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一輩子等父母道歉,
而父母用一輩子等我們說謝謝,
最終,我們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這句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
我非常不希望它發生在我們的讀者身上。
想要孩子以後不恨你,那麼你就得讓孩子做自己。
想要孩子做自己,那麼你就得會溝通,學會傾聽,尊重孩子的感受,讓孩子願意和你說話,讓你去了解他。
我見過很多父母,吃虧就吃虧在一張嘴上,總控制不住自己說狠話。
導致孩子表面裡討好,背後陽奉陰違。
這還是次要的,有些話我們看來無足輕重,但卻會對孩子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為人父母,記住一點,你說的話,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資源。
好好說話,是親子關係的融合劑,也是教育之根本。
「白眼狼、廢物、豬腦子、丟人」
「你蠢得跟頭豬一樣、你還不如三歲小孩懂事」
「你不行、你不懂、什麼都不會」
「你怎麼不去死?考成這樣還有臉回來?你能比我聰明?」
「早知道你這麼沒用,一生下來我就捏死你」
……
這些話你們說過嗎,我是聽過不少的。
我真的建議,父母把這些話爛到肚子裡,一輩子也不要說。
特別是打著「為你好」的旗號,理所當然地說這些話的父母。
殊不知,孩子的自卑、膽小、沒有安全感……都藏在你平時說的話裡。
之前,網上流傳著一張令人心驚肉跳的圖:
國外的一位父親看到孩子沉迷電腦遊戲,整日無所事事,便氣憤地拿來一把手槍,放在兒子面前,說道:有種你就別活了!
誰知就在這個父親轉身的一瞬間,兒子真的扣動了扳機,等父親回過神來,兒子早已癱倒在地上,沒了生命體徵。
據調查,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過父母語言上的傷害。
被不停羞辱、否定、諷刺、挖苦、蔑視的孩子,內心都有一個血窟窿,盛放著破敗不堪的靈魂,脅迫他們用偏激的方式發洩創傷和屈辱。
而且語言暴力就像一根頑固的刺,一旦扎進去,就很難再拔出來,造成的傷害無法逆轉。
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很多人,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一開始錯了無可厚非。
但要知道,成功家長的另一面,是通過不斷學習和提高的成果。
比如陶虹。
一開始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於是她馬上劈頭蓋臉地訓斥她。
長此以往,後果會是怎樣呢?
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遇事時,會下意識地去推卸責任,因為承擔責任有可能會被罰,同時,母子關係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但陶虹看到孩子的恐懼之後,就馬上反思自己說的話,下意識改正。
如今,她家裡的書架上,擺滿了她讀過的育兒書。
面對各種育兒問題時,也更加得心應手。
前不久,徐崢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上映,女兒和王俊凱同臺搭戲也引起了不少關注。
女兒之前一直是非常喜歡王俊凱的,是他的粉絲,這次合作,算是圓了女兒的追星夢。
可是網友卻憤憤不平了,覺得她長得不夠漂亮,是靠爹娘上位的,根本不配追王俊凱。
在這件事情上,我媽之前的處理方法,簡單粗暴,告訴我:人醜就要多讀書。
相信大多數父母也會覺得,這點小事,有什麼好哭的,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可陶虹的做法堪稱典範。
其實,陶虹女兒遇到這種事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
之前就有被同學嘲笑的經歷,回家後嚎啕大哭。
陶虹首先是安慰女兒,理解她的感受。
等女兒情緒好轉了,也沒有急著下評判,而是轉頭問女兒,「你覺得你長得醜嗎?」
女兒喊道:「我不醜!」
陶虹繼續問道:「那你覺得你長得漂亮嗎?」
女兒點點頭,「我長得漂亮!」
接著,陶虹說了一段話,改變了女兒的看法:
「那我很誠實地告訴你,你長得不醜,也不漂亮。
但我可以告訴你一個特別棒的事情,就是你長得獨一無二,誰都沒辦法複製你。」
看到這裡,我想起心理學家羅傑斯在和別人建立深度關係時,常常用到的三步,把它拿來用在親子關係上也是非常合適的,比如陶虹的例子。
01 真誠
這個就不用我多說了吧,看起來簡單,其實現實中心口不一的父母非常多,至於善意的謊言,也要視情況而定。
陶虹在和孩子聊天的過程中,就做到了這一點,讓孩子能正確的認識自己,把心態擺正。
02 共情
共情,即深深地理解與接納。
如果父母都做到這一點,我估計也不會出現多差的親子關係了。
陶虹在談論孩子被說醜的問題上,也做到了共情,允許孩子哭,釋放自己的情緒。
接下來我再給大家舉一個更加具體的案例,幫助大家更好的和孩子共情。
小外甥出去玩,買了幾條小金魚。
結果因為給金魚餵太多食物,一條金魚死掉了,小外甥嚎啕大哭。
爸爸走過來說了一句:誰讓你餵這麼多,不是早說過了嗎?這樣魚會死的!
聽到爸爸的話,小外甥哭得更傷心了。
來看看媽媽是怎麼做的呢?
她把兒子抱在懷裡,對孩子爸說:「你不要說他了,這麼漂亮的魚死了多令人難過,我們允許他傷心一會。」
於是沒有多長的時間,他慢慢地止住了哭聲。
只要讓小外甥感覺到自己的情緒狀態是被允許被接受的,他就慢慢地開始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了。
在這個例子裡,爸爸的反應是共情的反面,叫做評判。
這個評判的意思是說你現在的情緒根本就不應該存在,因為一開始我就告訴你,你做錯了事情,現在你自食其果了吧。
小外甥聽到這樣的話,他會覺得自己被指責了。
儘管爸爸要告訴小外甥的那個道理是很正確的。
可是在那樣的情境裡,小外甥根本聽不進那去,他只會覺得自己被爸爸推到了對立面。
還記得媽媽是怎麼說的嗎?
她先是說:「這麼漂亮的魚死了」,這是在描述什麼?描述小外甥當時的處境。
然後是第二句話,他說多令人難過,就是在描述孩子當下的感受。
最後他說讓他好好傷心一會兒,就是在接納孩子的感受。
這就是我要講的共情式的溝通,分成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叫做描述處境
第二個步驟叫做描述感受。
第三個步驟,確認感受。
完成這三步之後,你可能會發現,孩子哭得就沒那麼厲害了。
不是因為你在攔著他不讓他哭,而是因為他感覺到自己的情況被看到了,被陪伴了,得到了你的支持。
03 無條件積極關注
長得不夠好看,作為星二代,未來被嘲笑這樣的事,是層出不窮的。
陶虹沒有嫌棄自己的孩子長得一般,而是幫助孩子看到積極的因素,認識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無人替代的,有別樣的生命力。
未來路上,再多這樣的垃圾語言,孩子也會用這些話擋回去,根本傷不到她。
之前還看到一個案例,一位父親把無條件積極關注發揮到了極致。
無論孩子做什麼,他都能從中發現積極因素。
比如,孩子沒考好,在家發脾氣,那他會先對孩子的負面情緒進行共情。
共情後,會對孩子說,你這麼生氣,是因為太想考好了,那我們就研究一下,以後可以怎樣學得更好。
每次孩子遇到的事情,他首先是尋找什麼讓他挫敗,而挫敗感背後的積極動力又是什麼,然後去想怎麼改變和解決。
他的這個做法,對孩子的人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現在的心態非常積極,遇到再大的挫敗,也能從中找到積極因素,勇往直前。
今年有點特殊,疫情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但不管怎麼樣,別在孩子面前自怨自艾,而是找到問題中積極的因素,給孩子積極的人生觀點和處事風格。
這些都會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寶貴財富。
有一本書,叫《父母的語言》,之前也推薦過給大家。
裡面有兩組案例。
案例中的小孩,我們暫且叫果果和冰冰吧。
他們出生的時候聽力都不太行,幾個月後都植入了人工耳蝸,終於可以聽見別人說話了。
幾年後,醫生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兩位耳蝸植入患者,在手術成功後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康復結果。
果果性格活潑開朗,就讀於一所公立學校,閱讀水平達到了正常的三年級水平;
同樣上三年級的冰冰,卻不得不在殘疾學校裡學習,只會比劃簡單的手語和說一點點話,閱讀能力僅達到幼兒園水平。
於是醫生到兩個家庭中去觀察,發現果果獲得聽力後,爸爸媽媽哥哥姐姐每天就在不斷地和他說話,他每天獲得大量來自外部的信息。
而冰冰獲得聽力以後,沒有人刻意地和她多講話,而是放在一邊。
1995年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花了兩年半的時間,跟蹤調查42個家庭,記錄父母和孩子間的對話。
發現經常用積極、正面、肯定的詞彙的家庭和經常對孩子辱罵否定,常用不許不給,不能夠等語言的家庭有明顯差別。
這個差別會影響到孩子的智商、學習能力、和成功的能力。
在書中,作者提供了三種和孩子交流的方式:
01 共情關注
我們的溝通要和孩子處於同一個語境中,孩子關注什麼,我們就關注什麼。
比如孩子在玩拼圖,我們就說拼圖,可以和孩子聊聊拼圖上的圖案,怎樣拼好它;當孩子在穿鞋時,我們可以談論鞋子上一共有多少個孔,怎麼綁鞋帶更好看等。
幫助孩子解釋他的感受,引導他描述自己的處境,才更便於孩子快速學習。
02 充分交流
所謂充分交流,即讓孩子多說,講述正在發生什麼,孩子就會把實物和家長所描述的東西聯繫起來,從而更好地掌握各種詞彙。
小技巧:
① 和孩子之間要充分交流,注意少用代詞(ta、這個、那個),會讓孩子學得更多。
例如:
我喜歡這個,你喜歡嗎?(錯誤表達)
我喜歡這個西紅柿,你喜歡嗎?(正確表達)
② 和孩子交流,可以多練習脫離語境的方式,來豐富和孩子的談話,可多用「假設」和「構想」,不要僅僅局限在跟讀復讀的階段。
例如:
假如一會兒跑來一隻小狗,你要怎麼辦呢?
③ 和孩子交流,多嘗試連貫表達。然而、但是等轉折詞也可以多用,這就是語言的拓展。
例如:
孩子想抱抱,父母可以說:你是不是累了,讓媽媽來抱抱吧。
03 輪流談話。
輪流談話,其實就是和孩子聊天。
話題最好是開方式的,而不是一些簡單的孩子可以用「對或不對」「好或不好」來回答的問題。
比如孩子第一天去幼兒園回來,你可以問問孩子第一次去上課的感受,今天學到了什麼,交到了什麼朋友等等。
引導孩子回憶、歸納、思考,慢慢地形成獨立思考和總結的習慣。
書中有豐富的案例,感興趣的父母,推薦去看看!
希望每個家長都意識到,你說的話,對孩子來說是資源,是財富。
怎麼說,讓孩子變得更好,更聰明,更自信,才是父母一生所該追求的。
最後,把在收藏夾裡待了很久的一個故事,和大家分享:
我大概五六歲的時候,問我已經過世的母親:「我的寶物,是這個彩色的彈珠,媽媽你呢?」
她回我說:「我的寶物啊,是你呀!」
那之後已經過了二十幾年,在這途中無論被人背叛、傷害幾次,挫折到想乾脆放棄自我算了的時候,
我都會想:「怎麼能死啊,我可是媽媽的寶物啊!」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父母一句良言,就足以讓孩子受益終身。
所謂好的家庭教育,其實就是好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