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象學是迷信嗎?星辰為何能解讀性格的信息?這種看似荒謬的聯繫是怎樣發生的?
星象學有數千年歷史,在天文學獨立出來之前,一直作為指導農業生產、授時曆法的功能性學科,後來隨著社會發展,擴展出更多功用,擁有龐大的理論體系和流派,在世界各地都不乏研究者,但是到了中世紀,星象學遭到宗教獨裁的鎮壓,文藝復興之後,又受到新興自然科學的排擠,逐漸走向邊緣化、甚至被舊時小友(天文)貼上愚昧的標籤……
一門發源於不同古老文明、傳承數千年的學問,如果只是江湖膏藥的水準,不可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立足,其實星象學的運行機制是極度唯物的,完全建立在宇宙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之上,所以我想用一個公式,解析佔星學的運行機制,幫助大家理解星象學的運作原理。
星象學=星體力學+人際行為心理學+統計學
這個公式凝練地概括出佔星學的運行機制,我們來一層一層地解說。
一、星體力學
「Every particle in the universe attracts every other particle with a force that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product of their masses and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square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m.」「宇宙中的每個粒子都會吸引其他粒子,其力量與其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687
星體力學,是星象學的能量來源。
現代物理學認為,宇宙間存在著四種力(引力、電磁力、強互作用力、弱互作用力),萬物都是由這四種自然力構建起來的。
牛頓指出,引力存在於宇宙間每個質點之間,千億星辰與地球上的億萬人類之間,也存在著引力,這沒有任何玄虛的成分,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親身體驗到,比如月亮與女性生理潮汐之間的關聯,太陽風暴對通訊系統的影響等等……
也就是說:星體和人體之間、宇宙世界與人類世界之間,存在著力的相互作用;星體與個體之間,存在著基於力場的物理關聯。
星體部分進階閱讀
佔星學中,影響力最大的兩顆星體是太陽和月亮,這個結論引出了星體力學的三個影響參數:質量、距離和角速度。
根據這三個參數的效果,我們可以推出一條簡單的定理:
在性格分析佔星學中,質量越大、與地球距離越近、運行速度越快的星體,對個體天性的影響力越大、影響方式越直接;反之,質量越小、與地球距離越遠、運行速度越慢的星體,影響力越小、影響方式越間接。
佔星學的研究主體「十星」(日月水金火木土天海冥)可以據此分成四類,我們在上一篇《行星質量、距離、角速度與出生盤星體影響力研究》中做了詳細論述,這裡把要點匯總成下表:
二、人際行為心理學
首先,此處談及的「人際行為心理學」,與斯金納、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不同,勉強去匹配現有體系的話,具有格式塔心理學、機能主義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部分特點,為了避免混淆,我暫時造了一個「人際行為心理學」的稱呼,代表一種研究的意向,即:探討人格原型(心理特徵)與環境(人際互動、社會行為)之間的辯證關係。
為了不掉書袋,我們來舉個例子:
比如,這裡有一個出生在春天的人,白羊座的能量賦予他勇敢進取的人格原型,現在這個白羊人面臨一個挑戰,白羊人格原型喜歡挑戰,於是他接受了挑戰並且取勝——這個經驗強化了白羊人的勇敢屬性(獲得一個自我認知的心理標籤),也強化了外界對他勇敢的認知(獲得一個社會標籤),於是這個人發展出一套白羊風格的行為模式,並作為處理未來其他問題的經驗。
現在這個白羊人又遇到一個挑戰,但是這次他失敗了,於是一個失敗的人際行為教訓弱化了白羊人的人格原型(獲得一個反向自我認知的心理標籤),也弱化了外界對他勇敢的認知(獲得一個反向社會標籤),於是已經成為經驗的白羊行為模式,得到修正,並在內心層面對深層的白羊人格原型產生質疑。
隨後的各種人際行為經驗,不斷產生強化或削弱的環境反饋,白羊人也通過這些正反饋和負反饋去修正自己的行為模式,使自己能夠為社會所接納,並努力在保持白羊人格原型和適應環境之間取得平衡。
以上例子,展示了星體力學如何在個人層面建立影響力:星體或星座的能量,通過宇宙與個體間的作用力,將一種人格原型投射給個體,但這套模型沒有實用價值,就像一個模板,需要經過編輯和填充,才能成為有含義的內容,因此,人格原型必須經過與現實生活的碰撞,才能定格成為有效的「性格」。
人格原型、性格、行為模式和環境之間的辯證作用,可以用下圖來解析:
所以,「人際行為心理學」的運作機制在於:人(因星體獲得)的人格原型,通過實踐(人際行為和社會反饋)轉化為個體的心理模式和行為模式,並且在長久的人生實踐中,通過更多實踐(人際行為和社會反饋)去反向調整我們的心理模式和行為模式,最終促進人格原型的緩慢完善。
注意上面這段話包含三重含義:
第一:人格原型通過人際實踐輸出為「性格」後,作為行為模式指導個體的實踐;第二:個體的實踐,如果收到環境正反饋,會強化性格和人格原型;如果收到環境負反饋,會反向削弱性格和人格原型,也就是說,性格和行為模式都會受到環境的制約並得到修正,並反向觸動人格原型的完善。第三:生命的終極目標是尋求人格原型的完善和進化。
三、統計學
如果說,星體力學是佔星學的力量來源、人際行為心理學是星體能量投射到人類個體的顯效渠道,那麼第三步的「統計學」,就是從現象中抽取規律的環節了。
無論星體與個體之間的作用、還是人際行為的模式隱現,這些都是潛藏在現象背後的規律性存在,需要通過海量的研究去發現和總結,所以從史前時代開始,世界各地的先民就開始了艱苦的追尋之旅,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希臘-羅馬、阿拉伯、華夏、瑪雅-阿茲臺克……為了解開星空大宇宙與內心小宇宙之間的無窮奧秘,人類從修建巨石陣、金字塔開始、追尋了幾千年,收穫了豐碩的知識成果。
20世紀後,隨著心理學和統計學的發展,現代佔星學華麗轉身,將古老星象學的應用領域進一步拓寬,成為現代人自我了解、自我發現、自我成長的有效工具。
四、佔星與科學,展望和期望
現代科學是人類進步的碩果,也是人類走向未來的希望,但是正如學會曙光宣言中所談,在無限未知面前,人類應該學會謙虛,因為我們的眼界還遠遠不夠。我們尊重科學的主導地位,但是打著「科學」旗號盲目否認自身狹隘的行為,是比迷信還要有害的故步自封。
假如科學的衡量手段足夠完善,我們非常樂於通過科學方法來檢測星象學,但問題是,科學也有自身的尷尬,目前人類科學的發展水平,距離完善和萬能實在太過遙遠,並不具備衡量宇宙和自然界一切是非對錯的能力。
無論科學還是玄學,都是人類認知宇宙和自身的一種視角、都含有不盡然的知識需要謙恭地完善、都不應該對無法理解的事物盲目論斷、都不應故步自封忘記與時俱進的使命!
所以我們期望未來科學的發展,能夠有更多的作為,彌補人類認知的缺憾、擴展人類知識的疆界;而星象學的發展,能夠對個體認知自我、尋求擴寬生命成長空間做出更多貢獻。|維氏佔星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