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常拿成年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甚至要求孩子達到與他的年齡不相稱的高度。教育專家把這類家長的行為和思想命名為「成人主義」。
「成人主義」的家長要求孩子像成人一樣思考、理解和行動,這對孩子來說不僅做不到,而且是一種不公平,因為孩子畢竟是孩子。如果家長長期這樣要求孩子,而孩子總是做不到,這樣的結果必然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認為自己微不足道,造成敵對情緒和反抗。因此,家長應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教育與家庭》一書中寫道:
有一些家長,喜歡用完美無缺的標準,用高出孩子實際年齡的尺度要求孩子,這種「成人主義」的家長總是對孩子挑剔指責過多,要求過高。他們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不是尊重他們,這樣不光極大地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而且使得孩子離家長遠遠的,有話也不願意說,有情況也不報告,根本不與家長交流。
「成人主義」的家長總是這樣問孩子:
「你怎麼總是這樣?」
「你為什麼從不……」
「你應該知道……」
「我告訴你多少次了……」
「你為什麼總是孩子氣?」
「你什麼時候能長大?」
「你能不能……」
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抱著平等的態度與孩子交換看法,就應該說:「我想聽聽,你對這件事是怎麼理解的」「讓我弄清楚是不是像你所說的」。如果家長肯丟掉成年人的認識框架,以孩子的眼光來理解孩子的世界,並給予引導,就會使孩子通過自己的經驗學到知識。如果家長站在成人的立場,用成人的思維方式為孩子分析問題、指明方向,告訴他們應該如何去做,就會使他們怯於親身去體驗。如果家長堅持認為自己知識淵博,濤濤不絕地向孩子灌輸,不失時機地糾正孩子的錯誤,就限制了孩子自己去積累知識。
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與孩子談話,就是向孩子表示尊重他們的能力,尊重他們的獨立性,這樣有利於啟發他們運用自己的大腦與能力去探索。
儘管孩子所做的許多事情被成年人認為不盡如人意,但是成年人也不能顯示出不屑一顧的樣子。因為這樣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喪失信心,並向家長緊閉心扉。
若想與孩子很好地交流和溝通,父母必須對不同年齡孩子的心理、生理特點有所了解,特別是對孩子的所見所思及看人看事的角度有深刻體會。
孩子有很多想法未必與父母一致。當父母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而孩子因為自己的觀點不同而加以拒絕時,父母不要即時做出強烈的反應,應先易地而處,站在孩子的立場想一想,這樣有利於緩和與孩子的交流氣氛,能夠進一步有效促進父母與孩子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