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溝通五種妙計✭說話時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2020-09-13 爬蟲時代

有些家長,常拿成年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甚至要求孩子達到與他的年齡不相稱的高度。教育專家把這類家長的行為和思想命名為「成人主義」。

「成人主義」的家長要求孩子像成人一樣思考、理解和行動,這對孩子來說不僅做不到,而且是一種不公平,因為孩子畢竟是孩子。如果家長長期這樣要求孩子,而孩子總是做不到,這樣的結果必然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認為自己微不足道,造成敵對情緒和反抗。因此,家長應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教育與家庭》一書中寫道:

有一些家長,喜歡用完美無缺的標準,用高出孩子實際年齡的尺度要求孩子,這種「成人主義」的家長總是對孩子挑剔指責過多,要求過高。他們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不是尊重他們,這樣不光極大地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而且使得孩子離家長遠遠的,有話也不願意說,有情況也不報告,根本不與家長交流。

「成人主義」的家長總是這樣問孩子:

「你怎麼總是這樣?」

「你為什麼從不……」

「你應該知道……」

「我告訴你多少次了……」

「你為什麼總是孩子氣?」

「你什麼時候能長大?」

「你能不能……」

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抱著平等的態度與孩子交換看法,就應該說:「我想聽聽,你對這件事是怎麼理解的」「讓我弄清楚是不是像你所說的」。如果家長肯丟掉成年人的認識框架,以孩子的眼光來理解孩子的世界,並給予引導,就會使孩子通過自己的經驗學到知識。如果家長站在成人的立場,用成人的思維方式為孩子分析問題、指明方向,告訴他們應該如何去做,就會使他們怯於親身去體驗。如果家長堅持認為自己知識淵博,濤濤不絕地向孩子灌輸,不失時機地糾正孩子的錯誤,就限制了孩子自己去積累知識。

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與孩子談話,就是向孩子表示尊重他們的能力,尊重他們的獨立性,這樣有利於啟發他們運用自己的大腦與能力去探索。

儘管孩子所做的許多事情被成年人認為不盡如人意,但是成年人也不能顯示出不屑一顧的樣子。因為這樣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喪失信心,並向家長緊閉心扉。

若想與孩子很好地交流和溝通,父母必須對不同年齡孩子的心理、生理特點有所了解,特別是對孩子的所見所思及看人看事的角度有深刻體會。

孩子有很多想法未必與父母一致。當父母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而孩子因為自己的觀點不同而加以拒絕時,父母不要即時做出強烈的反應,應先易地而處,站在孩子的立場想一想,這樣有利於緩和與孩子的交流氣氛,能夠進一步有效促進父母與孩子的溝通。

相關焦點

  • 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
    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媽媽攙著孩子去買玩具,櫃檯中琳琅滿目、各式各樣的玩具讓家長目不暇接,轉來轉去不知買什麼好,可孩子拽著大人硬要走,家長不明白,便蹲下來哄孩子,這一蹲才發現,孩子的眼中卻是另一個世界----櫥窗的鏡子裡全是大人的腿!因為櫃檯中玩具擺得高,孩子根本看不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成人和孩子對事物的看法是存在差異的,認知上是有不同的。
  • 與孩子溝通的五種妙計 ✬與孩子交流時應當多聽少說
    許多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都是自己說讓孩子聽。其實,這樣的交流,家長不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與感受。家長應多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多讓孩子說,而自己則應多聽少說。 多聽少說,是與孩子溝通中重要的一環。就算是孩子真犯了錯誤,父母也要靜下心來,聽孩子說出原因。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首先要了解真相。
  • 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他們的內心
    與孩子交流真的是一門學問,父母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時不但要做一個傾聽者,還要在傾聽過程中時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去體會孩子這樣說的原因、孩子這樣說為了什麼。因為孩子終究是個孩子,他們的思維和大人們的思維有著很大的差別,如果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那麼家長就會對孩子產生一系列的誤解。
  • 多理解孩子一點,孩子快樂就多一點,專家: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孩子的世界是美好純真的,孩子們思考問題的角度也是和大人不相同的,一些父母認為小孩子什麼也不知道,大人讓他們怎麼做他們就應該怎麼做,因此常常用成年人的方式來要求孩子。但是,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需要的不是成年人以一種俯視的角度提出來的命令性要求,而是一種平等的,站在孩子角度的理解。
  • 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
    有句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至關重要首先,父母應該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有時候就會收穫不一樣的東西。曾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位叫史蒂芬·葛雷的醫學科學家。有一次,他嘗試著從冰箱裡拿出一瓶牛奶,因瓶子很滑,他一失手,瓶子掉在地上,牛奶濺得滿地都是——像一片牛奶的海洋!母親來到廚房,並沒有對他大呼小叫、教訓或是處罰,她說:&34; 他的確這麼做了。
  • 你能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嗎?
    昨天用KFC公眾號下單時沒看清楚,以為那買的是可樂,拿到手才知道是咖啡,沒法換隻能跟孩子一人一杯喝掉,於是昨晚我倆都失眠了,一直到三點多才睡著,早上快八點時叫他起床上興趣班,叫醒他眼都睜不開,我直接問他是請假還是起來上課,他迷迷糊糊的說請假,我說那你繼續睡吧!
  • 父母怎麼說話孩子才會聽?這些和孩子溝通的技巧你知道嗎?
    孩子長大了,而父母與孩子的交流越來越少,孩子越來越不聽父母的話了,那麼父母怎麼說話孩子才會聽呢?下面一起來探討一下吧!3、保持說話的音量家長要知道,當你開始向孩子嚷嚷的時候,他們的回應要麼是和你對吼,要麼是封閉自己。所以,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方式和說話的內容同樣重要。
  • 青春期孩子為什麼拒絕和父母溝通?可能是你說話的方式有問題
    孩子:「我想參加……還有你知道嗎媽媽,今天老師還誇我跑步跑得快,建議我加入校田徑隊呢……」看,如果你能靜下心來接受孩子溝通的信號,孩子能跟你說的還有好多好多……所以,如果孩子找你溝通時,你剛好在忙著,那麼寧願讓孩子等一下,也不要著急應付孩子。
  • 與孩子溝通的五種妙計✷用孩子易於接受的語言
    說話講究藝術,是與人交往所必需的。凡是從事與社會有關的工作的人員,都應當掌握這門藝術。這裡所說的與人交往中的交往對象,在人們的心目中指的是顯然是外人,而不包括家庭成員,更不包括父母與孩子的交往。其實,這種認識和心理是不正確的,與家人交往,尤其是與孩子溝通,同樣需要學會運用語言藝術。在與孩子的溝通中,用孩子易於接受的語言,就是家長應當掌握的一種藝術。
  • 多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與孩子一樣高度,其實已給出孩子3大禮物
    每天與孩子說話時,你都是蹲下來還是站著呢?從孩子高度所看的世界,與大人的不盡相同,而大人卻常用自己的角度來要求或責備孩子。平日與孩子說話,若能蹲下來與孩子溝通,無形間也等同送給孩子3個寶物。為什麼要蹲下來與孩子說話?爸媽與孩子說話時,常是權威式的溝通、站著看孩子,這種居高臨下的「對視」會讓孩子有距離感。
  • 為什麼你一說話,孩子就嫌煩?你和孩子的溝通方式該「升級」了
    馬未都老師曾說:與孩子保持溝通的暢通。但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存在很多問題,父母想聽孩子說,可孩子不願意說,父母對孩子一說話,孩子就嫌煩。孩子咿呀學語的第一句話是父母教的,為什麼越長大卻越和父母無話可說了呢?溝通時,父母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嘮叨、說教或批評孩子。曾經有人問了一個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越來越沒話說?」
  • 換種方式給孩子說話,讓孩子真正能聽進去,而且不會傷害到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樣和孩子溝通的,比如當孩子惹你生氣時,很多家長會異口同聲的說:吼他!毋庸置疑,任何一個吼孩子的家長,其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有時會「恨鐵不成鋼」,火氣上來,爆發在所難免。但是家長們你們是否思考過,吼孩子是為他好,但不吼他會不會更好?我們和孩子說話,是為了讓孩子能聽進去,吼著和他交流,他真能聽進去嗎?
  • 如何有效的和孩子溝通?
    在跟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儘量讓孩子多說,多問些問題,去鼓勵孩子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可以使孩子今後擁有更好的表達能力,以及能夠更加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和孩子進行溝通,是父母走近孩子的過程,也是孩子走近父母的過程。正確有效的親子溝通,氛圍是愉悅舒適的,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愛著的,它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諧的家庭氛圍最重要的基礎。
  • 想讓孩子聽話,避免這五種溝通模式
    家庭親子溝通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們是一位善於溝通的父母麼?到底怎樣跟孩子說話,才能更有效的去引導他們的成長?有沒有想過,問題出在我們跟孩子的溝通模式上,下面五種溝通模式,別再用了。親子溝通五種常見模式1.指使命令模式:「到時間了!馬上回房間!」「不許哭!趕緊回家」。這種模式會讓孩子感到不被尊重,激起怨恨、惱怒和敵對的情緒。久之,孩子會疏遠和反抗,叛逆期管教風險升高。
  •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別讓自己成為討厭的大人
    他們身高沒大人高,所以沒有興趣看那麼高,那麼遠,那麼宏觀。地面離他們比較近,地面上的東西才是最吸引他們的。比如地面上的小蟲子,走路踢起來的石頭,積水的倒影,還有為什麼雪地踩下去會咯吱咯吱的響。而那些天氣、朝陽、大樹、空氣,其實都是以大人的角度去揣測孩子的心理。孩子們很聰明,只是不會表達。
  • 「蹲下來」看孩子的世界,才能和孩子相互溝通
    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蹲下來看「蹲下來」不只是從生理的高度上與孩子保持相同的高度,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的高度也要保持平等。父母要被孩子接受,應該找準自己的位置,蹲下來,聽孩子說話,了解他們的思想,知道他們要做什麼呢?
  • ...和孩子說話就互相吵架,孩子不聽話,只因父母沒掌握和孩子溝通的...
    那麼,我們只有找到我們產生分歧的原因,問題才會解決。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麼呢?只有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才會緩和,才能和平相處,孩子也才會聽取我們的意見和想法。 我們都知道同樣一句話每個人說出來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給人心理的舒適度也是不一樣的。當我們說話時,其實語言(詞語)對於我們來說是客觀的,我們對他的詮釋才是主觀的。
  • 溝通的重要性--看家長與孩子的溝通
    在家長眼裡,目前最重要的是生活,做飯,幹活;而在孩子的世界裡,沒有比給小夥伴喬治擦乾淨耳朵更重要的了家長覺得孩子擦耳朵是為了逃避生活,但其實孩子只是把給同伴擦乾淨作為了價值排序的第一位而已,一旦家長企圖說服孩子,最後的結果就是不歡而散。
  •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試一試這6種溝通方式
    6個溝通案例養成孩子高情商在孩子鬧脾氣時,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很關鍵。下面的不同的溝通、處理方式,值得所有父母思考,一起來看看吧。當孩子發脾氣扔東西時☒ 「不要再亂扔東西了!」☑ 「你扔這些玩具,我會以為你不喜歡和它們玩了。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越要求,孩子越不做。不如換個角度來跟他們說話,告訴他們「你正在做什麼,這個行為無法表達你想說的意思。」
  • 用圖片交換溝通,孩子從此不會說話?
    替代:當口語沒有發展出來(尚無口語的孩子),或者口語完全喪失(失語症等)時,可以替代口語用作溝通;從以上解釋,我們容易明白,圖片交換溝通系統(PECS),在孩子口語能力不足時,可以擴充孩子的溝通內容,而當孩子的口語能力沒有發展出來,或者有些孩子完全不會口語的情況下