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收俘虜殺了再說 朱元璋這道聖旨一直被他的後代不折不扣地執行

2020-12-23 半壺老酒半支煙

明太祖朱元璋訂了很多規矩,有的被他後世子孫奉為圭臬,有的則直接當做了耳旁風。比如他一直讓自己的子孫娶高麗女子,「我這裡有幾個孩兒,恁(您)高麗有根腳好人家女孩兒,與將來教做親。」連熊孩子(很犟)朱棣也照著做了;但是鑄有「內官不得幹預政事」八個字的鐵牌子,卻被明英宗朱祁鎮默許死太監王振給扔進臭水坑了。但是有一道聖旨,朱元璋的子孫們不折不扣地執行了,否則就輪不到八旗進關,可能就是倭寇來襲,四小鬼鬼鬼犯邊了——清朝從明朝竊取的江山,被倭寇從東北咬去了一大塊。

被後世子孫不折不扣地執行的朱元璋聖旨,除了開頭常規「帽子」,只有一句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朱元璋聖旨中說的「這幫傢伙」,指的是倭寇。這件事發生在1372年,朱元璋得到消息:有兩千倭寇準備犯邊。請注意,是「準備」而不是已經,朱元璋一聽就火了:「這幫小鬼也想摸閻王的鼻子?」他本著要麼不做做就做絕的原則,告訴各地官員:無需喊話,不要俘虜,來一個殺一個!於是倭寇大頭目(只能稱之為大頭目,因為有很多精什麼的在某些平臺管審核呢)慫了:「遣僧圭廷用等來貢,且謝罪。帝惡其表詞不誠,降詔戒諭,宴賚使者如制。」看來朱元璋也不是不講道理:該殺的時候就殺,但是你來了,我還是要管一頓飯的。不過你要是不聽招呼,這就是你們的最後晚餐。

大家都知道,倭寇是從來不講信用的,千百年來一直如此。雖然他們給朱元璋上表謝罪,給明朝戴了很多高帽子:「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裡。」但還是流著口水屢屢入寇,這才惹惱了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讓鄭和下西洋之前,先去倭國轉了一圈,嚇得足利義滿(就是《聰明的一休》裡的那個幕府將軍,倭國的話事人,也叫源道義)趕緊送來了一批倭寇(也不知道是不是抓的頂缸的),但是朱棣不要:「你們牽回去自己處理吧!」足利義滿的使者牽著那幫倭寇走到半道,支起一口就把囚徒全燉了:「使者至寧波,盡置其人於甑,烝殺之。」筆者一直認為朱棣不如朱元璋厚道:朱老爺子是管了使者飽飯的,而朱老四卻連差旅費都不給報銷,餓得他們要吃同類——如果不是為了吃,挖個坑活埋多省事,為啥要蒸熟?

在明朝軍事威懾下,倭寇仍然賊心不死,在正統、景泰、天順(朱祁鎮、朱祁鈺年號)年間,還腆著臉借朝貢之名乞討,給少了還不願意。那是在明英宗天順年間,倭國幕府將軍源義政通過朝鮮傳話求饒之後(以前使臣獲罪天朝,蒙恩宥,欲遣使謝罪而不敢自達,移書朝鮮王令轉請,朝鮮以聞),明朝看著他們裝孫子裝的好,就允許它們繼續「朝貢」,但是他們蹬鼻子上臉:「詔增錢萬,猶以為少,求增賜物。詔增布帛千五百,終怏怏去。」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連上朝都懶得上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和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一聽打倭寇就像打了雞血,一個剿滅了所有來犯之敵,一個派兵出國遠徵打跑了進攻藩屬國的倭寇——當時明軍是以少勝多,這一點大家可以查一查史料:倭寇傾巢而出,明軍最高指揮官是個總兵。

一直到崇禎年間,李自成張獻忠鬧得那麼歡,倭寇也老老實實趴在海島上不敢伸爪子,因為那時候明朝人一提起倭寇就恨得牙根痒痒:「終明之世,通倭之禁甚嚴,閭巷小民,至指倭相詈罵。」這話是《明史》中的原話,很好理解,明朝老百姓最侮辱人的話原來是這句:你才是倭寇,你們全家都是倭寇……

相關焦點

  • 史上最任性聖旨:準備好刀子殺了再說,欽此!句句白話卻霸氣側漏
    聖旨是古代皇帝對下屬下達的一種命令,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和身份的一種象徵,一道道聖旨,就像一頁頁歷史,讓我們從中感知歷史的魅力。聖旨是由上好蠶絲製成的一種綾錦織品,上面繡著祥雲瑞鶴等吉祥的圖案,皇帝要下達命令的時候就會把自己的話寫在聖旨上由專門人員去頒發。
  • 河南老人自稱是「皇室後代」,長相酷似朱元璋,家中藏有祖傳聖旨
    即使到今天,他的成就仍舊被人們所銘記。曾經有一位河南老人他自稱是朱元璋的後人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更為重要的是他的長相與朱元璋很是相似,家中還有祖傳的聖旨和冰盤,對於他的身份也引起了無數人民的好奇心,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聖旨驚現美國,民眾對聖旨內容不解,專家卻苦笑不言語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皇帝一直都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皇帝說的話沒有人敢不聽,而皇帝用品一直都是皇權的象徵,如果你現在有一件皇室的用品,那麼你肯定發財了。但是隨著王朝的沒落,古代中西方的交流,有一些皇室用品淪落到海外,成為國人之殤。
  • 揭秘明太祖朱元璋為何效仿前朝草擬聖旨裡面有什麼原因
    勉循眾請,於吳二年正月四日告祭天地於鐘山之陽,即皇帝位於南郊。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恭詣太廟,追尊四**妣為皇帝皇后。立大社大稷於京師。冊封馬氏為皇后,立世子標為皇太子。據趙文軒記載,朱元璋登基聖旨,由趙南星草擬,朱元璋識字不多,系一個出了名大老粗,朱元璋曾和趙南星,有過探討諸如四書五經,皇帝冊封,更朝換代之類,民間百官最為感興趣話題,這個聖旨講的非常明白,朱元璋登基,發生於明朝初,朱元璋於金陵鐘山南登基稱帝,趙南星草擬聖旨,前綴更是,以趙南星深切懷念先祖皇帝趙烈,自宋運既終,不辱天命,入沙漠,得天下之主,建立大元朝,亦有百餘年
  • 朱元璋要殺外甥,見馬皇后穿了一件破衣服,朱元璋:不殺了
    對於朱元璋的這種濫殺行為,為了自保,平時勇於進諫的百官集體沉默了,相比百官的視而不見,有一人站了出來,連上三道奏疏,指出了朱元璋的一系列錯誤。  在這個風口浪尖的時刻,誰有這麼大膽子,敢上書直言皇帝的錯事,  他不怕掉腦袋嗎?  此人名叫李文忠,是大明朝開國六大公爵之一,除了這個身份之外,他還有另一個更加顯赫的身份,明太祖朱元璋的親外甥。
  • 朱元璋為何殺徐達?
    那麼吃蒸鵝導致得背疽的徐達當日即死,除非朱元璋在蒸鵝裡面下了毒。最早提出徐達死於朱元璋賜食的是《翦勝野聞》,成書於明朝中期,專門記述一些明初的軼事,但這本書裡面並沒有交代徐達是食用何種食物致死的。《四庫全書總目綱要》的觀點認為《翦勝野聞》「書中所紀,亦往不經。」並不足信。
  • 明朝祖傳的「大白話」聖旨,恁每懂嗎?
    奏疏的形式要改良,這聖旨詔令的形式當然也要改良,朱元璋給明朝開創了一種白話文聖旨的範式,這種聖旨,繼承了元朝聖旨大白話的特點,變得更加通俗易懂,用朱元璋自己的話來說,他這麼頒聖旨就是為了讓老百姓「大的小的都要知道,賢的愚的都要省得」,哪怕文化程度低一些的普通人,也能聽懂、理解。
  • 因喝了老婆婆一碗湯,朱元璋登基後下了一道聖旨,大臣們苦不堪言
    對於此時的朱元璋來說,老婆婆端來的,無異於時人間美味,他大快朵頤,舌尖上還殘留著美味的餘香,回味無窮,問老婆婆是什麼菜。老婆婆也很有雅興,告訴他這叫「珍珠翡翠白玉湯」。圖片這道湯的味道就一直留在朱元璋的記憶深處了,此後,他的地位漸漸上升,直到最後成為皇帝,已經是天下之主,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了,想吃什麼都可以,山珍海味,應有盡有,然而,最讓朱元璋懷念的,卻還是當初老婆婆的那道
  • 朱元璋建國時的這個政策,讓他18代100多萬子孫,全被殺了個精光
    他對老百姓、大臣、老朋友、妻妾都冷酷無情。只有在自己的後代面前,他才會面帶慈祥,溫柔體貼,無比體貼。他絞盡腦汁想確保子孫們的幸福生活。開國沒多久就封公信之前,他急著封所有兒子為親王,儘管小兒子那年只有一歲。他規定皇族子孫不受一般法律約束,不受當地官廳控制。帝王之家,服裝,軍紀,河子第一等,後代神靈都要「服氣拜謁」。
  • 為何古人不敢假傳聖旨?真實的聖旨長達5米,第一個字你都沒見過
    說起古代的皇帝,這似乎是每個男人心中最理想的職業,不僅手握生殺大權,而且擁有後宮佳麗三千,吃的是山珍海味,睡的是溫柔之鄉。那麼皇帝真的像我們想的那麼好嗎?他的一生都禁錮在皇宮之中,一年僅有兩三天的休息時間,普通的皇帝都要早上三點起床,晚上十二點才可以休息。
  • 朱元璋要殺大臣,大臣卻趴在地上吃屎,朱元璋立馬說:饒他一命
    朱元璋出身於草莽,小時候受了很多苦,青年時代也受到了很多無情的打擊,朱元璋也深知百姓的嫉妒,在做了皇帝之後,一直致力於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同時由於他年輕時候吃過太多的苦,所以對於兒子們也非常寵愛,想給他們最好的生活,朱元璋非常痛恨那些不好的官員,一輩子殺了無數的官員。
  • ​馮學榮:朱元璋確實是一個殺人狂
    (關於朱文正的死法,明史資料互相矛盾,有資料記載是被朱元璋關押起來,在囚禁場所死亡,不過,這個細節之處的出入,不影響朱元璋「殺侄」一事的定性) 關於為什麼殺侄子朱文正,朱元璋在事後寫過一封信給他的外甥李文忠,朱元璋信件的原文是這樣的(明代鳳陽口音白話文): 「……付保兒(指李文忠),教你知道驢馬(指朱文正)做的人。
  • 鐵血帝皇朱元璋,為給皇家掃除障礙,殺人無數,最後為何不殺朱棣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名,攻破了大明帝國的首都應天,在這場叔侄大戰中,朱棣成功地從朱允炆手中奪取了皇權。最終伴隨著朱允炆在大火中的失蹤,朱棣以藩王造反的手段,成功地登上了皇位。燕王朱棣當皇帝時,距離朱元璋去世才4年,可見一切其實是朱棣早已準備好的。
  • 朱元璋能夠稱帝,離不開此人幫助,但此人的後代卻被朱元璋殺害
    哈嘍大家好,現在湧現了很多草根明星,在歷史上能夠稱得上草根皇帝的非朱元璋莫屬,朱元璋的出身是放不到桌面的,小的時候為了生存給地主放牛,後在寺廟中當和尚,最終餓的沒辦法當了一段時間乞丐。最終連親人去世的安葬費都拿不出來。
  • 清朝是如何花了200年的時間,將朱元璋的後代,培養成了廢人
    清朝是如何花了200年的時間,將朱元璋的後代,培養成了廢人想必大家都知道,清朝取代明朝,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清軍是趁明朝內亂之時,入主中原的,可以說,清朝有趁人之危的嫌疑,由於清朝是異族建立的政權,所以說,許多漢人對清朝並不是很服氣,因此,在清朝初期時
  • 朱元璋為何編纂《皇明祖訓》?結果怕什麼來什麼,預測字字驗證
    交給別人辦,當然也可以切省精力、時間,但是第一他不放心,第二更重要的,這樣做就慢慢大權旁落。……以此,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辦公,批閱公文,一直到深夜沒有休息,沒有假期,也從不講究調劑精神的文化娛樂。」【2】做了帝國當家人後,朱元璋開始了軟實力建設,設置「三法司」,配合他處理政務,這些人都是他幹活的雙手,卻不能染指一點權力。他曾說「三代而上,治本於心;三代而下,治由於法。」
  • 朱元璋召見孔子後人,對方稱病不願前來,一句話讓他親自賠罪
    明朝剛剛建立,朱元璋召見孔子的後人,對方稱病不願前來,朱元璋說了一句話,讓他親自賠罪。到了北宋時期,皇帝下旨將孔子的後代嫡孫封為衍聖公,而且這一稱號還可以繼承。這個慣例甚至延續到了民國時期。元朝入主中原,雖然他們是蒙古族,對於漢人的學說不是特別了解,但是他也開始學習漢人的制度,所以孔子嫡系子孫這個稱號也得以保存,除此外還讓他們來到元朝的朝堂擔任官職。
  • 他的後代是韋小寶老婆,曾留下一遺言,讓自己家族興旺了200年
    沐英的後代沐劍屏正是因為祖先的關係才大肆的提倡反清復明的。沐英在明朝的時候沒有被朱元璋所殺害反而家族越來越大確實有他的生存哲學的,史書記載馬皇后去世以後,沐英傷心過度而吐血,可以看得出來沐英和馬皇后的關係有多好了,而朱元璋雖然殺人無數,但是比較怕馬皇后,馬皇后喜歡的人當然朱元璋殺不得啊。另外沐英由於小時候家庭貧寒,在八歲那年被朱元璋收為義子。12歲就跟隨朱元璋南徵北戰。
  • 李世民押囚犯到法場,母親跪求:他是你親娘舅,李淵連下三道聖旨
    李世民押囚犯到法場,母親跪求:他是你親娘舅,李淵連下三道聖旨在中國古代,出現過很多外戚篡位、同室操戈的故事;也有很多兄弟灑血戰場、族人間刀兵相見的戰例。比如三國時代的袁紹袁術兄弟為傳國玉璽不惜大打出手,又比如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為皇位不惜手足相殘。然而在隋唐時期卻出現了一個舅舅與外甥爭奪天下的故事。
  • 一句醉話冒犯朱元璋,醒酒之後他如此補救,朱元璋卻笑他瘋了
    朱元璋很想提拔他做都督,郭德成卻不接受。朱元璋不太高興,說:「你是我的親戚,你的兩位兄長已經封侯,我不想讓你們的地位太懸殊。」郭德成叩頭解釋說:「不是我不識抬舉。如果我位高祿重,必然要承擔重大的責任。可我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太貪酒,醉酒之後頭腦昏沉,萬一誤了事,陛下一定會嚴懲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