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人自稱是「皇室後代」,長相酷似朱元璋,家中藏有祖傳聖旨

2020-12-25 沫史思今

引子

如果你過分珍愛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一點損傷,那麼你將失去兩隻翅膀,永遠不再能夠凌空飛翔。——雪萊

眾所周知,在中國的封建王朝時代,出現過很多的皇帝,他們有的人留名青史是備受世人稱讚 ,然後有的卻因貪圖享樂為後人所唾棄。在人們的固有印象裡,都會覺得皇位大多都是世襲制,我們也時常會在影視劇中看到兒子繼承父親皇位的場面,然而在真正的歷史中,有一位是比較獨特的存在,農民出生的他一路走到了權力的最高峰,這位皇帝也是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

對於朱元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在位期間所制定的政策大多都是對百姓有利的,從農村出生的他更懂得民間疾苦,在他的治理下,國家一片繁榮昌盛。即使到今天,他的成就仍舊被人們所銘記。曾經有一位河南老人他自稱是朱元璋的後人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更為重要的是他的長相與朱元璋很是相似,家中還有祖傳的聖旨和冰盤,對於他的身份也引起了無數人民的好奇心,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河南老人自稱朱元璋後人

我們也知道,明朝滅亡後有很多後人都開始了逃亡生涯,為了保命他們改名換姓隱藏於山林之中,甚至有的人選擇削髮為僧常伴青燈古佛,也有一些其他的宗室在逃亡過程中分散,便選擇在河南落地生根,或許這位自稱是朱元璋後人的老人就是這些逃亡宗室的後代。畢竟周王室的後裔眾多,清王朝也不可能去趕盡殺絕,總有一些人能夠幸運地存活於世。

這位老人名叫高廣生,宣稱自己是朱元璋後人之後,引起了不少專家的注意,一開始專家們也在猜測為何是朱元璋的後人卻不姓朱?對於專家們的疑問,老人也做出了合理的解釋,就是因為當年逃亡時候祖先為了保命迫不得已才改名換姓。為了證明自己的身份,老人還說自己家裡有當時的聖旨和冰盤,不過這種東西不能隨便拿出來給別人看,所以專家們也無從確定。

認為自己長相酷似朱元璋

這位老人認為自己與朱元璋長得很相似,臉型都是鞋拔子臉,一直以來人們都傳言說這樣的臉才是真正的帝王之相,再加上這位老人家中的聖旨和冰盤,所以他便認為自己就是朱元璋的後人。不過根據明朝歷代皇帝的畫像來看,朱元璋是非常英俊的,而那種鞋拔子臉也只是清朝用來醜化明太祖的。雖然這位老人聲稱自己是朱元璋的後人,但我們也不能僅憑他一面之詞就證明他是朱元璋的後代。

最讓人懷疑的一點是老人他不願意將自己家裡的聖旨與冰盤拿出來示人,這也不免讓人懷疑事情的真相。按照現在社會人們的審美來看,這位老人的臉型是屬於中等偏長的,是一種正常的臉型,但這位老人與他的家人卻為自己身為朱家的後人而自豪,甚至還宣稱自己的家族將來一定會恢復朱姓。

我們都知道,想要證明自己的身份,那就必須要拿出證據,老人既然不想拿出家裡的聖旨和冰盤,那他又該如何證實自己的身份呢?那是因為他們家裡還有一本族譜,上面所記載的老人的祖上是周王朱棣。可就算如此,專家們也無法根據這本族譜去判定他的身份,唯一能確定的便是朱棣確實是朱元璋的後人。畢竟在這個高科技的社會,很多東西都是可以偽造的,而長相那就更沒有說服力了,但不管怎樣,這位老人始終堅信自己是皇室後人的身份。

認清現實,學會珍惜當下

或許對於老人來說,他們會覺得因為自己的這層身份遲早會擺脫現如今貧窮困境的日子,他們內心覺得自己也可以像朱元璋一樣建功立業 ,成為大家眼中的人生贏家。但他們卻不知明朝滅亡流落到民間的人不計其數,即使身為王的後裔在現代社會也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只有認清現實,好好賺錢才是最實在的。

不管自己的祖上有多厲害,但能擺脫自己現在貧窮困境的只有自己,只有自己努力奮鬥向前拼搏才能像自己的祖輩一樣建功立業。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應該緊跟時尚潮流,好好珍惜當下才是最為重要的。過去的已經過去,想要挽回也挽回不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的未來,自己以後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僅憑不切實際的幻想就能如願以償,那這天下就沒有窮人了。

牛頓曾說過: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肯努力奮鬥,是沒有不成功的。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會一帆風順,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與磨難,有的人面對這樣的境況從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卻選擇迎難而上,態度的不同決定著他們未來人生的不同,只有堅持不懈才能邁向成功的彼岸。就算是天才也需要經過後天的努力才能變得越來越優秀,如果他們自高自傲那便是爛泥扶不上牆,白白浪費了那麼好的智慧與頭腦。

想要成為自己人生中的主角,那我們就必須奮勇向前,以史為鑑吸取教訓才能脫穎而出。我們要認清現實,認清自己,才能去彌補自己的不足,才能讓自己的人生綻放光彩。希望每個人都能在自己人生舞臺上閃閃發亮,希望大家都能變成自己理想中的人,願每個人都能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不知,對於老人認為自己是朱元璋後代的這種觀點,你有什麼看法呢?

參考文獻:

《雪萊名言錄》《牛頓名言錄》

相關焦點

  • 河南老人有一祖傳金碗,專家鑑定後勸其上交,卻被老人拒絕
    而在中國民間,其實有很多代代相傳留下來的古董,它們都是民間流傳下來的工藝品,很少有古代皇帝御用的金銀器被流傳到普通百姓手中。因為在古代中央集權下,皇宮裡的東西都有特殊標記,不能在市面上通行,也不允許百姓私藏。但是盜墓出的陪葬品,和戰亂時期被盜竊流落民間的御用金銀器也不少,河南老農就有一祖傳金碗,稱是御用之物,也就是皇帝用過的碗。
  • 河南發現朱元璋「真人」畫像,朱氏後人保存600年,專家:上交吧
    從夏商王朝的建立到清代,時代在不斷的更新換代,有許多的大臣都會搶佔別人的權力,從而建立自己的王朝。史上有這樣的一個草根皇帝,他出身卑微,但卻創造了輝煌。在歷史上的開國皇帝中,朱元璋是佔有一席之地的。作為古代的帝王,權力最高的統治者,子孫後代越多才是他們的福氣,作為後宮佳麗三千的皇帝,後代必然是非常多的,但朱元璋的後代為了躲避清朝的追捕,一直都秘密保留自己的名字。
  • 皇帝都自稱朕?朱元璋:我自稱咱,朱棣:我自稱俺
    他規定,皇帝必須要有一個專屬的自稱,不然凸顯不出九五之尊的氣質。大臣商量過後,覺得朕這個字非常適合,嬴政自己也覺得不錯,所以他就下旨不準別人用朕自稱了,只有皇帝可以用朕這個字。在沒有統一的時候,嬴政是自稱寡人或者孤的。其他諸侯王,包括周天子都是這樣。寡人的意思是孤家寡人,符合統治者萬人之上的身份地位,高處不勝寒嘛。皇帝之位到了劉邦身上,自稱字又發生了變化。
  • 祖傳的「五色聖旨」,鑑定為真品,專家讓上交,他說了兩個字
    我們都知道,現在很多人的家中可能還會有不少的寶貝,比如說一些古董,像是瓷器或者是玉器,可能還有一些人家家裡面還留著元寶,或者是金釵這樣的貴金屬。當然這些東西都是在文物收藏裡面比較常見的,不過我們今天要說到的這一件祖傳寶貝就不是那麼常見的了。
  • 朱元璋的後代名字起得有學問,化學元素都發抖
    明朝有個開國皇帝,他非常的出名,就是因為他的政務能力非常的強,他就是朱元璋,後人們對朱元璋的評價也非常的高,自從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後,他就給朱家子孫取名字定下了一個規矩,當時佛教已經傳來我國,所以就有金木水火土這麼一說,一個人的名字有3個字,所以先開始是姓名,然後是輩分,再加上金木火土這樣的偏旁字體
  • 他自稱滿清皇室後裔,以「八阿哥」自居,參加節目要觀眾「跪安」
    同治皇帝死後,慈禧便沒有了直系血脈後人,但葉赫那拉氏依然人丁興旺,那時的滿清貴族就有14萬之眾;在現代葉赫納拉氏族人大多隱姓埋名,不提祖先的舊事,但是近年來蹦出一些滿清皇室後人,高調宣稱要復興滿清皇室;例如在大連有一位自稱"八阿哥"的人,據當地媒體報導,此人名叫郝慶玲,自稱是葉赫那拉氏後裔;他本是大連機車廠的一名工人,每日穿著黃馬褂,
  • 揭秘明太祖朱元璋為何效仿前朝草擬聖旨裡面有什麼原因
    據趙文軒記載,朱元璋登基聖旨,由趙南星草擬,朱元璋識字不多,系一個出了名大老粗,朱元璋曾和趙南星,有過探討諸如四書五經,皇帝冊封,更朝換代之類,民間百官最為感興趣話題,這個聖旨講的非常明白,朱元璋登基,發生於明朝初,朱元璋於金陵鐘山南登基稱帝,趙南星草擬聖旨,前綴更是,以趙南星深切懷念先祖皇帝趙烈,自宋運既終,不辱天命,入沙漠,得天下之主,建立大元朝,亦有百餘年
  • 明朝祖傳的「大白話」聖旨,恁每懂嗎?
    我們都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貧苦出身,小時候沒怎麼接受過教育。後來他雖然自學成才,能自行批閱那些文臣的奏疏,但心裡對文化人的酸文假醋還是十分反感。最有名的一個例子,就是茹太素給朱元璋上疏的時候,因為奏疏長達一萬多字,廢話連篇,氣的朱元璋當即派人把茹太素打了一頓。為此,朱元璋專門制定了「奏對式」,以糾正這種在奏疏裡連篇累牘寫廢話的行為。
  • 不收俘虜殺了再說 朱元璋這道聖旨一直被他的後代不折不扣地執行
    明太祖朱元璋訂了很多規矩,有的被他後世子孫奉為圭臬,有的則直接當做了耳旁風。比如他一直讓自己的子孫娶高麗女子,「我這裡有幾個孩兒,恁(您)高麗有根腳好人家女孩兒,與將來教做親。」連熊孩子(很犟)朱棣也照著做了;但是鑄有「內官不得幹預政事」八個字的鐵牌子,卻被明英宗朱祁鎮默許死太監王振給扔進臭水坑了。但是有一道聖旨,朱元璋的子孫們不折不扣地執行了,否則就輪不到八旗進關,可能就是倭寇來襲,四小鬼鬼鬼犯邊了——清朝從明朝竊取的江山,被倭寇從東北咬去了一大塊。
  • 家中藏9道祖傳聖旨,被博物館借走弄丟3道,告上法庭索賠18萬
    在歷代皇帝賞賜的東西中,聖旨一般都會隨這皇帝賞賜的東西一起留給被賞賜的人。這樣的聖旨裡面包含很多重要的信息,這也是後人考究和研究歷史的重要證據。張振華的祖上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一戶張氏人家,在那個集權主義的古代社會,曾經因歷代祖上效命皇帝,隨皇帝徵戰四方,立下汗馬功勞。被皇帝不斷的贈送各種獎賞。
  • 聖旨驚現美國,民眾對聖旨內容不解,專家卻苦笑不言語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皇帝一直都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皇帝說的話沒有人敢不聽,而皇帝用品一直都是皇權的象徵,如果你現在有一件皇室的用品,那麼你肯定發財了。但是隨著王朝的沒落,古代中西方的交流,有一些皇室用品淪落到海外,成為國人之殤。
  • 文物局借走農民祖傳聖旨,26年拒不歸還,老農無奈將其告上法庭
    聖旨為何物,放在封建年代,頗有幾分如朕君臨的味道在其中。聖旨至,眾人皆跪,管是什麼皇權富貴、富甲天下,都不過這一張聖旨、一份旨意。放在古代,聖旨便是稀罕物件。時過境遷,直至今日,社會主義春風吹遍中國,這過往的聖旨,亦有了其研究意義。曾經,一河南農民家中世代相傳一道聖旨,以此為家傳寶物。但當地文化局接走二十餘載,亦不肯好言歸還。
  • 朱元璋真實面貌有多帥?朱氏後人保存600年,如今無償上交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 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達100萬,為何被屠殺殆盡?
    這意味著當時在全國每50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是朱元璋的後代子孫。這樣的畫面,想想實在倍感壯觀!甚至有人口史專家推算,再給朱明王朝500年,朱元璋的子孫會壓塌半個地球!那朱元璋子孫為什麼會繁衍得如此之快呢?這些後代下場到底如何?
  • 張振華:將祖傳九道聖旨借給博物館,卻被弄丟了兩道,僅賠償9萬
    而在西安市長安縣一位農民家裡卻珍藏有祖傳的九道聖旨,這件事在當時轟動全國,張振華的人生也因為聖旨變得不同尋常。張鵬程的後七代傳人也都在朝廷中任要職,多次受到皇帝的嘉獎,因此才會有如此多的聖旨和金匾流傳下來。皇帝賜下的聖旨和金匾十分貴重,張家後人都是嚴加保管,即使是家中女眷也不會告知。但是這個消息還是不慎洩露出去,在民國軍閥混戰時期被軍閥偷走四道聖旨,到新中國成立時僅留存下來九道聖旨。
  • 老人犯罪怎麼辦?尊老敬老的朱元璋說照辦
    朱元璋作為從基層崛起的皇帝,對民間的喜怒哀樂有一種感同身受,所以,他對民間老人的照顧以及如何利用老人更好地為自己的統治服務都有較好地感受。朱元璋和明朝為六十歲以上老人封爵、賞酒賜宴和米麵糧油洪武十九年五月,朱元璋對於老人封爵。
  • 聖旨是什麼樣?是紙做的嗎?古代那麼多的聖旨,都去哪兒了
    中國古代就有400多位皇上,那麼每個皇上都會頒發數不清的聖旨。照一般人的想像,聖旨都去哪兒了呢?別著急,我們慢慢來了解。一、古代聖旨的相關知識1、聖旨是什麼材質?聖旨可不是紙做的,它的材質是蠶絲,有十八道工序,並且做工力求精益求精。
  • 聖旨格式怎麼寫?真正的聖旨到底長啥樣?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定名號為皇帝,自稱「朕」,命為「制」,令為「詔」。後世對此有所繼承和發展,皇帝命令按頒行對象、頒行內容加以分類,例如漢代皇帝命令分四種——策書、制書、詔書和戒書(戒敕),唐宋時期分為冊書、制書、慰勞制書、發日敕、敕旨、論事敕書、敕牒等七種形式,明清時期分為制、詔、冊、誥、誥命、敕諭、敕書、敕命、諭旨等。聖旨有這麼多門類,所以不可能動不動就是皇帝「詔曰」。
  • 美女帶祖傳古董鑑寶,自稱想在北京換套房,專家的鑑定估出天價!
    美女帶祖傳古董鑑寶,自稱想在北京換套房,專家的鑑定估出天價!想必我們都知道,時代在不斷發展,古代的物件以及遺址成為了世界罕見的寶貝。這其中文物是最受人們喜愛,許多人不惜花重金都想購買一些文物,這是為什麼呢?
  • 我國歷史上一貴族,後代近14萬,怕遭殺身之禍,拋棄祖傳姓氏
    我國歷史上一貴族,後代近14萬,怕遭殺身之禍,拋棄祖傳姓氏 眾所周知,你的姓氏決定了你的祖先在古代是個什麼地位。就像「朱」姓,這個全國人口數佔百家姓第十三位大姓,主要源於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明朝之前,朱姓可以說是寥寥,明朝之後,朱姓人口翻了好幾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