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生病的方式,讓父母建立連接,讓他們去和解與彼此的關係

2020-09-05 直覺力大本營

以下故事由曉光老師分享給我們,為方便轉述,我將用第一人稱為大家講述。


我有一位男性朋友,是當兵的,目前有一個女兒。他與妻子的關係一直不好,再加上長期在部隊,與妻子的關係也變得更加疏離。他有個特別喜歡的女生,但是一直沒在一起,因為怕影響女兒的學業,就計劃等到女兒上大學後,他再和妻子離婚。


夫妻關係出現裂痕,不要認為孩子沒有感覺,他們對能量的感知更為敏感。夫妻是相親相愛還是將就一起過日子,他們其實能感知到。


如果夫妻倆人之間緣分未盡,彼此之間需要成長的課題沒有通過,關係未和解,孩子便會成為連接夫妻之間的紐帶,去幫助父母圓滿和解關係。

沒想到他女兒在剛上大一的上學期就檢查出患有白血病,他一夜之間,整個人變得蒼老許多,他無心再提離婚的事,一心只想把女兒的病治好.


因為他是唯物主義者,並不認為我能用我的方法(體系)可以幫到他。所以我也沒說她女兒生病的背後原因。


在女兒檢查出白血病不久,女兒的眼睛也接連出了問題,處於半失明狀態。這讓他更脫離不了這個家庭,脫離不開與妻子的朝夕相處。


後來我試探性地問他,他是否還有想與妻子離婚的想法?他很無奈地說:「我這輩子就這樣了,過一天算一天吧。」


女兒不想讓父母分開,她用生病的方式,讓父母建立連接,讓他們去處理和解與彼此的關係。

他女兒為什麼得的是白血病,而不是其它病?我們都知道白血病是一種血液性疾病,我們的身體裡流淌著父母的血,女兒得白血病的背後信息是因為父母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問題。(此信息解讀僅針對此案例,請勿對號入座。)


孩子是天使,他們足夠勇敢,他們會用不同的方式來讓我們看到自己身上的問題,讓我們看到需要去完成和化解的關係,而我們往往只會認為是孩子出現了問題,到處去「尋醫問藥」。其實無論是孩子,還是身邊人,他們都是因你而來,你也是因為他們而來,我們都為照見彼此,為了彼此的成長而來,只有自己改變了,周圍人才會隨之改變......

END

直覺力大本營:


讓國民過上簡單、喜悅的直覺式生活。


想參加每周的免費線上沙龍,請關注我,並私信發送「報名」兩個字。


私信按鈕在文章頂端點擊我的頭像,即可顯示「關注」「私信」按鈕。

相關焦點

  • 父母跟孩子最好的相處方式,是建立起「朋友關係」
    第20節–父母與孩子需建立起「朋友關係」作者:蔡銀兵不少家長曾經給我留言說什麼樣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成長來講最有利。其實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教養方式,也因人而異或多種多樣吧。但我從那些比較快樂的孩子家庭中,看到這麼一種現象。
  • 建立優質親子關係最好的辦法是:父母與孩子有各自的邊界
    如何建立融洽的親子關係?其實想對家長們說的是,更少的介入孩子的領地,邊界以內不是父母的管轄範圍,這點非常關鍵。具體如何去做呢?只需要做到以下3點:1.學會只給建議首先家長們需要明白,這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跨過邊界替孩子操持,只治標不能治本。其實剝奪了孩子最小成本犯錯、試錯的機會。社會上我們總能遇見幾個款式多樣,形形色色的巨嬰,又叫「媽寶」。我猜想他們背後肯定有個「無所不能」的父母。
  • 中華家風|對父母最大的感恩,是與他們和解
    他們都對著彼此大吼大叫。她說,這一幕又回到了小時候。曾經,她也是因為不滿父親的管教方式,因為骨子裡的倔強與「偽自尊」,習慣了跟父親頂嘴。而父親也好像習慣了以「粗暴的愛」對待她。她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她感覺自己就是個有家卻無家可歸的孩子。
  • 和孩子的關係差?抓住兩個關鍵時刻,和娃重新建立連接
    家庭教育諮詢師比爾·拷貝特認為導致孩子們缺乏合作的最主要原因是孩子覺得與家長的聯繫不夠緊密。所以孩子才會通過一些他們認為能夠喚醒父母對自己重視的行為,想要獲得和父母的連接,只是父母未必能夠理解。所以親子連接不可能做到一勞永逸,所以必須通過重複的連接,不斷的建立,才能夠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 建立好的親子連接,才是父母愛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親子關係是一切關係的基礎,父母如何與孩子相處,影響著孩子日後如何與他人相處。如果孩子從小與父母疏離,被父母以冷漠對待,孩子長大後也往往難以與他人保持長久而良好的親密關係。同事曾經有句話讓我深感觸動,他說,如果能夠重來一次,即便當初再難再苦,也一定會陪伴在孩子身邊,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連接,而不是在孩子的童年時期,做一個隱形家長。父母與子女間最深的痛,無外乎明明是血緣關係的至親,自己想要捧在手心裡的寶,卻始終像是隔著千山萬水,走不近也難以靠近。
  • 培養內驅力的孩子,建立尊重與欣賞的親子關係
    還有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下,全新生活方式帶來的育兒挑戰等等,都在時刻考驗著新生代父母們。只有我們把育兒看成一段關係,才能改變這種思維方式:孩子是個不斷成長的獨立個體,他有自己的思想、情緒和個性。一段關係出了問題,不是大數據和方法論能夠解決的。因為任何一段關係都是雙向的、流動的、獨一無二的。親子關係,才是我們育兒生活的起點和終點。
  • 孩子用墮落的方式拯救父母之間的關係
    > 最近一個孩子的個案,讓我倍受觸動,孩子為了拯救父母之間的關係,他開始自我放棄,從一名優等生降到了差生,每天沉迷在手機裡。曾經這個孩子為了拯救父母之間的關係,拼命努力的學習,當他發現自己學好的時候,父母並沒有因他的學習提高而改變彼此關係,於是他又走到另外一個極端,開始自我放棄。不妨靜下心聽聽孩子的心聲 孩子漸漸發現,在成人的世界裡面,他的呼喊是沒有作用的,因為曾經他努力向父母表達,&34;,但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是:&34;。
  • 孩子和父母親子依戀關係沒有建立好,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得重視
    這主要是因為在孩童階段,彼此間的親子依戀關係沒有建立好導致的。 在這種情感聯繫中,產生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就成為了他們的情感連接,從而形成了親子間的依戀關係。 那麼這種依戀關係,主要分為三種類型,有的類型是比較正向的,有的則屬於不安全型關係。
  • 《零零後》:孩子拒絕溝通?父母巧用「名片效應」,建立親子關係
    下車之前,男孩在車窗玻璃上用英文寫出了不去考試,媽媽看了一眼問孩子在寫什麼,他沒有說話,最後擦掉了剛剛寫下的筆跡。像於錫坤一樣的孩子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很多,他們似乎不願意和父母多交流,面對父母的詢問也只是簡單的用&34;三個字敷衍。
  • 父母與孩子在關鍵期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能讓孩子受用一生
    一,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就是安全感,而且安全感的建立是越早越好。那麼安全感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嬰兒從出生開始,被母親或其他養育者照料、互動,就會和他們形成一種最基本的依戀關係。如果嬰兒在有需求的時候,養育者能及時而積極的做出回應,而且他們之間的互動良好,嬰兒就會和養育者形成良好的親密聯結,他就會感到安全。
  • 教會你如何建立正確的親密關係,讀《假性親密關係》有感
    比如,我們習慣了用嘮叨表達關愛; 通過「作」來強調忠誠; 用批評來表達「我是為你好。」 諸如以上這類情緒的錯誤表達都是我們在建立親密關係路上的絆腳石。
  • 抑鬱在提示我們,是時候和解了 | 有多少抑鬱症,是父母造成的?
    一個挑剔完美的父母,就把他內在無能的部分傳遞給了孩子,由孩子去承受,父母則依然可以很完美。這個過程叫做投射性認同,通過這種方式,父母將自己不能夠處理的情緒和問題扔給孩子,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當生存環境和父母的養育方式,讓孩子極度無法保持自我平衡或形成安全感的時候,孩子的心理應對系統就會出現問題:焦慮、抑鬱、強迫、躁鬱等等情況,都屬於孩子對這種惡劣生長環境的反應。這是一種呼救,在心理支持極度貧乏的狀況下,孩子啟動了心理預警系統,孩子用焦慮症、抑鬱症等症狀,尋求自救,也呼叫關注和支持,希望被看到。
  • 解決問題前,先和孩子建立情感連接並認同孩子的感受(值得收藏)
    在解決問題和衝突前,我們首先要先和孩子建立情感連接,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達給孩子。感覺好才能做得好,家長和孩子之間要是沒有信任和親暱的關係,我們將無法積極的影響孩子,親密的連接幫助我們和孩子都有歸屬感。和孩子建立連接以後,我們要學習進入孩子的感受,想像當孩子生氣、發脾氣時,孩子會有何種感受?站在尊重孩子的角度,認同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感受,不要試圖讓孩子放棄他的感受。而要理解孩子,我知道你很生氣,允許孩子有限的自由,用正確的方式發洩情緒。
  • ...當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親密的關係,他們可以使用「西爾斯親密育兒...
    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方法有很多。在西爾斯的育兒書中看到「親密育兒的七種方式」仍然是件好事。你可以從中學習。但是讓我們提前說,我們不需要接受所有七種親密育兒的方法,因為每個孩子父母的情況不同,這不是僵化的,我們只需要學習適合我們的方法。
  • 心理學:穿越原生家庭之痛與父母和解,與自己和解,與世界和解
    在心理諮詢這條路上,自助、助人,是一個良性循環,心理諮詢師用自我療愈的經驗,用血肉之軀、用內在艱難的心路歷程,加上堅實的專業理論知識,來幫助來訪者走出困境。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穿越原生家庭之痛與父母和解,與自己和解,才能與世界和解。這是誰也逃不開的。
  • 心理學:父母關係的和諧程度,決定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績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我們生活中有一種奇怪的定律,我們越討厭父母身上的某些特質,就越有可能複製這種特質。小時候經常目睹父母爭吵的孩子,無一不討厭成為父母那樣的人,但他們成年以後幾乎都會重複父母的婚姻模式。
  • 發現幸福,刻錄美好,談談父母如何在旅行中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喜歡在節假日帶著孩子出去旅行。旅行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增長見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刻錄下許多美好的人生記憶。下面,我就以自己帶孩子出去旅遊的經驗,來談一談父母與孩子如何在旅行中建立理想的親密關係。
  • 父母和孩子越來越疏遠?用銷售心理和孩子交流,建立和諧親子關係
    剛出生的孩子在父母眼裡永遠都是最可愛的,即便他們每天只知道喝奶和睡覺,時不時地發出哭聲,甚至在半夜也睡不踏實,總是用哭聲喚醒父母。但是父母對他們卻依然非常疼愛,越看越喜歡。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可愛在父母的眼裡也漸漸消失,取而代替的是各種嫌棄和不滿,所以才有一句話形容孩子說7歲8歲狗都嫌。
  • 孩子情緒爆發,父母感到棘手,8個溝通技巧,恢復親子溝通與和解
    估計這種話從孩子嘴裡冒出來之後,他自己也會感到不可思議:我怎麼會說出這種可怕的話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只是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拒絕和教訓孩子,只會加劇親子關係之間的緊張感,這是因為孩子在氣頭上,考慮到面子上的問題,他們一般是不會輕易「鳴鑼收兵」,甚至出於某種對抗心理,他們會進一步讓事情變得不可控。
  • 除了打罵懲罰以外,還有這種教育方式能讓你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平日裡和孩子在溝通時所能用的打罵,各種懲罰和威脅等手段已治標不治本,而且令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了。《重塑兒童行為》的作者凱在書中指出:你是希望孩子處於對你的恐懼而聽你的建議,還是處於對你的愛戴和敬重而聽你的建議呢?相信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是恐懼自己,而是尊重自己、和自己關係猶如好友,能擁有和諧的親子關係。既然要和孩子建立關係,就需要父母付出時間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