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零 魔都小哨兵SH
觀察矽谷、筑波科學城等全球著名科創中心,不難發現,它們的共同點是坐擁灣區、背靠校區。崛起於上海閔行的「大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獨享黃浦江第一灣和杭州灣江海「兩灣」優勢,比鄰上海交大、華東師大等國內知名高校,無疑是這種成功模式的後起之秀。
坐擁灣區,自然就得地利之便,各類要素因此而匯聚;背靠名校,有的是人才富礦,科研成果源源不斷。不得不說,零號灣確實是一塊創新創業的寶地。
在這裡,人財物加快集聚,產學研一體發展,創新項目令人目不暇接;
在這裡,技術成果轉化更快,產品服務迭代更快,高新技術讓人讚不絕口;
在這裡,科技讓投資實現循環增益,市場為人才提供創業舞臺,到處都是匆匆而堅定的腳步,所見不乏專注和自信的神情。
「零號灣」這個名字可謂別具創意,既象徵著創新創業「從零開始」,也意味著園區校區真正「零距離」。
零號灣公司總經理張志剛,是上海交大第一個離崗創業的教師,也是最早來零號灣從事創業服務的人,他的名片和微信名標註的都是「1號服務員」。張志剛感慨地說,2015年6月零號灣正式啟動前,這裡還是一片荒涼,連一盞路燈也沒有,晚上散步望著漆黑的園區,最大的願望就是「讓這裡燈火通明」。
轉眼5年時間過去了,如今的零號灣每晚都是燈火通明、一片火熱,變成了張志剛當年想像的模樣。
如今的零號灣已成為上海南部的科創明珠,在閔行區的牽頭下,產業園區、高校院所、市屬國企強強聯手,零號灣整體規劃已達17平方公裡,比張志剛想像的更具規模、更具實力,醫學創新和醫療機器人、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核心產業蓬勃發展。
單以張志剛起步的「小零號灣」特色園區來說,就孵化了超過630個企業,有很多已經成長為各領域潛力無限的「隱形冠軍」和「小巨人」企業。
完備的創新服務、活躍的創業生態是零號灣成功的秘訣。
一個優秀的科技創新人才,未必就是一個成功的創業者,更何況,從零開始的創業往往是「九死一生」,再好的思路和點子,如果不能闖過產品化、市場化的層層阻礙,也只能「束之高閣」「養在深閨」。
創新和創業要齊頭並進、融為一體,就需要熟悉市場的機構「扶上馬、送一程」。與高校零距離的特殊地理優勢、相對成熟的孵化體系,讓零號灣成為許多科技成果衝出「象牙塔」、成功實現轉化的首站。
上海交大生物醫藥工程學院研究員顧力栩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是較早把影像分析技術引入國內,並實驗於臨床的學者。通過零號灣,顧力栩在崗創立了精勱醫療,把醫學影像分析和醫用機器人結合起來,用於引導臨床手術,把創新成果變成了真正為市場所接受的產品,使手術過程更加智能、精準、安全。
這樣的例子在零號灣比比皆是,很多像顧力栩這樣原來有技術、沒渠道的高校教師找到了成果轉化、「紙變錢」的路徑,實現了保留學者身份和創業的兼得。正如張志剛所說,自己就是要「用一個人的離崗創業,換來更多老師不用離崗也能創業」。
除了噴薄而出的「近悅」,更有絡繹不絕的「遠來」。
零號灣的崛起吸引了包括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等很多世界知名學者團隊入駐,也讓很多人的創業夢想有了新的安放之地。颯智智能科技的創始人張建政,2017年從上市公司離職來零號灣創業,從事機器人製造。張建政說,臨近校園帶來充分的人才,高校實驗室的開放,孵化器團隊的國際視野、專業水平,幫助企業實現了快速成長。
張建政感受最深的是,在零號灣公司的強烈建議和大力支持下,公司在疫情之前拿到了一筆貸款,正是這一極富前瞻性的決策,為疫情發生後公司研發市場急需的新型機器人、保證供貨充足奠定了基礎,目前公司的巡視巡點、消殺、送餐送藥、測溫等機器人暢銷國內外,實現了化危為機、逆勢發展。
5年間,零號灣成為了許多高校師生創業夢想的始發地,成為了許多初創企業揚帆起航的母港。5年間,與許多高校師生、初創企業一樣,零號灣也實現了從「0」到「1」的完美突破,正朝著「1「到「100」的方向大步邁進。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有模有樣】滬上特色產業園區之「大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丨創業港灣 從「零」開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