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成都市高中語文骨幹教師,成都市優秀班主任,成都市優秀德育工作者。喜歡安安靜靜教書,盡心盡力育人。夢想在這座開滿藝術之花的美麗校園,穿著自己喜歡的花裙子,陪著學生,站好講臺,傾半生年華,守一園花開。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木心《雲雀叫了一整天》
簡單樸實的文字,勾勒出一幅「慢生活」的真實場景。
那些年,「說一句是一句」,每一句話都是真的,每一個人都是值得託付的。
現在,話癆倒是不少。廢話、瞎話、怪話;客氣話,違心話,嚇唬人的話。說了十句,不見得一句有用。
身處窘境,打開朋友圈,翻開通訊錄,卻不知該向誰求助,最後,默默關上手機,決定所有的事情,自己扛。
那些年,安謐恬靜的街道,睜開惺忪的雙眼,在黎明時分慢慢醒過來。臨街的早餐鋪裡,要一碗豆漿,兩根熱乎乎的油條,或咬一口包子,喝兩口粥,夾兩根碟裡的鹹菜,早餐時光,就這樣不緊不慢地過了。
而今天,有幾人能安坐在早餐桌前。清晨面呈菜色,行色匆匆;暮色降臨,自深夜食堂晚歸的人們,嘴裡冒著各種免費的天價牛皮,跌跌撞撞似幽靈一般飄進小區,消失在城市的各個角落。
生活,揚長而來,又呼嘯而去。
那些年,愛情沒有海誓山盟,沒有花前月下,有的是「長長的站臺,久久的等待,凝固的時光,一生的愛人」。心裡裝著一個人,別無他念,心門一鎖,別人自然進不來了。
「萬頭攢動火樹銀花之處不必找我,如欲相見,我在各種悲喜交集處,能做的只是長途跋涉的歸真返璞。」——木心《瓊美卡隨想錄》
現在,一切要快:速食閱讀,速食麵包,速食愛情,速食婚姻。非誠勿擾,牽手成功,一拍即合。
褪色的老相片,逝去的好時光,都一去不復返了。
不知多少次,憧憬著穿越回古代,做一名私塾先生,帶著學生誦《千家詩》,讀《聲律啟蒙》,學《詩經》。不用趕進度,不用每次看頭疼的柱狀圖。教學生磨墨,執筆,懸腕。我的戒尺,會高高舉起,輕輕落下……
不知為何,眼前,依稀出現千年之前,在輞川的鄉間別墅裡,唐代詩人王維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彈著古琴的畫面。
我無法穿越,只能在快節奏的今天,教會學生,保持自己的一份坦然,一份獨立,一份優雅和自在,保持一顆赤子般的童心。不掙扎,不恐慌,從容面對生活的起起落落。在這個特別的寒假裡,照顧自己,照顧家人,學會思考,學會甄別,學會判斷,學會成長。看民族的脊梁如何臨危不懼、逆行而上,和全中國的雲監工們一起守護世間最好的叉醬。讓他們明白:任何時候,人類都不是特殊的局外人。萬物有靈,唯有敬畏自然,心懷悲憫,才能和平共處,守住自己的家園。
人家總在乎誰在臺上演,演得如何。我卻注意臺下是些什麼人,為這些人,值不值得演——因此我始終難成為演員。無論由誰看,都願上臺演——我不作這樣的演員的看客。無論由誰演,都願在臺下看——我不會對這樣的觀眾演出。找到了我願意看的演員,而找不到與我同看的人,觀眾席空著,所以那位演員不登臺,所以我又成不了他的看客。—— 木心《素履之往》
歲末年初,我們總喜歡對過去的一年,進行一番盤點:填志願時怎麼報了師範院校,還讀了個最惱火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整天和一幫小屁孩磨,期末考前做了那麼多次的題還是錯了,這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早知道就不該輕易放棄那個女孩,也不知道她現在怎麼樣了……人生的諸多不如意,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匯聚成種種疲憊與酸楚,向我們席捲而來。夜深人靜,我們會捫心自問:如果重來一遍,2019,我會過得怎麼樣?那些沒來得及讀的書,沒來得及見的人,還有機會嗎?在這個特殊的假期,我們中的多數人,暫時放下工作,卸下疲憊,回到父母身邊,做兒子,做女兒,系上圍裙,為年邁的父母,奉上兩碟精心製作的小菜;我們做父親,做母親,陪著可愛的寶寶,讀一段《草房子》,做一次手工,看一部孩子喜歡的動畫片。也許我們還會說:終於可以享受獨處的時光了!一個人喝著茶,磕著瓜子,悠閒地追劇,然後靜下來,好好整理自己的思緒。我們每個人,都想成為千千萬萬人裡那一個最獨特的自己。聰明的,你告訴我:今天的你,是否能聽見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那些靈魂的歌唱,自由的呼喚。在這部劇裡,我們是看客?或是演員?又是看客又是演員?如是看客,我們每天都在觀看什麼劇本?有多少人在和我們一起觀看?如是演員,我們每天都在上演什麼樣的戲?是悲劇還是喜劇?我們滿意自己的演出嗎?其實,每個人都心知肚明:每一天,我們都在看別人,演自己;看自己,演別人。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達不到木心先生的境界。既然人生這部大戲,不能不演,不能不看,那就用心入戲吧!更何況,2020年春天的這部戲,還需要我們每個人,打起精神,卯足勁,好好演呢!借我一個暮年,
借我碎片,借我最初與最終的不敢,
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見。
借我一場秋啊,
可你說這已是冬天。
——《借我》這首《借我》的作者有爭議,多數人認為是樊小純所作,而非木心。還你一個真誠的自我
還你一個良心的自我
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裡
你可以驕傲地宣讀人生:
我問心無愧!
那個在風華正茂的23歲,投奔到福樓拜門下,和導師福樓拜一樣終生未娶,從烏鎮到上海,從上海到紐約,再從紐約重回故鄉,84年間,始終孑然一身,唯有文學與藝術相伴的木心。那個56歲離開祖國,漂洋過海,到異國他鄉寄人籬下,靠賣畫勉強度日,以在私人住所裡給一二十個華人講述文學史為樂事,多篇文學作品被收進了美國大學教材的中國人木心;那個五十年代末,躲在家偷學意識流寫作;六十年代「文革」前夕,與人徹夜談論葉慈、艾略特;七十年代被單獨囚禁時,還偷偷書寫文學手稿;八十年代末,年逾花甲之時,還講了五年文學課的木心;那個在不幸中沉潛,在寂寞中爆發,在無邊暗夜裡大雪紛飛,在火樹銀花處返璞歸真的木心。「借我最初與最終的不敢,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見。借我一場秋啊,可你說這已是冬天。」
讀到此處,人生的種種無奈,欲說又不必說的蒼涼,齊刷刷湧上來。「路上行人,未必提包而無不隨身帶著一段故事」。——木心
早些年,我有過幾次釀酒的經歷。遺憾的是,技術有限,加之好奇心重,性格過於急躁,那幾次釀酒,雖不至廢品,但酒的品質,總是不讓人滿意。看過慢生活網絡紅人李子柒釀酒的視頻麼?釀酒時的李子柒,一身素衣,神態專注。自山野採回新鮮的原材。松針,迭迭香,茉莉,梔子,蜜桃,桂花,皆可釀酒。採摘-清洗-碾碎-發酵-放氣泡-加糖-繼續發酵-過濾-繼續發酵-開瓶。每一個步驟,每一道工序,都需要釀酒者氣定神閒,不急不躁,最後才能得到一壺壺清甜甘冽的美酒。美酒入心,入腸,進入五臟六腑,化為己有,一壺好酒才算橫空出世!確實,釀酒考驗的,不僅是技術,還有人的智慧與耐性。酒的成色,味道,香氣,無不與此有關。好奇之人釀不成好酒,急躁之人更是與此無緣。如同釀酒需採摘好的食材,讀書第一步,需在茫茫書海尋覓最優秀、最值得閱讀的書籍。而那些優秀的書籍,一定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思想者的凝練和濃縮,經歷了文化的比較和審視,接受了價值的拷問和磨鍊,成為人類知識、思想和文化的高山。如同釀酒,讀書還需拋卻雜念,保持一顆通達平靜的心。為物所困,為情所累,悲喜交加,不知何從。讀書的過程,就是幫我們收心去除雜念的過程。釀酒需發酵,讀書需沉澱。要想擁有你屬於自己的精神佳釀,就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等待,當你進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的境界之時,大概,甘甜的美酒即將釀成了。有人說,初讀木心,身上會起雞皮疙瘩;二讀木心,有被打耳光的痛感;三讀木心,覺得渾身通透;四讀木心,又開始自我否定;最後,有人五讀、六讀……讀木心,你會慢慢地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說不清,道不明,有時眼前一亮,轉而消失。你尋他,尋不到,只好又返回來,又一讀,再一想,哦,原來是這個理兒!但是不是這個理兒,還是不知道。但這個理兒,已經成為你精神氣質的一部分,誰也拿不去,奪不走。 昨日立春,路上行人依舊稀少。陽光照進窗臺,多少覺得有些暖意。樹上的鳥兒們可能也憋壞了,給點陽光就燦爛,東家長西家短,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窗外是紛紛擾擾的繁華世界,屋內,是那些世界上最高貴的靈魂。
他們不言不語,就那樣,在這個冬日的午後靜靜地看著我們。
一茶,一書,一縷午後的陽光,足以抵擋這個寒冬所有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