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敏敏(文案架構師)
圖片 | 網絡
01 家怎麼成了很多人很敏感的內傷了呢
這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的閨蜜跟我分享了她這次春節回家的經歷。
她說,又一次,她摔門而出。她一年才回一次家,一路上一直盼望著早點到家,跟家人分享在外的喜悅。沒想到因為她父親的一句話,結局很憂傷。
他們都對著彼此大吼大叫。她說,這一幕又回到了小時候。曾經,她也是因為不滿父親的管教方式,因為骨子裡的倔強與「偽自尊」,習慣了跟父親頂嘴。而父親也好像習慣了以「粗暴的愛」對待她。
她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她感覺自己就是個有家卻無家可歸的孩子。「我內心裡一直渴望著那所謂的『父愛』,渴望著有一個溫馨的家庭,一家人能和顏悅色相待……」她說著說著,眼淚忍不住奪眶而出。
都說家是我們成長的搖籃,是心靈的港灣。但為何卻成了很多人世界裡最冰冷的地方了呢?成了很多人談及心痛和想要逃離的內傷了呢?
02 父母對我們的傷害,其實是一種我們暫時不理解的愛
董卿曾在一次訪談中,談到他父親對他的教育。
她說,她父親對她很苛刻。從剛開始識字的時候,父親就督促她每天抄成語、古詩,再背下來檢查。
上了中學,又要求她每學期必須讀完多少名著,高一到高三,每個寒暑假必須要自己打工掙錢。
她那時就去賓館給人當清潔工,掃地疊被子,幹又髒又累的活。更嚴厲的是,他父親不讓她照鏡子,也讓她母親不要給她買新衣服。
但她在談論中卻表示很感謝她的父親,是父親讓她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
父母對我們的傷害,其實是一種我們暫時不理解的愛。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不一樣而已。
他們對我們的「暴打」、「狠罵」確實是過分了一點,但也不能怪他們,他們可能是因為文化水平局限不懂教育,可能是受原生家庭的傷害而性格粗暴,也有可能是飽受生活的壓力,內心需要發洩。
03 對父母最大的感恩,是與他們和解
幸福的原生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童年都各有各的不幸。
但原生家庭只是我們的起始點,它決定不了我們的終點。無論它對於我們的成長是好的,還是糟糕的,我們是很難選擇的,但我們可以決定和解。
有些人總是口口聲聲說感恩父母,總是拼命地努力,想給父母更好的回報。但父母其實並不需要我們對他們做什麼,他們僅是希望我們能好好的活著,不恨他們,願意敞開心扉和解他們的不完美,曾經對你的「不好」。
王朔曾給女兒寫過一段話:
我不記得曾愛過自己的父母,小時候怕他們,長大後開始煩他們,後來見面就吵;再後來就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心裡就難過。
父母與我們有著天生的血濃於水的關係,這一場人世相逢,是上帝賜給我們最珍貴的遇見。你與他們,再漫長的相處也就只有今生今世。生養之恩,總大過於一耳光的仇。
放下吧,孩子,對父母最好的感恩,就是與他們和解。從和解而來的愛才是真摯的愛。
如果現在的我們不選擇與他們和解,將來,我們的內心一定會留有遺憾。不要等到那時,我們才會深刻理解到時光沒有將來,愛並不能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