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10月14日電 題:捷運空間:地鐵站裡的「藝術館」
中新社記者 朱曉穎 陳立宇
捷運,是如今臺北大都市貫連南北東西的交通大「動脈」。
臺北的「捷運」空間,與大陸許多城市深藏地底的「地鐵」有諸多不同。
走入地下車站,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捷運地圖:棕、紅、橘、黃、綠、藍6條錯綜交叉線路中設102個站,幾乎串聯臺北所有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格局四方的銀色車站,被打造成一座座風格迥異、融入文史元素的「藝術館」。
臺北車站,捷運板南線、淡水線匯集交叉點,接入臺灣高鐵、「普悠瑪」,是全臺運量最大的車站,行人熙熙攘攘。車站設有誠品書店以及美味小吃、琳琅百貨,應有盡有。
在臺北車站,當地人把臺灣文化「地標」——臺北故宮博物院「搬到這裡」:站內公共走廊,獨闢出「袖珍版」博物院,「翠玉白菜」巨幅海報引人注目。
館院辦過的「乾隆藝術盛宴」真跡展,在站內變為複製品展,但絲毫不影響其藝術表現:或嵌入牆壁、或單列展櫃的玻璃櫥窗中,展陳著白瓷嬰兒枕、青瓷水仙盆、寶石紅釉僧帽壺等複製品。不少路人駐足細賞。
島式月臺中,矗立著一尊三米高、手拈蓮花的「蓮花持」銅像。「『手』書寫了地緣歷史與人文,『穿梭空間』的五指旋動,飛揚搖曳,韻律綿延,在『生命的流動』中,依歸清淨……」創作者李光裕,在銘牌上這樣解釋銅像內涵。
忠孝敦化站與相鄰忠孝復興站之間,有寬闊的地道相通。地面之上,即為當地最繁華的「東區」,是年輕人「最愛去之地」。
走進忠孝敦化站,從東至西,廣場從「第七」標號至「第一」。錯落的紅燈籠吸頂,綠色矮凳點綴著廣場,供人休憩。
「城四走廊」中展示著臺北建築木雕,從臺北世貿中心、新光摩天大樓等現代「地標」,到「馬英九辦公室」、「公賣局」、龍山寺、北城門等「古早」建築,串起城市發展軌跡。
中山站、中正紀念堂站、臺北車站、忠孝復興站均設有藝文廊,藝術概念直接融入車站本體。
在忠孝復興站南、北兩側藝文廊,散發著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長達數十米的通道牆壁上,密密麻麻掛滿「口足畫家」的畫作。這些畫家不幸失去雙手,用口銜、趾夾彩筆的方式,描繪他們眼中的春、夏、秋、冬。
搭上白身藍底、「蛇身」逶迤的捷運列車,一路向北,便抵達淡水站。
淡水曾坐擁全臺第一大港,是早年外界進入臺北的門戶,也是西方文明在臺灣北部散播的起點。16世紀荷蘭人掌握西方海權,為防中日貿易路線被西班牙截斷,他們驅逐佔領臺灣的西班牙人,重新築城,其古蹟留存至今,即「淡水紅毛城」。
淡水站外觀與紅毛城頗有幾分形似:朱紅色瓦礫磚牆、低矮門樓拱洞、開口圓形窗體……整座車站古樸端莊。一些民間藝人在站內圍攏,安靜地為遊人臨摹素描、製作手工藝品。
進站出站,與藝術相遇、離別;走走停停,洞見奧妙、變遷。臺北捷運102個站,無論身處哪一站,都能找到「對話」城市的小小切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