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我們生活中有一種奇怪的定律,我們越討厭父母身上的某些特質,就越有可能複製這種特質。
小時候經常目睹父母爭吵的孩子,無一不討厭成為父母那樣的人,但他們成年以後幾乎都會重複父母的婚姻模式。
這種不健康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連環追尾的事故,影響波及好幾代人。
精神分析學家科胡特說:「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怎麼做更重要。」
那些夫妻狀況糟糕的人或許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也盡心盡力,但效果微乎其微。
因為你的孩子一定會繼承並模仿你的行為。
孩子是天性敏感的,很多情緒即便沒有清楚地表達出來,他也是能感知到的,而他感知到的那些東西,就會內化成他自己的行為模式。
這種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只要在未來的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情況,這種模式就會啟動,幾乎是無意識的。
神經科學表示,大腦的發展依賴於生活經驗,這意味著孩子實際擁有的經驗,特別是父母提供給孩子的關係經驗,決定大腦的連結。
為什麼小時候父親經常家暴母親的女孩,長大後更容易遇到渣男更容易被家暴?
因為爭吵打架的男女相處模式,印刻在了她內心深處。雖然痛苦但是內心深處是享受的,因為那是她們童年時期最熟悉的環境,人類對於熟悉的環境具有天然的依賴感。
當然這並不健康,但要改變命運如此的輪迴,個人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即便優秀如國際巨星蕾哈娜,也依舊沒能逃脫家暴的陰影。可見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究竟有多深厚。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每個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將會影響他的一生。
一個在原生家庭裡的遭遇,很容易帶到自己的再生家庭裡。
之前有網友分享過一個自己的故事,她說媽媽小時候情緒非常的不穩定,動不動就對她大吼大叫,她母親的歇斯底裡她這輩子都無法忘記,後來她下定決定如果做了母親就一定不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
可當她真的做了母親以後,儘管她已經很克制了,但依舊會對丈夫和孩子惡語相向、語言攻擊自己最愛的人。
她不到三歲的女兒已經學會了察言觀色,一次飯後,她女兒想要幫她洗碗,結果卻不小心把碗給摔了,她正要發怒。她女兒已經哭著認錯道:「媽媽,不要生氣,不要打我,我馬上收拾乾淨。」
這位網友說,那一刻,她心如刀割,那不就是小時候的她自己嗎?
暴力是很容易流傳下去的特質,那些被家暴過的孩子,有更大的概率家暴自己的孩子。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家,是愛與溫暖的傳遞通道,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
如果你已經是個不幸運的人,那就盡力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幸運的人。
一個溫暖有愛的童年能夠治癒一個人的一生,他在童年時期得到的愛,看到的父母和睦恩愛,能夠成為滋養他一生的養料。
《美國科學家》雜誌曾公布的最佳育兒方法中,父母好好相愛,是位居第二的教育方式。
其實很多事情,不用父母可以去教,若父母是彼此相愛的人,那麼孩子耳濡目染的就會習得愛這項能力,若父母之間總是冷戰爭吵,孩子也會學會冷戰爭吵。
夫妻關係不和睦的家庭,甚至不用得到成年孩子就會出現問題。
有研究顯示,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中,32%的孩子有心理問題;經常吵架、關係不和的夫妻中,子女成績差的比例高達87.52%;夫妻關係有問題的家庭裡孩子更容易出現厭學、自閉、自殺等惡果。
家是每個人的來處,家庭裡處理不好的問題,總會通過每一個人來反映,成年人的承受能力較強尚且難以承受,更何況一個孩子。
當一個成年人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說明已經有了成熟、獨立的思想,作為一個成熟的人,尤其是已經成為父母,要學著和過去的痛苦和解。
從心理學上講,一個人只有承認原生家庭帶來的痛,正視它,接納它,才能與過去和解。
與原生家庭和解,只有和過去的這些傷痛和解,才能和過去受傷的自己和解,而唯有和解才能使自己以及自己的下一代不再遭遇傷害。
的確人的內在人格一旦形成想改變很難,但若不改變就只能承受內心的煎熬,而改變才有可能迎接新生。
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磨鍊:
一,有意識地訓練個人的覺察能力,包括覺察自己的情緒、想法、願望和行為,並去理解這些狀態背後的意義。
二,有意識的和各種各樣的人去建立聯結,在新的人際關係中一點點鬆動人格中僵化的部分。
三,找個專業的精神分析者輔助自己改變。
療愈過程很艱難,耗費的時間精力金錢何止一點半點,並且效果未必比得上天生就幸運的孩子。
但至少你自己開始正視自己的過去,確立了自己的邊界,隨著時間推移慢慢的你會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逐漸活出自己的攻擊性找回自己的力量感。
命運是一種很玄幻的東西,很多上天給的東西我們無法違逆,但我們可以嘗試改變,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延續一份愛,不管之前的生活多麼糟糕。
如果你已經再組了家庭,那麼在家庭裡處理好和丈夫的關係,營造幸福安樂的家庭氛圍,給孩子一份有愛的回憶,孩子才會成長你樂觀、積極的人。
並且給予愛的過程實際上也一種治癒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自己沒有得到的慰藉,會通過另一個體的得到,而得到釋懷。
這世界唯有愛,能夠治癒內心深處的創傷,而不是報復,所以盡情地感受給予身邊的人愛吧。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1] Alexia E. Metz (2018).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toys in the environment on toddlers』 play.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50, 78–87.
[2] Firestone, T. (2018). Daring to Love: Move Beyond Fear of Intimacy, Embrace Vulnerability, and Create Lasting Connection.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