,舊城鎮建設了4個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村臺社區,佔地面積2859.7畝,將安置17771人,建設5335套社區住房及相關配套公建設施。

長期以來,黃河灘區經濟發展滯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特別是受洪水威脅,住房安全長期得不到保障,因房致貧、因房返貧現象尤為突出。為從根本上消除洪水對灘區群眾生命財產的威脅,實現灘區群眾世世代代的安居夢,中央和省市立足黃河灘區實際,作出了修築村臺的重大戰略決策。

2016年年底,舊城鎮村臺社區建設提上日程,指揮部下設4個村臺項目工作組,分別明確一名副科級幹部蹲點負責,並幫助涉遷22個村莊成立了由黨員、群眾代表等參加的15人左右的村民遷建自治委員會,負責對房屋建設規劃和質量進行監督等工作。

「按照這項工程的審批方案,老百姓有人均34900元的補貼,這個房子的招標價是每平方1460元,人均是36平方,這樣算,老百姓的自籌資金人均承擔15000元,比以前自己建房子省多了。」王健說。

村臺社區的新房。 (趙瑞雪 攝影)

今年69歲的北王莊村村民李中學預交了3萬元,將分到一個108平米的房子。

「幾乎每天都來看看房子蓋得怎麼樣了,想早點兒搬進新房子。」 李中學說,現在住的房子還是用磚頭和泥巴糊的。

回憶灘區的生活,他說:「記憶中1996年以前,每5年中就有3年有洪水,房子是建了塌、塌了建,河東河西搬家五六回。1982年蓋的房子,從搬入到被洪水衝毀,滿打滿算103天。」

看著新房子即將完工,李中學也開始盤算著怎麼布置新家。他計劃著房子整理好後,邀請親戚們來家裡坐坐看看。

「這樣的房子見都沒見過,現在能住上,真是高興。」 李中學說。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大眾日報1.8萬字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紀實,全景記錄灘區遷建歷程
    記者蹲點採訪了灘區61個村莊,真切感受到灘區百姓日子有了盼頭,生活有了勁頭。年復一年的黃河水患,曾給灘區百姓留下特殊的精神印記。「這裡的人養成了一種不留、不積攢的生活習慣。」作為土生土長的黃河灘區人,東明縣委黨史研究中心主任關元傑說,以前百姓難安居,年年提心弔膽,只能「今朝有酒今朝醉」。現在,日子安定下來,大家為長遠考慮得更多了。
  • 唱出灘區百姓安居生活,兒童音樂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首演
    該劇透過孩子們的視角描繪出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後,灘區百姓生活水平改善、家庭團聚,處處欣欣向榮的美好新生活。演出現場氣氛熱烈,掌聲雷動,結尾時,觀眾情不自禁地與臺上的小演員進行互動。散場後,觀眾們還在哼唱劇中歌曲,對小演員們的多才多藝嘖嘖稱讚。
  • 行記黃河灘②|搬上這個最大村臺,生活方式變了樣,村民和集體也
    11月30日,鄄城縣舊城鎮三合村村臺迎來最後一批入住的居民,至此,來自周邊6個村的6526名灘區村民全部搬進新居,開啟了新的生活。這個村臺是山東黃河灘區遷建中已建成的最大村臺。灘區群眾世世代代以來,一直面臨居住、出行、就醫等諸多難題,尤其是灘區建房難以擺脫「三年攢錢、三年築臺、三年蓋房、三年還帳」的命運,生活相對貧困。「黃河灘,黃河灘,洪水一來,房就淹;媳婦竄,孩子竄,竄上大堤,保平安。」一首口口相傳的民謠,道出了灘區群眾的辛酸。
  • 原創兒童音樂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12月25日首演
    由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山東演藝集團主辦,山東省音樂家協會、山東省話劇院、山東藝術教育發展有限公司和山東省音協少兒音樂專業委員會聯合承辦的原創兒童音樂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將於12月25-26日19:30在歷山劇院首演。
  • 王永利:總臺《走村直播看脫貧》直擊「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火熱圖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7月25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主辦的大型融媒體行動《走村直播看脫貧》從江蘇徐州出發,兩輛攜帶5G新媒體移動雲制播系統的大篷車,走進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脫貧村,挖掘鮮活脫貧故事,直擊村容村貌巨變,展現村民如何突破生存發展困境、走向致富之路的歷程。
  • 原創兒童音樂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在山東濟南成功首演
    原創兒童音樂報告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於12月25日在山東濟南歷山劇院成功首演。現場氣氛熱烈,掌聲雷動,結尾處,觀眾情不自禁地與臺上的小演員進行互動。散場後,觀眾們還在哼唱劇中歌曲,對小演員們的多才多藝嘖嘖稱讚。
  • 搬出窮窩窩,過上新生活,黃河灘區的村民喬遷新居
    12月10日這天上午,開封市祥符區曲興鎮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安置區內,鑼鼓喧天,彩旗飄揚,歡聲笑語不絕於耳。原來是祥符區曲興鎮大蔡、尚陽和門八府三個村的群眾,正在舉行隆重熱烈的搬遷入住儀式。「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這是黨和人民的共同心願。也是沿黃各級政府帶領人民群眾努力奮鬥的目標。黃河灘區群眾搬離窮窩窩,住上新樓房是多少年夢寐以求的願望,在黨和國家以及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在廣東人民群眾的積極配合下,這一夢想終於實現了。你說,他們能不唱嗎?能不跳嗎?能不笑嗎?
  • 不出村就能辦身份證,警務為民服務中心落戶灘區新村
    11月底,剛剛給二孩辦完落戶手續的東明縣長興集鄉竹林新村村民王月格說。11月7日,東明縣公安局在鄉竹林新村設立的為民服務中心正式啟用。這是山東省黃河灘區第一個村級警務為民服務中心。竹林新村的5000多名群眾足不出村,就可以直接辦理各項公安業務。竹林新村的村民不用出村,就能辦理身份證申領等業務。
  • 視頻|守望黃河灘,山東黃河灘區遷建幹部的酸甜苦辣
    視頻|守望黃河灘,山東黃河灘區遷建幹部的酸甜苦辣大眾日報記者 單青 王志浩 楊學瑩 策劃 婁和軍2020-09-19 11:57:37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黃河灘區大遷建,對於灘區廣大黨員幹部來說
  • 黃河灘區遷建:告別「水窩子」 圓了「安居夢」
    堤壩決口,黃河改道,修建臺房……這些詞彙,或許已經從新一代少年兒童的視野中淡出,但曾經歷過洪水災害的幾代人對此不會陌生,世代居住於黃河灘區的數十萬百姓更不會忘記那些祖祖輩輩曾與洪澇災害對抗的記憶,那些耕耘幾年積蓄卻全都用於修補房屋的苦楚,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安居難、娶親難……被困於黃河灘區,卻從未向天災屈服的灘區百姓,每一代人都有深藏於心的「安居夢」。
  • 看到菏澤鄄城新村臺後的新娘:農村的...
    編者按:為全面反映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生動實踐,山東廣播電視臺傾力打造了五集紀錄片《大遷建》。真實記錄灘區幹部群眾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向世代為害的「黃患」發起挑戰,通過村居遷建、防洪安居以及產業扶貧等一系列治本舉措,徹底改變60萬灘區百姓苦難命運,譜就新時代灘區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恢弘史詩。
  • 影像力|今天,東明縣668戶黃河灘區群眾喜搬新居:搬出「水窩子...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5日訊 1月5日,在菏澤市東明縣沙窩鎮新建成的馬集社區裡,鞭炮齊鳴,鑼鼓聲聲,668戶群眾遷出黃河灘,搬進新社區,開啟了幸福的新生活。馬集村外遷社區馬集外遷社區是東明縣黃河灘區遷建工程中唯一的外遷社區,外遷社區安置工程位於東明縣城關鎮馬莊村北,佔地面積106畝。社區規劃建設11層小高層安置樓房21棟,共946套(80㎡戶型220戶、120㎡戶型484戶、160㎡戶型242戶),總面積11.7萬平方米。社區建設有幼兒園、服務中心、衛生室、文化廣場等公共設施。
  • 山東原創兒童音樂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濟南首演
    中新網山東新聞12月25日電 山東原創兒童音樂報告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12月25日晚在濟南歷山劇院成功首演,緊扣「脫貧攻堅」「黃河灘區舊貌換新顏」的主題,透過孩子們的視角描繪出山東黃河灘區遷建後,灘區民眾生活水平改善、家庭團聚,處處欣欣向榮的美好新生活。
  • 惠民縣大年陳鎮黃河灘區居民奔向致富路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文彬 通訊員 劉燕 宋雪涵黃河灘區居民遷建,事關灘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事關黃河安瀾,是灘區群眾多年期盼的一件好事,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2017年8月22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山東省發改委、山東省財政廳、山東省扶貧辦等相關負責同志對日前出臺的《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進行解讀。《規劃》提出,要加大黃河灘區脫貧攻堅力度,堅持分類精準幫扶。在確保黃河行洪安全前提下,結合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統籌考慮搬遷安置、經濟發展、就業創業、生態建設等,培育新的增長點,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三)
    社區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黌門街社區積極鼓勵、支持和參與群眾首創的「奶奶廚房」建設,增強了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寬巷子社區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實現了小康生活的「提檔升級」。兩個社區的生動實踐,著眼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社區工作領域的生動體現。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班彥村開通幸福路
    從那時起,呂有金和班彥新村的命運有了轉機。「搬」出來的新生活青海省互助縣是我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也是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之一,班彥村就位於大山連大山、深谷接深谷的深度貧困區。今年81歲的土族老漢呂長榮,在班彥村土生土長。「遠」和「窮」,是他對這個村莊最長久的記憶。
  • Living by the Yellow River 生活在黃河邊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萬年生生不息的黃河水滋潤了億萬畝肥沃的良田,依河而居的人們在黃河的哺育下,生存、繁衍、奮鬥,璀璨絢爛的中華文明孕育而生。 但曾幾何時,黃河改道,洪水泛濫,黃河也幾度給生活在黃河灘區的人們帶來苦難。
  • 百幅畫作展現最美黃河灘,黃河灘區主題美術作品展開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尹明亮一幅幅出自畫家之手的作品講述著黃河灘上的最美中國故事。1月9日上午,黃河入海——黃河灘區主題美術作品展在山東省文化館開幕。此次展覽將持續到1月14日。100餘件美術作品生動講述了發生在黃河灘上的歷史變遷。從黃河古道到黃河入海口,從時代守護黃河的普通百姓到奮戰的石油工人……山東藝術學院師生以及來自社會各界的美術大師用他們的畫筆描繪著他們眼中的最美黃河灘。據介紹,自2018年以來,山東藝術學院師生堅持深入灘區社會,用鏡頭、影像、畫筆觀察描繪現實,創造藝術典型,向社會提供了大批展現黃河灘區風貌的精品力作。
  • 山東平陰:黃河灘區便民服務出新招
    中國發展網 為做好黃河灘區社區居民服務工作,平陰縣發展改革局多措並舉優化服務措施,灘區群眾排憂解難。黃河灘區外遷玫瑰安置社區成立一「心」一「處」,為灘區群眾提供服務。今年以來,自玫瑰鎮站西、站東、外山、丁口、東豆山、西豆山6個黃河灘區遷建村相繼搬入社區住上樓房後,居民的大大小小的住房問題時刻牽動著鎮政府的心,本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為讓灘區村民住的舒心,由鎮政府牽頭,聯合濟南鑄成建築集團於9月8日成立「社區問題受理服務中心」和「維修登記處」,便於第一時間解決居民的訴求。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清水河縣:大棚裡種出甜蜜新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清水河縣:大棚裡種出甜蜜新生活 2020-07-06 23: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