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斡爾族90後新農民如何把柳蒿芽做成「致富茶」

2020-12-17 同花順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馬嘉)「生如螻蟻,當有鴻鵠之志。我要把柳蒿芽茶做成一個產業,填補國內沒有達斡爾族企業家的空白。」12月10日,在第八屆中國商業創新大會期間舉行的2020中國新消費論壇上,黑龍江康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康健帶來一股「民族風」。這位年輕的達斡爾族企業家不斷挖掘柳蒿芽價值,將其變成年收入千萬元的產業,在弘揚民族文化、打造民族品牌的同時,又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助推家鄉經濟發展。

  據康健介紹,茶產業是幫助家鄉脫貧致富的好路子,預計今年柳蒿芽茶產業能夠創造約2000萬元的經濟價值。

  2018年,茶藝學成的康健返回家鄉——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裡斯達斡爾族區,並開始創業。這位90後新農民利用嫩江沿岸野生的柳蒿芽製成純天然的「柳蒿芽綠茶」,健康、綠色的概念以及濃鬱的民族特色令其在當地一炮打響。

  「柳蒿芽綠茶是我最先開發的專利產品,以嫩江沿岸的野生柳蒿芽為原料,通過傳統技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經千百餘次實驗研發而成。現在大量的農藥化肥及各種食品添加劑給國民體質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而柳蒿芽含皂鹼、沒食子酸、EGCG(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是綠茶茶多酚的主要組成成分)等多種元素,它是酸性體質的福音。我們創業的初心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達斡爾族文化的同時也能夠享受健康。」康健表示。

  後來康健又研發生產了「發酵紅茶」「苦蕎茶」「果茶」系列產品,迅速走向市場,並獲得了不錯的口碑。

  而康健不斷對達斡爾族民族文化和柳蒿芽故事進行挖掘,在黑龍江扎龍自然保護區、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裡斯達斡爾族區哈拉新村旅遊景區等地設立柳蒿芽茶線下體驗店,並同時在哈拉新村博物館設立柳蒿芽茶展示專區,通過線下體驗帶動線上聚粉的方式迅速走紅。

  如何將茶產業發展壯大?在會後的採訪中,康健談到了自己的「致富經」。他表示,如今文化需求已形成巨大的市場,為滿足這種需求,必須要通過產業的發展,挖掘、開發、利用、保護好文化資源,發展具有濃鬱地方特色和深刻文化內涵的特色產業,因勢利導,提高產業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實現產業升級和歷史文化的傳承。

  康健表示,未來還計劃將柳蒿芽根部做成足浴包、足浴丸,也會做成面膜等化妝品,甚至加工成速凍食品、即食食品等,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真正將柳蒿芽做成大產業。

  接受記者採訪時,康健特意換上了民族服裝,他表示要讓柳蒿芽茶成為達斡爾族的一張名片。

  與此同時,康健心繫家鄉的發展,希望茶產業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創業、就業。「我們企業全部都是90後,都是我一個一個挖來的。」康健告訴記者,最令自己發愁的就是缺少人才,自2018年創業至今,他已經為家鄉直接間接帶動一千餘人就業,未來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加入團隊。

  「我們按照公司+農戶+合作社+基地+科研的模式實施助農增收,利益連結機制緊密,有力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未來,柳蒿芽茶不僅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還有民族文化的烘託和傳承。我認為我們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擺脫貧困的家鄉,而是為了讓家鄉擺脫貧困。明年我們會加大投入,帶領更多的父老鄉親走向陽光康莊大道,為鄉村振興貢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康健表示。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相關焦點

  • 青海湟中成功引育無果枸杞芽茶 成貧困農民致富新「引擎」
    廣告 青海湟中成功引育無果枸杞芽茶 成貧困農民致富新「引擎」 圖為農民採摘無果枸杞芽(葉)茶。 張添福 攝圖為在原本不產茶葉的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結合地帶青海省湟中縣田家寨鎮首次舉行採茶藝術節。
  • 達斡爾族傳統節日斡包節在達斡爾民族園舉行
    6月28日,一年一度的達斡爾族傳統節日——斡包節在達斡爾民族園舉行。身著節日盛裝的達斡爾同胞早早就來到民族園,幸福、歡樂寫在每個人臉上。那邊比體力,這邊比技巧。燉柳蒿芽比賽讓人們領略著獨具特色的達斡爾傳統飲食文化;圍鹿棋、薩克、哈尼卡製作比賽展現了達斡爾族人心靈手巧的一面;罩魚比賽再現了當年達斡爾人傳統的捕魚方式,隨著魚罩起起落落,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魚就被盡收囊中。本次斡包節吸引了旗內外來賓、遊客和媒體記者萬餘人。一位記者由衷地感嘆道:「我已連續兩年來莫旗過斡包節了,每一次都有新鮮的感受和收穫,達斡爾民族真是太神奇了!」
  • 您好,我叫梅裡斯達斡爾族區,這是我的個人簡歷!
    您好,我叫梅裡斯達斡爾族區,這是我的個人簡歷!個人簡歷梅裡斯達斡爾族區基本信息————姓 名:梅裡斯達斡爾族區暱 稱:達鄉年 齡:68歲方 言:東北話面 積:2078平方公裡
  • 【致富】農民如何種出「甜日子」?小檸檬背後有講究
    【致富】農民如何種出「甜日子」?通過佔領價值鏈U形「微笑曲線」的兩端,產量25萬噸的小檸檬做成了大產業。種檸檬,賣檸檬,潼南的檸檬產業最初是從「公司+農戶」規模化種植模式起步的。回望十年前,種出了規模,卻賣不出效益,有時甚至不得不「賤賣」。現實倒逼潼南人琢磨出路:傳統的種賣模式不行,如何讓檸檬升值?按照「微笑曲線」理論,檸檬生產是底部,研發、品牌等是兩側揚起的高附加值領域。
  • 【勞模風採】王躍龍:帶著農民兄弟致富奔小康
    他敢為人先,是農民致富的領路人;他暖心幫扶,是貧困群眾的貼心人;他銳意進取,是鄉村振興的帶頭人。他就是孫吳縣哈屯現代玉米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黨支部書記王躍龍,先後榮獲黑河市勞動模範、黑龍江省勞動模範、省級拔尖人才、2019年省「十大」扶貧致富帶頭人、國務院授予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稱號等榮譽稱號和獎項,今年他又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
  • 陳先志:為村民鋪就致富茶路
    陳先志:為村民鋪就致富茶路全國人大  作者:  2020-10-21 他是來自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桃嶺鄉高灣村長嶺組的一位農民代表,面對偏僻貧窮的山村現狀,他不退縮、敢創新、真幹事,帶領鄉親成...
  • 農業農村農民如何在不離開家鄉的情況下致富?
    農村農民如何在不離開家鄉的情況下靠農業致富,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部分農民致富還是實現全部農民致富。又而引出了一個現在農村農業最大的矛盾:種地,地少不賺錢。想種地,沒地的情況。我們要知道農村農民真正能利用的土地基本都是現成的耕地,農民手中的耕地本來就少而且現在只能種糧。
  • 辭掉公職當農民,來聽聽「90後」的農創故事
    ……   6月24日,第三屆揚州市農村創業創新大賽舉行,選手們精彩的創意和項目贏得了專家評委的點讚,更讓大家驚訝的是:登臺演講的創業者幾乎是清一色的「80後」「90後」,而且九成以上擁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   這些「新農人」拋出了哪些新點子?開闢了怎樣的農創新路徑?本報記者為您揭秘。
  • 保定郭家峪:山村飄出「茶清香」,黃芩託起致富夢!
    郭家峪:山村飄出「茶清香」 黃芩託起致富夢 新聞中心記者/孫維 羅達 楊怡如 淶水臺 淶水縣趙各莊鎮郭家峪村因地制宜發展種植黃芩、製作茶葉產業,把一棵棵藥材、一片片茶葉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法寶」。
  • 90後小媳婦,手工「鏊」出一條致富路
    90後小媳婦,手工「鏊」出一條致富路王亞菲(左)和婆婆製作鏊乾糧。在高臺縣宣化鎮,有一位90後小媳婦,面對家庭困難,不抱怨不放棄,用小手藝蹚出致富路,嫩肩膀扛起持家擔,與婆婆一起照顧失智的丈夫、年幼的孩子,用柴火灶做手工饃,傳承勤勞致富的家風。
  • 新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施行 重慶農民「抱團」致富更有底氣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7日訊(記者 劉雪琴 路奧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下簡稱《合作社法》)2018年7月1日施行以來,重慶市認真宣傳貫徹,積極引導和規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在決戰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生態致富,三明走出小康新路
    如今,作為一種生態產業,茶既為三明百姓奔小康打開了新路徑,更成為三明建設生態功能區的重要抓手。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三明調研時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20多年來,落實習近平同志提出的要求,在三明大地上,一條生態富農之路越走越寬廣。
  • 柳蒿芽別只會蘸醬吃,換種做法,去除苦味,鮮嫩可口味道美
    本期導讀:柳蒿芽別只會蘸醬吃,換種做法,去除苦味,鮮嫩可口味道美柳蒿芽是北方的一種野菜,它主要出產在中國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等地,柳蒿芽別名柳蒿菜、水蒿、白蒿等,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河岸溼地、沼澤、柳林灌叢下等處
  • 廣西荔浦砂糖桔成為農民致富「搖錢樹」
    廣西荔浦砂糖桔成為農民致富「搖錢樹」 2015-12-29 20:00:5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摘下致富「黃金芽」 浙江安吉扶貧茶在貴州正式開採
    摘下致富「黃金芽」 浙江安吉扶貧茶在貴州正式開採 2020-03-05 12:49:52 孫靜波 責任編輯:孫靜波     彝族姑娘鄧方敏採下第一葉 安吉縣宣傳部提供    (抗擊新冠肺炎
  • 同安農民變導遊 走上綠色致富路
    去年以來, 同安區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圍繞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立足「富美同安」發展定位,扣緊「三個轉型」,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藉助鄉村旅遊讓農民轉產轉業,開發綠色經濟,走上綠色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