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流行一種「起跑線」文化,特別是在對孩子的教育上。
很多父母隨時都把「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作為激勵自己的信念,仿佛只有這樣,自己的孩子才會處處領先。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之下,許多父母便會傾儘自己的全力,為孩子提供好的學習條件,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只要是對孩子教育有好處的東西,都會想盡辦法呈現給孩子,即便父母自己吃更多的苦也在所不惜。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的主觀意識還不夠強,對事物的判斷還停留在父母引導之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便會形成自己的認知,對於那些父母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反感心理。如果父母不加注意,不及時進行引導,可能就會讓自己的心血付之東流。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愛孩子,便不能強迫他!」
父母與孩子之間和諧的關係,比「起跑線」更加重要。那麼,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構建起和諧的親子關係,如何在與孩子的有效溝通中,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從而為有效開展教育做出正確的決定呢?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學習換位思考!
孩子與父母其實是一樣的,雖然他們的心思還不夠成熟,但卻一樣有自己獨特的思想,他們也希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能夠被別人接受。當然,這樣的想法也包括負面的情緒。
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孩子難免會遇到一些挫折,比如:考試成績不好、與小朋友發生爭執、希望的事情沒實現、受到老師的批評等等。遇到這些挫折以後,孩子的負面情緒便不自覺地產生了。而這個時候,絕大多數的孩子都希望能找一個人去傾訴。傾訴的對象,自然是自己最親近的人,也就是自己的父母了。
作為父母,這個時候一定要放下手中的事情,認真聽一聽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從中發現問題,尋求化解孩子負面情緒的辦法。如果父母總是站在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遇到的問題,甚至不以為意,覺得孩子小題大做,最終的結果就會讓孩子更加地失望,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受重視,極有可能形成孤僻的性格。
正確的做法,就是換位思考。父母把自己置身於孩子的位置,去感受一番孩子內心的想法,這樣就可以促使父母更容易地接受孩子的內心的想法,並且會用孩子可以接受的言語和行為去與孩子溝通。然後,父母和孩子便會在一個近乎平等的條件下,互相敞開心扉,最終形成共識,化解負面情緒。
其實,孩子相比於成年人更容易產生負面情緒,與父母的教育、態度是有很大關係的。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他們總是想要佔據著主導地位,特別是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總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預定的方向去學習和發展,從而彌補自己的不足。可是,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天生就嚮往自由,不願意被束縛,由此兩者之間必然會產生矛盾,從而導致孩子負面情緒的產生。
要避免以上的問題,關鍵在於父母身上。
父母一定要善於放棄自己的「家長權威」,經常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換位思考,多聽聽孩子的訴說,甚至還可以大膽地認同孩子的感受和情緒,讓孩子發自內心地信任自己的父母,慢慢地平復自己的負面情緒,並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找到解決的辦法。
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不斷地積累經驗和教訓,從而不斷地成長進步,最終向著父母的期望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