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體動力學中的傳熱分析

2021-12-29 COMSOL

隨著電子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小的電子設備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這些設備會產生熱量,因而需要進行有效的散熱。觀察證據表明,在較短的尺度上,熱量比傅立葉定律預測的更難提取,這說明它的局限性。我們目前的研究重點是如何解決這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使用傅立葉定律描述傳熱

1822 年,傅立葉發表了《熱的解析理論》(Théorie Analytique de la Chaleur)。從那時起,傅立葉定律成功用於描述各種系統中的許多不同的實驗觀察,並且成效顯著。傅立葉定律由熱梯度與熱通量之間的簡單關係式來描述:

     (1)

其中是導熱係數,這是一種材料屬性。

在過去幾十年間,有證據表明,方程(1)在分析特徵長度 L 小於熱載體(聲子)平均自由程的器件時是不正確的。觀察到的熱流比傅立葉定律預測的要小得多,從而降低了這些部件釋放多餘熱量的能力。這個問題常常通過使用取決於特徵長度 的有效導熱係數來解決,該特徵長度必須根據經驗確定。

通過動力學理論,我們能夠正確預測簡單幾何結構中的導熱係數,但目前該理論在電子器件複雜幾何結構中的應用尚不可行。

流體動力學熱輸運的動力學集體模型簡介

在 UAB 開發的動力學集體模型(kinetic-collective model,簡稱 KCM)是一個理論架構,其重點是描述納米和微米尺度的傳熱,以及通過微觀計算方法來計算方程中出現的相應傳輸參數。只有通過這種計算組合,我們才能得到預測模型。

傅立葉定律的一階修正為 Guyer-Krumhansl 方程:

    (2)

該方程與通量的邊界條件相結合。出於教學原因,這裡我們使用最簡單的版本:

     (3)

請注意,方程(2)中的新拉普拉斯項將傅立葉定律變為類似於粘性流體的斯託克斯方程的定律。因此,遵循方程(2)的特性通常稱為聲子流體動力學。這個新術語引入了熱粘度,它會降低通量不均勻區域的有效電導率。在這些區域,熱通量與溫度梯度不再平行,這對熱量分布和溫度分布有重要影響。

使用像納米線這樣的簡單幾何結構來分析方程(1)和方程(2-3)的不同結果是非常有用的。在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半徑為 500 nm 的納米線內部的熱流,其一端被加熱,另一端被冷卻。分別在導線的兩端施加冷熱溫度,並為通量應用周期性條件,以避免邊界對分布產生影響。所有情況下的溫度分布都是相同的:縱向梯度恆定,橫向沒有變化。針對粘度值增加的範圍(從傅立葉定律()到 nm)繪製通量。我們很容易觀察到主要的區別:方程(1)給出了橫截面上恆定的通量,而方程(2-3)給出了彎曲的流動曲線。

半徑為 500 nm 的納米線內部的縱向熱通量。三張幻燈片顯示了基於方程(2-3)得到的熱通量分布。均勻溫度分布對應於 (相當於傅立葉定律),中間的一張對應於nm,左邊一張對應於nm。總熱通量隨的增大而減少,導致納米線的有效電導率降低。

出現熱通量曲率的原因是,邊界的影響減少了寬度為 的區域中的流量。當小於線半徑( )時,只有邊界附近圓柱殼(稱為克努森層)中的流動受到影響。在克努森層之外,對應於傅立葉極限的熱流值重新恢復。

當特徵長度與線半徑的階數相同時,克努特森層增厚,直至中心位置也能觀察到這種效應為止。此時,樣品橫截面各處的流量都減少,並且流動剖面與粘性流體的拋物線泊肅葉(Poiseuille)流動相似。

正如我們之前指出的,確定納米線中熱輸運方程的最重要的方面是不可能通過實驗獲得橫截面內的熱通量分布。唯一可測量的是有效導熱係數,定義為橫截面上的平均通量除以溫度梯度。這使我們無法從實驗上區分我們觀察到的是根據 Guyer-Krumhansl 方程預測的現象,還是僅僅根據方程(1)預測的有效導熱係數降低的現象。

使用 nm 的 KCM(黑線)和傅立葉定律(藍線)得出的線徑上的通量分布。

上圖顯示了線徑上的兩種不同通量分布。黑線是使用非局部長度為 100 nm 的 KCM 的結果,藍線是傅立葉分布。由於這兩個系統的平均通量相同,它們的有效導熱係數也相同,因此得出的實驗結果相同。

為了確定這個方程是否有效,我們需要進行空間分辨測量,近年來人們常使用熱反射裝置進行測量。

在 COMSOL Multiphysics® 中測量半導體襯底的熱反射率

反射率是指示物體表面反射電磁波能力的材料屬性。這個量值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它隨溫度變化,這便於熱反射成像(thermoreflectance imaging,簡稱 TRI)測量,其中從表面反射的光用於獲取其溫度。

美國普渡大學的比爾克納米技術中心(BNC)最近開發了一種熱反射裝置,用於測量熱量從頂部不同亞微米長度的金屬線釋放時,矽襯底的溫度。結果如下所示。

使用 KCM 獲得的由亞微米金屬線加熱的矽襯底中的熱通量(白色箭頭)和溫度梯度(黑色箭頭)的方向。由於熱通量與溫度梯度矢量的方向不同,因此線附近的熱粘度非常重要。

BNC 和 UAB 小組嘗試解決的問題是,這個實驗是否可以用有效的傅立葉定律來描述,或者我們是否需要使用改進的模型。幾何結構的複雜性明顯高於前一種情況,因此,重要的是有一種工具可以求解這種情況下的熱特性,這就需要將簡單的 KCM 理論方法與COMSOL Multiphysics 中強大的有限元求解器結合使用。

藉助 COMSOL Multiphysics,我們能夠完整地定義實驗,包括襯底、氧化物絕緣層和頂部金屬線的一致性。與玻爾茲曼輸運方程方法相反,這些簡單的方程可以很容易地在全三維模型中求解。

可以看出,傅立葉定律不能用導熱係數的標稱值、擬合值或有效值來描述整個數據集。


根據熱反射成像(TRI)測量(星號)獲得的溫度分布圖,與在電導率值增加的情況下根據傅立葉定律獲得的預測數據、在電導率降低以適應加熱器溫度的情況下根據傅立葉定律獲得的預測數據(綠色)以及根據 KCM 獲得的預測數據(藍色)進行比較。

在上圖中,紅線是使用傅立葉定律得到的結果,襯底的標稱值為 λ。在本例中,我們觀察到加熱器管線的溫度被低估。如果我們使用傅立葉定律和 λ 的修正值來擬合加熱器溫度,如綠線所示,我們會在尾部得到一個高估值。

上述示例中無法預測全部數據,這清楚地表明傅立葉定律不是描述這些尺度下熱輸運的有效模型。

圖中的藍線顯示了該幾何結構的 KCM 預測結果。由此可見,該模型能夠利用導熱係數的標稱值 λ=150W/mK 以及非局部長度 nm 來預測溫度計和尾部的溫度分布。

結束語

這些結果說明了像 COMSOL Multiphysics 這樣的工具如何在研究中用於理解納米尺度的傳熱等傳輸過程的特性。我們預計在未來幾年裡,使用這種組合方法來模擬納米尺度的傳熱會有新的進展。

命名法

:溫度(SI 單位:K)

:熱通量(SI 單位:W/m22/K)

:導熱係數(SI 單位:W/m/K)

:流體動力學長度(SI 單位:m)

本文內容來自 COMSOL 博客,點擊「閱讀原文」,閱讀更多延伸文章。

相關焦點

  • Ansys流體分析
    紊流分析用於處理那些由於流速足夠高和粘性足夠低從而引起紊流波動的流體流動情況,ANSYS中的二方程紊流模型可計及在平均流動下的紊流速度波動的影響。如果流體的密度在流動過程中保持不變或者當流體壓縮時只消耗很少的能量,該流體就可認為是不可壓縮的,不可壓縮流的溫度方程將忽略流體動能的變化和粘性耗散。    流體分析中通常還會求解流場中的溫度分布情況。
  • 流體運動學和流體動力學
    1、流體運動學流體運動學基於的是質量守恆定律。在定常流動中,單位時間內通過管路的任一有效過流斷面的流體質量為常數(定常流動:流體的運動參數不隨時間變化,只隨位置變化;過流斷面:流束中與速度方向垂直的橫截面)。
  • 一文了解流體動力學【文末送書福利】
    計算流體動力學是指運用數值計算來模擬流體流動時的各種相關物理現象,包括並不限於流體流動、傳熱及組分擴散等。        對於外部區域,忽略流體流動過程中的黏性力,採用理想流體運動理論求解出外部流動,從而 得到邊界層外部邊界上的壓力和速度分布,並將其作為邊界層流動計算的外邊界輸入條件。 而在邊界層區域必須考慮流體流動的黏性力,邊界層雖然尺度很小,但是物理量在物體表面上 的分布及物體表面附近的流動都與邊界層內流動有聯繫,因此邊界層的定義非常重要。
  • 流體動力學CFD專題培訓10月16-18相約在上海!實打實的乾貨培訓!
    如果你還在為流體流動分析勞苦傷神!還在為計算優化物理模型而輾轉反側!那就參與到本次的流體動力學CFD專題培訓來吧!CFD模擬在化工行業燃燒和多相流中高級培訓將於10月16-18號(周五-周日)開班,此次培訓以流體動力學CFD軟體學習為主線,結合工程中典型的實例,通過基礎、進階、提高和應用層層遞進,介紹流體動力的仿真計算與分析的全過程,同時進行深入的計算應用討論,幫助參加學員們掌握、利用Fluent這一軟體進行流體流動問題的計算與化工行業燃燒和多相流中的應用。
  • 流體動力學先驅:斯託克斯
    其中的第四難題是要證明流體動力學中最重要的方程式——納維 - 斯託克斯方程(Navier-Stokes equation)是否有解,且為唯一。這個宣布將斯託克斯(G. Stokes)從大學物理和數學的教科書中,推到一般大眾的面前。
  • 淺析CFD流體動力學
    北極星大氣網訊:計算流體動力學(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是通過計算機數值計算和圖像顯示,對包含有流體流動和熱傳導等相關物理現象的系統所做的分析。針對目前環保公司所做的脫硫、脫硝等煙氣流場、溫度場、煙氣成分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 第四章 流體動力學
    流體動力學所研究的問題是什麼?答:流體動力學是研究運動流體之間以及流體與固體邊界之間的作用力,即研究速度、加速度與質量力、壓力、黏性力之間的關係。 2. 伯努利方程答:對於不可壓縮的理想流體來講,單位重量的伯努利方程為其中,z表示位勢能;
  • 流體動力學NS方程的哲學缺陷
    得到的好處是應力(或壓力)更接近於局部實測量,但是,由此所付出的代價是在NS方程中不斷的補充新的應力(或壓力)項。方程趨向於無限的複雜化。最後乾脆就是把流體動力學運動看成是一個統計學現象,從而,在哲學上是對其原出發點NS方程的否定。對於固體變形,整體的平移、轉動對應變沒有貢獻,從而也對應力沒有貢獻。
  • PNAS前沿:使用深度學習模擬宇宙流體動力學
    結果,基於FastPM的混合仿真和基於N體的混合仿真分別比目標仿真降低了7個和4個數量級計算量。與TNG300-3相比,混合仿真分別降低了4個和1個數量級的計算量,並且我們證明我們的仿真優於TNG300-3,與TNG300-1相當。我們測量這些勢場的統計數據,並進行定量比較。我們首先比較功率譜,這是宇宙學中使用最廣泛的統計量。
  • 英語單詞博覽147 流體動力學
    下圖是17世紀瑞士物理學家、數學家、醫學家丹尼爾·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及其出版於1738年的經典名著《流體動力學
  • 流體力學泵與風機第一篇:流體靜力學及流體動力學基礎
    (3)動力粘度μ與流體的種類有關,μ與壓強的關係不大,溫度是影響值的主要因素,溫度升高時,液體的μ值減小,而氣體的μ值增大。(4)在分析粘性流體的運動規律時,經常出現比值μ/ρ,用運動粘度表示,即ν=μ/ρ ,單位是㎡/s,ρ為流體的密度,運動粘度表示單位速度梯度作用下的切應力對單位體積質量作用產生的的阻力加速度。
  • ANSYS CFX 流體分析教程
    CFX是一種實用流體工程分析工具,用於模擬流體流動、傳熱、多相流、化學反應、燃燒問題。其優勢在於處理流動物理現象簡單而幾何形狀複雜的問題。
  • 流體學習體會:不禁三害之凍,怎有梅花撲鼻之香
    但是由於流體是複雜的,實際上至今還沒有完全掌握其全貌,因此流體力學在建立了基本控制方程後,就開始轉而從一些特殊的流動出發,採用根據流動特點進行簡化的方式,先建立物理模型,再得到數學模型,進而得到書中經常看到的很多「理論」,比如不可壓無旋流、旋渦動力學、水波動力學、氣體動力學等等,甚至理論中還包括理論,比如不可壓無旋流中還有自由流線理論等等。
  • 如何計算平板幾何的傳熱係數
    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討論並演示如何使用 COMSOL 軟體求解平板幾何的傳熱係數。下面,讓我們以在加熱壁或表面上流動的流體為例,說明傳熱係數的含義。流體中的傳熱主要由對流控制。類似地,當流動的流體(流經固體表面)有兩種時,其主要的傳熱方式也是對流,例如熱交換器。在這兩種情況下,傳熱速率均由溫差和一個被稱為傳熱係數的比例係數決定。傳熱係數表明了通過表面和流體之間某個域的有效的傳熱速率。
  • Fluid2d 流體動力學軟體
    Fluid2dFluid2d是通用的Python-Fortran CFD代碼包,它包含了大量的二維流體方程。
  • 如何基於 Navier-Stokes 方程進行流體流動分析
    在本文中,我們將討論 COMSOL Multiphysics® 仿真軟體中多種形式的流體流動方程,以及這些方程中每個選項的最佳使用方式。同時還將著重探討不同的選擇對傳熱分析產生的影響。此外,我們還會介紹如何基於這些公式來創建自然對流和強制對流仿真。
  • 240本+經典力學類相關電子書教材PDF百度網盤資源合集,包含流體力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力學名著譯叢/結構力學/分析力學…等
    清華工程流體力學課件_流體力學_2004_sfszj.rar (49.11 MB)2│ │ │ 氣液兩相流和沸騰傳熱 _林宗虎_2003_NuMeCa.pdf (59.86 MB)2│ │ │ 平衡和非平衡統計力學_李如生_1996年_peakchina.pdf (7.18 MB)2│ │ │ 流體運動經典分析_楊本洛_1996_jackliucheng.pdf
  • GPU如何加速流體仿真分析?
    計算流體仿真力學,英文全稱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縮寫為CFD,興起於近50年來,是一門相對年輕的學科。它是數值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結合的產物,通過空間離散和數值求解的思路,對流體力學的各類問題進行數值實驗、模擬和分析研究,以解決學習、科研或者工程設計中的問題。
  • 發現石墨烯「聲子」流體動力學、高溫熱導率和第二聲現象!
    現在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中,物理科學家們,監測了薄石墨中導熱係數的演變。 這種性質隨溫度和厚度的變化而演變,揭示了高電導率、厚度和聲子(以聲波觀察到的原子振動)流體動力學之間的密切聯繫。
  • 流體力學發展史
    此後,流體力學又發展了許多分支,如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超音速空氣動力學、稀薄空氣動力學、電磁流體力學、計算流體力學、兩相(氣液或氣固)流等等。這些巨大進展是和採用各種數學分析方法和建立大型、精密的實驗設備和儀器等研究手段分不開的。從50年代起,電子計算機不斷完善,使原來用分析方法難以進行研究的課題,可以用數值計算方法來進行,出現了計算流體力學這一新的分支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