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的老師木心散文《狹長雰圍》,我讀過描寫老街最美的文字!

2020-12-15 易浪豐談畫
陳丹青和木心先生

陳丹青這樣評論他的老師木心先生「他似乎是在沒有中斷的傳統底下出來的人」。

研究木心先生的學者童明說:他有魯迅的那種風骨…木心文字具有一種美學本身具有的力量,不僅僅是詞法、句法美……木心文字追求的是素,具有一種低聲吟唱的力量。讀他的時候是慢慢去讀,跟聽音樂是一樣的。

梁文道說第一次在臺灣的書店讀木心,翻了一翻,就走不開了,驚為天人,居然不認識他,然後四處打聽。

梁文道

我初讀木心的文字時似懂非懂,卻又放不下。有時候每一頁都有生僻字要百度一下,查釋義。民國文脈,我們這代人幾乎斷了。還好木心回來了。他繼承了古典,繼承了「五四」以來受西方影響的東西,今天推薦這篇描寫古街的文字,一路下去,有如和先生一同散步在他童年的街道,結尾被電到:

蘭姆說:童年的朋友,像童年的衣裳,長大了,就穿不著了——在不再惋惜童年的朋友之後,也只能不再惋惜童年見過的街。

木心文集(推薦)

狹長雰圍

——木心/文

兩旁店鋪,中間路,長逾二百米,便可被稱作街。如果路很寬,那會是大道,道邊也開設商號,而呼應不著,只好讓路面為主,濃蔭的列道樹亦無以濟。因此街是指由兩旁的店鋪形成的景致,連綿不斷,再過去容或拐彎而有變,多半真的稍轉晦隘,稍轉明敞,愈善蜿蜒的街愈使人信服、迷惑。

街是窄的,貧的,藉以謀生的,街民不覺得窄,不覺得貧,家家隱私具足,誰也不真的要奈何誰,到時候,街的這端的秘辛,五分鐘之間傳至那端,都知道了,都裝作沒什麼,果然後來也真的沒什麼。

老城中的街,憊賴地縱橫交錯,住在其間,走在其間,更不見如何縱橫交錯。每條街的名稱似乎是天命,有以地名名之,有以人名名之,難得有以自身的特性為名,誰是給街定名的人呢,總有這樣一個人,無從考知。

長年蟄伏老城,不大會想起了親朋而行去晤談,平時,驀然念及某條街,還是去年初秋匆匆走過,今日春暖如薰,不知它怎麼著,去看看它,戶外陽光多好,畢竟是一年中有數的良辰。

那街仍是那樣子,街的四季感,乍看是漠漠然的,如果會看,細看,又很顯著,各家商店總有應時的貨品,簇列在惹眼處,雖然不是本店的主角,季節寵幸了它們,儼然一時之冠。古人的溫存細膩用在禮儀習俗上,後來,自然指很多的後來,人暴戾粗糙了,僅剩的一點溫存細膩用在貨物商品上,包裝體貼,使用務求靈便,大都會且不論,小地方店鋪中的東西,無疑是該區域物質水準之最溫存細膩者——快看街吧,它正在消失。

幾乎要說街是愈窄愈雋妙,唯其路狹,兩旁的房屋真正面對面,譬如這廂朝東,那廂就朝了西,上午下午,明暗更位,說起來總是一條街,街史不會是通史斷代史,而只是稗史穢史——榮年、衰年、火災、兵災,在此張業生息數十載的人,再猥瑣的街,都有幾件異聞奇案可講,一條街至少要出一個傻子,一名惡棍,一位美人。

所以街有眚氣、瑞氣,淡淡的,淡淡地,絪縕籠罩,躁性子的人怎能看得出,而純然是一望而知。街是活的,沒有廢街死街,即使為戰爭殘傷的街,仍有生命孜孜其間,不久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重建起來,再過些時日愈來愈像以前的街了,其實是已忘掉早先的樣子。

小街比大街強。

會睡,會醒,會沸騰,會懶洋洋。晨曦朦朧,每條小街都很秀氣,屋頂屋脊尤其秀氣,亦可說清曉的街是只見屋頂屋脊的,隨著天光漸亮,窗了,門了,人了,車了……正式的白晝都這樣開始,店鋪的鄰接全無牌理,酒食、郵局、陶瓷、牙醫、果蔬、文具、理髮、藥房、綢布、鞋匠、南北貨、鑰匙、糕餅糖果、鐘錶、魚行肉莊、醬油……都好像城府很深,卻又絲毫不在乎,一個人的生活要那麼多的店來養還不夠哩,沒有誰敢說這家店與之永遠無關。

春來了,藥房簷下,籠裡的八哥對著鐘錶行叫,糕餅鋪子盤盤翠綠的糯團熱氣如煙,棉鞋的木楦收起,剛完工的單鞋擱在門口的斜板上,文具店無端地掛出一面僵硬的新國旗,牙科診所臨街的櫥窗,紅是紅白是白的全副義齒,瓶插杜鵑花,其實牙齒離開口腔就很恐怖。

使小街充滿春意的還不是這些,溫風中有運河的水腥,油菜花襲人的烈香,潮潤的泥土也沁胸,酒坊的糟味使百步之內喜氣盎然,房屋高高低低,便有日光一匹一匹倒在街上,行者從明段走入暗段又走入明段……薄的衣衫都算春裝,紅暈,自己覺著別人看不出的汗,說些門面話,沒有一件不實際的事,要發生都發生在附近,小街的豔陽天輕輕易易就此成全,外來的過客是無知的,想停也停不住,一條街是一個拉長了的小國,非常保守而排外,南街與北街就時常互不服氣,榨油工人和刨煙工人每每械鬥。那麼夏季的街就夏得厲害,雜貨鋪最霸道,扇子、草蓆、蒼蠅拍、紗罩、木拖鞋、蚊蟲香,統統擺出來佔了街面,新蓆子的草馨使人簡明地想起以前的夏天,一年中首次聞到西瓜的清芳也忽有所悟似的,西瓜是瓜中聖君,黃瓜是忠僕,桃子是美婦人,冬瓜是大管家,絲瓜是好廚娘,櫻桃一輩子孩兒氣,鬱李是緊肉的少年郎,菠蘿是戎裝的武士,石榴臉難看,笑好看,梅子沉默,楊桃謙遜得像樹葉,枇杷依偎著,卻是玲瓏自私——從暮春至仲夏,街成了瓜果世界,綢布店生意也興隆,夏季是裸季,裁縫鋪反而忙,由於顧客催得急。

夏天的街糟蹋得不成樣子,要等西風起,一雨,再雨,勉為其難地炎暑褪盡,菱角上市,菱角是很自衛的,菱角為何要這樣自衛,柿子很福相,也柿子而已。不過每年的秋天總像是在那裡棄邪歸正,人們收斂而認真起來,夏是磨難,是耗費,秋儉約,浪子回了家似的,人老些,街老些,秋要深倒是慢的,中間還夾著小陽春,之後才逐日深下來,夕陽照著清倉大拍賣的布幡,有一種蕭條的快感,直率的悲涼。

冬令服裝應市,流行什麼就流行什麼,無商量餘地,通都大邑中的時髦風尚固然殘酷,而小地方的街上,時髦與否,供家求家也很有默契。冬天的街要看它在雪中,在雪後,尤其雪夜,人都不見了,花布的床幔內有身影移動,路燈黃黃的鈍光,照見木桿四周騰旋的雪片,整條街黑上白、白上灰,灰是天空,大雪中行過一條街,往往就獨佔一條街,有人提著竹絲油紙的燈籠,低頭走,兩邊街沿的積雪映得微紅,紅過去就不見了,更夫按時巡邏,擊柝示警,鳴鑼報時,那老者油汙龍鍾,狀如鬼魅。

可惜冬天下雪下大了,所有的街都類同,雪也是很專斷的。

放晴,融雪的街真是算了吧,別在融雪的街頭約會,即使是次要的約會。

小街的人們,在朝夕相見一覽無遺的生活中,能保持幾分隱私,是甘腴的。舉短短兩百米長的街為例,算它五十戶,中國標準是五口之家,那麼兩百五十人光景,其中必有慈母嚴父貞姑淫娃豪俠宵小智囊飯袋……為什麼三百人還不到就複雜得這樣,啊,那是比較,比較出來的呀,不比較就一色平凡無奇。他們她們自己也在比較,男人是口上不比,心裡比。女人是心裡比,口上也比,朝朝暮暮女人肚內的百樣事體,告訴一個人,你可千萬別漏嘴啊(她的知己,諢名「喇叭」),小街新聞,一派綽號、簡稱、代名詞、雙關語微型典故……這種本街方言,詭譎近乎密碼,新搬來的人聽了也等於白聽。正是此一小範圍中紛至沓來的因果報應,使人醺然凜然,使人更容易粘糊在一起,更熟練於苛責和寬容,構成了小街上不舍晝夜的如水年華,生活需要親和坦誠,生活也需要怨懟誆騙,僅乎其一面,日子就淡乏了。現代人暴得一點錢,真是膽小,生怕怨懟誆騙,寧可棄捐親和坦誠,躲入大樓的某個格子中,自頒終身戒嚴令,闔家幽囚以終。現代人又把生活和工作分開,一邊全是花,一邊全是葉,清則清矣,趣則沒趣。小街上的人們生於斯,作於斯,卿卿我我,咬牙切齒,送的東西要討還了,半個月不到又送了東西過去。生活是瑣碎的,是瑣碎方顯得是生、是活——小慷慨、小吝嗇、小小盟誓、小小負約,太大了非人性所能擋得起,小街兩旁的屋裡偶有懸梁或吞金服毒者,但小街上沒有悲觀主義,人們興奮忙碌營利繁殖,小街才是上帝心目中的人間。

價值來自偏愛,能與之談街的人少之又少,蘭波,他喜歡門的上半部,牆側的鬼畫,街角小店中褪色的糖果,他翻翻畫報就可以寫詩,是一位逛街的良伴。蘭姆脾氣佳,興會濃,他愛倫敦的老街,那是倫敦的老街可愛呀,並沒有更要緊的意思。蘭姆說:童年的朋友,像童年的衣裳,長大了,就穿不著了——在不再惋惜童年的朋友之後,也只能不再惋惜童年見過的街。

一切價值都是偏愛價值。

木心先生

相關焦點

  • 中音老師怒懟木心VS陳丹青的回應:誰更有漢語的風度,一目了然
    文/水無香在網上看到中國音樂學院的有個叫郭文景的教授,寫了一篇怒懟木心的文字,很驚訝。懟人沒啥奇怪,奇怪的是他使用的文字,如果不說他是大學教授,我還以為他是街頭的混混呢。我沒上過大學,但上小學時老師就教過關於文明禮貌的課程。就是沒上過學的人,在家裡說髒話,不識字的父母也會馬上打屁股訓誡的哦,不知道這位堂堂的教授,怎麼會使用這麼骯髒的語言?俗話說」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把第一語言使用得如此骯髒的人,很難相信他對音樂會有多美好的追求,會有多高明的見解。
  • 陳丹青談《文學回憶錄》:木心是我真正的精神導師
    陳丹青甚至將自己這些年寫書的目的都歸結於木心:「我寫書,我出書,就是妄想建立一點點可疑的知名度,藉此勾引大家有朝一日來讀木心先生的書。」陳丹青認為40萬字的《文學回憶錄》,是木心留給世界的禮物,文學的福音書。   「屈原寫詩,一定知道他已永垂不朽。每個大藝術家生前都公正地衡量過自己。有人熬不住,說出來,如但丁、普希金。有種人不說,如陶淵明,熬住不說。」
  • 陳丹青、梁文道都推崇的木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如果你不知道木心是誰,那你也應該讀過他的文章,如果你沒讀過他的文章,那也總聽過他的「金句」,許多人初識木心都是從他的「金句」開始的——1.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2.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3.凡事到了回憶的時候,真實得像假的一樣。
  • 木心被批,姜文勸架,背後是被畫畫耽誤的文人陳丹青
    「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木心很不一般,長相洋氣、才華橫溢,文化底蘊豐厚,繪畫、小說、散文和詩歌都造詣很深,在亂世裡有著非同一般的審美理想和情懷。但木心在世時,依然鮮為人知,並非知名人物。神奇的是,他死後,在後世裡成為了幾乎無人不知的時代網紅。這堪稱奇蹟。
  • 郭文景懟木心,陳丹青又沉不住氣了,到底孰是孰非?
    我必須指出,這濫調,是對三位作曲家最淺薄的解讀。有不少文字介紹說,木心在獄中時,曾在白紙上畫鋼琴鍵盤,無聲彈奏莫扎特和巴赫。對此傳說我有兩個疑問。我見過木心留下的所謂音樂作品手稿的照片,是十幾頁不成調的簡譜,這說明木心不認識五線譜,那麼他彈的應該是簡譜版的莫扎特和巴赫了。我的第一個疑問是:哪兒有簡譜版的莫扎特和巴赫賣?如果這世上從未有過簡譜版的莫扎特和巴赫,那說明什麼呢?
  • 紀念木心重啟寫作三十五周年 陳丹青出新書回憶往事
    陳丹青說,二十七年前,他憂慮將來沒有人會懂木心、沒有人會讀木心。但兩天前,陳丹青肯定不會再有這樣的憂慮。 雖然現在木心的讀者遍布各地,但木心的一生,大半生孤獨的飄零著。作家桑格格朗讀了《我紛紛的情慾》中的一首詩——《春舲》。她說,在沒有遇到陳丹青老師之前,木心總是一個人走,一個人住,一個人寫,而這首詩記錄了非常珍貴的木心童年時代,有家人,有父親、母親、有表哥表姐,一大堆圍繞在他身邊的場景。木心一生,始終認認真真對待藝術,對待痛苦、對待內心,內心充盈,具有真摯的華麗,使人動情。
  • 木心美術館慘遭抄襲?館長陳丹青回應:天下建築一大抄
    木心美術館館長陳丹青回應:「就是很像吧,我笑出來了。」「木心生前很欣賞汪曾祺老先生。」圖片來源:界面文化木心是誰?圖片來源:界面文化木心美術館館長陳丹青,在接受梨視頻採訪時,回應道:「在照片角度上看,真的是太像了,像到我只能笑。」
  • 這個陳丹青仰慕了30多年的文化隱士,一推到世人面前,就火了
    作家陳村一讀,立馬給跪了:「我這輩子讀過無數中文,結識許多作家。毫不誇張地說,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見到的活著的中文作家中,最是優美、深刻、廣博。」上海女作家王淑瑾本是陳丹青的粉絲,但讀了木心作品後給陳丹青電話:「陳老師啊,我原先以為你寫得好,現在讀了木心先生的書,你在他面前變成了小癟三!」
  • 寫下《從前慢》的木心,離開八年了丨文化客廳NO.14
    李靜曾經在2006年寫過一篇論文叫《你是含苞欲放的哲學家》,木心在看到之後對裡面談到的「我你關係」的問題十分驚喜。這之後,李靜又在不同渠道談論過「我你關係」的話題。顧文豪很喜歡木心的《即興判斷》,以及《散文一集》中的《魚和書》(這是《散文一集》的序言),《家常氛圍》也是他百讀不厭的作品,「我覺得大家可能看到一種木心式的觀察方式,這種方式在我的理解當中木心先生用他自己的語言表達,所有的不知明的事物在木心眼裡都是爾汝之交,如好鳥枝頭亦朋友。」
  • 讀與思|不得不說的木心
    1989年起,木心在紐約以私家講堂的方式為旅美華人圈講授世界文學史,當年的講課筆記,經整理後,以《文學回憶錄》為書名出版。木心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哥倫比亞的倒影》《素履之往》《魚麗之宴》《即興判斷》,詩集《我紛紛的情慾》《西班牙三棵樹》《雲雀叫了一整天》,小說集《溫莎墓園日記》。早年,木心及其作品在大陸一直都比較安靜。
  • 木心之於今天的意義 讀《讀木心》有感
    現在好了,終於有這本《讀木心》(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來告訴人讀它的感動。書中「文學魯濱遜」云云,是就其創作之出離人慣常的認知而言。這一點,最為論者推崇。但個人的感覺,木心需要的是理解,不是崇拜。相比於漠然這樣的有意錯過,崇拜在無意間錯過的東西,可能更多。  木心與文字結緣,與別人不同。
  • 沈雙:在紐約讀木心
    我在大學英語系教的一門「20世界文學專題」課裡,別出心裁地安排了橫光利一的小說《上海》,作為現代文學的案例研究。講20世紀文學以及現代派而不以英美為中心,這是要費一番口舌向系裡解釋的。怎樣做的解釋我已經忘記,只記得心裡一直納悶:橫光利一小說的「中心」又在哪裡?
  • 品讀|忘年交執筆書寫「從前慢」 回憶木心寄身上海三十餘年的...
    木心曾稱上海是自己的第二故鄉。上海時期的木心,是他一生中最為動蕩起伏、歷盡磨難的時期,也是他個人在精神上趨於完善、魂牽夢縈、居住最久的時期。陳丹青說:「不言而喻,他一生交往最為密集的朋輩,不在別處,都在上海。」
  • 陳丹青:年輕人空前乏味,這環境和我年輕時候一樣 | 眼光
    網絡上,陳丹青表示自己不想捲入為老師木心辯護之爭,因為木心不需要辯護;他人可以質疑、可以有意見,「但是腔調不好看,一定會反擊。」發表聲明半個月後,姜文又拉著易中天發了言辭微妙的一篇「勸架」,可能這場被動的熱鬧還沒有結束。而「米修與木心」的展覽,則剛剛開始。
  • 有聲|曾湉朗誦木心: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曾湉-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03:06來自聲境界從 前 慢作者|木心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音樂:Missa for paris 羅威音頻來源:遇言作者:木心
  • 出神入化的罵戰,姜文勸架陳丹青郭文景,文化人果真不一樣
    郭文景先生的這一套說辭其實有一個弱點所在,那就是木心先生已經去世了九年時間了,人家不能從棺材蓋兒爬出來和你對罵。不過木心老先生雖已離世,可人家也是桃李滿天下的育人之師,這便是當代著名藝術家陳丹青。陳丹青在網絡上的回懟也是精彩至極,大致意思就是郭文景你披著教授的衣服卻不幹人事兒,出口成髒,猶如潑婦罵街,實在是讓我們這些文化人沒有面子,我陳丹青是看不起你啊!郭文景這個時候自然是知道理虧,礙於情面進行了委婉的解釋,表明自己並非是想要辱罵恩師,只是看不慣木心先生賣弄人設的所作所為。
  • 給木心詩歌譜曲後會是什麼樣,其實他自己也作過曲
    6月中旬,在北京言幾又今日閱讀中關村店,高平邀請了畫家陳丹青、美國音樂家Anne Harley一起聊音樂、聊藝術。高平:木心在寫作時像音樂家,譜曲時像文學家「高平很久以前就為木心的詩歌譜過曲,我聽過之後非常感動。這裡有一種東西是說不出來,但是能在他的音樂裡面感受的到。
  • 認真「失身」,歸來已是局外人,梁文道:相比莫言,更想見木心
    歌是劉歡唱的,懷舊的詞卻是木心的。於是,木心開始走入我的生活。那個時候,木心已經離世。雖是遺憾,但也慶幸,他還能留給我們這麼好的文字與情思。紙的正反兩面,密密麻麻,和螞蟻一樣的文字。有些匯集在一起是散文,有些則曲子。
  • 寫下《從前慢》的木心,因一首歌火遍網絡,他究竟有多厲害呢
    木心出生於民國,上世紀二十年代,時間跨度了整個民國,可以說是經歷了時代的動蕩與挫折,但即使是這樣,在他的作品裡我們依然能輕而易舉地讀到美好,沒有任何痛苦的痕跡。在一九八四年的時候,木心移民去了美國,這個時候是他作品的高產時期,各種作品登在報刊,書報上,一時間,有關他的書籍,雜質一掃而空。在這樣的文學時代,木心就這樣一下子就跳了出來。
  • 曹勇軍|「讀到了」與「讀開了」:2019讀書瑣記
    7月份參加趙允芳老師《可惜風流總閒卻:宋十家新論》新書發布會,準備發言,一時興起,便找出林語堂的蘇傳重讀,接著讀了王水照的蘇傳,又參讀了臺灣李一冰的新傳,還讀了朱剛的《蘇軾十講》,後來幫助學生策劃蘇東坡夜讀沙龍,索性拉開架勢,依據王水照本,選讀了中華書局版《蘇軾詩集》《蘇軾詞編年校注》《蘇軾文集》,欣賞東坡傳世的墨跡,順手翻了衣若芬《東坡書藝》……走走停停,兜兜轉轉,一直到年底,著實過了一把蘇東坡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