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他們的內心

2020-09-05 愛學生智能終端

與孩子交流真的是一門學問,父母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時不但要做一個傾聽者,還要在傾聽過程中時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去體會孩子這樣說的原因、孩子這樣說為了什麼。

因為孩子終究是個孩子,他們的思維和大人們的思維有著很大的差別,如果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那麼家長就會對孩子產生一系列的誤解。

一名五年級男生在語文考試時,寫出自由命題作文: 《我對她的愛情》,讓閱卷老師傻了眼。在寫作手法上,老師認為它主題鮮明,語句通順,但是主題思想存在嚴重問題。老師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家長。

家長先是認真看了這篇作文。

從小男孩的作文中,可以看出他對這個從小陪伴自己玩耍的小女孩特別有感情。因為從小一起長大,哪一天不在一起玩就會想念對方,這是深厚的友情,而不是男女之愛。但是,因為受到外界五花八門的信息刺激,這個小男孩用「愛情」這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來形容他和小女孩之間的純潔友情。



家長看後並沒有立即找來孩子訓斥和責罵,而是找了一個恰當的時機和孩子聊起了這個女孩,用委婉的方式與他進行了交流。時而旁敲側擊地詢問,孩子的回答也是一臉坦然,壓根不理解家長問話後面隱含的意思。這才讓家長鬆了一口氣,原來是虛驚一場。

從那以後,孩子有什麼事情更願意和家長說了。

孩子的心是純真的,孩子的眼睛純潔透徹,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體驗成長。很多時候,只要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學著用孩子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誤會就迎刃而解。相反,如果遇到事情家長就是給他們當頭棒喝,不問青紅皂白地去責備,這樣只能讓你和孩子的溝通戛然而止。久而久之,孩子不再願意與你談心,問題孩子也就出現了。

近來,小梅很喜歡說「你讓我玩什麼我就玩什麼」、 「你讓我吃什麼我就吃什麼」等類似的話。媽媽很是納悶,自覺不是專制的家長啊,於是就留心觀察她的話語。

其實,小梅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比如,她想吃水果,媽媽徵求她的意見,她就說「你讓我吃什麼我就吃什麼」。假設媽媽說「那我們吃香蕉吧」,如果小梅其實不想吃香蕉而想吃蘋果,她就會不說話,保持沉默。



媽媽再問:「吃香蕉好嗎?」,她就會說:「吃蘋果吧。」媽媽發現如果耐心徵求她的意見,站在她的角度去選擇,小梅是會告訴媽媽她的想法的,而且確實有自己的想法。

父母讓孩子把話說出來,就得學會琢磨孩子的內心,明白孩子內心的真實願望,這樣才能更容易走近孩子的心靈。

像上面的例子,在這時候,如果媽媽施加壓力說「就吃香蕉吧」,孩子以後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就會越加變得縮手縮腳起來。

父母雖然是在要求孩子「把話說出來」,但這種想法往往起到相反的效果。還是得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體會孩子的內心,孩子才肯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點擊下方連結了解更多!

相關焦點

  • 走進學生內心,從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達到春風化雨般的效果
    在帶班的過程中,師者要努力走進學生的內心,儘量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教育著每一個學生。以自身為例,日常生活中的點滴事情我都努力去做。我對學生們說:&34;這樣來和孩子們溝通,他們能體會到老師能理解他們,從我的話裡也明白想家也得在學校呆著,漸漸地也就放棄總想家的念頭。
  • 與孩子溝通五種妙計✭說話時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如果家長長期這樣要求孩子,而孩子總是做不到,這樣的結果必然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認為自己微不足道,造成敵對情緒和反抗。因此,家長應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教育與家庭》一書中寫道:有一些家長,喜歡用完美無缺的標準,用高出孩子實際年齡的尺度要求孩子,這種「成人主義」的家長總是對孩子挑剔指責過多,要求過高。
  • 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待和處理問題,教育就會少走許多彎路
    文/霓裳01所有教育的彎路,都源於我們站在成人的角度,而不是孩子的角度上看問題。當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孩子時,我們會感覺到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不可理喻的。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非常難纏的孩子,覺得他不聽話,脾氣大,愛打人,甚至處處與我們作對。在《超級育兒師》系列節目中有位3歲的小男孩叫仔仔,他很聰明,但脾氣很壞。仔仔一不如意就打人,拿著玩具槍舉著人到處掃射,還用玩具鋸子鋸人。
  • 多理解孩子一點,孩子快樂就多一點,專家: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孩子的世界是美好純真的,孩子們思考問題的角度也是和大人不相同的,一些父母認為小孩子什麼也不知道,大人讓他們怎麼做他們就應該怎麼做,因此常常用成年人的方式來要求孩子。但是,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需要的不是成年人以一種俯視的角度提出來的命令性要求,而是一種平等的,站在孩子角度的理解。
  • 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孩子的叛逆性格,多半是被父母逼出來的
    而孩子的這種「叛逆」心理,往往都是父母的「壓迫式」的教育而逼出來的產物。03:理智教育,勝過暴力徵服站在父母的角度,給孩子灌輸的理念自然是沒有錯誤的。如果我老爸當年能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那是每個父母需要學習的必不可少的一門功課,如果不能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很難把控孩子的成長方向。「棍頭出孝子」這一套,在現代的教育方式中,已經行不通了,理智的對待孩子才是教育的關鍵。
  • 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
    首先,父母應該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有時候就會收穫不一樣的東西。曾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位叫史蒂芬·葛雷的醫學科學家。有一次,他嘗試著從冰箱裡拿出一瓶牛奶,因瓶子很滑,他一失手,瓶子掉在地上,牛奶濺得滿地都是——像一片牛奶的海洋!母親來到廚房,並沒有對他大呼小叫、教訓或是處罰,她說:&34; 他的確這麼做了。
  • 孩子內心脆弱怎麼辦?父母學會感同身受,幫助孩子內心更強大
    ,因此他們的內心更加脆弱,這是天性使然 。,只要學會感同身受,還是有機會幫孩子內心變得更加強大。但其實這類孩子是有一定的敏銳性,感知事物的能力和內心自發力量,所以他們只是需要父母的一句肯定話語增強他們的自信,讓他們能夠揚帆起航。父母的鼓勵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 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
    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媽媽攙著孩子去買玩具,櫃檯中琳琅滿目、各式各樣的玩具讓家長目不暇接,轉來轉去不知買什麼好,可孩子拽著大人硬要走,家長不明白,便蹲下來哄孩子,這一蹲才發現,孩子的眼中卻是另一個世界----櫥窗的鏡子裡全是大人的腿!因為櫃檯中玩具擺得高,孩子根本看不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成人和孩子對事物的看法是存在差異的,認知上是有不同的。
  • 巨蟹座:敏感脆弱,柔弱但不軟弱,3個角度帶你走進他們的內心
    「自卑溫柔,對誰都很好,就是人們對於巨蟹的印象,但是你真的了解他們嗎?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一聊巨蟹:敏感脆弱,柔弱但不軟弱,3個角度帶你走進巨蟹的內心。」巨蟹也繼承了這些特質,他們就像我們的媽媽一樣,照顧著我們,帶給我們溫暖,一個真正的巨蟹,柔軟但不軟弱,帶你從3個角度了解他們的內心。
  • 孩子為何如此固執勸不住?帶你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讀懂孩子
    今天梵雲,就帶您一起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解讀他們心的聲音。,就應先了解他們。孩子固執不聽勸,部分原因是他們的性格使然。孩子的性格塑造,多半又和他的成長環境有關,也就是從小所受的家庭教育。父母溺愛、延遲滿足差的孩子,容易鑽牛角尖,不容易接受他人意見。當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後,便會產生較為強烈的情緒波動。還有部分孩子,是暫時性的情緒表達。
  •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兒童畫
    兒童時期學繪畫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我們更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
  • 家庭教育——聰明的父母懂得站在孩子身後,而不是擋在他們身前聰明的父母懂得站在孩子身後,而不是擋在他們身前
    父母心甘情願地替孩子保駕護航,希望孩子有天能夠出人頭地;孩子則希望家長能夠放手,什麼都讓自己去試一試,即使是南牆也要撞一撞。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不是不愛,而是太愛對方,都嘗試著去說服對方,但誰都說服不了對方,就像兩個危險品放在一起,你不退步,我也不妥協,遲早會爆炸。孩子內心的想法是:「我就是不想讓你管我這麼多,你偏要連我戴不戴帽子都要管。
  • 你能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嗎?
    昨天用KFC公眾號下單時沒看清楚,以為那買的是可樂,拿到手才知道是咖啡,沒法換隻能跟孩子一人一杯喝掉,於是昨晚我倆都失眠了,一直到三點多才睡著,早上快八點時叫他起床上興趣班,叫醒他眼都睜不開,我直接問他是請假還是起來上課,他迷迷糊糊的說請假,我說那你繼續睡吧!
  • 孩子並非無憂無慮,關注孩子內心尤為重要
    他們會悲傷、會哭泣、會恐懼、有多愁善感……為避免孩子陷入悲傷痛苦的情緒無法抽離,家長就要多關注孩子的內心,給他們溫暖和關愛,教育他們學會面對煩惱。青春期的孩子內心張力十足,他們會遇到與同齡人之間的矛盾,可能還會早戀,沉迷遊戲等等,他們的內心發生地細微又意義非凡的變化。青春期的孩子,更加需要被關注、關心,家長要多陪伴孩子,時刻謹記關注孩子的內心。
  • 站在生命的角度,和孩子一起成長
    然而,過往二十年的經驗使我體悟到,教育孩子不是你有多少方法的問題,而是你如何對待人生、如何生活、如何思考等全部行動的結果。 印度著名哲學家克裡希拉穆提在他的《一生的學習》一書中寫到「要教育一個孩子,使他完整而自由,是沒有方法可以依循的。」
  • 孩子迷戀手機,不是家長方法不好,而是角度不對!這才是破解之道
    二、他從做家務的過程中,還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感與成就感,感覺到自己對這個家是有用和有貢獻的;三、通過做家務,讓他體會到,自己是家裡的主人,從而擁有踏實的歸屬感。因此,這個方法用得好,對不少孩子其實是有效果的。而是否有效的關鍵,在於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好不好,是否雙方能夠相互信任。
  • 將心比心,感同身受:從動作、語言、神態描寫中體會人物的內心
    在這次舉國上下抗擊新冠役情的戰鬥中,醫護工作者衝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他們是最可愛的人,他們也是直面危險的人。在採訪中被問及是什麼力量鼓舞他們不顧個人安危迎難而上時,不少人引用這句詩來表達自己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甘願犧牲自己的堅定決心。這句詩出自民族英雄林則徐的《赴戍登程口佔示家人》。詩作創作於1842年,林則徐因極力主張禁菸而受到投降派迫害,被充軍伊犁。
  • 如果孩子情緒低落,千萬不要忽視了他們的內心感受
    有些孩子為一點小事跳樓自殺;有些孩子在家裡遭受親人的暴力,精神抑鬱;有些人經歷了父母的婚變,長大了也害怕結婚······其實,家庭在養育孩子身體的同時,也養育著孩子的靈魂。身體生病可以用藥物治療,但是精神生病了就會禍及自身或者他人。一個平常人,在遇到挫折和刺激時,可以自我療愈,讓內心恢復平靜,甚至遺忘痛苦的回憶,但是,有些人卻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 兒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與心得體會
    兒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與心得體會最親近的人,可能是傷害你最深的人,可可能是你最不能釋懷、最不能坦露心聲的人,因為有了這層親密關係,於是以愛的名義,開始有各種要求,要求對方活成他們想要的樣子。當這位媽媽在臺上也如此驕傲地講話時,突然發生驚人的一幕,女兒突然站起來說「媽媽,咱都來到這裡了,能不能說點實話?
  • 理解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知道他們所思所想,是家庭教育的關鍵
    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父母眼中的問題孩子,在別人眼裡往往變成是一個有個性、有特點、有主見的聰明孩子。這也說明當事者迷旁觀者清這個亙古不變的真理。且不說教育體制是否順應社會發展,人與人之間千差萬別這是事實,想用一個標準批量輸出優質人才,看似不合理,卻能使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