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父母關係的和諧程度,決定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績

2020-11-08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我們生活中有一種奇怪的定律,我們越討厭父母身上的某些特質,就越有可能複製這種特質。

小時候經常目睹父母爭吵的孩子,無一不討厭成為父母那樣的人,但他們成年以後幾乎都會重複父母的婚姻模式。

這種不健康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連環追尾的事故,影響波及好幾代人。

精神分析學家科胡特說:「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怎麼做更重要。」

那些夫妻狀況糟糕的人或許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也盡心盡力,但效果微乎其微。

因為你的孩子一定會繼承並模仿你的行為。

孩子是天性敏感的,很多情緒即便沒有清楚地表達出來,他也是能感知到的,而他感知到的那些東西,就會內化成他自己的行為模式。

這種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只要在未來的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情況,這種模式就會啟動,幾乎是無意識的。

神經科學表示,大腦的發展依賴於生活經驗,這意味著孩子實際擁有的經驗,特別是父母提供給孩子的關係經驗,決定大腦的連結。

為什麼小時候父親經常家暴母親的女孩,長大後更容易遇到渣男更容易被家暴?

因為爭吵打架的男女相處模式,印刻在了她內心深處。雖然痛苦但是內心深處是享受的,因為那是她們童年時期最熟悉的環境,人類對於熟悉的環境具有天然的依賴感

當然這並不健康,但要改變命運如此的輪迴,個人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即便優秀如國際巨星蕾哈娜,也依舊沒能逃脫家暴的陰影。可見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究竟有多深厚。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每個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將會影響他的一生。

一個在原生家庭裡的遭遇,很容易帶到自己的再生家庭裡。

之前有網友分享過一個自己的故事,她說媽媽小時候情緒非常的不穩定,動不動就對她大吼大叫,她母親的歇斯底裡她這輩子都無法忘記,後來她下定決定如果做了母親就一定不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

可當她真的做了母親以後,儘管她已經很克制了,但依舊會對丈夫和孩子惡語相向、語言攻擊自己最愛的人。

她不到三歲的女兒已經學會了察言觀色,一次飯後,她女兒想要幫她洗碗,結果卻不小心把碗給摔了,她正要發怒。她女兒已經哭著認錯道:「媽媽,不要生氣,不要打我,我馬上收拾乾淨。」

這位網友說,那一刻,她心如刀割,那不就是小時候的她自己嗎?

暴力是很容易流傳下去的特質,那些被家暴過的孩子,有更大的概率家暴自己的孩子。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家,是愛與溫暖的傳遞通道,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

如果你已經是個不幸運的人,那就盡力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幸運的人。

一個溫暖有愛的童年能夠治癒一個人的一生,他在童年時期得到的愛,看到的父母和睦恩愛,能夠成為滋養他一生的養料。


《美國科學家》雜誌曾公布的最佳育兒方法中,父母好好相愛,是位居第二的教育方式。

其實很多事情,不用父母可以去教,若父母是彼此相愛的人,那麼孩子耳濡目染的就會習得愛這項能力,若父母之間總是冷戰爭吵,孩子也會學會冷戰爭吵。

夫妻關係不和睦的家庭,甚至不用得到成年孩子就會出現問題。

有研究顯示,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中,32%的孩子有心理問題;經常吵架、關係不和的夫妻中,子女成績差的比例高達87.52%;夫妻關係有問題的家庭裡孩子更容易出現厭學、自閉、自殺等惡果。

家是每個人的來處,家庭裡處理不好的問題,總會通過每一個人來反映,成年人的承受能力較強尚且難以承受,更何況一個孩子。

當一個成年人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說明已經有了成熟、獨立的思想,作為一個成熟的人,尤其是已經成為父母,要學著和過去的痛苦和解。

從心理學上講,一個人只有承認原生家庭帶來的痛,正視它,接納它,才能與過去和解。

與原生家庭和解,只有和過去的這些傷痛和解,才能和過去受傷的自己和解,而唯有和解才能使自己以及自己的下一代不再遭遇傷害。

的確人的內在人格一旦形成想改變很難,但若不改變就只能承受內心的煎熬,而改變才有可能迎接新生。

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磨鍊:

一,有意識地訓練個人的覺察能力,包括覺察自己的情緒、想法、願望和行為,並去理解這些狀態背後的意義。

二,有意識的和各種各樣的人去建立聯結,在新的人際關係中一點點鬆動人格中僵化的部分。

三,找個專業的精神分析者輔助自己改變。

療愈過程很艱難,耗費的時間精力金錢何止一點半點,並且效果未必比得上天生就幸運的孩子。

但至少你自己開始正視自己的過去,確立了自己的邊界,隨著時間推移慢慢的你會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逐漸活出自己的攻擊性找回自己的力量感。

命運是一種很玄幻的東西,很多上天給的東西我們無法違逆,但我們可以嘗試改變,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延續一份愛,不管之前的生活多麼糟糕。

如果你已經再組了家庭,那麼在家庭裡處理好和丈夫的關係,營造幸福安樂的家庭氛圍,給孩子一份有愛的回憶,孩子才會成長你樂觀、積極的人。

並且給予愛的過程實際上也一種治癒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自己沒有得到的慰藉,會通過另一個體的得到,而得到釋懷。

這世界唯有愛,能夠治癒內心深處的創傷,而不是報復,所以盡情地感受給予身邊的人愛吧。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1] Alexia E. Metz (2018).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toys in the environment on toddlers』 play.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50, 78–87.

[2] Firestone, T. (2018). Daring to Love: Move Beyond Fear of Intimacy, Embrace Vulnerability, and Create Lasting Connection.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相關焦點

  • 如何建立和諧親子關係?聽坪地心理專家怎麼說
    ,夫妻關係融洽的家庭撫育的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實際調查顯示,存在親子關係問題的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父母在家庭關係中的矛盾和問題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造成心理上的傷害;二是孩子上學後,父母更多依賴學校來教育和保護孩子,忽視了家庭教育,且父親在家庭教育中容易缺位,家庭教育的壓力更多傾斜在母親身上;三是現在孩子接受的社會信息來源很多,其中不當的文化符號、價值觀等會給孩子錯誤的引導。
  • 孩子和父母親子依戀關係沒有建立好,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得重視
    文丨飯飯媽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最初擁有的親密關係,就是與自己父母之間的關係,所以孩子與父母的關係,理所應當是最好的。 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子女與父母的關係並非那麼親密,甚至有些子女和父母,還出現了反目成仇的情況。
  • 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現狀:父母對成績期望越大,孩子的壓力越大
    本報告重點包括: 青少年壓力主要來源於學習任務和考試,父母對成績期望越大,孩子的壓力越大。 家庭教育方式、氛圍是否和諧,影響孩子的性格、社交、和情緒發洩方式。
  • 心理抗「疫」:珍惜共處時光,構建和諧親子關係!
    點擊進入:在線心理諮詢  疫情當前,為更好地幫助廣大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社會居民做好個人心理防護,呵護心理健康。日前,由楚天都市報聯合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專家服務隊開設「心理抗疫 專家行動」專欄,該專欄在疫情期間,為大家提供心理援助服務,並帶來相關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
  • 知愈心理:孩子成績背後的心理密碼,父母真的讀懂了嗎?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由於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不但成年人的生活壓力加大了,孩子的學習壓力也成倍的增長。這些壓力一部分是來自學校和社會,但更多的是來自家長。作為父母不但要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 心理學:你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早已註定了你的性格和命運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我們生長在怎樣的家庭決定我們有什麼樣的經歷,而這種經歷又會極大的影響日後的人生。在你的記憶中,童年是怎樣的?發展心理學流派認為,當個體成長到五歲左右時,人格就已經形成了基礎。
  • 父母課堂|心理健康教育,為什麼說家長必須重視青少年心理問題?
    在這個時代,孩子對環境適應、人際交往、學業與家庭感受到的壓力都成百倍的高於過去。全世界兒童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發病率在20%左右,且有上升趨勢。據統計,70%的中小學生、80%的大學生都有不同程度厭學情緒,且越來越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
  • 心理學:父母吵架、離婚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答案在這裡
    最近一個多年不聯繫的同學突然聯繫到我,說他最近在和妻子鬧離婚,4歲的女兒每天悶悶不樂,他問我,這種父母吵架、離婚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沒有影響,是怎麼影響的,如何才能避免呢?那今天我就「借這個機會」把這個思考過程整理一下,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給家裡有孩子的父母,以及不得不面臨如我同學這般問題的父母做一個參考。
  • 伴侶和孩子誰更重要?心理學家:婚姻中親子關係不該逾越夫妻關係
    但專注研究婚姻關係和親子關係的心理學家們幾乎一致認為:在優秀的婚姻關係中,孩子的地位始終不會超越夫妻關係,家庭裡的第一關係應該是夫妻關係;只有當夫妻雙方構建了完整、和諧、幸福的婚姻關係後,親子關係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
  • 【心理健康】父母必知的十大教育兒童心理學原理
    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
  • 葉一舵: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孩子逆反心理更嚴重
    我們接觸的很多家長,對孩子成績的排名非常清楚,但孩子的心理狀況怎麼樣,同學關係如何,完全不知道也不關心。如今,我們經常遇到學習非常優秀的孩子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很多家長到那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後悔,說:「只要孩子平安,別的什麼都不重要了。」
  • 和諧的親子關係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12~18歲時,人已經進入青春期,其獨立意識與逆反心態就決定了這一時期已經不是家庭教育的優勢時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即依戀期。在依戀期中,1~6歲又最為關鍵。有個5歲孩子在回答「什麼是愛」時說:「愛就是被摟著。」這個回答並不幼稚可笑,而是童年生命的呼喚。幼年時代最需要父母的陪伴,只有愛的陪伴,幼兒才會有安全感和幸福感,這對其一生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 【家長必讀】父母對成績期望越大,孩子的壓力越大
    家庭教育方式、氛圍是否和諧,影響孩子的性格、社交、和情緒發洩方式。10%左右的家長很少關心孩子身心發展,超四成學校沒有開設心理健康相關課程,近三成學校雖然開設了但並不怎麼上。對於孩子墜樓等極端行為,超八成家長認為是孩子的「抗挫能力差」。青少年壓力主要來源於學習任務和考試,父母對成績期望越大,孩子的壓力越大。
  • 孩子被問成績怎麼辦?教孩子機智化解,保護心理健康還不傷感情
    文|凝媽這幾天高考成績將陸續發布,家長和考生心裡的石頭總算要放下了了。人們現在對高考成績格外關注,誰家要是有個高考生,七大姑八大姨都會來關心一下。成績還沒出,就有很多人沉不住氣地問孩子了。但是,這樣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 教育孩子不能強迫!父母與孩子的和諧關係,比「贏在起跑線」重要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便會形成自己的認知,對於那些父母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反感心理。如果父母不加注意,不及時進行引導,可能就會讓自己的心血付之東流。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愛孩子,便不能強迫他!」
  • 家庭關係影響孩子「心理健康」,構建健康家庭,要遵循123法則
    雖然各個家庭風格迥異,但都闡釋了一個主題——家庭關係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也不明白父母,雙方總是會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起爭執和矛盾。要知道,家庭關係總是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想構建健康家庭,要遵循123原則。
  • 心理沙盤遊戲:幫助父母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有效工具
    相較於成年人,青少年以及兒童的抑鬱症狀更不易被發現,如今家長們更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孩子們缺少關心和關愛,並且學業壓力大,不良情緒無法釋放,長期積累和壓抑,就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問題。和諧方舟的心理沙盤是運用可視化方式&34;出問題的真相,在動態演繹中調整自我認知結構和行為模式。
  • 孩子心理健康與家庭教育
    家庭環境對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作用,這已成為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共識,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凸顯,究其實質,相當一部分與家庭教育有關。 家庭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社會學研究指出家庭是一個互動的系統,由夫妻組成的二人關係開始,等到子女出生後就轉變成三角關係或多重關係,雖然每個成員都是獨立的個體,但他們彼此之間並不是孤立的,他們常有一些看不到卻能感覺到的聯繫,形成一個家庭網絡。
  • 親子關係量表,測出你和孩子的親密程度
    深圳市知音心理諮詢中心專注心理健康;青少年成長教育;職業規劃;情緒管理;家庭婚姻關係;親子關係;強迫症、焦慮症
  • 心理沙盤遊戲:幫助父母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有效工具
    相較於成年人,青少年以及兒童的抑鬱症狀更不易被發現,如今家長們更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孩子們缺少關心和關愛,並且學業壓力大,不良情緒無法釋放,長期積累和壓抑,就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問題。和諧方舟的心理沙盤是運用可視化方式「測評」出問題的真相,在動態演繹中調整自我認知結構和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