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科技網】
2015年4月籤署合作備忘錄;6月18日,首期苗圃空間推出,29支創業團隊入駐;再到10月25日記者出席「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聚集區」科技大樓啟用儀式時,入駐創業團隊已達63支,創業者人數超過350人。
僅半年時間,「零號灣」從零到過「半百」,創業速度讓人驚豔。
速度,來自模式機制的創新。據悉,「零號灣」由上海交通大學、閔行區政府和上海地產集團三方合作共建,既整合了政府政策資源、高校人才和創新優勢,也富集企業的資金、管理、和市場資源。「各方資源和力量在這裡得到匯聚融合,發揮化學效應,將從量變到質變,產生非一般的變化。」閔行區委書記趙奇指出,未來,閔行區政府還將從行政服務、工商稅務、人才公寓、人才政策等方面加強配套服務,為零號灣提供堅實的公共服務後盾。
體制全然不同的三方是如何破除壁壘,實現無障礙合作的呢?
對此,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朱健感悟良多,「零號灣從4月11日啟動至今半年多,進展和成效喜人,參與各方都感到這是值得『十年做一件事』的事業」。「三方彼此之間沒有行政隸屬和管理權,互相之間也沒有體制上的約束;然而三方的相關部門、負責任能卯足勁,全情投入,全身心投入到零號灣的籌建、運營和發展中。」
「搭建好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平臺,政府必須責無旁貸。」上海交大所在的閔行區江川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劉瓊在參觀完中關村後,時代的緊迫感與使命感,讓他一心撲在了「零號灣」,江川路在建設創新創業集聚區上有著天然的行業基礎與人才優勢,為什麼不發揮出來呢?而上海地產集團也在思考著新經濟環境下的轉型之路。
「這是一個獨特的三方會商機制,每次合作三方一起碰頭開會,另外兩方都會對第三方下階段的工作提出要求和建議,隨後大家共同商定下一個工作節點。」朱健說,往往到了下一個節點都會發現另外兩方的進展超出預期,三方都主動加壓、自覺擔當。「這對於一個科技園區來說,尤為難能可貴。」朱健不無感觸。
「化學反應」就此生成。
「在交大周邊做專業創業孵化器是一件『既有價值、又有前景』的事。」已確定入駐「零號灣」的晨暉創投創始合伙人肖文彬表示,入駐「零號灣」吸引他的正是周邊的校園資源。「在晨暉創投孵化的創業項目中,有一大批是來自上海交大的校友,而高校實驗室等校園資源又在他們的創業過程中,提供了極大的幫助。」肖文彬說,區政府和上海地產集團對於零號灣的投資,在政策和物理空間上給予了很大的支持。
依託上海交大學科優勢的專業孵化器、依託市場的創新創業孵化器、依託政府的服務支撐體系,三者構成一個圈,層層升級創業生態苗圃。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等多個知名孵化器已入駐辦公;下階段,36氪、天使灣、IC咖啡等創投機構將與零號灣開展更為深入的合作。
硬體已經具備,軟體也需升級。同日,在上海交大舉行的2015中國青年創業領袖論壇被有志創業的交大學子擠得水洩不通。
「現在創業條件和氛圍已經都很好,大家反而要心態好,不要執著於『所謂成功』,因為『成功永遠是小概率事件』。」論壇上,同樣畢業於上海交大的張旭豪如今已是知名網際網路公司「餓了麼」的聯合創始人兼CEO。2009年,他從交大校園起步,如今,「餓了麼」估值已達30億美金,他的創業故事激烈著更多的學弟學妹們。「現在沒有一個行業是一個人就可以做的,所以團隊很重要。」回顧自己的創業過程,張旭豪毫無保留地告訴學弟學妹們,「追求成功不如追求做有意義的事」,通過創新的方式,通過新的手段、新的商業模式、新的技術給社會創造價值,從而能夠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這是大學生創業的根本,我們不能完全為了錢」。
今年「餓了麼」以公司名義向母校上海交通大學捐贈500萬元成立創業基金,鼓勵更多交大學子投身創新創業,實現人生價值。
做強本土,同時不斷對外合作,互惠共贏。目前,零號灣聯合四川成都電子科技大學「一校一帶」園區、遼寧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訓基地籤訂戰略合作備忘錄,三方將共享創業導師、創投導師資源,互相為所在地的園區推薦年輕校友入駐園區創業。
隨著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步點越發緊密,傳統的科研管理制度和產學研模式已無法適應新時代科創發展的需求,以戰略布局為先導、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全方位創新創業生態將成為新的動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