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刑法預防性擴張的教義學路徑
適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司法實踐的預防性擴張與司法解釋的預防性擴張解釋,成為涉疫情犯罪之刑法適用的發展態勢。造成生物刑法之預防性擴張的原因是生物刑法對抽象危險犯、危險責任的倚重,由此帶來生物犯罪之不法與有責判斷難題。生物刑法倚重抽象危險犯的立法技術並形成預防性刑法的範式具有合理性,是刑法合理控制生物安全風險的客觀需要。
-
姜濤:中國刑法現代化的未來圖景(2)
直至1997年刑法典的頒布,中國才初步邁向市民刑法的發展軌道,市民刑法的理念與技術對於中國來說還有著巨大的法治場域。雖然司法實踐已經出現了背離市民刑法的情形,市民刑法自身也暴露出其自身局限性,但我們並無力也無法再建構出一種完全替代市民刑法的刑法類型,而只能以「附屬」的社會刑法對「主體」的市民刑法進行補充,這就出現了市民刑法兼容社會刑法的差序格局,它應成為中國刑法現代化的未來圖景。
-
直播實錄 | 何榮功、姜濤、江溯、吳亞可、郭潔研談「輕罪立法的問題考量與體系建構」
何榮功教授和姜濤教授都側重於社科法學領域的思考方式。而江溯副教授近來尤為關注法教義學,對德日刑法學有非常深厚的研究,期待江溯副教授對該問題的思考。江溯副教授:姜濤教授的與談非常全面,我的與談將同時針對何榮功教授和姜濤教授。
-
《中國刑事法雜誌》2020年第4期要目
莫洪憲(15) 3.論未遂犯處罰根據的中國立場 ——以不能未遂的可罰性為中心 張志鋼(35) 4.生物安全風險的刑法規制 姜濤(52) 5.軟暴力刑法性質的教義學展開 陳毅堅(75) 【個罪研究】 6.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
-
周詳:我的《刑法教義學宣言》
起初,新中國並無刑法教義學,雖不乏刑法規範文本與各類解釋。1997年,罪刑法定原則寫入新刑法典。這既是我國大陸地區刑法教義學產生的邏輯起點,也剛好是70後刑法學人開始學習或研究刑法教義學的時間點。故70後刑法學人與中國刑法教義學乃是共生關係,同呼吸共命運。
-
「社會變遷與刑法科學新時代」學術研討會綜述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儲槐植指出,去重刑化伴隨適度犯罪化構成我國刑法現代化的兩翼,對於有些可能造成重大侵害結果的犯罪行為,需要將預備行為犯罪化以實現法益的提前保護。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教授高銘暄指出,未來的刑法學研究還需要加強交叉學科的研究,倡導定性與定量的有機結合,加強解釋性研究、體系性研究,重視網絡時代的新犯罪問題。
-
聚焦中國法治現代化2018年智庫論壇
法制網記者 丁國鋒 10月27日,中國法治現代化2018年智庫論壇在南京舉行。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文顯,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第三巡迴法庭庭長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審委會原副部級專職委員胡云騰,江蘇省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劉華,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周繼業,江蘇省法學會會長林祥國,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院長公丕祥,最高人民法院司改辦主任胡仕浩,江蘇省政法委常務副書記朱光遠,江蘇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王臘生,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夏錦文,南京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胡敏強等出席論壇
-
刑法教義學彰顯對法條的尊崇
由此可見,「信條」一詞在德文中也許與宗教無關或者如同王世洲教授所說的,是平行發展的。但在漢語中,「信條」一詞的宗教色彩與「教義」一樣,都是十分強烈的。即使「信條」一詞沒有宗教色彩,我也認為「教義」一詞是更為合適的。因為,教義刑法學中的「教義」,是以對刑法法條先驗地假設其正確為前提的,根據康德的話語,教義學是對自身能力未先予批判的純粹理性的獨斷過程。而這恰恰就是一種宗教的態度。
-
高銘暄 孫道萃:《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的解讀 | 法治研究202005
【作者】 高銘暄(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名譽院長);孫道萃(中國政法大學國家法律援助研究院講師,法學博士) 【來源】北大法寶法學期刊庫《法治研究》2020年第5期 (文末附本期期刊要目) 。因篇幅較長,已略去原文注釋。
-
車浩:引入德日教義學知識,會喪失中國刑法主體性嗎? | 中法評
法教義學的概念在中國的引入和使用,為陳舊的刑法理論注入活力的同時,也遭遇了很多質疑。這些質疑,大體上可以分為五類:第一類是認為主張法教義學就意味著崇洋媚外,喪失主體性,完全追隨外國理論。第二類認為,目前中國刑法理論有點走火入魔,鑽在所謂的法教義學裡出不來,過度精細以至於有封閉和僵化的危險,脫離了實踐,欠缺應有的社會關懷。
-
新時代刑事法治建設理論創新與發展
針對企業產權的刑法平等保護方面產生的爭議,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濤表示,刑法對非公有制經濟的平等保護與刑法如何保護非公有制經濟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要區分對待:一方面,刑法對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財產權保護範圍應當採取同一標準;另一方面,國家工作人員對公有財產的侵犯與公司、企業等非國家工作人員對企業財產的侵犯之所以在入罪標準及法定刑上有所區別,根源在於行為人的身份屬性不同
-
專家學者齊聚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年會 縱論「政府治理現代化與公共衛生法治建設」
南開大學法學院承辦的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20年年會在津隆重召開,來自國內法學界、法律界的400餘名知名專家學者線上線下與會,深入探討「政府治理現代化與公共衛生法治建設」。 論壇上,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長趙鵬教授、中山大學法學院高秦偉教授、上海師範大學人事處處長馬英娟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羅智敏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張紅教授、中共中央黨校
-
劉豔紅:積極預防性刑法觀的中國實踐發展——以《刑法修正案(十一)》為視角的分析 | 比較法研究202101
使本罪處罰範圍大為擴張。從《刑法修正案(十一)》來看,國家刑罰權並未受到控制,而是一直在擴張。此種做法最終會消解刑法,並使得法秩序統一原理中層級分明的法秩序階梯變得模糊,從而影響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實現步伐。 另一方面,要反思積極預防性刑法觀是否過於積極,易言之,如果堅持積極預防性刑法觀,就應反思積極預防的界限何在,積極到何種程度。
-
高銘暄:新中國刑法立法的偉大成就
作者:高銘暄,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
由江蘇省高端智庫組織評選2019年中國十大法治影響力事件揭曉
中國江蘇網訊17日,由南京師範大學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組織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法治影響力事件」在南京揭曉。研究院經過對2019年中國發生的具有重要影響的法治事件進行全年跟蹤觀察,邀請張文顯、王利明等30位知名法學教授和20位資深法律專家研討投票,確定十大入選事件和十大提名事件。
-
李翔教授:「快播案」的刑法教義學分析
「刑事實務」可以關注本欄目,關注後可以每天自動收到專業信息,投稿至38920387@qq.com作者:李翔,上海市曙光學者,華東政法大學「韜奮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刑法學博士,博士後出站,曾任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中共上海市楊浦區委工作特別助理,現任華東政法大學比較刑法與國家刑法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
南京江北新區綜合治理局召開深化法治創新院地合作推進會
7月6日上午,南京江北新區綜合治理局邀請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法政學院聯合召開深化院地合作推進會。會上,江北新區綜合治理局分管負責同志介紹了自貿區南京片區落地以來法治建設創新工作進展及法治園區建設等情況;受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公丕祥院長委託,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張鵬教授就域外法查明中心合作共建事宜提出了具體工作建議設想;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法政學院張明菊副書記和徐駿副院長就深化院地合作,拓展公共法律服務陣地、開展教學實習基地建設和人員交流、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設
-
凌斌 | 什麼是法教義學:一個法哲學追問
在關於法教義學的眾多討論中,刑法學者對法教義學立場和方法的追問,體現了難得的方法論自覺。刑法教義學的立場之爭,焦點在於對實定法的解釋態度。依照馮軍教授的表述,「服從刑法的權威是適用刑法的當然前提,刑事法治的實現需要確保刑法規範的純潔」,「必須在刑法教義學的體系之內進行刑法的目的理性思考」。[4]或者用張明楷教授的概括,主要分歧在於「解釋法條與批判法條的關係」。
-
凌 斌:什麼是法教義學——一個法哲學追問
在關於法教義學的眾多討論中,刑法學者對法教義學立場和方法的追問,體現了難得的方法論自覺。刑法教義學的立場之爭,焦點在於對實定法的解釋態度。依照馮軍教授的表述,「服從刑法的權威是適用刑法的當然前提,刑事法治的實現需要確保刑法規範的純潔」,「必須在刑法教義學的體系之內進行刑法的目的理性思考」。或者用張明楷教授的概括,主要分歧在於「解釋法條與批判法條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