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墮落的方式拯救父母之間的關係

2020-09-09 後現代家庭教育

夫妻關係不和,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



最近一個孩子的個案,讓我倍受觸動,孩子為了拯救父母之間的關係,他開始自我放棄,從一名優等生降到了差生,每天沉迷在手機裡。曾經這個孩子為了拯救父母之間的關係,拼命努力的學習,當他發現自己學好的時候,父母並沒有因他的學習提高而改變彼此關係,於是他又走到另外一個極端,開始自我放棄。

不妨靜下心聽聽孩子的心聲

孩子漸漸發現,在成人的世界裡面,他的呼喊是沒有作用的,因為曾經他努力向父母表達,&34;,但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是:&34;。大人沒有因為孩子的吶喊、呼救,而反觀內在去改變現狀,似乎家庭是三國鼎立,各自一方,此時此刻,忍不住想給大家分享這個真實的案例,願它的存在能給家長同胞們一絲絲的啟發。

孩子承擔拯救者



同學A是一名重點中學的初一學生,從小乖巧、懂事、上進,從孩子記事起,爸爸媽媽就在爭吵中度過,家庭就是無硝煙的戰場,幼小的他經常會聽到爸爸媽媽口中說:&34;,孩子為了維繫和諧的家庭,他非常努力的學習,在學習及其它方面都沒有讓父母操心,他認為這樣父母關係就會得到改善,但讓他傷心的是,6年過去了,父母的關係並沒有因他的努力而改善,上初一的時候,他突然萌發了一個自己都不願意做的事情,就是放棄學習,沉迷遊戲,因為在他內心深處,他認為父母最在意的就是他能好好的學習,如果他放棄了學習,父母都會關注他,他們的關係也許就會改善了,不過這次他成功了,父母因他沉迷遊戲不學習而著急,他們開始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他們開始意識到他們自己的問題,開始改變,但孩子還是沉迷遊戲,父母們很納悶,但他們依然在堅持不斷改變說話的方式和與孩子的相處模式。

家庭愛的流動



父母在改變中發現了自己的問題,也感受到對方的感受,當我跟父母倆做了&34;的訓練,同時讓他們真誠表達感受,最後抱頭大哭,彼此示愛,奇蹟發生了,從那天開始孩子放下手機開始寫作業,學習了。

故事繼續在發生,你有什麼收穫?我們可以常常問伴侶,從孩子身上我們看到了什麼,我們那些方面需要改善,在陪伴和堅守中如何更好地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怎樣用自己的方式拯救家庭?
    然而,在多年的心理工作中,會驚奇的發現:作為一個認知、能力、力量有限的孩子,看似他們總是需要父母的關愛和庇護,但事實上他們往往也在傾盡力量去保護、拯救自己的父母和家庭。今天我就一起看看,當父母關係、家庭環境出現狀況時,孩子們可能會出現怎樣的狀態和表現。1.
  • 孩子用生病的方式,讓父母建立連接,讓他們去和解與彼此的關係
    以下故事由曉光老師分享給我們,為方便轉述,我將用第一人稱為大家講述。我有一位男性朋友,是當兵的,目前有一個女兒。他與妻子的關係一直不好,再加上長期在部隊,與妻子的關係也變得更加疏離。夫妻關係出現裂痕,不要認為孩子沒有感覺,他們對能量的感知更為敏感。夫妻是相親相愛還是將就一起過日子,他們其實能感知到。如果夫妻倆人之間緣分未盡,彼此之間需要成長的課題沒有通過,關係未和解,孩子便會成為連接夫妻之間的紐帶,去幫助父母圓滿和解關係。
  • 父母之間的關係,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嗎?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嗎?孩子不是除了父母外,還會被其他的人所影響嗎?難道孩子的一些做法都是來源於父母嗎?孩子的每個變化,都來源於父母,之所以變成這副模樣,是父母所造成的但現在彌補,還來得及嗎?如果他們多關注孩子,少一些爭吵、多一些與孩子互動想必就不會成現在這幅模樣。
  • 二胎家庭孩子相愛相殺,父母如何協調孩子之間的關係?
    其實,不管家長如何偏心,歸根結底是想用一方妥協的方式來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最終的目的還是不希望兩個孩子關係不好,那麼家長要怎麼做,才能真正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呢?01、偏心要講究技巧,不要偏心一個傷害一個知乎上有個問題是這樣問的:父母可以偏心到什麼程度,心理傷害有多大?
  • 如何營造父母與孩子之間和睦的關係,別讓錯誤的方法傷害了孩子
    每一對父母都有具有自己特點的育兒心得,在父母自身的影響下,不同的家庭也會選擇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在不同選擇的影響下,孩子和家長們之間的關係也會出現不一樣的情況,有的孩子可以和自己的父母天南地北的談話,什麼都可以說什麼都可以分享,有的孩子則不願意與父母有任何的交流,發生了事情也會選擇自己承擔不讓親人知道。
  • 父母與孩子之間該如何維護好親密的關係?
    父母與孩子之間該如何維護好親密的關係?現在許多的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否非常的僵硬,雖然雙方都十分的關心對方,但是礙於臉面的關係都不好意思向對方表達,以至於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越發的叛逆,而孩子們也會久而久之的覺得父母對她們的關心很少。其實想要維護好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大家只需要掌握好相應的方法就好了。
  •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值得千萬父母深思
    首先能夠想到向父母老師求助的人,加起來竟然還不到7%。為什麼會這樣呢?本來最親近的人是父母,我們也最應該相信他們,可結果卻寥寥無幾。其實父母不信任孩子,對孩子做的事,說的話都持有懷疑態度,甚至還會以打罵的方式逼迫孩子承認錯誤都會導致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降低,當孩子遇到困難也不會第一時間向父母求助。
  • 《長不大的孩子與變老的我們》丨新成年人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尺度
    文丨易小星見過很多男人吐槽家中的子女和父母的關係類似這樣:「爸,我媽呢?」這句話是自己和孩子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及至長大成人的孩子紛紛離開家門,去外面求學或者謀生,我們本以為可能算是孩子成人的標誌,以後就是父母得體推出孩子生活的時候了。可是沒想到的是我們依然是疲憊不堪的父母,孩子並沒有真正長大。
  • 孩子出現三種行為時,可能離墮落不遠了,家長要及時拉一把
    ,就是父母的過錯,孩子的行為體現的是家教,有人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每個孩子身上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有著父母的影子。飛飛的遭遇讓人心疼,很明顯他的墮落源於家庭,父母生而不教是最大的源頭,要知道孩子的墮落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孩子出現如下幾種行為時,父母一定要及時「拯救」。
  • 你知道嗎,孩子往往會以絕望的方式來拯救父母婚姻
    不幸的婚姻,真的會傷人,尤其是我們年少的孩子。當一個家庭出了問題,年齡較小、自我保護能力較弱的孩子,就會不顧一切地去扮演幫助父母的角色。當孩子承受能力不足時,就會採取絕望地方式,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以此來引起父母的關注和重視,從而用極端的方式來挽救家庭。
  • 父母怪孩子不守規矩,孩子怪父母用錯方式
    父母怪孩子不守規矩,孩子怪父母用錯方式! 到底是孩子不守規矩,還是父母用錯方式?而不是隨便打兩下,應付了事; 第三、家長要讓孩子學和別人道歉,獲得別人的原諒。雖然說,孩子之間相處,偶爾會發生摩擦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不要把別人的寬容當作無知和軟弱。
  • 那個最終墮落的孩子,其實是替罪羊
    軟性精神虐待,硬性暴力手段,是其中一些機構普遍使用的方式。早有媒體在披露時,把這些機構比喻為「集中營」。而這些「集中營」,一直都在。每年都有很多孩子,被父母送去改造。在「集中營」裡,這些孩子不能有自我意志,屈從教官與權威,為了求得生存,甚至習得了「苟且」。有的孩子被放出來,的確沒有再玩遊戲,但他們已成為了某種程度上的「難民」。父母為什麼要把孩子送入這樣的地方?
  • 已經2020年了,請正視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不管是哪種,監護人不配合治療,我們心疼孩子卻也無可奈何!父母給予孩子生命,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嬰孩時期無法保護自己,如果父母都不重視孩子的生命安全,可想而知最終的結果是會多麼令人心痛!嬰孩如此,成人亦如此。相信近期熱播的《愛的釐米》中,關雨晴的原生家庭深受大家熱議。關父為了兒子屢次讓女兒忍讓,看的觀眾是氣不打一處來。
  • 父母與孩子關係不好的家庭,需要掌握向孩子表達愛的方式
    情緒失控帶來的傷害記憶往往都比較長,對孩子的影響很大,這都是父母不懂得控制情緒,不懂得向孩子表達的原因,需要讓孩子知道你是愛他的,很多時候的責罵都是善意沒有惡意的,這都是需要家長去掌握如何向孩子表達愛他的方式。
  • 父母跟孩子最好的相處方式,是建立起「朋友關係」
    第20節–父母與孩子需建立起「朋友關係」作者:蔡銀兵不少家長曾經給我留言說什麼樣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成長來講最有利。其實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教養方式,也因人而異或多種多樣吧。但我從那些比較快樂的孩子家庭中,看到這麼一種現象。
  • 新教育時代下的父母之道——有毒的家庭氛圍:放過自己,拯救孩子
    我們無法理解夫妻之間冷戰的用意,更無法想像,處在父母冷戰夾縫中的孩子,他們會如何度過父母冷戰時那些讓人惶恐的日子。這樣打了幾年,他家的房子就易主了,不知家裡有沒有孩子呢?6父母互相抱怨有的爸媽,關係不會壞到經常爭吵冷戰、大打出手的程度,但會把互相抱怨當成家常便飯,和吵架一樣,諸多雞毛蒜皮都能成為抱怨的由頭。
  • 當孩子出現以下行為時,代表「墮落」就在不遠處,家長及時阻止
    『墮落』了呢?閨蜜邊喝酒邊抱怨,我心裡忍不住吐槽,除非是重大事故,不然孩子的性格變化都有跡可循,只看家長上不上心。尤其在孩子出現以下行為時,一般情況下「墮落」就在不遠處了,家長及時阻止,免得孩子真誤入歧途了。
  • 孩子之間的差距,就是父母思維方式的差距,「神童」就是典型例子
    這三類家長的思維模式上也並無太大區別,其思維方式是這樣的:孩子天分如何?孩子努力了嗎?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付出了多少?然後根據結果,不斷地調整目標。其著眼點始終在燈泡的本身。不過第4種培養方式就很另類了。它是通過另一種方式讓燈泡發光發亮。
  • 依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紐帶
    在20世紀50年代,精神病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提出,嬰兒與照顧者的關係是由在生命第一年發展的許多行為反應形成的。嬰兒通過吸引護理人員的注意來確保自己的生存。通常最重要的照顧者是嬰兒的母親。寶寶會通過多種方式尋求與您保持聯繫。他們的第一種溝通方式是哭泣,他們會在需要你時哭泣。
  • 家長之間教育方式不一致,先改善的是婚姻關係,而不是教育方法
    一面是鼓勵教育,一面是挫折教育,父母教育理念不同該如何解決?父母雙方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有不一致的態度是很常見的,畢竟男性和女性的思維方式不同,家長的側重點也會不一樣,但是在教育的時候要儘可能地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矛盾。教育最常見的就是母親過度表揚,甚至會依賴孩子,但是父親就覺得孩子應該嚴加管教,不能經常表揚,怕驕傲產生不謙虛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