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令人欣慰的是,
評論一邊倒的,
都是勸媽媽放下焦慮,好好溝通,
甚至建議「順勢而為」的。
「男生穿絲襪真的沒有什麼,他說好奇大概就是好奇。」
「淡定一點,與其到處諮詢,讓孩子難堪,不如和孩子好好溝通。」
「中國的家長一貫作風就是繃得太緊了,孩子只要稍微表現出一點與眾不同,他們就覺得如臨大敵,其實都是大驚小怪!」
很欣慰,
也為那些網友的孩子們覺得慶幸。
有個這麼開明,理解自己的父母,
真的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但同樣身為一個男娃的母親,
我也對這個媽媽的焦慮感同身受。
畢竟傳統教育裡,就是
"男生該有男生的樣子,
女生要有女生的樣子。"
這句話太根深蒂固,
喜歡冰雪奇緣的公主和娃娃,
被爸爸打壓「男生怎麼喜歡女孩子家的東西」。
孩子的天性,
有時抗爭不過傳統錯誤教育觀念的誤區。
男孩子為什麼不能喜歡粉紅色?
為什麼不能擁有自己的洋娃娃?
為什麼不能大大方方地嘗試穿裙子?
比起隨意貼標籤,
我們更該給孩子嘗試願望的機會
就往「有問題」、「看醫生」、「談話拯救」這些上面靠。像這篇帖子裡媽媽描述的情況,
比起四處發帖求助,把事情擴散,
倒不如就大大方方地,
坦誠相信孩子真的只是出於「好奇」。
青春期男生本來就好奇心強,
對異性的用品產生興趣,想要體驗一下,
是很正常的事情啊!
別讓孩子覺得,對異性的東西好奇就是錯的,
而「毫不關心,一點興趣也沒有」就是對的。
而事實上,這根本就沒有什麼對錯。
為什麼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既然孩子有這樣的「願望」,
那就索性幫他實現這個願望。
買幾條彈力褲,再多買幾條絲襪,
和孩子一起體驗,
看哪種效果好一點,哪種穿著好看一些。
在知乎的評論裡,
有一條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我哥16歲對我媽胸罩好奇的很,
鎖著門試穿了一遍我媽不要的內衣,
把我逗得咯咯笑,
被我媽破門而入發現了
但我媽翻了個白眼只吐槽了一句你這也太醜了吧,
就扭頭走人了。
現在我哥是個陽光帥氣的鋼鐵直男呢,
並沒有什麼問題。」
讓孩子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把事情給理解透,
給孩子的好奇心一個光明正大的出口,
或許就是最健康的處理方式。
也或許他從此對某個領域產生研究的興趣,
想要進一步地探究,那也很好啊!
任何理想,都是從興趣開始的,不是麼?
萬物皆遵從"道法自然",
成長更是如此。
好的教育,
是讓玫瑰長成玫瑰,讓松柏長成松柏。
但我們不一定要按照我們以為對的標準,
去要求「玫瑰」只能是女孩,「松柏」只能是男孩。
如果你的這個男孩子,
恰巧天生就是一朵玫瑰呢?
天生就是一個柔軟的靈魂呢?
我們為什麼一定要讓他長成松柏?
為什麼一定要告訴他:
「你是男孩子!你不可以這樣!"
如果我的男孩,
天生有一個「玫瑰花的靈魂」,
那我願意讓他有「柔軟的資格」。
我會微笑地看著他成長為一個陽光直男,
也會欣然接受他生來柔軟。
剛硬有剛硬的好,
柔軟有柔軟的好,
每一種個性都有它的兩面性,無關對錯。
如果他有細膩溫柔的內心,
有極強的共情能力,
能關注到別人的內心感受,
懂得適時的提供幫助,
那是非常珍貴的心靈,
值得我們去好好保護和引導,
這有什麼不好呢?
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選擇一種什麼活法,
都是孩子的權利。
讓他成為他最想成為的那個自己,
才是做父母的我們,
最該花百倍的力氣去做的事啊!
沒有什麼比內心的快樂更珍貴。
做自己,並且尊重別人做自己。
哪怕這個「別人」,是你的親骨肉。
比起四處求助,
我們最該給孩子的是充滿安全感的家
孩子每一個不尋常行為的背後,
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
我希望,
如果孩子想要成為他自己,
起碼,家裡是他永遠的避風港。
沒有暴跳如雷的父母,
沒有群起攻之的批判,
沒有涇渭分明的規定,
他可以在家裡自由地談論想法,
可以隨意地對任何事物提出好奇,
可以隨時對我尋求幫助,
因為我愛他,這裡是他的家。
「兒子因愛穿裙子交不到朋友,那我就幫他挺起胸膛。」
太為這位爸爸點讚!
如果家裡的男孩,想要嘗試女裝、化妝,
那媽媽貢獻一下臉蛋或者衣服又何妨?
無論男孩女孩,
能和父母一起鬧,
能得到父母的鼓勵和支持,
才是心理健康成長最最有用的靈藥啊!
再說回開頭,我家男娃的故事。
雖然家人反對,
但我還是毫不猶豫地給他網購了兒童指甲油,
還尊重他的意願,挑選了粉色和橙色。
我永遠忘不了,
他拿到指甲油,興致勃勃地給自己,
又給我塗指甲時,眼中冒出的光芒,
(雖然塗得一塌糊塗)
就這樣,我們愉快地過了一個"指甲派對"的周末,
當第二周我再次拿出指甲油,
並建議他繼續練習,精進他的技術時,
他卻拒絕了我,
他的興趣已經又回歸到恐龍和機械戰甲上了。
但他會陪我進美甲店,為我挑選顏色,
仔細監督美甲師(也是個男的)為我塗色。
我很高興,
在培養"暖男"的路上,我又近了一步。
這樣不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