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雙:在紐約讀木心

2021-01-11 鳳凰網

能夠把哥倫布發現的刻板單一的新大陸演化成哥倫比亞的重重疊疊的陰影,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

我在大學英語系教的一門「20世界文學專題」課裡,別出心裁地安排了橫光利一的

小說《上海》,作為現代文學的案例研究。講20世紀文學以及現代派而不以英美為中心,這是要費一番口舌向系裡解釋的。怎樣做的解釋我已經忘記,只記得心裡一直納悶:橫光利一小說的「中心」又在哪裡?它是屬於上海的還是東京的﹖後來看了一篇作者的訪談錄,中間一段話大意是說「上海的公共租界的問題是最令人費解的,然而它所面臨的正是整個世界未來的問題。說來也很簡單,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像上海的租界一樣具有如此完整的現代特性……思考這個地方就是對整個世界進行思考」。我突然明白關鍵不在於上海還是東京,原來,描寫的對象是整個世界。

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就像是對於現代的理解一樣,人各有異,但是把當時的上海看成是一個國際競技場卻是很多人不約而同闡發的一種心情。最近讀了木心的《上海賦》,我以為實際上是用不同的口氣講了同一個意思。木心並不贊同魯迅的「南北之分剛柔之別」,覺得「小看了海派」,「海派是大的,是上海的都市性格,先地靈而人傑,後人傑而地靈,上海是暴起的,早熟的,英氣勃勃的,其俊爽豪邁可於世界各大都會格爭雄長」。但是又說,上海沒有文化淵源,沒有上流社會,所以做不出「正傳」,寫海派只能寫出「上海無海派」,正是和橫光利一寫到的上海一方面代表了整個世界的未來,另一方面預示著這個世界的問題,同出一轍的。未來是一個充滿了危機的未來,然而並不是每一個城市都有這樣的氣魄把這份危機感涵納其中的,在這個意義上「海派是大的」,就如同橫光利一所說,「思考這個地方就是對整個世界進行思考」。

木心與橫光利一的不同之處,在於木心對於大時代的逝去表達了無限的悵惘。「再會吧,再會吧,從前的上海人。」他寫起上海來無論多麼鋪陳疊嶂,描述起來不管怎樣事無巨細,好像都讓你覺得有所欠缺,就因為有這個「大」字墊底。試想一下,的確,怎麼寫都沒有辦法寫盡這個世界的,除非通過象徵(allegory,然而木心又不願犧牲感性的經驗的一面,拒絕象徵。「到了無可奈何時才產生象徵」,所以只能反寫,正所謂「要寫海派,只能寫成『上海無海派』」,通過身體經驗歷史,很快會遭遇極限的。通過城市來描寫世界亦然。

其實我本來迫不及待地找來木心的散文來看,不是因為上海,而是因為紐約。紐約和上海一樣,也配得上一個「大」字,但是「大」的方式卻不一樣。木心說,這裡「遍地都有我願意同情而同情不了的人人物物事事」,意思是說紐約的隔膜和異化,這我也有同感。木心描寫的地方,林肯中心、哥倫比亞大學、哈德遜河畔,甚至離市區甚遠的瓊美卡,都是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恰恰如此,我對它們視而不見。實際上這就是紐約的態度——視而不見。因為這裡到處都是想同情卻同情不了的人和事。對此大部分人都走進自己的空間,躲進了各自的職業,自說自話,不管有沒有人聽。小部分人沒完沒了地追求新奇,不斷跨界。所以紐約的「大」和海派之大不一樣,不在於物質的豐富,社會結構的複雜,而在於心理的衝擊力太大。一般人慢慢養就了同一種反應,不管對任何人和事,都以同一種心態對待。

木心的不凡之處,在於他居然可以讓心理出去散個步時迷了路,居然可以讓心理不斷地接受挑戰而不厭。我自己也許會聽到林肯中心的鼓聲產生一種「冒著大雨」也要追隨這聲音的欲望,但是我不再會為「同車人的唏泣」所打動,也不可能對瓊美卡馬路上的花朵以及千篇一律的住宅產生任何想法。能夠把哥倫布發現的刻板單一的新大陸演化成哥倫比亞的重重疊疊的陰影,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在這裡生活越久越難。所以美國文學中的遊記是很好看的,傳達的都是來自別的社會的新鮮角度。木心能不斷地寫美國的心靈遊記,來自於某種心力,是別人模仿不來的。-

相關焦點

  • 讀與思|不得不說的木心
    這一期,給大家推薦木心,一個特殊的、頗有爭議的作家、詩人、畫家。其實,無論在民國時期作家還是五四作家的搜索中,你可能都找不到木心的名字,甚至有人稱他不是中國的作家。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浙江烏鎮人,早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82年定居紐約。木心在臺灣、香港和紐約的華人圈中被視為深得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傳奇人物,其詩歌和散文在兩岸三地頗受推崇。
  • 喜歡木心的《從前慢》,喜歡木心
    讀過木心的《從前慢》,就喜歡上他了。以前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木心是誰,就因為這首小詩,就慢慢地關注他了。——原來還有這麼一個自己不知道的人物,原來還有人能寫出帶著「五四」新文化韻味的作品。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生於浙江嘉興市桐鄉烏鎮東柵。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筆名木心,中國當代作家、畫家,在臺灣和紐約華人圈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和傳奇人物。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82年定居紐約。2011年12月21日3時逝世於故鄉烏鎮,享年84歲。這是他的簡介。
  • 木心之於今天的意義 讀《讀木心》有感
    2006年,《哥倫比亞的倒影》的出版,讓國人認識了木心。真是讓人感慨,自上世紀負笈去國,到如今束裝還鄉,其間滄桑橫隔,文字的境遇,竟一如人事。另一重感慨,是與其猝遇後,人們的集體失語。它似乎暗示了暮年賦歸的作者,他寂寞的運命。
  • 品讀|忘年交執筆書寫「從前慢」 回憶木心寄身上海三十餘年的...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木心之所以是木心,離不開上海。木心一生中有兩大主要時期,一是上海時期,木心從故鄉烏鎮走出,來到上海的這一階段,直至1982年遠去紐約,歷時30餘年之久。二是在紐約時期,直至2006年回到故鄉烏鎮定居,歷時約24年。
  • 陳丹青談《文學回憶錄》:木心是我真正的精神導師
    對於中國文學史來說,木心是一個陌生的名字,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木心又漸漸引人關注,以至於成為當代文化史上不能不提的人。生於1927年的木心,早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曾經師從劉海粟和林風眠。木心前半生在「文革」的動蕩中偷偷閱讀經典,寫作「不合時宜」的文學作品,1982年定居紐約後又在潦倒和孤獨中老去,一生從未登臨風口浪尖。
  • 木心的一些語錄品讀
    木心的一些語錄給人撲面而來的清新之感。時間不是藥,藥在時間裡。我們常說時間是治癒傷痛的良藥,而木心卻說治癒傷痛的不是時間本身,而是散在時間裡的某種東西,是謂「藥」。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這句話讀來有些彆扭,參考木心的詩《我紛紛的情慾》,還有「你再不來,我要下雪了」等,這句話要表達的或許是「黑暗中,我在大雪紛飛裡行走」,或者是「黑暗中,我情慾如大雪紛飛」,又或者是「我在黑暗中行走,內心的情慾和眼前的大雪一樣紛飛」。我好久沒有以小步緊跑去迎接一個人的那種快樂了。
  • 木心經典作品推薦,《木心作品八種》最受讀者歡迎
    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中國當代文學大師、畫家,在臺灣和紐約華人圈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和傳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1927年生於浙江桐鄉烏鎮東柵。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筆名木心。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82年定居紐約。
  • 陳丹青、梁文道都推崇的木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2000年,陳丹青從美國回來,也把闊別20年後木心的作品帶了回來。2001年,《上海文學》,刊發木心的《上海賦》。作家陳村一讀,立馬給跪了:「我這輩子讀過無數中文,結識許多作家。毫不誇張地說,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見到的活著的中文作家中,最是優美、深刻、廣博。」
  • 木心:看清世界荒謬,會心一笑 |「為你讀詩」
    我都是痛苦的所以不要怪時代也不要怪我選自《木心詩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點擊文字,即可購買《木心詩選》我追索人心的深度,卻看到了人心的淺薄。木心十分欣賞卡夫卡。他說卡夫卡高潔、誠實,又說,「凡是高潔、誠實的人,都是悲觀的,都是可敬可愛的。」「生在任何時代/我都是痛苦的」,這話是在說卡夫卡,或許是在說自己。木心的詩裡,常常與歷史上的人物對話,詩中的「我」與「他」時而碰撞交流,時而重疊。少年木心,讀書、看畫,有一個自己的世界。然而時代動亂,他也不能獨善其身。
  • 與你共讀——木心《素履之往》
    讀木心的書,是停不下來的。雖《素履之往》是本隨筆集,但先生的妙語慧句俯拾即是。《素履之往》的書名和其中許多章節的名字均出自《易經》。《易·履》中有言 「初九:素履往,無咎。象曰:素履之往,獨行願也。」這大概也是木心自己一生穿行在藝術與美學中的行為準則,如同屈原所言「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在《素履之往》這本書的第二輯「一飲一啄」中,妙語短句尤多,頗值得玩味。
  • 木心 / 同車人的啜泣
    同車人的啜泣 文/木心(看的人多我們就會錄製的) 秋天的早晨,小雨
  • 紀念木心重啟寫作三十五周年 陳丹青出新書回憶往事
    陳丹青說,二十七年前,他憂慮將來沒有人會懂木心、沒有人會讀木心。但兩天前,陳丹青肯定不會再有這樣的憂慮。 朗讀之夜:我的木心時刻 木心曾想像自己的讀者,老的、少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美的、醜的,富的、貧的……8月24日這一夜,無數來到現場的木心讀者,褪去塵世中的面具,以朗讀分享或歡喜或愴然的木心時刻。
  • 文學家木心先生在烏鎮逝世 病重前忙於寫書畫畫
    沒有等到一天後的冬至,詩人、文學家、畫家木心先生,因病在故鄉與人間匆匆而別,享年84歲。  木心一生,堪稱傳奇——從烏鎮到上海,從上海到紐約,再從紐約重回故鄉。84年,始終孑然一身,惟有文學與藝術相伴。  昨天下午,木心先生治喪委員會發表訃告,木心先生遺體告別儀式將於24日在桐鄉殯儀館舉行。同日下午,烏鎮西柵昭明書院將舉行木心先生追思會。
  • 木心《從前慢》細讀:鎖住鄉愁的那把鎖
    《從前慢》是木心詩歌的代表作,全詩畫意十足,語言質樸,感情真摯,體現了迷人的鄉愁美學。關於木心木心本名孫璞,字仰中,1927年生於烏鎮,2011年在其故鄉逝世。自幼喜繪畫,愛閱讀,1946年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49年任杭州繪畫研究社社長,1982年遠赴美國,長居紐約,並重新開始繪畫與寫作,先後出版各種詩文集三十餘種。1986年《散文一集》《瓊美卡隨想錄》在臺灣問世;2006年年初,木心作品大陸版面世;2010年,散文體小說集《空房》英文版在美國出版。現在,他的一些作品還被選為美國大學的文學教材。
  • 磊明朗誦《借我》外一首 || 作者:木心
    官網首頁 會員中心會員註冊 預約朗誦視頻頭條 在線投稿前往木心詩歌兩首朗誦:磊 明 作者:木 心還值一個彌撒嗎【節選】1木 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中國當代作家、畫家,在臺灣和紐約華人圈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和傳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1927年生於浙江嘉興市桐鄉烏鎮東柵。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筆名木心。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82年定居紐約。2011年12月21日3時逝世於故鄉烏鎮,享年84歲。
  • 除了《從前慢》,你了解的木心還有多少?
    幾年前,《文學回憶錄》的暢銷以及被改編為歌曲的《從前慢》讓已故的著名作家、畫家木心大火了一把,使文藝青年以外的更多人開始熟知木心這個名字和他的生平、作品。木心,1927年出生於浙江烏鎮東柵的大戶人家。他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筆名木心。
  • 寫下《從前慢》的木心,因一首歌火遍網絡,他究竟有多厲害呢
    木心出生於民國,上世紀二十年代,時間跨度了整個民國,可以說是經歷了時代的動蕩與挫折,但即使是這樣,在他的作品裡我們依然能輕而易舉地讀到美好,沒有任何痛苦的痕跡。在一九八四年的時候,木心移民去了美國,這個時候是他作品的高產時期,各種作品登在報刊,書報上,一時間,有關他的書籍,雜質一掃而空。在這樣的文學時代,木心就這樣一下子就跳了出來。
  • 紀念木心逝世七周年 「從前慢」主題音樂會將演
    「從前慢」主題音樂會海報 未明 攝中新網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 高凱)為紀念木心美術館建館三周年、木心先生逝世七周年,由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主辦,木心藝術基金會承辦「從前慢」主題音樂會將在烏鎮登臺。木心美術館 未明 攝據悉,音樂會將邀請不同版本的「從前慢」演唱者來到烏鎮演出,期間也將邀請木心先生音樂遺稿的整理、編創者高平先生,給觀眾帶來最新編寫的木心樂曲。木心繫中國當代作家、畫家,在臺灣和紐約華人圈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和傳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1927年生於浙江嘉興市桐鄉烏鎮東柵。
  • 有聲|曾湉朗誦木心: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曾湉-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03:06來自聲境界從 前 慢作者|木心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音樂:Missa for paris 羅威音頻來源:遇言作者:木心
  • 陳丹青的老師木心散文《狹長雰圍》,我讀過描寫老街最美的文字!
    陳丹青和木心先生陳丹青這樣評論他的老師木心先生「他似乎是在沒有中斷的傳統底下出來的人」。研究木心先生的學者童明說:他有魯迅的那種風骨…木心文字具有一種美學本身具有的力量,不僅僅是詞法、句法美……木心文字追求的是素,具有一種低聲吟唱的力量。讀他的時候是慢慢去讀,跟聽音樂是一樣的。梁文道說第一次在臺灣的書店讀木心,翻了一翻,就走不開了,驚為天人,居然不認識他,然後四處打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