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灘區遷建:告別「水窩子」 圓了「安居夢」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山東新聞

  黃河之水浩浩蕩蕩奔流千年,孕育了古老的華夏文明,但也給勤勞勇敢的炎黃子孫帶來大自然的考驗。

  堤壩決口,黃河改道,修建臺房……這些詞彙,或許已經從新一代少年兒童的視野中淡出,但曾經歷過洪水災害的幾代人對此不會陌生,世代居住於黃河灘區的數十萬百姓更不會忘記那些祖祖輩輩曾與洪澇災害對抗的記憶,那些耕耘幾年積蓄卻全都用於修補房屋的苦楚,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安居難、娶親難……被困於黃河灘區,卻從未向天災屈服的灘區百姓,每一代人都有深藏於心的「安居夢」。

  菏澤是黃河入魯第一市,菏澤黃河灘區遷建工程涉及14.7萬人,2萬畝的築臺、造地、建房,是灘區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創舉。

  遠離洪災、擺脫貧困、實現富裕更是菏澤灘區人民的希望所在;搬離房屋簡陋、溝壑縱橫、街巷崎嶇的舊村居,住進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功能完備的新社區更是菏澤灘區人民的夢想所在。

  為改善境內灘區群眾的生活質量,隨著黃河灘區居民遷建重大戰略決策的實施,一場破解世紀難題的灘區遷建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一幅壯美的安居藍圖在菏澤呼之欲出。

  為「安居」,村臺社區建設忙

  走進東明縣焦元鄉,春天已至,堤壩兩側的斜坡上草色青翠、樹木挺拔,遠處有大片嫩黃色的油菜花田,田園風光旖旎,讓人很難想像,這片土地曾長期面臨黃河水患的威脅。

  雖然從未在此生活過,但到此採訪的記者曾在戲曲中聽說過,「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帳」的灘區生活情況,親眼目睹這些各自佇立的「臺房」、深深淺淺的「溝」狀街道時,才對這片土地居民的生活困境有了初步了解。如何讓灘區百姓通過遷建安居樂業,成為當前東明縣面臨的一大考驗。

  在焦元鄉8號施工現場,主建築群的主體結構已經成形,建築空地上,空心磚、鋼材等建築原料已經進場備用。據了解,村臺安置社區,均採取就近就地淤築村臺的做法,受河床空間限制,引黃抽沙分試點、一期、二期3個批次,工程規模大、時間緊,此前也沒有成熟經驗可供借鑑。

  東明縣副縣長劉慶喜介紹說,按照原本的工期,社區建設將於今年年底完成。受疫情影響,工期至少延誤了1個月。之後將採取特殊措施,如用工方面,從周邊地區調配施工隊頂上。

  劉慶喜表示,下一步,東明縣還將在每個村臺明確1名縣級幹部,靠上抓、全程抓,對工程建設實行「日督導通報、周現場調度、半月觀摩評比」的高頻推進位度。每次觀摩縣財政拿出400萬元,獎勵先進、鞭策後進,評比結果全縣通報、電視滾動播出,並通報施工企業總部,以此充分調動施工企業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求「樂業」,配套產業規模化建設

  為讓灘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東明縣在灘區建設中著力規劃與遷建配套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加快推進黃河灘區生態高效農業觀光示範園、江蘇綠港現代農業產業園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努力將黃河灘區打造成現代農業發展的聚集區。

東明工廠化養殖基地。

  在水產養殖基地的試點處,數十個尚未投入使用的坑塘正在進行養護,魚苗已經從溫室大棚內移出,放養進小型池塘,因氣溫尚未穩定恢復,水泵抽送進池塘的地下水需要需要達到20攝氏度。

  技術人員毛朋朋介紹說,這裡養殖的加州鱸魚屬於引進物種,適合大規模養殖和加工,如果條件適宜,畝產能達到2000餘斤。該批次養殖的鱸魚預計今年農曆八月前即可上市,目前市場價約為24元/千克。同時,該養殖基地還配有80畝淨化池,以求在養殖過程中保護生態環境。

東明葡萄產業園。

  除該養殖基地外,還有休閒漁家樂、早熟葡萄採摘園、綠色蔬菜園3個功能園區,同屬於焦園堤溝禾生態農業園,該項目由東明縣明森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籌資3000萬元投資興建,屬於現代農業綜合園區,該園區將集自然生態、農事生產、旅遊觀光、休閒採摘、工廠化養殖、美食體驗為一體。

  「以前焦園鄉考核多年來都是倒數第一, 『落後』幾乎成了我們鄉的代名詞。」焦園鄉黨委書記張建國說,灘區遷建開始後,帶動各項工作的進步。如果沒有灘區遷建,該區域的產業經營優勢就不存在,項目很難引進,也無法調動百姓參與和實現就業。

  謀發展,土生土長的灘區居民見證變遷

  家住婁寨行政村的畢雪花是土生土長的灘區居民,今年50歲的她,從孩童時期就深刻體會到過「下大雨、墊土臺、修房子」的一系列循環。

  「我娘家在郭堂行政村的畢橋村,出嫁前,我經歷過兩次下雨後重修房子的事。結婚後,記得雨下的最大的一次就是2003年那次,也是要重修房子。」畢雪花說,儘管如此,她家還是很貧困,當時兩個孩子需要上學,家裡無法同時負擔兩份學費,她的大兒子就只能輟學打工,那時候,她跟丈夫只能指望田裡的莊稼收成好一些,家裡就能多一點收入。

  如今,畢雪花已經在早熟葡萄採摘園打工兩年,每月能有2000餘元的收入,將來搬進社區建好後,她家能按規定分到相應面積的新房,此時再聊起以前的苦澀生活,她已經能笑得開懷。

  同樣飽受黃河禍患的不僅僅有東明的灘區居民,鄄城縣李進士堂鎮的居民曾經也經歷過「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帳」的經歷。

鄄城灘區裡未遷建的村民盼望著告別「水窩子。

  「黃河漲水,一眨眼的時間,家就沒了,鍋碗瓢盆、雞鴨等家畜都衝跑了。那段時間,只要水不下,村裡人就都睡屋頂上,墊土築臺、窩棚過節、投親靠友也都是常有的事。」70歲的彭存一對黃河泛濫之苦記憶深刻。

  「天晴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這話一點都不假。」在出行方面,不少人感覺十分受困,68歲的王永梅告訴記者,出行要翻越「大堤」,像她這樣的老年人最受影響。「年紀大了,不敢騎電車,大堤比較陡,騎三輪車根本上不去,村裡經常有老人因為爬堤摔倒。」

灘區裡的村莊破舊貧窮。

  隨著改變灘區百姓命運的 「脫貧遷建」工作的逐步推進,這個困擾數十萬人的「世紀難題」迎來了破解時刻。

  2015年,鄄城縣李進士堂鎮蘇門樓、蘆井兩村被省政府批准為山東省黃河灘區遷建一期試點工程。2017年10月25日,蘆井村和範門樓村812戶、2688名灘區群眾喬遷新居。如今,這些灘區居民已經住上了配套公共服務中心和幼兒園的樓房,過上了類似「城裡人的生活」。

  無論是灘區遷建還是村臺建設,其宗旨就是改善灘區百姓居住條件、脫貧致富。既要搬得出,還得穩得住,黃河灘區居民居住環境改善了,還得兜裡有錢,有項目,能致富。

  為此,鄄城縣根據本縣實際和灘區特點,以優勢產業為支撐,在居民遷建點試點項目建設扶貧車間。

  「讓群眾到扶貧車間來,有活幹,能掙工資,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目的。送項目到村,送技能到人,送就業到戶,送政策到家,實現村村有項目、戶戶有良策、人人有崗位、兜底有政策。」在灘區遷建工作中,鄄城縣縣長袁紅兵反覆強調。

鄄城李進士堂鎮遷建後的新小區。

  的確如此,為保證灘區老百姓「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菏澤立足灘區特殊地理環境,堅持將灘區遷建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統籌謀劃,實現安居與富民同步推進、生態與產業同步發展,真正讓黃河灘成為一片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花果灘、幸福灘。(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云華)

相關焦點

  • 發現新「齊跡」告別「水窩子」圓了「安居夢」 看淄博灘區群眾幸福...
    窗明几淨的客廳、鳥語花香的休閒廣場、臨近便捷的服務中心、專業標準的衛生室……在淄博市高青縣黃河灘區遷建居民點常盛社區內,成熟的小區配套設施讓祖祖輩輩依靠在灘區的群眾倍感溫暖,大家笑言離開「水窩子」,沒想到住進了「福窩子」。
  • 大眾日報1.8萬字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紀實,全景記錄灘區遷建歷程
    黃河在魯奔流千裡,灘區百姓困苦百年。黃河山東段長628公裡,河槽和大堤之間形成1702平方公裡的灘區,60萬群眾居住其間,飽受水患威脅,因洪致貧年復一年。黃河灘區脫貧遷建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交給山東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寄託著灘區群眾百年的「安居夢」「致富夢」,對全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 影像力|今天,東明縣668戶黃河灘區群眾喜搬新居:搬出「水窩子...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5日訊 1月5日,在菏澤市東明縣沙窩鎮新建成的馬集社區裡,鞭炮齊鳴,鑼鼓聲聲,668戶群眾遷出黃河灘,搬進新社區,開啟了幸福的新生活。馬集村外遷社區馬集外遷社區是東明縣黃河灘區遷建工程中唯一的外遷社區,外遷社區安置工程位於東明縣城關鎮馬莊村北,佔地面積106畝。社區規劃建設11層小高層安置樓房21棟,共946套(80㎡戶型220戶、120㎡戶型484戶、160㎡戶型242戶),總面積11.7萬平方米。社區建設有幼兒園、服務中心、衛生室、文化廣場等公共設施。
  • 視頻|守望黃河灘,山東黃河灘區遷建幹部的酸甜苦辣
    視頻|守望黃河灘,山東黃河灘區遷建幹部的酸甜苦辣大眾日報記者 單青 王志浩 楊學瑩 策劃 婁和軍2020-09-19 11:57:37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黃河灘區大遷建,對於灘區廣大黨員幹部來說
  • 行記黃河灘②|搬上這個最大村臺,生活方式變了樣,村民和集體也
    11月30日,鄄城縣舊城鎮三合村村臺迎來最後一批入住的居民,至此,來自周邊6個村的6526名灘區村民全部搬進新居,開啟了新的生活。這個村臺是山東黃河灘區遷建中已建成的最大村臺。儘快讓灘區群眾徹底擺脫水患,實現安居夢,是實現全面小康的必答題。鄄城縣的黃河灘區遷建,涉及李進士堂鎮、左營鄉、舊城鎮、董口鎮4個鄉鎮 49個自然村12949戶41493人,涵蓋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試點、易地扶貧搬遷、村臺建設和居民外遷四類項目。
  • 山東省將投資260億元遷建黃河灘區60多萬人
    新華社濟南8月19日電(記者邵琨)記者近日從山東省發改委了解到,《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已經國務院同意。
  • 唱出灘區百姓安居生活,兒童音樂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首演
    該劇透過孩子們的視角描繪出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後,灘區百姓生活水平改善、家庭團聚,處處欣欣向榮的美好新生活。演出現場氣氛熱烈,掌聲雷動,結尾時,觀眾情不自禁地與臺上的小演員進行互動。散場後,觀眾們還在哼唱劇中歌曲,對小演員們的多才多藝嘖嘖稱讚。
  • 紀錄片|走出黃河灘
    (原標題:紀錄片|走出黃河灘)
  • ...青年突擊隊獲評「青春擔當好團隊」:決戰「黃河灘」 同築「幸福...
    在魯豫交界黃河岸邊,有這麼一個團隊,他們為實現12萬灘區群眾的「安居夢」「幸福夢」舍小家顧大家,在同時間賽跑,在與困難決戰,用實際行動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用青春和熱血書寫著人生華麗篇章,這就是東明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青年突擊隊。
  • 河南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2018年度封丘縣荊隆宮鄉工程監理結果公告
    河南天一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受封丘縣荊隆宮鄉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建設管理局的委託,就河南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2018年度封丘縣荊隆宮鄉工程監理項目進行公開招標,按規定的程序進行了開標、評標、定標工作,現就本次評標結果公布如下:一、項目名稱:河南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2018年度封丘縣荊隆宮鄉工程監理二、項目編號
  • 菏澤東明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五個村臺主體封頂
    儀式現場  大眾網·海報新聞通訊員 董志超 王恩標 記者 徐德波 菏澤報導  12月28日,菏澤市東明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二標段封頂儀式在焦園鄉10號村臺舉行,東明縣委書記張繼爭  儀式上,東明縣委副書記張紅代表東明縣委縣政府向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指揮部表示祝賀,對晝夜奮戰在項目一線的全體建設者、縣鄉指揮部的全體人員表示感謝。張紅指出,二標段承擔著焦園鄉五個村臺安置社區、87萬平方米的建設任務,在施工過程中,克服諸多困難,科學組織施工,特別是集中攻堅行動以來,加壓奮進,奮力趕超,成績來之不易。
  • 濟南首個整建制黃河灘區遷建社區正式搬遷
    黃河灘區的治理,一直是魯豫兩省數百萬住民的世紀難題。平陰縣東阿鎮的桃園村和大河口村,就在黃河灘區。這兩個村子共有四百餘戶居民,他們世世代代住在黃河邊,享受著黃河滋養,更煩憂於黃河帶來的災害。不過,這對他們來說即將成為記憶。9月29日,一場「搬遷入住儀式」在東阿鎮舉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新村臺築起黃河灘區人民的新生活
    中國日報菏澤7月27日電(記者 趙瑞雪) 「現在就想著早日搬進新房子,住在新村臺上就不用再擔心黃河發水了。」山東菏澤鄄城縣舊城鎮鞏莊村村民張秋菊說,灘區的老百姓天天盼,怎麼能有個安穩的家,過上好日子。是流傳在舊城鎮黃河灘區的一句話。這句話說出了灘區人民居住和生活條件的困難。為了解決灘區人民的居住條件,舊城鎮建設了4個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村臺社區,佔地面積2859.7畝,將安置17771人,建設5335套社區住房及相關配套公建設施。長期以來,黃河灘區經濟發展滯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特別是受洪水威脅,住房安全長期得不到保障,因房致貧、因房返貧現象尤為突出。
  • 原創兒童音樂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在山東濟南成功首演
    原創兒童音樂報告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於12月25日在山東濟南歷山劇院成功首演。現場氣氛熱烈,掌聲雷動,結尾處,觀眾情不自禁地與臺上的小演員進行互動。散場後,觀眾們還在哼唱劇中歌曲,對小演員們的多才多藝嘖嘖稱讚。
  • 百幅畫作展現最美黃河灘,黃河灘區主題美術作品展開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尹明亮一幅幅出自畫家之手的作品講述著黃河灘上的最美中國故事。1月9日上午,黃河入海——黃河灘區主題美術作品展在山東省文化館開幕。此次展覽將持續到1月14日。100餘件美術作品生動講述了發生在黃河灘上的歷史變遷。從黃河古道到黃河入海口,從時代守護黃河的普通百姓到奮戰的石油工人……山東藝術學院師生以及來自社會各界的美術大師用他們的畫筆描繪著他們眼中的最美黃河灘。據介紹,自2018年以來,山東藝術學院師生堅持深入灘區社會,用鏡頭、影像、畫筆觀察描繪現實,創造藝術典型,向社會提供了大批展現黃河灘區風貌的精品力作。
  • 惠民縣大年陳鎮黃河灘區居民奔向致富路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文彬 通訊員 劉燕 宋雪涵黃河灘區居民遷建,事關灘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事關黃河安瀾,是灘區群眾多年期盼的一件好事,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2017年8月22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山東省發改委、山東省財政廳、山東省扶貧辦等相關負責同志對日前出臺的《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進行解讀。《規劃》提出,要加大黃河灘區脫貧攻堅力度,堅持分類精準幫扶。在確保黃河行洪安全前提下,結合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統籌考慮搬遷安置、經濟發展、就業創業、生態建設等,培育新的增長點,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 山東原創兒童音樂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濟南首演
    中新網山東新聞12月25日電 山東原創兒童音樂報告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12月25日晚在濟南歷山劇院成功首演,緊扣「脫貧攻堅」「黃河灘區舊貌換新顏」的主題,透過孩子們的視角描繪出山東黃河灘區遷建後,灘區民眾生活水平改善、家庭團聚,處處欣欣向榮的美好新生活。
  • Living by the Yellow River 生活在黃河邊
    田地被淹、家園被毀是多少人一輩子的慘痛記憶;家不可久居,生活陷入困境,是多少生活在黃河灘區百姓的真實寫照。為幫助黃河灘區百姓脫貧致富,灘區遷建勢在必行,《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應時而生,一項改變灘區群眾苦難命運的世紀工程正轟轟烈烈進行中,濟南 34.7 萬灘區百姓終於迎來安居樂業的新生活。
  • 大遷建丨「和切豆腐一樣,一個村莊就沒有了」 灘區群眾經歷現實版...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編者按:為全面反映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生動實踐,山東廣播電視臺傾力打造了五集紀錄片《大遷建》。真實記錄灘區幹部群眾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向世代為害的「黃患」發起挑戰,通過村居遷建、防洪安居以及產業扶貧等一系列治本舉措,徹底改變60萬灘區百姓苦難命運,譜就新時代灘區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恢弘史詩。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0日訊 新中國成立之初,黃河東明段時常泛濫,一個主要原因是黃河進入山東時特殊的走勢。
  • 原創兒童音樂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12月25日首演
    由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山東演藝集團主辦,山東省音樂家協會、山東省話劇院、山東藝術教育發展有限公司和山東省音協少兒音樂專業委員會聯合承辦的原創兒童音樂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將於12月25-26日19:30在歷山劇院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