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已經第三個星期了,家裡有小學生的家長,有沒有感覺到,這學期孩子的語文課不一樣了,增加了很多傳統文化教育,演講課,古詩詞背誦多了,書寫要求也提高了。
前幾天,我們的教育部長也說了「傳統文化進校園要做好3件事」,哪三件呢,他講傳統文化進校園,一是「老師的培養很關鍵。」「要讓各個學段的老師喜歡優秀傳統文化,能有這方面修養,開口就能「白日依山盡」。」而是要在「新編中小學教材中增加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特別是經典名篇的比重。」「目前中小學教材中的優秀古詩文比例已經提升了,這很必要。詩歌朗朗上口,又有節律,讀起來能調節身體,還能調節心情,孩子們會很喜歡。必須把教材建設這件事做好。」三是加強「建設校園文化。」「如何讓校園成為學生們學習、交流和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樂園?這是教育部一直探索的課題。我們正在做的一項工作,是把戲曲、傳統舞蹈、書法等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要素引入校園,目前取得很大進展。未來,還要進一步做好這件事。」
通過以前的背誦和學習,我們知道古詩如七言五言,一般都中規中矩,格律詩需要整齊,工整,有時引吭高歌,有時需要你慢慢細嚼品味,在思想的海洋裡任意翱翔。而詞的形式表現得灑脫不羈,隨意而為,率性靈巧,飄揚飛逸,無可顧忌,只需講究詞牌,注重風格,一般講究隔句押韻。但兩者都注重布局和立意,選調和擇音,忌諱同字,但是注重同律。層次分明,一引二敘三揚四感。結局更是要字字摳敲,往往一字之差,品味就會差之千裡。
要想寫詩詞,必須要先去讀那些優秀的傳唱久遠的作品,培養對古詩詞的興趣,讓自己喜歡讀,才能去勤讀,才會去理解古詩詞中的每個字的深遠意義,可以對古代文人苦思冥想和真情流露的那種狀態感同身受。多讀理解以後,還要多去遊覽賞析山水景色,人情世故。瞭然於胸,富有萬物,獨表一枝,做到把神情含蓄在對景色的欣賞裡,表面上卻看不出述情的痕跡,但其意境卻可以讓人回味無窮。
如文人墨客那樣,詩詞於胸中,如山水流於指間,書畫映於筆墨,輕靈飄逸而又不失抑揚佳句。
附詩:
春意 南京遊
閱江樓上閱江流,
梅花山下梅花插。
一樹梨花逢夜雨,
十裡春風寄相思。
附詞:
早春
春意淡,月影初晴,
誰寄憂思,誰主春事。
暗香霏霏院梅開,華燈點點人月圓。
煙雨戲,紅妝弄春,
美景如畫,伊人如花,
清露涓涓驚幽夢,明月亭亭聞笑語。
萬盞燈,一片風流,
青山依舊,繁華更甚,
人間歲歲不相似,九州處處總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