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遷建丨「和切豆腐一樣,一個村莊就沒有了」 灘區群眾經歷現實版...

2021-01-07 閃電新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編者按:

為全面反映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生動實踐,山東廣播電視臺傾力打造了五集紀錄片《大遷建》。真實記錄灘區幹部群眾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向世代為害的「黃患」發起挑戰,通過村居遷建、防洪安居以及產業扶貧等一系列治本舉措,徹底改變60萬灘區百姓苦難命運,譜就新時代灘區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恢弘史詩。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0日訊 新中國成立之初,黃河東明段時常泛濫,一個主要原因是黃河進入山東時特殊的走勢。黃河進入山東後因為開闢新河,河道陡然變窄,洪水像一頭困獸一樣,與大地激烈地互相碰撞,在河道內連續轉彎。而當時,經濟十分落後,抗洪物資極為匱乏。

遊蕩型河段內黃河行洪極不規律,有可能前幾年還是靠左岸行洪,今年就突然轉到了右岸。不少在這個河段內的村莊都經歷過現實版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沙窩鎮的車卜寨村就是其中一個。車卜寨村村民賈運德稱,「滾動的時候和切豆腐一樣,快得很,一動就是幾米,啪啪都掉進去了,一個村莊就沒有了,全部都是水。」

提起1976年那場洪水,村裡不少親歷過的老人還心有餘悸。村民高繼全稱,「有房臺,就在臺上蹲著,誰的臺高就往誰家去。」高高的屋臺子,救了不少人的命。這種向上的生存本能,驅使生活在灘區裡的人們開始想盡辦法墊高自己房子的地基,這是黃河灘區一帶一種特殊的現象。

無常的洪水讓這裡的人不得不過著簡單、落後的生活,教育、醫療、文化等明顯滯後,零星布局的小房臺又讓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難以深入。最貧窮的村莊,村民甚至吃水用電都困難。灘區行洪區的屬性決定了灘區經濟是單一的農業經濟,不僅不能修建大型廠房,趕上發大水的時候莊稼還經常顆粒無收。

安居難、出行難、上學難、娶親難、致富難,曾經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灘區人。尚學信馬大參老兩口往上三代人都生活在這裡,即便生活一直清貧,卻從未離開。他們說不是不想走,而是走不了。「家在這來,你不回這回哪。在這住著呢,水一下去趕緊回來。地也在這,家也在這。」

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李殿魁表示:「土地是農民的生存之本,他在灘區離著水近,這對於生產是非常有利的。你想人為地把它分割,這個問題就解決不了,世世代代都如此。」

閃電新聞記者 劉皓天 編輯 張潔 報導

相關焦點

  • 大遷建|動員620戶民房拆遷 民調主任「咬破手指按手印」,一滴鮮血...
    編者按:為全面反映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生動實踐,山東廣播電視臺傾力打造了五集紀錄片《大遷建》。真實記錄灘區幹部群眾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向世代為害的「黃患」發起挑戰,通過村居遷建、防洪安居以及產業扶貧等一系列治本舉措,徹底改變60萬灘區百姓苦難命運,譜就新時代灘區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恢弘史詩。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1日訊 在大遷建中,菏澤東明縣需要新建24個村臺。建設村臺,有些地方需要動遷民房。
  • 紀錄片|走出黃河灘
    隨著黃河堤防的修建,豫魯兩省數十萬人被「圈」進河灘,在頻繁的水患中艱難繁衍生息,生活在灘區的群眾曾多達186萬人。田地被淹、家園被毀、灘區居民時刻面臨生離死別長達一個多世紀的黃泛苦難像泥沙一樣沉積、似魔咒一般循環
  • 視頻|守望黃河灘,山東黃河灘區遷建幹部的酸甜苦辣
    視頻|守望黃河灘,山東黃河灘區遷建幹部的酸甜苦辣大眾日報記者 單青 王志浩 楊學瑩 策劃 婁和軍2020-09-19 11:57:37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黃河灘區大遷建,對於灘區廣大黨員幹部來說
  • 大眾日報1.8萬字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紀實,全景記錄灘區遷建歷程
    灘區百姓之難,恰如洪水之中的斷頭柳。年復一年,擺脫不了魔咒,日子就沒有奔頭。新時代,灘區脫貧遷建,安居終於夢圓。高空俯瞰東營市利津縣北宋鎮高家村——全省首個完成舊村臺改造提升的灘區村莊,猶如一個巨大棋盤,穩穩落在一個翻新後的大村臺上。
  • 大遷建|搬新家住新房娶新人!看到菏澤鄄城新村臺後的新娘:農村的...
    編者按:為全面反映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生動實踐,山東廣播電視臺傾力打造了五集紀錄片《大遷建》。真實記錄灘區幹部群眾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向世代為害的「黃患」發起挑戰,通過村居遷建、防洪安居以及產業扶貧等一系列治本舉措,徹底改變60萬灘區百姓苦難命運,譜就新時代灘區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恢弘史詩。
  • 發現新「齊跡」告別「水窩子」圓了「安居夢」 看淄博灘區群眾幸福...
    窗明几淨的客廳、鳥語花香的休閒廣場、臨近便捷的服務中心、專業標準的衛生室……在淄博市高青縣黃河灘區遷建居民點常盛社區內,成熟的小區配套設施讓祖祖輩輩依靠在灘區的群眾倍感溫暖,大家笑言離開「水窩子」,沒想到住進了「福窩子」。
  • 黃河灘區遷建:告別「水窩子」 圓了「安居夢」
    堤壩決口,黃河改道,修建臺房……這些詞彙,或許已經從新一代少年兒童的視野中淡出,但曾經歷過洪水災害的幾代人對此不會陌生,世代居住於黃河灘區的數十萬百姓更不會忘記那些祖祖輩輩曾與洪澇災害對抗的記憶,那些耕耘幾年積蓄卻全都用於修補房屋的苦楚,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安居難、娶親難……被困於黃河灘區,卻從未向天災屈服的灘區百姓,每一代人都有深藏於心的「安居夢」。
  • 提升群眾幸福指數!惠民縣大年陳鎮黃河灘區居民奔向致富路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文彬 通訊員 劉燕 宋雪涵黃河灘區居民遷建,事關灘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事關黃河安瀾,是灘區群眾多年期盼的一件好事,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面對遷建任務,惠民縣大年陳鎮黨委鎮府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以對中央、對人民、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將上級組織對灘區群眾的關心化作動力,積極主動做好遷建工作,把好事辦好,讓廣大灘區遷建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增強幸福感獲得感。
  • 濟南首個整建制黃河灘區遷建社區正式搬遷
    黃河灘區的治理,一直是魯豫兩省數百萬住民的世紀難題。平陰縣東阿鎮的桃園村和大河口村,就在黃河灘區。這兩個村子共有四百餘戶居民,他們世世代代住在黃河邊,享受著黃河滋養,更煩憂於黃河帶來的災害。不過,這對他們來說即將成為記憶。9月29日,一場「搬遷入住儀式」在東阿鎮舉行。
  • 影像力|今天,東明縣668戶黃河灘區群眾喜搬新居:搬出「水窩子...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5日訊 1月5日,在菏澤市東明縣沙窩鎮新建成的馬集社區裡,鞭炮齊鳴,鑼鼓聲聲,668戶群眾遷出黃河灘,搬進新社區,開啟了幸福的新生活。馬集村外遷社區馬集外遷社區是東明縣黃河灘區遷建工程中唯一的外遷社區,外遷社區安置工程位於東明縣城關鎮馬莊村北,佔地面積106畝。社區規劃建設11層小高層安置樓房21棟,共946套(80㎡戶型220戶、120㎡戶型484戶、160㎡戶型242戶),總面積11.7萬平方米。社區建設有幼兒園、服務中心、衛生室、文化廣場等公共設施。
  • 不出村就能辦身份證,警務為民服務中心落戶灘區新村
    這是山東省黃河灘區第一個村級警務為民服務中心。竹林新村的5000多名群眾足不出村,就可以直接辦理各項公安業務。竹林新村的村民不用出村,就能辦理身份證申領等業務。竹林新村為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長興集鄉派出所警務輔助人員張瑛君介紹說,按照「一次辦好」「一站辦理」「規範高效」的原則,已經把和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戶口遷移、出生落戶、身份證辦理、交通違章處理等業務,全部納入服務中心大廳進行集中開放式辦理。中心設置3個窗口,3名辦理人員,實行規定時間內一站式辦理的服務模式。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新村臺築起黃河灘區人民的新生活
    再過一個多月,今年50歲的張秋菊就可以搬進新房子了。「我和老伴、兩個孩子分到144平米帶院的小樓,我公公婆婆年齡大了和我們一起住。」 張秋菊說。張秋菊在為村臺社區的新房粉刷牆壁。 (趙瑞雪 攝影)張秋菊現在每天參與到村臺建設,做粉刷牆壁等工作,每天可以拿到200元工錢。
  • 百幅畫作展現最美黃河灘,黃河灘區主題美術作品展開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尹明亮一幅幅出自畫家之手的作品講述著黃河灘上的最美中國故事。1月9日上午,黃河入海——黃河灘區主題美術作品展在山東省文化館開幕。此次展覽將持續到1月14日。此次展覽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藝術學院主辦,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山東省文化館承辦。山東藝術學院藝術實踐與創作處協辦。100餘件美術作品生動講述了發生在黃河灘上的歷史變遷。從黃河古道到黃河入海口,從時代守護黃河的普通百姓到奮戰的石油工人……山東藝術學院師生以及來自社會各界的美術大師用他們的畫筆描繪著他們眼中的最美黃河灘。
  • 行記黃河灘②|搬上這個最大村臺,生活方式變了樣,村民和集體也
    「黃河灘,黃河灘,洪水一來,房就淹;媳婦竄,孩子竄,竄上大堤,保平安。」一首口口相傳的民謠,道出了灘區群眾的辛酸。儘快讓灘區群眾徹底擺脫水患,實現安居夢,是實現全面小康的必答題。鄄城縣的黃河灘區遷建,涉及李進士堂鎮、左營鄉、舊城鎮、董口鎮4個鄉鎮 49個自然村12949戶41493人,涵蓋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試點、易地扶貧搬遷、村臺建設和居民外遷四類項目。今年7月,採取易地扶貧搬遷、居民遷建試點和居民外遷建設安置的23599人已全部如期搬遷。
  • 山東平陰:黃河灘區便民服務出新招
    中國發展網 為做好黃河灘區社區居民服務工作,平陰縣發展改革局多措並舉優化服務措施,灘區群眾排憂解難。黃河灘區外遷玫瑰安置社區成立一「心」一「處」,為灘區群眾提供服務。今年以來,自玫瑰鎮站西、站東、外山、丁口、東豆山、西豆山6個黃河灘區遷建村相繼搬入社區住上樓房後,居民的大大小小的住房問題時刻牽動著鎮政府的心,本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為讓灘區村民住的舒心,由鎮政府牽頭,聯合濟南鑄成建築集團於9月8日成立「社區問題受理服務中心」和「維修登記處」,便於第一時間解決居民的訴求。
  • 濟南最後的黃河灘區村:社區樓拔地起 搬新家成盼頭
    村口的「馮塘」有些歷史意蘊黃河北、大壩南,出門就見黃河水——這是天橋區大橋街道辦事處馮塘村的自然寫照,它是目前市區僅剩的一個黃河灘區村,仍保留著黃河灘區原始、完整的人居環境及生態面貌,訴說著黃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 村莊故事丨經歷重重難關後 他終於定下了這個「小目標」……
    和黃河沿岸許多村莊一樣,伏義河村興起於黃河水運,商路上的交通樞紐聚攏起人氣,逐漸形成了村莊。  伏義河全村四百多人,平日裡只有幾十名老人婦女留守,每逢過年,是村裡最熱鬧的時候,可是這些年,有不少人就連春節都不回來了。新上任的村主任郭桂玲,打算把幾十年前的老年俗恢復起來,重新鬧上一次秧歌,聚攏人心,給村莊添些活力。
  • 準確把握一線扶貧的現實生態 ——讀長篇小說《向陽而生》
    小說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客觀描寫黃河灘區脫貧攻堅任務的艱巨:灘區沒有大型工廠企業可以吸納勞動力,再加上土地貧瘠、人均耕地少,所以灘區的大多數村莊變成了空殼村,人口流失最嚴重的村子只剩下五六戶人家,且全部都是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面對這麼一塊極其難啃的「硬骨頭」,新江城供電公司選派了一位優秀的年輕幹部黃明遠到黃河灘區貧困村黃龍灣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 新春走基層·和總書記說說心裡話|我們老區灘區,日子更有奔頭了
    開通了高鐵,新建了學校,搬進了新家我們老區灘區,日子更有奔頭了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繼續加大對革命老區的支持,形成促進革命老區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近日,本報記者走進沂蒙老區、黃河灘區、社區企業,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線,聽聽普通群眾的心聲,讓群眾和總書記說說心裡話。莒南縣厲家寨「通了高鐵,啥都快了」臨沂市莒南縣厲家寨,全國聞名。
  • 石灘解題:一個特大鎮的「加減法」
    「1」是指建立一個領導幹部包幹服務重點企業制度,「2」是指組建復工服務員專班和醫生防疫指導員2個專班,「N」是指多方聯動發力落實紓困惠企政策。潘正煥說,藉助荔湖新城發展東風,石灘北部加快發展以高新技術產業、高端服務業為主導的城市經濟。重塑空間舊村莊「退出」,迎來品質城鎮伴隨著挖掘機轟鳴,95畝的舊集體物業被拆除,引來村民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