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人的能量轉換成一群人的能量」

2020-12-27 工人日報

工人日報客戶端5月27日電 一邊是受制於現有的職業教育體系,技能人才的培育追趕不上企業要求,一邊是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在新青年們心中有誤讀、有迷惑。隨著我國技能人才隊伍的年輕化,這種尷尬局面一直沒有得到改善,「怎麼能讓年輕人們願意從事和勝任技能工作,怎麼讓他們理解出自己心中的工匠精神」是來自產業一線的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的共同關注。

智能製造領域要實現人才跨越式發展,不僅需要國家地方的政策扶植,更重要是激活企業、院校和產業工人等要素潛能。航空工業3位來自企業生產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航空工業凌峰軍品分廠加工中心班長劉忠、中航鋰電生產調度邢京龍、航空工業陝飛部件廠鉚裝鉗工趙平提出建議,希望國家出臺高技能人才長效激勵政策,並為加強高等職業教育出謀劃策,切實提高技術工人的政治、經濟、社會待遇和職業素質,為實現國家高質量發展、培育新時代產業工人貢獻力量。

激活各要素潛能,合力培養技能人才

我國裝備製造業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急需各類技術技能人才。但企業產業工人緊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缺口嚴重,已成為我國高端製造業發展繞不開的一個坎。

提到現狀,邢京龍介紹說,企業為滿足產能經常是滿負荷運轉,對技能工人的技術和精力要求很高,所以產業工人主要靠年輕人補充力量,可是,畢業生到生產線上以後發揮技能作用不明顯,「成長的速度跟不上我們迫切的心情」。

隨著信息化發展和智能製造的推進,對產業工人的素質要求已然增加,例如高檔數控工具機、智能裝備、數位化生產線等先進應用技術技能崗位對學歷要求已達到本科甚至研究生,技術工人,尤其是高級技能人才,還要具備工藝、材料、管理等多重能力。

三位人大代表都認為,技能工人成長直接影響著企業產能的釋放和智能製造領域的創新發展,目前人才培育的癥結,一方面是國家職業教育的環境亟待改善,另一方面是培育技能人才的路徑需要轉變。

雖然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一支規模壯大、結構優化、素質逐步提高的技能人才隊伍,但總量佔比和總體素質還是與經濟高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都有較大差距。自2018年人社部、財政部發布《關於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意見》以來,各地地方和學校也積極探索新型學徒制發展模式,但是趙平認為,企業在技能人才招聘、培養、使用等方面與職業大專院校信息溝通和聯繫不緊密,而且,與經濟較發達的地區相比較,許多「三線企業」技能人才培養難、技能專業對口招人難、高技能人才儲備有限的現象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怎樣激活各要素潛能,通過合力以更好的方式培養技能人才?三位代表都不約而同地提到在發揮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各自優勢的同時,緊緊圍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實現職業學校培養與企業用人的有效銜接上發揮積極的作用。

劉忠認為,現有的職業院校的師資力量和教學硬體投入不能夠或滿足不了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條件和用人單位的需求,這種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所以這次兩會期間他提交了《關於加強高質量職業教育建設的建議》,建議從國家層面加強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準入門檻的同時對相關院校硬體設施和師資力量進行升級,提升教學質量。

對於校企聯合培養模式,趙平提到,過去招聘的技術工人都是技校生,動手能力比較強,一年中,他們半年實習、半年學習理論課程。如今,航空企業要求技能人員的起點都是大專以上,通常只有快畢業的時候才有6到8個月校企融合的實習期,「專業不對口和動手能力不夠」是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趙平在《加快新型學徒制建設培養合格技能人才的建議》中提出,希望由國家相關部門、職業院校與企業三方出資建立校企培訓基金,並聯合籤訂培養協議,形成責任共同體。他還建議成立獨立的第三方職業專門評審委員會,對畢業生進行技能測評,更好對接企業需求,逐步達到「畢業即上崗」。劉忠也提出了相同思路,提出企業與校方建立「訂製」人才培育,根據企業的需求來牽引學校教學內容設置。

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實際上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需求,但優秀技能人才的養成是一個長期學習和實踐融合的過程,激活各要素的潛能,建設新型學徒制,合力形成一體化的職業培養通道是三位代表都期待看到的未來。

「把技術連帶敬業精神一併打包傳輸給新一代的年輕工人」

新興產業工人們思想活躍、接受能力強,年輕人的素質普遍比較高,學習和創新能力強,三位代表都指出,國家高速發展和航空產業的蓬勃給技能人才成長建立了很好的平臺,但是「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偏低,職業榮譽感、自豪感、獲得感不強,使得很多年輕人不願進入技能行業。」邢京龍今年提出《關於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建議》,就是希望從各個層面提升技能人才的社會認可度和待遇。

對於幫助新一代產業工人理解工匠精神實際上就是幫助他們在成才之路上充分轉變思維理念,鼓勵年輕人站在更高的層次上考慮自身和企業發展並行的問題。技能人才的成長是一條漫長的路,趙平認為,除了技能上,有一個大的突破來自心理,「要把個人價值逐漸融入到企業發展中」。

邢京龍認為:「人才培育的落腳點還在企業。」企業建立各種激勵機制,舉辦各類技能競賽都是為了幫助青年人樹立崇尚技術、踏實做事的理念。

在趙平看來,工匠精神確實不是年輕人一時就能理解得了的,但是「在當學徒的時候『害怕少學什麼東西,就想方設法要把師父的東西全都學過來』,有了這股勁兒,慢慢從崗位上、從操作的活裡頭去鑽研,就會發現樂趣,也會找到成就感。」邢京龍認為,一方面是鼓勵大家「把自己工作做好」,有了這個基礎下一步才是「有一點自己的想法和創新,積極改進方式,找到工作亮點」,一個簡單的事情做對一百次、一千次,就是靠工作態度和作風,就是他理解的工匠精神。

走入在一線工作的第30年,劉忠在與外國技術人員學習和比肩的過程中看見了中國技能人才的成長,也看見了差距。他認為從過去的手動到現在的數控,從機械到智能化,我們的技能人員和製造業一樣都實現了追趕、並跑和超越,但是一個優秀技能人才「首先要有一種對職業的熱愛,對自己從事行業和企業文化的認可。」在他看來,只有融入到自己的行業中,才會去鑽研和迸發活力。

在趙平眼中,航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除了整個體系不斷完善,對每個產業工人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他告訴記者,在他們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有這樣一句話:「把人生融入到產品,把產品雕琢成藝術品的人,我們稱之為工匠,具有這樣精神的工匠,我們稱之為工匠精神。」

趙平也認為,除了解決生產實際中的棘手問題,勞模創新工作室還有一個職責,就是「化解年輕人心裡的障礙。」勞模創新工作室直接面對著生產一線,年輕人去學習技術,也時常會將自己內心的困惑向「師父們」傾訴,趙平說,高技能人才的職業成長通道確實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年輕人們會從我們身上看到,在堅持中成長,在成長中堅持。」

正如劉忠所說,航空工業成立的眾多勞模創新工作室可以實現「工匠精神的擴大化」,「一個人幹得再好只能代表一個點,但是把我們的技術,連帶我們的敬業精神一併打包傳輸給新一代的年輕工人,從一個人的能量轉換成一群人的能量,就實現了從技術到對職業熱愛的傳承。」

無論是勞模創新工作室的牽引作用,還是工匠精神的培育,目的都是為了從技能人才自身出發,建立一支素質過硬的人才隊伍,支撐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代表們還認為,要從社會價值觀和輿論導向上積極引導,讓人們對技術工人的職業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認識,在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營造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圍。(工人日報記者 劉靜 通訊員 吳瓊)

相關焦點

  • 怎麼樣才能將能量轉換成1g的質量?
    人類已經能夠按照E=mc^2將質量轉化成能量,但能否反過來用能量生成1g質量呢?質量轉換成能量的例子很多,距離我們最現實的案例是核裂變,重核裂變-質量虧損-轉換能量!而能量轉換成質量的案例,儘管理論上並沒有什麼問題,但事實操作起來可能還不是一般的困難!一、一克質量需要多少能量來轉換?其實計算並不困難,因為用愛因斯坦的質能轉換公式還算下即可計算出來!
  • 空間感:「生死能量的轉換」
    空間感:生死能量的轉換武志紅:有嬰兒心理的人沒有形成空間感,真切覺得只有目前這一個空間。成熟的人則知道,即便我在很多時空受挫,我還是相信我能在更多時空增加實現願望的可能性。所謂韌勁,就是可能拿時間與空間,做生能量與死能量的轉換。成熟的人的能量有了韌勁,輕易不會再破碎,最終會形成穩定的感知:隨著時間累積與空間轉換,願望得生的可能性會增加。由此生能量就變強了,死能量逐漸在變成生能量。
  • 電的能量轉換
    電能又是如何轉換成我們需要的能量形式呢?一、發電機發電機是指將其它形式的能轉換成電能的設備。它由水輪機、汽輪機、柴油機或其它動力機械驅動,將水流、氣流、燃料燃燒或原子核裂變產生的能量轉化為機械能傳輸給發電機,再由發電機轉換為電能。
  • 大自然能量轉換站—生物體
    生物體為維持生命現象,生物體必須積累有機物;為對抗熵增,必須從外界獲得能量。能量有多種形式,如化學能、光能、熱能、動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互相轉變。異養生物異養生物:不能直接利用無機物製成有機物,只能把從外界攝取的現成有機物轉變成自身的組成物質,並儲存了能量的一類生物。
  • 通過水勢的關係是,可把水勢的能量單位轉換成壓力單位
    水的化學勢是以能量單位(Jmol-1)來表示的,但由於植物生理學中在涉及細胞的水分關係時習慣上用壓力單位來表示能量,所以要設法把能量的單位換算成壓力的單位。按國際單位制,能量單位(焦耳)J=Nm,Jmol-1=Nmmol-1;水的偏摩爾體積為m3mol-1。
  • 有能量轉為質量的例子呢?轉換出來的物質是什麼?
    根據愛因斯坦質能轉換公式,核彈實現了質量轉為能量,那有什麼能量轉為質量的例子呢?傳說中的宇宙大爆炸就是能量轉換成了質量最大的案例,我們整個宇宙的質量都是從那麼一個緻密的能量團裡轉換而來,但似乎很難證明是不,我們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案例嗎?
  • 如何提升一個人的能量?
    理論上,我們吃的任何一種食物都有特定的振動力,不過目前還沒有專門大幅度提升能量的食物,只能一點一點通過吃,來提高身體的能量。如果你吃的食物死氣沉沉滿是重金屬化學低振動力食品,那麼你的感受也跟著死氣沉沉沒有活力,如果吃有機,天然食物等高振動力。那麼你的感受也跟著愉悅,有活力!不過在這個前提下,要對周圍環境有正面的感受才能提高震動力頻率,這是很關鍵的!
  • 宇宙能量永遠是正性的,負面能量來自於人自身的意念!
    而能量是不滅的,既不能被創造也無法被銷毀,這也是經過科學家如愛因斯坦等人所印證過的事實。  然而,科學家還印證了另一事實,那就是「能量是可以轉換的」,可以從振頻低的一極轉換成連續體上振頻高的另一極,這一事實對人類來說可是個大好消息,這表示我們是可以經由一些方法來調高我們自己的能量。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粗糙笨重、密度大的能量,升華成精細輕快、密度小的能量。
  • 磁場電場質量能量可以互相轉換,宇宙還有什麼轉換定律未被發現?
    質能轉化的實質和轉化條件但這質能轉換式目前僅僅在高能物理和核物理、宇宙天文等方面體現出來(並且體現的幾乎全都是質量轉化為能量,而能量轉化為質量的例子很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卻很難體現。實際上目前無論是能量轉化為質量,還是質量轉化為能量都很難。
  • 內燃機與電動汽車電機的能量轉換效率比較
    內燃機汽車的致命傷是能量轉換過程損失大、效率低,主要反映在如下幾個方面:①根據卡諾循環的原理,汽油內燃機的最高熱效率僅為35%左右;增壓柴油機也只有內燃機與電動汽車電機的能量轉換效率比較電動汽車電機的能量轉換效率比內燃機高,主要反映在如下幾個方面:①雖然汽輪發電機組也遵循卡諾循環的原理,但在排汽餘熱充分利用之後,再加上大型機組的超臨界、超超臨界運行
  • 能量和物質可以互相轉換,時間和空間也可以互相轉換
    構成我們宇宙的基本元素除了時間和空間,還有物質和能量,物質是有形的,能量是無形的,物質有大小體積,可以想像出來,能量卻無影無形,無法想像。物質、能量、時間、空間之間會不會存在某種內部聯繫?物質和能量可以互相轉換,時間和空間是否也可以互相轉換?本人的新質能方程中似乎暗藏玄機。我們是如何知道時間的?
  • 為了維持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你需要的各種形式的能量一共是多少?
    大概沒有人會對我們大家日常生活中的電的單位不熟悉,這一單位稱為千瓦時(kW·h),即額定功率為1千瓦的電動機使用1小時,電能轉換為各種形式的機械能以及熱能,這時所消耗的能量就是1千瓦時。如果把額定功率為10千瓦的一臺設備使用0.1小時,那麼所消耗的電能量是完全一樣的,所以能量消耗等於功率乘以所使用的時間。對於一個人來說,每天要要維持正常的生活就必須要消耗能量,但這裡的能量就不僅僅單指電能。根據物理學定義,能量有多種形式,比如動能、勢能、熱能、核能等等。
  • 微觀能量波動出現新測量方法,用光學顯微鏡能「看到」能量轉換!
    能量的轉換,能夠解釋從細胞活動到火箭上天的各種過程。在一個過程中,在細分的情況下,能量從一個系統中提取出來,並在另一個系統中使用,再在過程中以相同或不同的形式轉移到別的地方。通過用顯微鏡跟蹤和分析單分子或其他微觀研究對象的能量波動或構型, 該方法將比已有的方法在微觀層面的研究中更具普適性。
  • 和友文匯紫慧明升|世間一切修煉,能量轉換的秘密在於「心識」
    我把這個「公式」解釋為:禪定力越高深,其意識所」聚焦之處」越是穩定和清晰,其質量越是清純,越無雜染,所以能量的顯現效率就越快速且精確。可以理解為:禪定力越強,質量M越大;意識越純粹,越接近光速C;最終的能量E就越大下文有關物質轉換的內容,就可以通過上面這個「公式」來理解和入門。古今中外,有一些人曾經展現過能量物質轉換的「神跡」。
  • 愛因斯坦:人類需要多少能量,才能轉換出1克質量?
    記得物理老師說過,能量和質量是不能相互轉換的。的確迄今為止,人類也沒有真正實現能量和質量的轉換。但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已經實現了把質量轉化成能量的設想。轉化公式就是著名的E=mc^2。既然如此,我們能不能反過來,把能量轉化成為質量呢?哪怕只有1克也好。
  • 宇宙也遵循能量守恆定律,當能量無法進行轉換就是宇宙的終點!
    宇宙當中所有物態的變化都是要以能量的轉化為前提條件,能量從一種形式轉化成為了另一種形式的過程當中是不是有損耗的現象發生呢?以前我們一直信奉的能量守恆定律是真的嗎?或許這裡面存在能量的損耗才會出現這種情況,而能量損耗的數量是比較小的,我們幾乎探測不出能量的損耗程度。有些物理學家認為能量守恆定律是正確的,在這個範圍內有能量是可能利用,而有些能量則不被利用。在宇宙生命存在的過程當中,就是能量利用率在不斷下降的一個過程,當能量變為不可利用時,就是宇宙生命結束的時間了。
  • 情緒是能量,遵循能量守恆原則,你壓抑的情緒轉成了什麼呢?
    令人唏噓的媽媽,壓抑了自己的情緒,又沒有了自己,把所有的期待都放到孩子身上,孩子得一個人活出2個人的希望可是要知道,這是一張情緒能量圖,是把情緒做為一種能量來研究統計的。情緒是一種能量,雖然這種能量目前沒法象熱能一樣有溫度計這個工具測量,也沒法象電能用千瓦馬力之類的單位來統計,但它不會自動消失,也不存在對錯、好壞 ,這種能量也同樣遵守能量守恆定律。
  • 能量的本質探秘
    3、化學能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化學反應)時釋放或吸收的能量。如乾電池和蓄電池的放電是化學能轉變成電能;給電池充電則是電能轉變成化學能。其本質是原子的外層電子變動,導致電子結合能改變而放出的能量。正負電子對湮沒成光子,就是電子的靜能轉換成光子的能量。其主要度量單位是:焦。
  • 能量的本質是什麼?宇宙最初的能量從何而來?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告訴我們,能量與質量其實是等價的,這就是著名的質能方程。能量和質量就像一個東西的兩面性,兩者可以相互轉換。說白了能量就是質量,質量就是能量。 而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說的物質指的是具有質量的物質,這也說明了其實能量也是一種物質。 宇宙最初的能量是從何而來的呢?
  • 這個世界最本質的存在就是能量,能量的奧秘引導著文明一路向前
    這個世界起源於能量,138億年前,宇宙有一個奇點爆發,從純能量幻化出現在的世界萬物。能量是什麼?能量到底是什麼?是光是熱還是水與火?這是許多人的疑惑。現代物理學是這樣解釋的:能量就是做功,是物質以運動方式表現出來的特徵,是物質的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