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進步,家長教育程度的升高,家長們開始很少用打罵的方式管教孩子,而傾向於用「講道理」的方式處理孩子的犯錯行為。其標準的模式是: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會先要求孩子說「對不起」,然後告知孩子錯處以及原因。
因而,當孩子道了歉,也表示理解及同意父母的說理時,這個管教就結束了,至於孩子是否對自己的行為後果產生正確、深刻的認知,則不得而知,更別說擔當責任和彌補過錯了。
有的孩子為了早點結束大人的「說教」便將「對不起」當成了擋箭牌,犯錯後察覺不對快速認錯,倘若對方仍「不依不饒」,甚至會理直氣壯地回應:「我已經說對不起了,你還想要我怎樣?」網絡上也流傳著許多對此教育弊端的報導。在校園和班級生活中也經常出現孩子說完「對不起」就走,或者在追究責任時理直氣壯地說「我都已經說『對不起』了」而覺得委屈的情況。
由此可見,「在犯了錯後,說聲『對不起』,就會得到『沒關係』」的觀念已深深根植於孩子心中,讓他們以為無論做錯了什麼,只要說一句「對不起」 就沒事了,既不用承擔責任,也不用反思。這樣只會使壞行為惡性循環,不利於兒童道德認知以及人格的發展。
因此,我捕捉班級真實問題,以小小的「對不起」為切口,在現執教的四年級開展主題班會,希望孩子們在認識錯誤的同時,能對自己的行為後果進行負責並進行反思和改變,讓「責任擔當」意識在班會課中滲透,從源頭上防止矛盾的發生,使班集體甚至今後學生所處的任何一個集體都變得更好。
為了更加貼合班級學生實際,不讓主題班會流於表面。首先,我們要對班級的孩子們有個提前了解,也就是掌握真實的學情。然而,這些僅靠班主任的日常觀察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實際問題,並分析問題原因,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因此,在活動前,我圍繞「我對班級中的誰說過 『對不起』」「為什麼說『對不起』」 「是否取得原諒」三個板塊,請學生回憶一件或多件真實事例,在班級開展了一次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全班學生都有對他人說過「對不起」,其中60%的學生是因為碰掉了橡皮、水杯或者排隊不小心踩到他人等無意之舉,21%是因為嘲笑別人、取綽號、弄壞他人東西等造成一定傷害的事件,剩下事例中還有失約、逃值日、影響他人上課等原因;其中無意之舉通常取得了原諒,後兩者事例中42%未取得原諒。
由此可見,讓孩子將心比心明白為何得不到原諒,以及思考自己可以怎樣做去彌補錯行徵求原諒,了解言行後果並擔當責任,是本節班會需要重點深入討論、探知的,也是本次班會活動的一個難點。
在班會開展之前,恰逢學校輔導員在晨會上重點提倡文明禮儀校園,提醒孩子課間靠右慢行、文明休息。因此,我在課前錄製了幾個視頻,採用學生身邊每天都會發生的實例做引,引出話題,讓孩子更容易有代入感,激發學生強烈的情感體驗,並以此貫穿班會,引發真實思考,讓學生在剖析中反思自己以及周圍同學類似的行為表現。
【視頻1】小華沒靠右走,只顧自己疾跑撞到了小龍,小龍痛苦哭泣……
師:小華應當對小龍說什麼?為什麼?
生1:應該說「對不起」,因為他都把小龍撞哭了。
生2:應該說「對不起」,他跑得這麼快才撞到人的!
師:是啊,影響到別人、傷害到別人的時候,要說「對不起」。小華的確也這樣做了,沒想到的是……
【視頻2】小華只是回頭不耐煩地說了「對不起」,就又跑了。
師:你想說什麼?
生1:道歉的時候態度不夠誠懇。
生2:這態度也太敷衍了,擺明了心裡不是這麼想的……
撞了人說「對不起」,是孩子們「想得到」的,但是怎樣說「對不起」,才是真正的對不起,也就是如何言行表達真實歉意,這是孩子們容易淺思漏思的。在視頻2的銜接下,教師繼而追問:「如果你聽到這樣的對不起?會是什麼心情?」孩子們代入後,結合自己的實際體驗,說出當事人「生氣,不舒服,不想原諒」等真實想法。
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換位思考的過程,引導孩子們沉浸於「我是否道歉誠懇」「是否也是如此敷衍讓對方感受不到誠意」的自我質疑中,有思考,才能為接下來尋找解決方法提供一個良好的開端。
師:你們能教教小華該怎樣說這三個字麼?
生1:我覺得可以用眼睛看著對方說「對不起」。
生2:可以問問他哪裡疼,要不要緊,需不需要送醫務室。
生3:可以鞠一個躬,語氣也要溫柔一些……
及時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勇於承認錯誤獲取原諒,實際上也是責任擔當意識的一種體現,這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對不起」這三個字應該怎樣說才能傳遞我們的歉意,這是孩子們所未思及的。
教師在孩子們情動辭發時從語氣、態度、動作上正面引導,並當堂請學生示範,在弱化說教痕跡的同時既可以加深印象,讓孩子們知曉「對不起」絕對不是隨口一說,又能懂得怎樣說這樣的言語才是有力量的。此後播放視頻3:
【視頻3】小華真誠地鞠躬道歉,並慰問,臉上滿是歉意,小龍說沒關係。
師:在班級裡你也有類似這樣,道歉後被原諒的事情麼?
讓孩子回憶生活點滴,從虛擬到現實,從他人到自身,層層推進,讓孩子充分感知真正的「對不起」具有得到對方諒解、化解矛盾、收穫稱讚、增進同學間友誼、贏得信任等魔力,鼓勵孩子勇於承認錯誤並誠懇表達歉意。
誠然,有時候光說「對不起」是不夠的,很多時候孩子們的無心或衝動之失造成的影響遠大於他們的「以為」,為了讓孩子們更清楚地明白,教師可設置情境,將這些「想不到」直觀呈現。
課件出示照片:打著繃帶的手臂,貼著膏藥的腿和腳。
師:這個孩子傷得很嚴重,這次的受傷會給他帶來什麼麻煩呢?
生:體育課不能上、走路不方便、寫字不好寫……
師:讓我們也來感受一下。
【活動內容】右手曲折不觸碰,左腳離地,右腳單腳站立,完成打開書包、拿出語文書、翻到第十頁、拉開鉛筆袋、拿出水筆、打開筆蓋、在第十頁右下角畫一個小圈、把東西回歸原位、拉上拉鏈等動作。
師:剛才我們只是這樣過了3分鐘,都說傷筋動骨一百天,被撞傷的那個孩子至少要這樣生活一兩個月。如果你是小華,看到小龍這樣,心裡什麼感受?
生:愧疚,難受,想幫他……
師:那怎樣做會讓他心裡好受一點?
把課堂變成遊戲場,把說教變成體驗, 當孩子們用心理體驗的方式真實感受到「不方便、手酸、動作慢」等困難和「煩躁、很急、生氣」等心情時,其「後果」不言而喻。人都是由己推人的,當我們能預知別人的想法時,社會關係就更可預測,我們也能更有效地感受回應對方所需,思考彌補方法。在「移情」和「同情」中承擔責任,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盡力去彌補,同時發現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安慰,利己又利人。
當然,我們常說「知、情、意、行和諧統一」,任何課堂學習都要回歸生活,指導應用。因此,光知道方法不行,還需要趁熱打鐵導行,促進德育內化,提高教育有效性,解決真實問題。教師可抽取課前調查中學生所寫典型的未取得原諒的案例(見表1),小組交流,當堂解決。
課前調查中學生所寫未取得原諒的案例
表1
有了之前的基礎,孩子們不難找出「賠一隻新筆,下次控制火氣」「補一個禮物,逗他開心,保證下次生日的時候一定到」「重新參加值日,罰值日,承諾下次好好做值日」等彌補方法,讓「對不起」看得到。
會說「對不起」、讓「對不起」看得到,看似圓滿地達成了目標,實則不然。班級調查中也有許多就算言行補救也得不到原諒的例子,由此可見,很多事情是難以彌補的。讓孩子們明白,失去和不被原諒也是需承擔的後果之一,在理解他人的同時自發感受到知錯就改、三思後行是利己、利人、利集體的事情,懂得從源頭上防止錯誤的發生,才是每一次錯誤的寶貴之處。承接上一環節的導行,可設置後續情境,如:
【語音內容】
小張:玩一個遊戲都輸不起,扔壞了我最喜歡的筆,下次再也不和他玩了。
小明:他是我最好的朋友,那天他說好了要來,我等了他很久很久,他都沒來,我很難過,也沒心情過生日了,這是我過的最糟糕的生日。
小陳:因為他一個人的貪玩,害我們全班被扣分,這一周的優秀班級也沒了,同學們都很難過。
在思考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班級)的影響後,可設置「時間倒流」環節,模擬班級中未解決的真實案例,讓孩子們進行情境演繹,把每一次的失誤都當作成長的金鑰匙,反思自己的行為,避免錯誤重複發生,從承擔到改變,轉變觀念,深化認知,激發動力。
「對不起」這三個字背後,不僅包含著對他人的尊重,包含著對自己行為的負責,體現著責任擔當精神,同時也是孩子們成長的密碼,是值得永久思考,並不斷實踐的事情。為更好地滲透「責任擔當」意識,光是一節課的了解和感觸是遠遠不夠的,延伸課外,落實到生活之中才是固本的有效做法。
本節班會結束後,教師布置課後小任務:
1.在自己的日記本上粘貼我的「錯行集」(見表2),記錄下自己的行為;
2.一月一評,小組展示、交流,組員在彌補方法上進行補充和評價;
3.交流我的變化,評出「反思小能手」和「成長小標兵」。
我的「錯行集」
表2
班會課是班主任開展班級管理、強化與學生平等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基於此,筆者認為班會應該在真實的活動中呈現孩子真實的想法和行為,讓真實的感受影響孩子真實的想法,讓真實的體驗指導孩子真實的生活。不期望一堂班會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堅持追求真實的班會課堂。
本節課以「想得到的」「想不到的」為設計主線。例如,撞了人說「對不起」,是孩子們「想得到的」,怎樣說「對不起」才是真正的道歉,是孩子們「沒想到的」;
「對不起」能換來別人的原諒,解決很多矛盾,這是孩子們「想得到的」,但是自己犯的錯誤會給他人帶來傷害和影響,這是孩子們「想不到的」。
同樣,弄壞了東西賠償,弄丟了東西彌補,誠懇的道歉和彌補能更快地獲得原諒解決矛盾,這些是孩子們「想得到的」;
但是精神上的傷害如何彌補,嚴重的後果如何承擔,以及有些時候就算盡力彌補、誠懇道歉也仍然獲得不了原諒的現象也是生活常態,這些是孩子們「想不到的」。
這樣層層推進,如剝蒜般在孩子們已有認知的基礎上牽引出許多「想不到」,在此衝突點上做引導,讓孩子有深刻的情感體驗,使課堂更具時效性和真實性。
同時,反思自身的思維模式,凡事多想一層,不只看表面,不想當然,在這樣的「三思」後,才能更好地約束自身,喚起責任意識,引發擔當責任的內驅力,並減少下一次的發生。
本堂課的後續,筆者準備再上一堂班會——「比說『沒關係』更重要的事」。有時候聽完「對不起」後即使被撞的傷口還在疼,心情也差,但在長期的待人寬容教育下,孩子也是近乎本能地回復「沒關係」。其實指出對方的錯行,給出改正建議,共同督促,比看似「寬容大度」地說聲「沒關係 」走個過場會更有用,這也是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