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電視劇《小歡喜》迎來了大結局,許多家長坐在電視前久久無法緩過神來。
在其口碑和收視雙雙領先的同時,其貼近生活的情節和創新的細節更是戳中了觀眾的痛點,引起了社會的熱議與反思。
有人說:"這不就是現實中的我和我爸媽嘛!"
《小歡喜》裡以三個迥然不同的普通家庭展開,他們雖不同,但卻因高考的小切口而殊途同歸,生動地演繹了當下中國家庭的眾生相。
雖然各個家庭風格迥異,但都闡釋了一個主題——家庭關係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也不明白父母,雙方總是會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起爭執和矛盾。
要知道,家庭關係總是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想構建健康家庭,要遵循123原則。
|家庭關係不和睦,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危害?
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衝動的性格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家庭環境是最重要的,孩子在還沒有脫離父母的庇護獨自生活時,他的所有的三觀、自我認知和對外界的認知都是來源於家庭。
現在都普遍認為,原生家庭對於人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在童年時期。成長在一個良好的原生家庭,可治癒人的一生,可如果反之,生活在一個令人痛苦的家庭裡,則會讓孩子的一生都傷痕累累。
如果父母的關係不好,經常在家裡當著孩子的面爭吵,那麼孩子也會變得孤僻,情緒化也很嚴重,性情暴躁。
而這都是家庭關係不和睦,對孩子的不好影響。
容易產生對父母的怨恨當父母在家庭裡經常吵架時,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
當孩子看到別人的父母對他們的孩子那麼關心和呵護時,就會不自覺地對比自己的父母,從而產生對父母的怨恨。
而這種怨恨若是一直藏在心底,當到爆發的一天就會一發不可收拾,這對於孩子的心理發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孩子容易缺乏自制力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大的榜樣,孩子喜歡模仿父母的行為。
當父母經常在家裡吵架罵人,會讓孩子的潛意識裡認為這樣的做法是可被允許的,並且除此之外沒有被教授到其他與人相處的方式,在成長的過程中就容易跟孩子發生衝突,遇到事情也容易衝動。
因此和同齡的孩子相比自制力會較差,情緒管理功能也不夠強大。
|當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情況十分嚴峻
深圳市對4000名青少年的調查顯示,有20%的孩子有自殺的念頭,7.2%已經有自殺的計劃,3.2%有過自殺未遂的行為。
王熙等人對我國9個地區2000多名青少年(平均在9~18.9歲)的調查發現,他們的抑鬱症發生率為14.8%,農村地區高於城市,檢出率高峰年齡段為14歲。
而一項對我國遼寧、安徽、北京三省市6307名重點中學的調查中,抑鬱症狀的發生率高達23.5%,抑鬱症的患病率為2.9%。北京地區2060名中學生中焦慮症狀的發生率高達33.1%,抑鬱症狀為19.3%。重慶市中學生中,焦慮症狀檢出率為26.4%。
家長有時候不把孩子的情緒當回事,直到孩子發生了極端行為才發現背後隱藏的情緒問題:焦慮、抑鬱、消極、悲觀等等。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家庭結構、父母關係和生活環境是離不開的。
孩子是一面鏡子,反映出家庭關係的好壞。
家庭中最重要的關係是什麼呢?很多人都會選擇孩子或者是父母,但是實際上,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父母之間的關係。
著名的家庭治療師李維榕博士做過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實驗,他通過測量孩子的電生理反應來評估在什麼樣的家庭關係中孩子的情緒反應最強烈。
結果顯示,孩子情緒起伏最大的時候不是在被父母指責的時候,而是當父母吵架有矛盾的時候。
|構建健康家庭,培養「心理健康」孩子,要遵循123法則
一個中心: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核心很多家長覺得一個家庭的中心或者重心是孩子,但實際上最重要的應該是夫妻關係。
一個專家曾形象地將夫妻關係比喻為一座大樓的地基,如果地基沒有打好,那麼就很難抵擋風吹日曬,很難將大樓建好。
那麼有什麼夫妻關係是不好的呢?
(1)離婚家庭
離婚家庭並不是具有摧毀性,但一定對孩子的成長有影響。它是可調節的。李亞鵬和王菲離婚後發了一條微博:孩他娘,內什麼,永遠愛你!隨後王菲也回應道:愛和理智包容一切。
記住,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就算我們分開了,也不是因為你,而是我們之間已經存在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和觀念差異,分開會比在一起更快樂。
(2)分居家庭
分局家庭相比離婚家庭影響更大一些,在父母主動分居的家庭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不利,很容易形成親子聯盟而導致家庭關係的傾斜。
這樣信息、情感溝通都不順利勢必會阻礙家庭的發展。
兩個原則:平衡原則和彈性原則(1)平衡原則
家庭關係的核心是夫妻,所以如果夫妻關係不平衡,就會出現傾斜和失衡。
譬如女強男弱或者男強女弱。著名的演員成龍在家庭關係裡就是一個強勢的人,他的結婚並沒有公開,擔心自己的妻子會別有目的,而在孩子房祖名出生很長時間後,也不讓他在外說自己的父親是成龍。
這樣的家庭必然會導致孩子心理無法健康成長。
同樣女強人母親在的家庭裡也常常會抱怨丈夫的懦弱,但她的抱怨也可能是丈夫退縮無能的重要原因。
家庭的核心關係傾斜,容易出現親子聯盟,形成家庭關係的三角化,父母未解決的衝突將第三方,常常是孩子捲入其中,形成一種新的平衡。但是這種三角化的關係對孩子的心理發展相當不利。
(2)彈性原則
互動關係良好的家庭關係最重要的是具有彈性,即適應性。
這樣的家庭具有足夠多的可供選擇的互動模式,必要時可以調動這些模式的彈性。
家庭的邊界清晰且具有彈性,既可以制定規則和適當的懲罰,也可以在面臨困難時發揮保護功能,隨著家庭發展做出適應性調整。
比如丈夫在外打拼受挫回到家中,妻子看到丈夫的壓力後給予安慰與支持,並一起渡過難關。
三個手勢:父母的自我成長、傾聽和讚美(1)自我成長
在很多家長的眼裡,自己的孩子渾身都是毛病,看見孩子調皮、成績差、不聽話就一肚子氣,此時父母要平靜地想一想,是孩子沒有優點,還是我們的內心太過自卑?
構建和諧家庭關係的第二步:自我成長。人格獨立和內心充分健康的人才能處理自己的未完成事件和情緒,而不會牽涉他人。
人格不獨立的父母,非常容易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和未完成的心願投注給孩子,孩子並不情願承接這些本不屬於自己的任務和情緒,易形成情緒行為問題或身體疾病,形成跨代衝突。
(2)欣賞和表揚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和助手來到一所小學,對3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所謂的"未來發展測驗",然後將發展潛能較大的學生名單交給校長和老師,並叮囑要保密。
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名單上的學生是隨機挑選的,與測驗結果無關。
但是,令人驚訝的是,8個月後,這些被挑選出來的學生比其他學生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而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當我們對孩子給予積極向上的讚美和表揚時,孩子會慢慢地朝著我們的期待發展,這在家庭和學校尤為明顯。
當然,最重要的構建和諧家庭的關鍵就是:夫妻恩愛。
好好愛自己的另一半,他可能比你孩子或者父母更重要,因為這才能維繫住一個家庭,甚至是雙方家庭的和諧美滿。
我是奶嘴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