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智
編輯|李意安
隨著時間推進,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戰略任務正在逐步深入。
近日,在「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的主題活動上,2015年迄今閔行區重點部署科創樣本「零號灣」的運營實況得以披露。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零號灣一期入駐項目超過560個、設立企業超過400家、在孵企業超過420家。而大零號灣劍川路滄源片區的26個轉型升級地塊中,目前已基本明確轉型方向的有20個地塊,到2018年底已釋放10萬空間。
早在2015年4月11日,為響應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號召,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政府、上海地產集團全力投入三方優勢資源,共建「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打造創新創業培育生態體系。「零號灣」成為了上海閔行區重點部署打造的科創中心樣本。
從運營策略來看,「零號灣」與經典的「矽谷模式」有一定的類似之處,同樣聚集了高等院校的研發成果和創新資源,並積極對接商業力量,大幅提升了商業轉化的周期。高新產業也因此落地生根,形成了一定的發展格局。
政策層面的高度支持與引導是零號灣取得眼下發展成果的關鍵因素之一,而從具體運營策略而言,「零號灣」的經驗也有相當值得借鑑之處。
1
轉化成果
在多方聚力積極推動下,「零號灣」經營三年,可謂成果頗豐。
會議期間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零號灣一期入駐項目超過560個、設立企業超過400家,而其中約60%為校友主創企業,約30%為交大師生主創企業,在孵企業超過420家。此外,獲得自主智慧財產權團隊95家,落戶智慧財產權數量達280多個,42家創業團隊獲得市級以上各類大賽殊榮。
在零號灣中,亦建立了包括接力空間、晨暉創投、塞舍空間、先進位造、智慧醫療、軍民融合、信息安全等不同領域超過10家專業孵化機構,這些機構的在孵項目獲得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獎項近百項,成功融資千萬元以上企業40餘家,可披露總融資額近10億元。
2015年迄今,零號灣培育的創業企業中有不少做出了較為亮眼的成績。例如校友創業項目天壤網絡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於2017年獲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全國總決賽冠軍,2018年在人工智慧領域發展迅速,成為國內較有代表性的人工智慧小獨角獸企業。
與此同時,大零號灣劍川路滄源片區以提升區域科創顯示度、集聚度和貢獻度為主要目標,通過資源整合、零星轉型、老廠房改建、城市空間改造等方式,以劍川路和橫涇港為軸界,形成了劍川路以北沿線、滄源科技園和北橫涇以西三大板塊,共26個轉型升級地塊和5大城市空間改造項目,目前已基本明確轉型方向的有20個地塊,到2018年底已釋放10萬空間。到2019年底,還將啟動20餘萬方的空間改造建設。根據規劃,三至五年內,總計將新建和釋放百萬平方米的空間載體。
除此之外,科技型創業企業是零號灣重點培育和孵化的對象,通過創新創業生態體系的建設,吸引和凝聚國內外創新創業資源及力量,以幫助上海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16年4月,「零號灣」入選首批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建立起了完整的高校服務產業與地方經濟的新體系。
零號灣的轉化成果仍在不斷推進。
近日,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飛馬旅康養創新產業園陸續揭牌開園;上海智能醫療創新示範基地,華誼大中華正泰橡膠廠改造項目,閔行顓橋黃二村雙創基地項目,佳通、宏潤科創中心項目等亦即將建設。
2
優勢
一定程度上,「零號灣」的運營策略對標了「矽谷模式」。區位優勢而言,有如斯坦福之於矽谷,「零號灣」的附近匯聚了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兩所985高校,以及航天、航空、船舶系統10多所專業院所,通過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快速聚集創新資源,從而形成核心競爭力。以上海交大為例,近10年來,產生了近萬項科研成果,形成百億、千億、上萬億的產業規模,為上海科創中心的建設提供了部分基礎條件。
科技創新的同時,還通過吸引企業入駐大幅提升商業轉化的效率。一方面,吸引了知名企業的研發中心先後入駐,另一方面,依託研發成果的商業主體也逐步在此落地生根。
閔行的科研實力也為「零號灣」的建設沉澱了基礎。
2018年,閔行區全社會研發費用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1.3%,比全市高7.5個百分點;全區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67.82件,高於全市水平42.8%;閔行區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和上海市平均水平。
圍繞交大建設的紫竹國家高新區吸引了微軟、英特爾、GE、可口可樂等世界500強公司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入駐。此外,通過打造國際化特色突出,國際高端人才、資本和企業集聚,擁有外資企業6801家。通過創新資源快速集聚,閔行形成了獨有的創新體系。
閔行把先進位造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石和支撐,製造業發展成果出色;2018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314億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6.5%。同時,形成了「4+4」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即以軍民融合為引領的先進位造業,如高端裝備、人工智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佐以四新經濟為引領的現代服務業,如國際商貿、現代金融、文化創意和科技服務。
在此基礎上,高新產業逐漸形成了產業布局合理、產業能級迅速提升的發展格局,閔行區被確定為新能源、民用航天航空、重大裝備及先進位造、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五大高新技術產業的重點區,在上海新一輪產業布局中佔據了有利位置。
與此同時,2016年3月,閔行區區委區政府制定出臺《關於建設上海南部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的框架方案》(以下簡稱《框架方案》),設定了總體目標及2020年、2030年階段目標,形成了「一個核心區,兩個著力點,三區融合發展,四大功能定位,五大重點區域」的「1+2+3+4+5」總體思路。
隨後,為進一步加強政府服務,政策又相繼制定出臺創新創業人才、眾創空間、成果轉化、引導資金、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生物醫藥、金融產業、文創產業、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等10個專項政策。
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為招攬賢才,閔行在劍川路建設了首個以人才命名的公園,根據最新制定的「春申人才計劃」,在閔行優秀人才可獲得「春申人才服務卡」享受政務快捷、配偶就業協助、住房保障、醫療保健和子女入學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