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浩浩蕩蕩奔流千年,孕育了古老的華夏文明,但也給勤勞勇敢的炎黃子孫帶來大自然的考驗。
堤壩決口,黃河改道,修建臺房……這些詞彙,或許已經從新一代少年兒童的視野中淡出,但曾經歷過洪水災害的幾代人對此不會陌生,世代居住於黃河灘區的數十萬百姓更不會忘記那些祖祖輩輩曾與洪澇災害對抗的記憶,那些耕耘幾年積蓄卻全都用於修補房屋的苦楚,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安居難、娶親難……被困於黃河灘區,卻從未向天災屈服的灘區百姓,每一代人都有深藏於心的「安居夢」。
菏澤是黃河入魯第一市,菏澤黃河灘區遷建工程涉及14.7萬人,2萬畝的築臺、造地、建房,是灘區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創舉。
遠離洪災、擺脫貧困、實現富裕更是菏澤灘區人民的希望所在;搬離房屋簡陋、溝壑縱橫、街巷崎嶇的舊村居,住進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功能完備的新社區更是菏澤灘區人民的夢想所在。
為改善境內灘區群眾的生活質量,隨著黃河灘區居民遷建重大戰略決策的實施,一場破解世紀難題的灘區遷建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一幅壯美的安居藍圖在菏澤呼之欲出。
為「安居」,村臺社區建設忙
走進東明縣焦元鄉,春天已至,堤壩兩側的斜坡上草色青翠、樹木挺拔,遠處有大片嫩黃色的油菜花田,田園風光旖旎,讓人很難想像,這片土地曾長期面臨黃河水患的威脅。
雖然從未在此生活過,但到此採訪的記者曾在戲曲中聽說過,「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帳」的灘區生活情況,親眼目睹這些各自佇立的「臺房」、深深淺淺的「溝」狀街道時,才對這片土地居民的生活困境有了初步了解。如何讓灘區百姓通過遷建安居樂業,成為當前東明縣面臨的一大考驗。
在焦元鄉8號施工現場,主建築群的主體結構已經成形,建築空地上,空心磚、鋼材等建築原料已經進場備用。據了解,村臺安置社區,均採取就近就地淤築村臺的做法,受河床空間限制,引黃抽沙分試點、一期、二期3個批次,工程規模大、時間緊,此前也沒有成熟經驗可供借鑑。
東明縣副縣長劉慶喜介紹說,按照原本的工期,社區建設將於今年年底完成。受疫情影響,工期至少延誤了1個月。之後將採取特殊措施,如用工方面,從周邊地區調配施工隊頂上。
劉慶喜表示,下一步,東明縣還將在每個村臺明確1名縣級幹部,靠上抓、全程抓,對工程建設實行「日督導通報、周現場調度、半月觀摩評比」的高頻推進位度。每次觀摩縣財政拿出400萬元,獎勵先進、鞭策後進,評比結果全縣通報、電視滾動播出,並通報施工企業總部,以此充分調動施工企業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求「樂業」,配套產業規模化建設
為讓灘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東明縣在灘區建設中著力規劃與遷建配套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加快推進黃河灘區生態高效農業觀光示範園、江蘇綠港現代農業產業園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努力將黃河灘區打造成現代農業發展的聚集區。
東明工廠化養殖基地。
在水產養殖基地的試點處,數十個尚未投入使用的坑塘正在進行養護,魚苗已經從溫室大棚內移出,放養進小型池塘,因氣溫尚未穩定恢復,水泵抽送進池塘的地下水需要需要達到20攝氏度。
技術人員毛朋朋介紹說,這裡養殖的加州鱸魚屬於引進物種,適合大規模養殖和加工,如果條件適宜,畝產能達到2000餘斤。該批次養殖的鱸魚預計今年農曆八月前即可上市,目前市場價約為24元/千克。同時,該養殖基地還配有80畝淨化池,以求在養殖過程中保護生態環境。
東明葡萄產業園。
除該養殖基地外,還有休閒漁家樂、早熟葡萄採摘園、綠色蔬菜園3個功能園區,同屬於焦園堤溝禾生態農業園,該項目由東明縣明森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籌資3000萬元投資興建,屬於現代農業綜合園區,該園區將集自然生態、農事生產、旅遊觀光、休閒採摘、工廠化養殖、美食體驗為一體。
「以前焦園鄉考核多年來都是倒數第一, 『落後』幾乎成了我們鄉的代名詞。」焦園鄉黨委書記張建國說,灘區遷建開始後,帶動各項工作的進步。如果沒有灘區遷建,該區域的產業經營優勢就不存在,項目很難引進,也無法調動百姓參與和實現就業。
謀發展,土生土長的灘區居民見證變遷
家住婁寨行政村的畢雪花是土生土長的灘區居民,今年50歲的她,從孩童時期就深刻體會到過「下大雨、墊土臺、修房子」的一系列循環。
「我娘家在郭堂行政村的畢橋村,出嫁前,我經歷過兩次下雨後重修房子的事。結婚後,記得雨下的最大的一次就是2003年那次,也是要重修房子。」畢雪花說,儘管如此,她家還是很貧困,當時兩個孩子需要上學,家裡無法同時負擔兩份學費,她的大兒子就只能輟學打工,那時候,她跟丈夫只能指望田裡的莊稼收成好一些,家裡就能多一點收入。
如今,畢雪花已經在早熟葡萄採摘園打工兩年,每月能有2000餘元的收入,將來搬進社區建好後,她家能按規定分到相應面積的新房,此時再聊起以前的苦澀生活,她已經能笑得開懷。
同樣飽受黃河禍患的不僅僅有東明的灘區居民,鄄城縣李進士堂鎮的居民曾經也經歷過「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帳」的經歷。
鄄城灘區裡未遷建的村民盼望著告別「水窩子。
「黃河漲水,一眨眼的時間,家就沒了,鍋碗瓢盆、雞鴨等家畜都衝跑了。那段時間,只要水不下,村裡人就都睡屋頂上,墊土築臺、窩棚過節、投親靠友也都是常有的事。」70歲的彭存一對黃河泛濫之苦記憶深刻。
「天晴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這話一點都不假。」在出行方面,不少人感覺十分受困,68歲的王永梅告訴記者,出行要翻越「大堤」,像她這樣的老年人最受影響。「年紀大了,不敢騎電車,大堤比較陡,騎三輪車根本上不去,村裡經常有老人因為爬堤摔倒。」
灘區裡的村莊破舊貧窮。
隨著改變灘區百姓命運的 「脫貧遷建」工作的逐步推進,這個困擾數十萬人的「世紀難題」迎來了破解時刻。
2015年,鄄城縣李進士堂鎮蘇門樓、蘆井兩村被省政府批准為山東省黃河灘區遷建一期試點工程。2017年10月25日,蘆井村和範門樓村812戶、2688名灘區群眾喬遷新居。如今,這些灘區居民已經住上了配套公共服務中心和幼兒園的樓房,過上了類似「城裡人的生活」。
無論是灘區遷建還是村臺建設,其宗旨就是改善灘區百姓居住條件、脫貧致富。既要搬得出,還得穩得住,黃河灘區居民居住環境改善了,還得兜裡有錢,有項目,能致富。
為此,鄄城縣根據本縣實際和灘區特點,以優勢產業為支撐,在居民遷建點試點項目建設扶貧車間。
「讓群眾到扶貧車間來,有活幹,能掙工資,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目的。送項目到村,送技能到人,送就業到戶,送政策到家,實現村村有項目、戶戶有良策、人人有崗位、兜底有政策。」在灘區遷建工作中,鄄城縣縣長袁紅兵反覆強調。
鄄城李進士堂鎮遷建後的新小區。
的確如此,為保證灘區老百姓「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菏澤立足灘區特殊地理環境,堅持將灘區遷建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統籌謀劃,實現安居與富民同步推進、生態與產業同步發展,真正讓黃河灘成為一片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花果灘、幸福灘。(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